本书是辜式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辜鸿铭用他令人仰止的完美英语力阐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著就了这部当时轰动西方名作。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对于中国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都很有意义。我们出版中国人的英语著述,正是为有志于此的英语学习者树一个榜样,为下个世纪的中国再添一份自信,还为世界英语的推广呐一声喊。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中国文明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文明。它不仅首先公认一种道德责任感,将它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其次还使人们能够完满地获得这种道德责任感。在中国,教育方式、统治方式和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为这一目标服务,即致力于培养人们具有道德责任感。所有的见习、个人生活的追求等无不被鼓励和设计以服务于人们容易服从这种道德责任感。
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相信你们大家也是这样认为。尤其在当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身边典型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中国人,即进步的或现代的中国人。事实上,我提议,在真正的中国人——旧式中国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之前,我们最后再好好地看上他们一眼,看看我们能否在他们身上发现某些与众不同之处,使得他们与所有的其他人,以及在中国崛起的新型的中国人如此不同。
旧式的中国人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我想应该是:他们身上没有丝毫的野蛮,粗俗或邪恶。借用动物学上的术语,我们可以说,真正的中国人是一种被驯化了的动物。将中国最底层的任意一个人,与欧洲社会同一阶层的人相比,前者身上的兽行、野性——也就是德国人所言的野蛮性要少得多。事实上,依我所见,英语单词“gentle”(温文尔雅)可以概括真正的中国人身上所有的特质。但是我所阐述的温文尔雅,并不是指本性的懦弱或顺从。麦嘉温博士前不久说过:“中国人的温文尔雅,并非颓废的顺从,也不是被阉割的驯良。”我所说的“gentle”一词指的是,没有冷酷、没有过激、没有粗野、没有暴力的温文尔雅。事实上就是不会让诸位感觉不快。可以说,在真正的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闲适的、平静的,稳重成熟的气息,就像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钢铁中看到的特质一样。的确,如果说真正的中国人身体与精神上的不足,是不可挽回的,那么,这些不足至少也会被他们的温文尔雅品质消弭。或许,真正的中国人是粗俗的,但粗俗中绝没有卑劣;或许是鄙陋的,但鄙陋中绝没有狂妄;或许是圆滑的,但圆滑中绝没有狠毒。其实,我想说的是,即使是真正的中国人的身体、精神和性格上的缺陷,也不会令你感到厌烦。在中国的老式学堂里,你很难找到一个让你非常讨厌的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社会的最底层人群里也是如此。
我在前面说过,真正的中国人给你的总体的感觉就是温文尔雅,一种难以言表的温文尔雅。在你分析真正的中国人身上的这种难以言表的温文尔雅时,你就会发现那是两种东西的结合物——同情心与智能。我曾把真正的中国人比做被驯化的动物,那么,是什么使被驯化了的动物与野生动物如此不同呢?正是驯化的动物身上具有的某些人的属性。那么,区别于人与动物的人的属性是什么呢?那就是智慧。但是,被驯化的动物的智慧并不是一种有思想的智能。这种智能不是由推理得出,也不来自智能,如狐狸的智能——这种狡猾的本能可以使它捕到小鸡做佳肴,这种智能来自于狐狸的本能。所有的动物——甚至野生的动物也都具有这种智能。但是我们所谓的被驯化的动物的人类智能,是一种极其不同于狡猾或动物智慧的智能。被驯化的动物的智能,既不来自于推理,也不来于自本能,而是出自同情,来自于一种热爱与依赖之隋。一匹纯种的阿拉伯骏马能理解其英国主人的意图,是因为它热爱、依恋它的主人,而不是因为它学过英文语法,或有英语天赋。这就是我所说的智能,它与单纯的狡猾或动物智慧有别。同时,我想说,正是这种同情心和真正的人类智能,将中国人的特点,也就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文尔雅赋予了真正的中国人。
我曾在哪儿读到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个在中国和日本居住过的外国人。他文章中说:一个外国人在日本住得越久,就会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住得越久,就会越喜欢中国人。我不知道他对日本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但是,我想所有在中国居住过的人都相信,他对中国的评价是真实的。众所周知,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得越久,他的嗜好,他的中国味越浓。尽管他们不讲究卫生,生活不求精致,思想上和性格上也有很多瑕疵,但是中国人具有的某种难以形容的特质,使他们备受外国人的青睐,这是其他民族的人所不能的。被我定义为温文尔雅的这种难以形容的特质,如果不能弥补,至少也淡化、减轻了中国人在外国人心目中的身体与精神上的瑕疵。重申一次,我极力要向你说明的温文尔雅,是我所谓的同情或真正的人类智能的产物,是一种来自于同情心,并由此而产生的智能。那么,中国人善解人意力量秘密何在呢?
