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2)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韩向利//郭明瑞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 关于青铜器分期的十个问题

关于青铜器和金文的研究,我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我们做了一个专题,就是对西周青铜器进行分期研究。过去,由于条件所限,我们不能以考古发掘的材料为基础,主要是对金文本身作研究。现在考古材料多了,我们就可以用考古学的方法,特别是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器进行整理排队。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特别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几位专门研究青铜器的专家(王世民、张长寿、陈公柔三先生),对西周青铜器中有重要铭文和对年代学研究有关系的部分做一个研究。研究的要求就是,严格地按照考古类型学的方式来考察。这项工作已经结束,1999年出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它证明了过去只从金文的角度来研究的结果,有很多地方不够准确。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即金文的研究一定不能脱离考古学,一定不能违背考古类型学、层位学的分期方法(其实甲骨也是一样)。

现在看青铜器研究在这方面的问题特别突出。前不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提了一个建议:在青铜器分期研究上有几个问题要特别做。在分期的方法论上,应强调把类型学研究放在首位,再以古文字学等去论证和细化。同时,青铜器的演变是多线的,分期必须与分域相结合,排出各个区域不同时期的谱系。我就当前的青铜器分期工作,试提出以下十个课题:

中国青铜器的产生:中国的青铜器应有独立的起源,但迄今为止早期铜器的发现尚不能说明其详细过程。特别是青铜器出现前有没有以红铜器为主的阶段,有待更多材料才能说明。

青铜器铭文的早期形态:目前已知最早的铭文见于商代前期,有的类似陶器符号,其中有多少是可靠的需要分析。商代后期存在的大量字数很少的铭文中,族氏铭文的性质、若干亲称(如子某、妇某)的解释等也要研究确定。

商末青铜器:殷墟三、四期青铜器发现较多,可与非发掘品综合研究。铭文能与甲骨文联系的,更为重要。此外,还须专门考察商末和周初器物的关系问题。

周初的“月相”:西周铭文中的“月相”,久为学者争论的热点。最近,在岐山周公庙甲骨及新出现的青铜器上,发现了《尚书》、《逸周书》未见的“月相”词语,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线索。看来在这方面,周初的历法和西周中晚期应有所不同。

西周共和以下青铜器:西周器物铭文最多,不少都有历日,但在分期(特别是编排历谱)上歧异甚多。由于共和以下年世明确,整理这个时期或包括厉王在内的青铜器最为有益。厉王到宣王,相隔年数不少,器物特点应有变化;宣、幽到东周初,情形也是一样。近年晋、虢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准备了条件。

秦、楚青铜器的演变: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列国青铜器中,秦、楚两国器物的特色明显,已发现的标本易于构成序列,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充实丰富。两者分居西土、东土,对考察文字的变迁也很关键。

商至西周的荆楚青铜器:《诗·商颂·殷武》云:商王武丁“奋伐荆楚”。今湖南、湖北多出商代重器,需要与中原同类器物进行对比研究。近期望城高砂脊、宁乡炭河里的发现,有更高的考古学价值,对其制作年代等应深入讨论。

长江下游青铜器的序列:今江苏、浙江等地也屡有先秦青铜器出土,其中不少见于土墩墓。近年土墩墓的分期已趋详细,其中的标志性器物,如原始瓷器,也已得到专门研究。由此入手,争议较多的青铜器分期及其年代问题有望解决。

巴蜀青铜器文字的解读:四川、重庆及湖北、贵州一带所出战国至汉初的巴蜀青铜器多有文字,以兵器为最多(也见于玺印与其他器物),过去学者曾以为属于“图语”。现在材料已很多,有希望用现代技术方法加以解读。这个问题,下面我还会专门说到。

汉初青铜器的特点:汉代早期青铜器多沿袭战国时期,同时又有若干发展。尤其是近年一些诸侯王和诸侯级墓所出青铜器,值得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详细研究,并与战国晚期青铜器相比较。

3. 战国简帛

什么是近些年来最大的考古发现?我想战国简帛应算其中之一,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方面的发现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就是使战国文字研究中楚文字的研究处于一个带头的地位。任何一种古文字的研究都没有像楚文字那么好的条件。甲骨文有10余万片,但很多字不认识,只能凭人的聪明才智。所以有的说法不被承认,等到几十年后忽然证明某人说对了。今天发现的楚文字的竹简,有些则是有标准的,因为有今传本文献可供对照。比如现在有各种的传世本《周易》,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的《周易》,这是汉初的,现在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周易》,最近还公布了阜阳汉简《周易》,这么多《周易》本子,给研究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其中有些古文字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有些字过去我们不认识,有些是通假字,我们过去不知道,可是它一定是那个字。我常举的最有意思的一个例子,就是“羽”字下面一个“能”字,假借为“一”,这恐怕是任何人也猜不到的。古人有一些心理是我们所不理解的,现在我们就有了根据,而且可以了解很多东西。以楚文字研究为基础,我们往上可追溯到金文、甲骨文,往下则可一直联系到《说文》等的研究,从而可给当时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创造很好的条件。

可是在研究中我觉得还是有问题的。今天我们对楚文字特别是楚简的研究,有的猜得比较离奇,好像你可以这样猜,我可以那样猜,结果不相上下。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假借字、通借字问题的理解。现在看来,好像是当时同音的或音近的都可以通假,这种通假失之太宽。过去古音韵学家不太满意章太炎的工作,章太炎画了一张图名为《成韵图》,可以对转,旁转,再旁转,几乎没有什么不能通用的。我们恐怕也有这样的毛病,我们很多通假没有规律,而当时一定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竹简是当时流行的一些经典读本,这些读本学生读,老师教,没有规律是不行的,所以说当时的通假一定有规律,只是可能在今天看来我们觉得很奇怪。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正确解读竹简中那些没有今传本对照的文字。P61-63

