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大秦、大汉、大唐纯正的国家语言,四方城磨砺了十三王朝的官方普通话,龙脉傲舞九州原汁原味吟唱三千年……全书共分“人文历史”、“奇特语音”、“追根溯源”、“不同称谓”、“逸闻趣事”、“说文解字”等八个部分,对如今还在口中常说而书中少见的,或有些在历史的长河里几乎被遗忘的字语进行了剖析,总结出西安话与普通话的差别及规律。该书还以实例证明语言互换性,对在关中地区推广普通话及文艺界学说关中话具有极大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原生态的西安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伍永尚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周、大秦、大汉、大唐纯正的国家语言,四方城磨砺了十三王朝的官方普通话,龙脉傲舞九州原汁原味吟唱三千年……全书共分“人文历史”、“奇特语音”、“追根溯源”、“不同称谓”、“逸闻趣事”、“说文解字”等八个部分,对如今还在口中常说而书中少见的,或有些在历史的长河里几乎被遗忘的字语进行了剖析,总结出西安话与普通话的差别及规律。该书还以实例证明语言互换性,对在关中地区推广普通话及文艺界学说关中话具有极大的意义。 内容推荐 探索方言,根本目的是为了品味历史,挖掘真谛,追溯渊源。了解方言,有益于交流沟通,减少误会。其实,由于人类族群的迁徙、社会的变革、东西的交流、南北的融合、广电的传播及普通话的推广,方言也在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如今的西安话,有普通话的标准吐字,有关中话的古雅音韵,有南方话的委婉轻柔,有现代话的铿锵果断,充满着时代的旋律。 本书对如今还在口中常说而书中少见的,或有些在历史的长河里几乎被遗忘的字语进行了剖析,总结出西安话与普通话的差别及规律,以实例证明语言互换性,对在关中地区推广普通话及文艺界学说关中话都会有极大帮助。 目录 序 为《原生态的西安话》作序 前言 绪文 第一部分 人文历史 关中的人文历史简谱 回眸西安的城邑建设史 天府之国,古代关中之美称 从大禹治沣所想到的 第二部分 奇特语音 关中语音与普通话对照 西安话与普通话的差别及转换规律 部分汉字古音、方言与普通话对照 在方言中寻找汉语语言的另音 第三部分 追根溯源 周语——雅言与夏言 方言与唐诗 生殖崇拜与方言 阀房宫与关中方向用语 日头爷与太阳神 第四部分 不同称谓 关中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的称谓 关中人对小孩的称呼 关中人对部分饭食的称渭 关中人对部分动物的称渭 关中人对部分植物的称渭 关中人对身体各部的称渭 关中人对时间的表达 关中人谈人 第五部分 逸闻趣事 漫谈“■”宇 从词字的倒置看方言的来龙去脉 碎蕞尔和老罴 胡蓍龟与白日鬼 “■”与“钱” “搞”与“槁” 从“眼”看情绪 吃面的学问 第六部分 说文解字 “麻烦”的由来 “打”字释义 “■”在方言中的读音与应用 “狎”在方言里的应用 “伧”在方言里的应用 “努”在方言中的应用 “尻”的语音及其应用 关中说“好”知多少 关中说“缝”知多少 方言成语 第七部分 戏曲文化 桄桄乱弹与秦腔 中国剧团之最——西安易俗社 第八部分 方言词典(以字母为序)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V X Y Z 试读章节 天府之国,古代关中之美称 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历史文献片《都江堰》,详细介绍这个公元前250年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吋讲道:“秦昭王时,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排灌水利工程后,秦国就有了关巾平原和成都平原两个‘天府之国’”。 关于“天府之国”,只要打开《辞海》和《成语词典》,文字解释部以关中为典故。他的本义是:像天然粮仓一样富足的地方。除此之外,关中的美称还有“四塞之国”、“天下陆海”等。关中,史学家颜师古《史记》注:“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早在公元前337年,《战国策·秦策一》记述:鬼谷子苏秦曾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山函谷之固。田把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后两句话结尾的四个字是“天府雄国”。 《史记》、《汉书》都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准备定都洛阳,忠臣娄敬劝其建都关中,皇上置疑,犹豫不决。丞相张良对刘邦说的一段话,使他下定决心,“即日起驾,都关中”。张良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索隐注:“金城,言秦有四塞,如金城也。”张良说的“天府之国”,就指渭河平原,故后来有以宝鸡为中心的“西府”和以渭南为中心的“东府”之说。 关于“四塞之国”,《史记》里,正义注曰:“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南山及武关、蛲关;西有大陇山及陇山关、大震、乌兰等关;北有黄河南塞;是四塞之国。” “天下陆海”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说的:“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从沂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饶肥。汉兴,去三河之地,止灞、沪之西,都泾、渭之南,此谓天下陆海之地也。”颜师占注:“言关中山川物产饶富,是以谓之陆海也。”东方朔所言,正是今西安市辖地区。 东汉御史大夫杜笃写给光帝刘秀的《论都赋》说:“雍州本帝皇所育业。