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新闻学教育家郑贞铭教授教育风格颇得中国古圣风仪,又受欧美名师熏染。郑贞铭教授回顾自己四十多年教书育人的经历,教育生涯如春风化雨,其乐也无穷;桃李满园,历历如数家珍,爱意与自豪溢于笔端;书中有不少篇幅为学生立传,既是教育过程的跟踪,又是教育成果的展示,颇具创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热情老师天才学生/闽教书香文库我的教育随笔 |
分类 | |
作者 | 郑贞铭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台湾著名新闻学教育家郑贞铭教授教育风格颇得中国古圣风仪,又受欧美名师熏染。郑贞铭教授回顾自己四十多年教书育人的经历,教育生涯如春风化雨,其乐也无穷;桃李满园,历历如数家珍,爱意与自豪溢于笔端;书中有不少篇幅为学生立传,既是教育过程的跟踪,又是教育成果的展示,颇具创意。 内容推荐 台湾教育的信息于本书可见一斑,但本书不是理论和现象的罗列,也不是事件和历史的叙述,而是在师生互动中呈现“生命的感动”,教育理念在款款深情的叙述中展现,所以本书文字鲜活可感,避免了理论著作的艰涩乏昧。 作者不仅仅是成功的“经师”,更是成功的“人师”,书中所展示的不少动人之处,正是大陆教育界所欠缺的,其教育理念、方式,尤其是态度和风范,值得正处于教育改革中的大陆中小学及大学教师参考借鉴。 本书台湾版曾入围台湾金石堂年度畅销书排行榜,位居第17名。台湾年出新书三万多种,本书脱颖而出,其受师生、家长及关注教育的社会工作者之欢迎,可以想见。作者颇为欣慰地感叹“吾道不孤”。 目录 大陆版序 传承生命的感动 自序 最后一堂课 教学生涯乐无穷 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孔盂思想影响深远 从康有为刭蔡元培 创造校园的春天 一流大学人才辈出 社会名流难忘师恩 报恩主义与饮水思源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受称赞是学生人格权 师生有情天——我的求学与教学生涯 我的思师群像 走过的必有痕迹 师生情谊历大弥新 学生画像 潘健行 高信疆 何家驹 李广淮 陈南山 辐金波 赖清松 章益新 黄姗 赵靖 俅长华 夏训夷 张静涛 林国泰 郭联佩 陈启斌 张逸东 方兰生 庄松旺 宋晶宜 高灿荣 吴文龙 钟惠民 朱承平 李涛 刘心远 戎扼天 欧阳圣恩 罗文坤 徐圆 欧和圣恩 汤健明 赵俊迈 练成瑜 周彦丈 吴章■ 赵良燕 廖■书 叶明德 翁重钧 陈刚信 于恩天 寇维勇 谭世英 周苍 王伟忠 彭海南 刘永昌 黄重宪 沈智慧 许国祯 张世民 李传伟 黄葳葳 张国辉 附录 再造重生——为吾师六秩大寿祝嘏 记郑老师贞铭先生 传奇——记郑贞铭老师 后记 恋恋师恩,依依离情 试读章节 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关心教育与青年的朋友相信常会纳闷:“最近我们的校园怎么了?” 在我们的了解中,校园是世界上最纯净,也是最充满学识的地方。在校园中,教师发自内心崇高的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的力量;学生更满怀“天地君亲师”的敬意,以发自内心无比的尊敬服侍师长。“师徒如父子”,这种深厚的情感与美丽的镜头,构成人世间最难忘的境界。 如今,我们的校园却发生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从师大校园的性骚扰案,到文大美术系的罢课事件,使原本单纯的师生关系竟也加入现代都市的丑陋病态。 最近,校园更传出暴力事件的日益严重。不少中学、小学甚至幼稚园,都发生过勒索、恐吓、大欺小等暴力事件,甚至在毕业后还向老师收保护费的不可思议情形,怎不令人忧心?我们怎能再视而不见,不拿出面对问题的勇气,提出积极解决的办法? 学生对师长所持的态度应是求学问道,相敬有礼;师长对学生应有的襟怀是倾囊相授,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旦双方的礼数出了轨或双方的关系反目成仇,不仅使课业停摆,而且在媒体议题设定下炒热话题,造成对学生、老师、学校三方面的伤害,严重残害教育效果,岂是我们大家所愿见的? 这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让我们不禁怀疑:在工商业紧张匆忙竞争激烈的社会,传统的师生关系果真淡化了吗?现在的教师果真沦为知识的贩卖者,教室不再是永久的知识殿堂;下课铃响,师生真是就从此分手,如同陌路吗? 如果事实真是如此,古时程门立雪,绛帐看风等师生情殷的故事,自然只好在历史中淹没;由于环境变迁所造成的师生间疏离感,也只能视为稀松平常;校园也只不过是“知识交易所”,那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过,作为一个对教育有理想的工作者,我们不甘如此发展。我们相信,教育是无私的,教育也是无价的,只要学生有敬,老师有爱,一个老师能以经师,复以人师自勉,不仅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教导、传授,亦可使学生得到人性的感化、熏陶,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境,依然可以重现,“恋恋恩师,依依离情”亦将在校园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了! 孔孟思想影响深远 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深信人的知识与道德是学习来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认为,一个人如不接受教育,不好学,则不仅不明事理,更容易产生弊病。所以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所以在孔子的眼光中,人的个性不同,但一样要学;如果不好学,不加强修养,则各种缺点和过失,都将一一显现。 所以,孔子希望大家都能够接受教育,勤奋好学,这样就必可以掌握知识,获得成功。 孔子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这说明,人们的资质或有别,求知的过程或不完全相同,但只要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其结果是相同的。 