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是唐代女诗人,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生年不详,家道中落之后,遂入乐籍。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本书把薛涛作为“管领春风”的一代女诗人来写,着力、突出刻画她的性格、心理、人品、诗品,还薛涛的本来面目。依据史料精心安排了生动的故事,把大量的薛涛诗作穿插进入故事之中,不仅突出了她的诗作,又不显平淡、单调;既使人物形象生动,又使诗作情境交融,把人和诗都活化了。本书虽用传记故事体裁,但书中内容是根据当时唐代朝廷、蜀川以及成都的历史、社会背景的确切资料,以及薛涛先辈、个人身世遭遇的实际情况而写的,史料价值颇高;本书对薛涛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也进行了精心、细致的考证,学术价值颇高。
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女,随父宦,流落蜀中,遂入乐籍。辨慧工诗,有林下风致。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称为女校书。出入幕府,历事十一镇,皆以诗受知,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好制松花小笺,时号薛涛笺。有《洪度集》一卷,今编诗一卷。本书忠实于薛涛的历史身世,从吉光片羽的历史材料中,深入发掘,精工整理,托名段文昌所撰写的薛涛墓志,勾勒出女诗人一生的立身行世,社会交往,诗歌酬唱,把一个栩栩如生的女诗人的光辉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对薛涛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做了大量考证,确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全面系统研究薛涛的学术著作。
夜幕低垂,天色昏暗,宫里已点亮了九龙宫灯,缕缕柔幻的烛光洒在肃宗严肃而疲倦的脸上。膳桌上摆好的御膳,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肃宗一直没有用膳。他心事重重,来回踱步,又回到几案,用手撑着额头沉思。
长安的夜晚是寂寞的。阵阵秋风飘洒凄冷的秋声,人们对这种秋声特别敏感,好像是长安在哀诉、悲歌、呻吟。长安收复已一年了,但长安失去了繁荣,失去了光彩,失去了安宁。长安空空荡荡,长安的精华已经失去了!在这凄静的秋夜中,空空荡荡的长安显得格外寂寞,而秋雨、秋风、秋声使人更增秋愁。百姓愁,愁这兵荒马乱,国无宁日,水深火热,民不聊生。薛郧愁,愁四海横溃,世道险恶,家境窘困,度日艰辛。宋莹也愁,愁产期已近,百事无备。肃宗更愁,愁中原动荡,安庆绪拥兵邺城,史思明降而复叛,大唐江山风雨飘摇。太上皇也愁,愁自己不能再听“霓裳羽衣曲”了。各种愁心、愁绪、愁肠,把寂寞的长安压得几乎窒息了。
长安的夜晚是神秘的。烟飞、雾浮、云涌、风摇、雨跳。大街上专设的街鼓敲过夜鼓之后,就锁上了坊里的栅门,不许人们外出了。街上只有昏黄色的点点街灯,在萧萧秋风中忽明忽暗,投下了神秘的幻影。其实,长安夜晚的神秘不在街上,而在城中央北部宫城里的皇宫深院,高墙威耸,阴阴森森,深奥莫测,权力在那里塑造着神秘,神秘又在那里涂饰了皇权。肃宗即位后,神秘的力量又赋予他一种阴阳不测的权力,把他装饰得极为神圣,似乎给了长安一种新的希望。但老百姓总是疑神疑鬼,怕叛军打来,皇帝就跑,一旦安庆绪、史思明神出鬼没地兵进长安,皇帝的神秘力量就根本不能保证百姓的身家性命。薛郧在这神秘的夜晚,惶惶忧虑,感到自己的命运如烟、如雾、如云、如露,不知被灾风祸雨吹向何方。宋莹用双手压着阵阵腹痛,她呻吟着,痛苦地期待着腹中的婴儿在这神秘的夜晚能平安降世。
长安的夜晚是恐怖的。野云飞渡,雾浪排空,烟涛卷屋,雨打门窗,风响墙角,黑黝黝的天幕晃动着一种恐怖的阴影。在街头坊里,还散发着杀人腥味,到处都留有火烧的灰烬,淫虐的血迹,掠夺的暴痕,这些已分不清哪些是叛军干的,哪些是回纥兵干的,哪些是官兵干的了。大雁塔的塔峰在秋风中似乎也在发抖,塔底下埋葬了百年的落雁精魂犹在惴惴不安,曲江池的宫殿还浮荡着恐怖的回声,被烧毁的咸阳桥还飘散着恐怖的黑烟。薛郧站在房外,焦虑地望着屋内,听着妻子痛苦的喊声,精神极度紧张,好像要天崩地塌,他的心快炸开了!