禹贡所载,厥田上上。沃野千里,原隰弥望。保殖五谷,桑麻條畅。滨据南山,带以泾渭,号曰陆海,蠢生万类。楩枏檀柘,蔬果成食。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田田相如,鐳攫株林。火耕流种,功浅得深。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沙;朔南暨声,诸夏是和。肇十有二,是为赡腴。”其中“肇十有二”,是说当时全国分十二个州,《尚书》记载,关中“厥田上上”。“是为赡腴”,古称良沃之地为“赡腴”。“枢柑檀柘”,指黄楩木、桢楠木、檀香木、黄桑木。沧海,指东海。流沙,指西域。 东汉史学家班固《两都赋》说汉都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龙首之险,带以漕河、泾渭之川;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他还说:“封畿之内,厥土千里,連荦诸夏,兼其所有。商、洛缘其隈,户、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曰近蜀。下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隄封五万,疆埸绮分,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西成云,五谷垂颖,桑麻敷棻。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其中“連荦诸夏,兼其所有”的連荦:超越,是说全国各地有的物种这里都有。“郑、白”指郑国渠和白渠流域的五万顷水浇田。班固讲的“通沟大漕”的漕,李笃说的“鸿渭之流”的鸿,都指公元前129年西汉修筑的都城到黄河的300里漕渠。 《旧唐书·列传七十》载:唐大将郭子仪给被困在洛阳的唐代宗附章论奏述:“臣闻雍州之地,占称天府。右控陇蜀,左扼崤函,前有终南太华之险,后有清渭浊河之固,神明之奥,王者所都。秦、汉因之,卒成帝业。其后或处之而泰,去之而亡。”其中“清渭浊河”:浊河,指混浊的黄河。清渭,清澈的渭水。当时的关中森林密布,水草茂盛,植被覆盖率高,“清渭”是渭河污染小的见证。早在周、秦,关中就有严厉的环保措施,据《汉书·五行志》载:“史记曰,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渭水赤者三日,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渭水又赤三日。刘向以为近火沴水,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黥:指墨刑。对随便倒垃圾的人,刺刻面目,染以黑色。 公元904年,朱全忠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对京师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长安失去了国都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了。 1275年,即南宋末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离哈强府城(永济县清州故城)后,向西骑行八日,沿途所见城村,皆有墙垣。工商发达,树木园林既美且众,田野桑树遍布,……八日程毕,抵一大城,即前述之京兆是也。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民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城中且制一切武器。凡人生必须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可见,那时关中的桑蚕、丝织、工业、商贸相当发达。长安丝绸与苏杭锦缎一起,通过丝绸之路源源流向世界各地。 16世纪中叶,明代作家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里是这样描绘长安的:“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四山。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真个是名胜之邦,奇胜之方。” 关中,历史漫漫,美称多多,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里,一定要重塑“天府之国”,再造“天下陆海”,找回昔日辉煌的关中“故称”。P33-35 序言 伍永尚先生并非语言专家和教授,但他却写出了洋洋30多万字的语言学专著《原生态的西安话》,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和钦佩。 西安乃至关中地区,从西周以来,曾经是13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文言文和白话文、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影响、借鉴、融汇、发展、异变,对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进化、长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内涵十分丰富,表情达意之贴切生动为其他地方语言乃至普通话都无法代替,今天仍然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的瑰宝,是一个很值得发掘和研究的语言宝库。过去,曾有不少人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整理工作: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张兴民就曾经编印过一本《关中口语生僻字,收集了近700个方言字词。伍永尚先生的《原生态的西安话》,在关中方言研究方面可以说更为系统和深刻。