孔子为了进一步激发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勉励大家“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就是他主张“有教无类”。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不分行业和出身,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在春秋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及至孔子首创私人兴学。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不分行业与出身,其中如子路原来是不懂礼仪的“野人”,子贡是个商人,仲弓的父亲是个“贱人”。 二、不分地区和种族,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记载,孔子的几十个弟子是来自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例如公冶长来自齐国、司马耕来自宋国、公孙龙来自楚国、秦祖来自秦国。孔门的弟子几乎遍布当时整个的中国,对于传播和交流各民族的文化,加强各民族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不择对象,广收弟子,造就了一批在历史上有过贡献的人才。例如冉求是孔门中颇有才干的人物,子路是孔门中政事科的优秀生,他们都担任过鲁国季事宰;子贡与冉求相互配合,在外交上有显著成就;子游是孔门中文学科的优秀生,二十多岁就出任鲁国武城宰。凡此事例,都说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的确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把他的弟子培养成理想的人才,希望他们将来实行“仁教”,来改变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政治局面。因此他理想中的人才,就是“君子”。所谓君子,泛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指德与才两方面。 在德的方面: 一、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孔子说:“君子怀德。”就是说,君子念念不忘道德。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智、仁、勇。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者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誉为是通往天下的美德。 二、要有固穷的志气 孔子强调君子立志为学,是在求道,而不在求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为了学道,以愉快的心情,过清贫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在陈国曾一度断绝了粮食,但是他还对弟子说:“君子固穷。”’ 三、要敏于事而惧于言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一定要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不要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他一再告诫其弟子,对于自己的事业要勤奋,说话要谨慎。这就是所谓“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才的方面: 一、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当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的时候,孔子一连说了三句话:“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意指一个君子加强自身修养的目的,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最后使人们安居乐业。 二、要有治理政事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博学的通才,不应像器皿一样,只限于一定的用途。他对于君子的办事能力十分重视,也推荐他们去从政。 有一次,鲁国的季康子向孔子问道:能使用仲由、端木赐、冉求这三个人来治理政事吗?孔子毫不犹豫地答道:“由也果(果敢决断),赐也达(通情达理),求也艺(多才多艺)。”让他们去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因此孔子一再告诫学生,不怕没有职位,只怕没有任职的本事。 三、要善于选任贤才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选任贤才。仲弓担任季氏总管的时候,曾向孔子问政治。孔子回答说:“举贤才。”怎样识别人才呢?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意思是,那些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面孔的人,往往是缺少仁德的。P3-7 序言 最后一堂课 今天是我的生日。上午到妈妈坟前献花,追念她一辈子为子女的操劳。下午仍然赶到华冈校园,为这学年上最后一堂课。望着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若不是一年来以心灵交会,怎会流露出这不舍的依依? 班代表方昶懿代表全班同学献上鲜花,还有一张精美的卡片。上面写道: 正鸣吾师: 您说:“走过必有痕迹。” 而我们相信,这段有您的岁月,必定在彼此心中留下永恒 的烙印。您将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热泪盈眶,似乎不该在大学已经执教逾三十年的人身上发生。但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想起妈妈生前的叮咛:“只要有能力助人,就要毫不犹豫。不要等到有一天心有余而力不足……”思念、感动、愧疚,诸般情怀,一拥而上,我又怎能不含着感愧交集的泪光? 