这一天是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十一日。就在这愁压长安,寂寞的、神秘的、恐怖之夜,宋莹分娩,生了一个女儿。
窗外,雾腾烟涌,昏天阴影,秋夜流寒,萧萧落叶,落下千般秋意,拂动着薛郧的万种秋心。室内,清灯长明,闪亮着缕缕喜庆的红光,洒映在宋莹疲倦而喜悦的面孔上。她脸色泛白,更显纯洁、温柔,眼角挂着几颗晶莹的泪珠,用慈爱的目光盯着刚出生的小生命,把第一天第一夜第一次做母亲的爱,温存地倾注在女儿身上。她心里有甜丝丝的喜悦,又有酸楚楚的忧怯。她看见女儿似乎是睡着了,显得有些寂寞;小眼睛紧紧闭着,显得有些神秘;小舌头一伸一缩,又显出几分恐怖。这个小生命好像就是寂寞、神秘、恐怖混合而成的精灵。
薛郧微笑着,但微笑里隐藏着沉重的忧郁和不安。
天快亮了,街上的晨鼓已敲响了,坊里的栅门已开放,准许通行了,薛郧急忙整衣,要出门去找朋友借钱应急。
“别去。这样早,去惊动人,多不好!”宋莹轻声地说,怜爱的眼光停留在薛郧的脸上。薛郧的脸是一副笑吟吟的样子。她看见丈夫脸上的欢笑,也看见丈夫眼里的忧愁,她感到一阵苦楚和辛酸。
“我看,天色不早了。”薜郧一边说,一边开门仰望,天空阴沉沉地飞着蒙蒙细雨。他退回来,坐在一张木椅上,心慌意乱。
窗外的细雨随着一阵急风,变成了大颗大颗的雨珠,树枝剧烈地摇动着,在雨水中投下斑驳的光影。“啊,鬼天气!”薛郧坐不住了,站起来,背着双手,在屋里兜着圈子。
“你过来!”宋莹的声音又急又快,用手招呼丈夫。
薛郧走近她的身旁,她一把挽紧薛郧的胳膊,轻声地说:“快,给女儿取个名字。”
薛郧笑笑,点点头,看看妻子,看看女儿。“是呀,该取个名字。取什么呢?”他向窗外望去,天已大亮了,雨也落得细小了,树枝上挂着湿漉漉的雨珠,在飒飒风声中摇落飘零。他走近窗前,用手托着腮边,陷入沉思……
薛郧没有去想给女儿取什么名字,却伤感起自己的身世来。他的第一缕思绪就触动自己科举落第的痛苦,脑子就昏昏然了,视线也模糊起来,思想显得非常凌乱。他埋怨自己命苦,心里翻腾起一阵酸楚、迷惘、焦灼。
宋莹用乌溜溜的眼睛,注视着丈夫傻乎乎的神情,见他的嘴边、眼角挂着难以描绘的痛苦,脸颊上显出几分固执,又闪着几分聪明。她喜欢他的忠厚,也爱他的愚蠢。
他无言,她也无言,长久的沉默。
窗外天色大亮,坊巷里已有行人走动。女儿呱呱地哭叫了,显示了小生命的活力。7-10
为女诗人薛涛立传,代不乏人。唐有李王屿,今有张蓬舟,文虽精妙,但皆简略未详,未若张云锦、段吉泉二君之《一代女诗人——薛涛》,洋洋洒洒近二十万言,可谓集涛传之大成者,读之令人欣喜。拜读之余,获益良多,有如下体会:
一、虽是传记体裁,但忠实于薛涛的历史身世,并对薛涛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做了大量考证,确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全面系统研究薛涛的学术著作,实为难得。我们知道,女诗人薛涛下世已千余年,新旧《唐书》都未为她立传,所存下来的史料不多,且零星片段,语焉不详。作者能从吉光片羽的历史材料中,深入发掘,精工整理,托名段文昌所撰写的薛涛墓志,勾勒出女诗人一生的立身行世,社会交往,诗歌酬唱,把一个栩栩如生的女诗人的光辉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校书九岁能诗,颖悟绝人,随父入蜀,因父获罪而遭株连,罚人乐籍。其天涯沦落之开端,亦即诗才拓露锋芒之时日,诗翰一出,人争传诵,名满蜀都……以诗见重,出入慕府,诗思俊逸,姿度英爽,妙精琴弦,有林下风致,焕然奇秀。”这些描绘,都切合女诗人身世,且形象焕然,栩栩如生。
二、编排巧妙,颇具匠心。史料称薛涛善书法,颇得王羲之书法神韵,有《萱草帖》传世,张、段君涛传,把薛涛的《萱草帖》与王右军以字换鹅的典故结合起来,辅以薛涛《送扶炼师》诗中“山阴妙术人传久,也说将鹅与右军”的诗句插入传记故事之中,人物形象生动,呼之欲出。又如插写书中人物薛惠邀薛涛去她夔州外婆家,女诗人遂有巫山之游,从而便有《西岩》、《谒巫山庙》诗的题咏,这些穿插描写,处处可见作者的巧妙匠心。
三、评论书中历史人物全面公允,是又一特点。如在薛涛故事中,述及元稹以诗成名后的处世为人,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加以评述,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书中写薛涛与友人对话评论元稹说:“他是为了功名,信道不坚,自丧初志,而忘正义,但他的前期不可诋毁,后期无以宽宥,而他的诗名应当长存。”这些观点基本上是公允可取的。
四、以浓墨重彩之笔突出薛涛,颇见功力。如写武元衡礼遇薛涛一节,甚为精彩:脱薛涛于乐籍,受薛涛以校书,这种天回地转,突如其来之转变,“……强烈的喜悦,在薛涛心中爆发,使她失去了理解力和自控力,她承受不了这喜悦的突发冲撞,心里在燃烧。一种神奇的喜悦在胸膛蹦跳,几乎要蹦出来了,她两眼昏花了,倒在地上。”武元衡礼遇薛涛这一节,不仅描写细腻,而且颇有情致,从而也树立起女诗人的人格和地位。