这部书的出版,无疑是关中方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新的贡献,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永尚先生祖籍西安,青年时代曾在甘肃部队服役,后转业到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从事行政组织工作和产品推销。语言文字研究并非他的专业,但他对关中方言研究却是由来已久。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听到西安人把头叫“sa”,还有人脾气生硬倔强时经常说“cēng”,此后他就下决心查找这类字词。为了追根溯源,他在自己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先后购买了各种版本的《词源》、《辞海》、《康熙字典》、《二十四史》、《四库全书》、《资治通》、《本草纲目》、《中华百科大辞典》、四大名著等许多书籍资料,还到一些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大量史志典籍和文学作品,走访了众多的村镇和有关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论证、搜集、整理工作,足迹遍及陕西及周边的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有关地区和市、县,经历4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关中方言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退休以后,他更是退而不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研究工作中来,胜利完成了《原生态的西安话》这部专著。他的这份工作,既不是组织分配的任务,也不是为了求名图利,完全是一种求知欲的驱使,也是作为一位从小就说关中方言的西安人之感情所系,更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由于方言研究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以及他个人并非专业研究人员,资料匮乏,条件、环境之局限,他在这些年研究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困难和挫折,可想而知。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细致、不厌其烦的治学态度,实在值得提倡和学习。尤其是他退休以后仍然坚持研究工作,并取得如此重要的成果,堪称老有所为的一个很好的典范,令人肃然起敬。 《原生态的西安话》,全书共分为“人文历史”、“奇特语音”、“追根溯源”、“不同称谓”、“逸闻趣事”、“说文解字”、“戏曲文化”、“方言字典”等八大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资料非常翔实。不仅对“腫sd”、“伧céng”等一大批生僻字作了详细解释,还对雅言、夏言、周语、秦语和关中方言的渊源关系、对关中方言和古语的来龙去脉都作了有理有据的论述。作者通过对关中方言(秦语)“喔傍个”的分析研究,对秦代新皇宫“阿房宫”末建成,亦末正式命名提出了自己的根据,颇有见地。他还由此提出了考古工作也要了解关中方言的建议;通过对唐诗音韵与方言发言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少唐诗中的字音和关中方言发音相同,打破了过去有的人认为一些唐诗之所以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是因为南方籍诗人用家乡话写诗的这一传统说法,进而阐明了研究唐诗必须熟悉关中方言的道理;针对现代文艺作品中运用关中方言时普遍存在的书写混乱、用字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搞文艺创作更需要研究和掌握关中方言的观点,如此等等。这些观点和建议都是十分中肯而有价值的,很值得重视和借鉴。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书中通过对关中方言和普通话发音、发声的对照研究,总结出关中话与普通话之间相互转换的三大规律:一是声调转换规律,二是语音变换规律,三是组词颠倒使用规律。书中还搜集整理出关中方言与普通话的读音比较表、部分古汉字读音表,编辑了20多万字的“方言辞典”。掌握了这些规律和知识,对陕西人、特别是关中人和临近省部分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提供了方便的门径和一把金钥匙,有着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此外,结合关中方言的研究,作者还对西安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戏曲文化等也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文字阐述,有些篇章还采用了散文的笔法,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人读起来亲切生动,饶有兴味。 纵观全书,字里行间凝结着永尚先生多年辛苦探索的心血和汗水,闪耀着他的知识和智慧之光。综上所述,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愿意郑重的把它推荐给大家,我相信每个人读后都会大有裨益的。当然,正如作者所说,了解方言不等于推广它,只是为了便于沟通,增进交流,减少误会和差错,促进我们的工作。仅此而已。是为序。 骞国政 2007年2月25日夜于静心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