书评(媒体评论)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鲁迅

清华从前期到现在的清华火学,经历了一步一步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就是中国学术独立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中兴的头等大事。

——冯友兰

后记

2004年9月,在烟台大学二十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出版了第一本《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在全国公开发行,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两年多过去了,“北大清华名师讲堂”在烟台大学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今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即将召开,我们特编辑这第二本《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以飨读者。

几年来,“北大清华名师讲堂”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党政各级领导和所有名师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北京大学的许智宏校长、林钧敬副校长、岳素兰副校长、校办雷虹主任、孙基男秘书,清华大学的顾秉林校长、岑章志副校长、校办许庆红主任、赵雨东副主任、万荣先生等,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许多具体帮助,我们表示万分感谢!本书的编辑始终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和编辑委员会及秘书队伍的具体工作下完成,有关人员名单已列于扉页,在此不再一一感谢。特别要感谢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教育文化公司的总经理高秀芹博士和责任编辑徐文宁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加班加点,付出了许多辛苦劳动,并在工作中与烟台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友谊。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编委会

2007年7月

目录

前言

钱理群

 漫说大学之大

龙驭球

 学习方法与境界

李晓东

 创意思维与世界构成

李学勤

 古文字与古文明:21世纪初的认识和展望

葛晓音

 日本雅乐与隋唐乐舞

栗德祥

 全面关注生态环境建设

寇元

 能源、资源、环境与催化

汪建成

 美国刑事司法漫谈

贺卫方

 职业化视野下的法律教育——中国法律教育的过去与未来

孙富春

 数学与信息科学及工程研究

龙桂鲁

 量子计算机与量子搜索算法

柳冠中

 设计思维方法

秦佑国

 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

郑曙呖

 装饰·空间·环境——新世纪室内设计的理想定位

许懋彦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特征及思潮初识

骆正

 运动心理与情绪控制

曹和平

 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

宋豫秦

 我国典型城市生态问题评析

编后记

序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名师讲堂”自2004年春天在烟台大学开讲以来,至今已举办了100多期。有计划前来演讲的教授,有的是国学大师,有的是资深院士,有的是长江学者……演讲的内容涉及历史、语言、考古、文学、新闻、法律、经济、医药、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建筑、环境、计算机、土木工程、外语教学等不同学科和专业。这些演讲有的已整理成单篇论文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SCI、EI等权威机构转载介绍,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每年的春天与秋天,烟台大学几乎成了北大、清华的第二讲堂,每星期都有北大、清华名师的演讲。烟台大学作为一个地方性综合大学,虽然偏居胶东半岛,但是烟台大学的学生却能十分幸运地聆听到中国一流高校一流学者最前沿的学术报告。这种特殊的条件,正逐步铸就着烟台大学特有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烟台大学的师生以此为自豪,并以此为契机,逐步靠近乃至真正走进科学文化的殿堂。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在烟台大学演讲时也指出,“北大、清华,‘大’在哪里,就大在有一批大学者”。北大与清华都是百年老校,由于历代学术大师的承传积累,才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北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几乎成了两校特色的代言词,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烟台大学建校只有二十余年,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马上形成自己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然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烟台大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直接得到了北大、清华的援建。建校初始,即承传了北大、清华的学术精华;十年之后,虽然北大、清华的援建队伍逐步撤离,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这其中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在2003年11月举办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决定在烟台大学设立“北大清华名师讲堂”。大家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使北大、清华对烟台大学的援建工作能够进一步具体化和持久化。

事实证明,“北大清华名师讲堂”是行之有效的。烟台大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通过连续几年系统地聆听北大、清华的名师讲座,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开拓了学术视野,夯实了学术基础,提升了科学理念。很多青年学子听完报告后,树立了终生献身学术的志向,并纷纷报考北大、清华博士、硕士研究生。有些教师还以“北大清华名师讲堂”为契机,与北大、清华名师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或参与或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共同推出一系列学术成果。我们相信,只要这样努力下去,烟台大学终将逐渐形成具有北大、清华学术文化背景的自己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从而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更好更快地发展。

这应该就是“北大清华名师讲堂”设立并实施的最终目标和深远意义。

烟台大学副校长 江林昌

2007年7月于烟台大学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十八篇演讲,涵盖了文、理、工各科。讲演者系由烟大校方或学院、系所分别聘请,而所讲的内容则有其共同的特点,即指导性和前沿性。讲演者均为有关学科带头的专家,老中青都有,都从本人的工作实际出发,论述了学科领域最新的进展趋向,使听众的视野得到开拓。不少演讲还专门讨论了学科的方法论问题,对听众的启发尤为深刻,充分体现了讲演者的苦心。这一切当然不仅有益于烟大师生,对本书的读者也一定会有许多帮助。

编辑推荐

北大与清华都是百年老校,由于历代学术大师的承传积累,才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北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几乎成了两校特色的代言词,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本书收录的十八篇演讲,讲演者有的是计划前来演讲的教授,有的是国学大师,有的是资深院士,有的是长江学者……演讲的内容涉及历史、语言、考古、文学、新闻、法律、经济、医药、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建筑、环境、计算机、土木工程、外语教学等不同学科和专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