前尘往事,一幕幕映入眼帘,总觉得受惠于人者太多。跟着王洪钧老师学新闻,跟着钱震老师学编辑,跟着余梦燕老师学管理,跟着谢然之老师创华冈新闻系,跟着张晓峰先生办教育,跟着杭立武先生倡导人权,跟着马星野先生办大传教育协会,跟着连战先生办青年工作,跟着李焕先生办党务……一生的幸运,一世的感恩。午夜梦回,总觉得何德何能,我能蒙受这许多的恩泽? 《大公报》张季鸾先生的报恩思想,深入我的脑海。我一直认为,在乱世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仅维系社会安定,亦奠定道德基础。因此当有一分光,我发一分光;当有一分热,我发一分热;无怨无悔,衷心感恩。 我坚决相信,教育为百年大计,亦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过如此。青年人固然有其功利现实的趋向,但力争上游、默默耕耘,期待鼓励、鞭策与指引者更多。“对青年永远不失望”是我的信念,也是我对未来怀有绝对乐观的原因。 有人说,愈认真伤害愈大,但我宁可不信邪。我坚决相信,任何青年都是社会的产物,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待之以诚,相信必能将这些特质加以转化:将自我表现欲转化成创造时代的动力;将理想主义转化成求进步的动力;将反抗权威转化成探寻真理的动力。如此说来,我们当然应该相信“明天会更好”! 来自学生及朋友的贺卡、鲜花、蛋糕,固然使我愧不敢当,而家人的温馨聚叙,益使我备觉人世间亲情的伟大。往年妈妈都要在我生日煮一碗太平面,如今大姊燕平的体贴却依稀妈妈。小云、瑞芳、琴妹的温情在在说明手足之情的可贵。 在今天的最后一堂课上,每位学生从容地在讲台上述说他们心底的感触。如此真诚,也如此感人。 詹宗翰说: “学问的广阔,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在此茫茫学海中,需要的是一盏指引的明灯。希冀能学得老师的万分之一,将老师的理念传承下去。” 邱圣文说: “老师已经把教育完全融入生活中了,连心情也随着老师的微笑而开朗,老师的尊重学生,更让我们觉得像个大学生。” 倪鸿祥说: “我始终坚持着自我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肯定。因此要说良师,即是一本本有意义的书;要说益友,就是在夜深人静时,经由轻声的音乐陪衬下化作的思考。” 黄佩筠说: “虽然以后很可能没有机会再上您的课,但这段日子将会是人生中永恒的烙印……不论学生将来是否能完成您的期许,请让我做您永远的学生。” 何戎更怀着诚挚的口吻说: “最令我折服的,倒不是老师既有的丰富学识,而是对教育的那份执著,这不禁令我忆起了父亲坚持到底,不愿放弃的生命力。在此,希望老师保重自己,因为您与学生们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的名字将永不会消逝,因为在您的学生身上永远会看到您的影子,这样说并不夸张,因为种子早已播下。” 这片片断断出自孩子们的心声,不仅给了我最好的生日礼物,也更坚定我对教育的永恒信心。 可贵的生日纪念,手足的关怀与温馨的师生情,使我的生命满溢春天。 我愿意以这份坚定的师生情来与普天下从事教育的朋友共勉。 作者 丙子年阴历五月十五日 后记 恋恋师恩,依依离情 孩提时代作文的口头禅,如今竞感受到如此的真切。1973年8月,我曾经为庆祝恩师谢然之教授的六秩华诞,出版《大众传播学论丛》,作为一个学子回馈师恩的心意。那时的我,不过是三十出头的青壮年。 如今自己瞬将迈进六秩之年,不胜慨叹于岁月的无情。去年4月清明,我的学生潘健行、吴章镕分别自美返台扫墓,并到家母墓园为她老人家拜祭。他们都提到我将迈人六秩,要为我庆祝等语。我固加婉辞,但也因感念学生们的真诚,感受到应该对过去的日子有所回顾。 我一生的兴趣是新闻与教育,我一生的志业是弘扬母爱的伟大与师生情的珍贵。虽然在这期间,曾一度踏进党务工作,但大体上也都在新闻与教育两个圈子打转。因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青工会与文工会服务期间,也不脱离青年学生与文化传播两个岗位。 我所服务的单位,大多经过一番艰辛的奋斗过程。历史久者,固对我有启示历练的作用;历史短者,更使我有身历其境奋斗的机会。这一段过程,如今渐成历史陈迹。但在过去的岁月、师友间、同仁间甘苦共尝,筚路蓝缕的艰辛,在在令人有开启山林的感觉。“作始也简,将毕至巨。”壮哉斯语。 鉴于目前台湾省校园多事之秋,我决心以生命史中最重要的陈迹——教育,作为自我纪念的一个主题,并以师生之情贯串我的理念,兼及我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我认为,教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程,也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百年大计。作为一个学生,如何以虚怀若谷的情怀,接受指导,在春风化雨的气氛中培养人格、明辨是非,并游刃于知识中,自我充实;老师如何以真诚的爱、无比的关切,并流露学术的热诚,注意人文精神,以培育英才,作为终生的理想与抱负,仍是挽救教育狂澜,导正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 虽然我主修新闻,但由于教育工作与我终生结缘,因此对于教育理论的专书,亦稍涉猎;对于教育家传记,尤喜阅读。我常陶醉在这些教育界伟人令人向往的境界中,辄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境。 本书探讨了一些我国历史上大教育家对教育的理念,亦以自己受教育的历程,追怀师恩友谊种种令人难忘的往事。更以自己从事教育过程中,令人感动的许多真实故事为主轴,也透过学生的访问,了解一些社会知名之士对于师生情的种种感觉。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很少不受良师的教导与启迪的。 我出版这本书,只是真确地追怀一些往事,作为策励自己未来的方针。一位恩师勉励我再奋斗二十年。老师总是爱学生的,期望不免过殷。我只希望,今后如何使师生重新定位在伦理关系上,“学生有敬,老师有爱”,校园充满和谐,彼此教学相长。这恋恋师恩,依依离情的境界,自然是人世间再美不过的画面了。 我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普天下的老师与学生,并作为教师节的献礼。 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