就中国人的同情心的秘密所在,在这里我斗胆给你们一个解释——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叫作一种假设。我的解释是这样的:中国人具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心力量,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纯粹的、几乎纯粹的心灵生活。所有中国人的生活都是一种情感生活——不是来自于感官,也不是来自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洋溢着热情的感觉,而是来自于情感或者人类友爱意义上的感觉,来自我们人性的最深处——心灵和灵魂。的确,在这里我要说,也许真正的中国人生活得太过多愁善感,太过注重情感和心灵的感觉,以至于他们会忽视生活在这个组成肉体和灵魂的世界里的条件,这些条件有些是应该有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关于中国人对不清洁环境的漠视,对精致生活意识的缺乏,这是一个准确的解释。不过,这些都与我们的主题无关。
我说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过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灵生活——种情感或人类友爱意义上的生活。我在这里先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梁敦彦的故事。梁敦彦是我在武昌的一位旧识,也是我的同僚。他做过北京外务部长,诸位当中也许有人认识他。梁先生告诉我,第一次被清政府任命为汉口海关道台时,他之所以渴望、追求功名利禄,不是因为贪恋官位,也不是为了贪享荣华富贵和自由——那时,在武昌我们都是穷人——而是为了让老母亲高兴,因为他的加官进爵可以让广州的老母亲开心。这就是我所说的中国人的心灵生活——一种情感或人类友爱意义上的情感。
我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在海关工作的苏格兰朋友告诉我的。他曾经雇佣过一个中国仆人,这个人说谎无数、欺软怕硬、嗜赌成性,是个十足的无赖。但是,当我的朋友在一个偏僻的渡口因感染伤寒而发烧时,在身边没有外国朋友照顾他的情况下,这个糟糕的无赖却给了他细致而真诚的护理,这样的举动即使是在他亲密的朋友或近亲那里,也是不可能得到的。《圣经》中一个女人说的那句话——“对他们多一些宽恕吧,因为他们对人的爱是那样的多”,我真的觉得不仅可以描述这个仆人,也可以描述所有的中国人。在中国的外国人,尽管他们的注意力会投向中国人习惯和性格上的许多缺点和瑕疵,但是他们的心灵却会被他们所吸引,因为中国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或者如我所说的,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种情感或人类友爱意义上的生活。
我想,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人同情心秘密所在的线索了,这种同情心的力量赋予了他们慈善或真正的人类智能,使得他们是如此的文雅。下面我们就跟寻这条线索或假设,来验证一下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这个说法是否工三确。不仅我上面的两个例子能解释这点,我们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共同特征也能说明此点。
首先,就让我们从中国语言说起吧。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我说汉语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在中国居住的外国孩子和未受过教育的人,可以很轻松地学习汉语,比成人和受过教育的人要容易得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是用心灵的语言来思考和交谈,相反,受过教育的人,尤其是受过欧洲现代理性教育的人,是用头脑或者智力来思考和说话的。事实上,受过教育的外国人感觉学汉语困难,就是因为受的教育太多,受知性的和科学的教育束缚太深。如果借用描述天国的话来形容中国语言的话,那就是:“除非你变成小孩,不然你就不能学好汉语。”P15-23
本书旨在试图阐明中国人的精神,展示中国文明的价值。那么,依我看来,为了对一种文明的价值进行评估,我们最终必须要问的问题是,这种文明可以孕育出怎样的人物、怎样的男人和女人;而不是它建立了或者能够建立怎样的大城市、建筑多么华丽的房屋、多么平坦的马路、多么美观舒适的家具,甚至也不是拥有多么智慧而有益的工具、创造了怎样伟大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一种文明所孕育出的男人和女人,才是其本质,其个性,也可以说是该文明的灵魂真实再现。如果说一种文明中的男人和女人表现了该文明的本质、个性和灵魂,那么,该文男人和女人的语言,则是其本质、个性和灵魂的展现。说到文学作品,法国人如是说:“Le style,c’estl’homme。”(文如其人)所以,我以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作为本书的前三个论题,借以阐明中国人的精神,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所在。