五、书中的故事情节也切合历史真实。如把韦皋镇蜀时期奉行的“和南诏拒吐番”的政策写进小说里,情节生动可读,如说南诏大使表示:“愿与吐番绝交,诚心归附于唐。”韦皋大喜,忙派人陪同南诏的使者共赴长安朝拜德宗。这是韦皋战略的重大胜利,内外震动。接着,剑南西川有八个部落国相继归附,并又派节度巡官崔有时去云南,请结友好,从此吐番开始孤立,西南边陲取得了较长时期的安定。这些均切合历史真实。又如韦皋镇蜀时,完成之乐山大石佛的建造,当是唐代蜀中大事。韦皋偕薛涛曾有嘉州之游,而今留下有韦皋所著《大象记》文,和薛涛的《赋凌云寺》诗均刊于寺壁,至今犹存。
六、辞藻优美,行文流畅。书中写长安自安史之乱后的秋天,玄宗、德宗回到长安的漠落萧索的心情,较为细腻真切,动乱后的长安秋夜是:“野云飞渡,雾浪排空。”多少有些恐怖气氛笼罩在父子心头,写得也较真切生动,文笔流畅。
从总体上说,这部《一代女诗人——薛涛》是写得不错的,是为序。
刘天文
2004年12月于成大陶然斋
(刘天文:薛涛研究会会长、薛涛研究专家、成都大学校长)
众缘聚合,难事易成。
缘者,主观、客观条件也,亦机遇也。1988年2月,拙作即已脱稿,曾联系过出版,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如愿。一晃十多年,好事成为难事。我的合作者张云锦先生不幸病逝,他的遗愿成为憾事。幸而,巧遇薛涛研究会会长、薛涛研究专家、成都大学校长刘天文先生;各方面的良缘又接踵而至,竞使难事变成易事,憾事转为幸事,可喜,甚喜1
20年前,我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时,与至交益友张云锦先生研究过成都史;离休后,我得到贤妻舒庆林的理解、支持和细心照顾,能每天去省图书馆搜集史料,云锦和我从薛涛诗作及其身世遭遇中不断加深对薛涛的认识、了解,皆认为薛涛可谓诗品、人品双绝,甚为敬慕。然而,薛涛逝世已达一千多年,介绍其生平事迹的资料甚少;当时更无全面、系统研究薛涛一生的专著问世,实为一大憾事。为此,我俩决意填此空白,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对薛涛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精心细致的考证,根据真实史料,采用故事体裁,写出《一代女诗人——薛涛》一书。本书具有三大特色:(1)把薛涛作为“管领春风”的一代女诗人来写,着力、突出刻画她的性格、心理、人品、诗品,还薛涛的本来面目。(2)写作的主线是薛涛的诗作。本书依据史料精心安排了生动的故事,把大量的薛涛诗作穿插进入故事之中,不仅突出了她的诗作,又不显平淡、单调;既使人物形象生动,又使诗作情境交融,把人和诗都活化了。(3)把史料性、科研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本书虽用传记故事体裁,但书中内容是根据当时唐代朝廷、蜀川以及成都的历史、社会背景的确切资料,以及薛涛先辈、个人身世遭遇的实际情况而写的,史料价值颇高;本书对薛涛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也进行了精心、细致的考证,学术价值颇高,把史料性、学术性都融人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之中,不显得呆板、生硬。
刘天文先生常住成都市干部疗养院,2004年夏,我送去《一代女诗人——薛涛》书稿,刘老热忱地接待了我,相谈甚为投缘。刘老已八十高龄,还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增辉添彩;他的夫人黄淑琼老师和蔼可亲,感人至深。又有离休干部李明志的至诚关心、具体指导,同学、挚友锺宗畅及其夫人骆静怡的鼓励,促成了本书的完稿。
本书的出版,多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侯水平院长以及该院巴蜀文化中心、科研组织处、历史研究所等部门的热忱关怀和大力支持,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多方关照,望江公园、薛涛研究会的关心、帮助,亲属、朋友打字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还要提及的,张云锦先生的夫人旷理珍老师,是一位涛诗爱好者,倾心支持本书写作,热心做好后勤工作,也应称颂。
《一代女诗人——薛涛》的问世,亦可告慰张云锦先生矣!
段吉泉
2005年5月于清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