我另外还加入了两篇短文。在这两个论题中,我试着说明了那些被视为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外国人,为什么不能真正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例如我解释了著有《中国人的特征》的阿瑟·史密斯并未真正地理解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能足够深入地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又如那个被视为伟大汉学家的翟理斯博士,我试着说明了他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语言,因为作为一个英国人,他还不够博大——他缺乏贤明的洞察力和这种洞察力所带来的博大。针对布兰德和白克豪斯的有关已故皇太后的著作,我写了一篇文章,并于大约四年前发表在《国家评论》上。我本来是想把这篇文章也放人此书中的,可是遗憾的很,我没能找到它的复印稿。在那篇文章中,我说像布兰德和白克豪斯这样的人,没有、也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女人——由中国文明孕育出的最高贵的女人——清朝皇太后。因为像布兰德和白克豪斯这些人不够质朴——没有纯真的思想,太过精明,拥有现代人一般的扭曲思维。其实,要想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有深沉的情感、博大的胸怀和质朴的思想,因为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就是:深沉、博大和质朴。
美国人觉得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很难,或许,在这里我可以说,那是因为美国人通常都是博大的、质朴的,却不是深沉的;英国人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是因为英国人是深沉的、质朴的,但通常是不够博大的;德国人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通常是因为德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德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却不是质朴的。而法国人,在我看来,恰恰是对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理解得最好的。的确,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性中的深沉,没有美国人心胸的博大,也没有英国人心灵的质朴,但是法国人通常是优雅的,这是我所提到的其他所有民族人民所不具有的。优雅是更好地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一个必要品质。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三个特质外,我必须要再加一个——优雅。除了在古希腊及其文明中,恐怕你在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到一种极度卓越的优雅了。
由上述得出,如果美国人要研究中国文明,他就要变得深沉;英国人就要变得博大;德国人就要变得质朴。通过对中国文明、中国书籍、中国文学的研究,这三国人一般都能获得一种精神特质——在这里我冒昧地说,在我看来,他们通常都不能达到“优雅”这种程度。至于法国人,如果他们研究中国文明,他们将由此获得所有特质——深沉、博大、质朴,以及比现在更为卓越的优雅。因此,我相信,对中国文明、中国书籍和中国文学学习研究,一定会使所有欧美人士受益匪浅。所以,我加上了一篇关于中国学的文章,主要内容就是讲如何学习汉语。其中的程序纲要还是三十年前我刚从欧洲回国后下决心研究祖国文化时,为自己制定的。希望我这个概述能对那些想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明的人有所帮助。
辜鸿铭
1915年4月20日于北京
“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翻译大家兼幽默大师 林语堂
“愚以为中国2500余年文化所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
——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李大钊
“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北京大学教授 吴宓
“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
——北京大学英文教授 温源宁
“辜鸿铭的著作,我幸读了几种,据我看来,他的哲学,意义是很深厚的,我很佩服他。”
——德国哲学教授 奈尔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