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授衔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鲁南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组织本书不啻于一次跟时间的赛跑——现实很无情,几位老将军在将稿子交来之后,来不及看到图书出版,便在两年中相继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正是在这两年中,透过越来越多的军官们对授衔往事的回忆,使我们更深更远地走入了军史……

本书收入了139位当事人的文章,他们中有开国将军也有普通军官,他们以自己在实施军衔制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一个早已过去的日子,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什么这一天总能让人记忆犹新、浮想联翩?这虽然不是这些短文所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历史的一个记号,是一段无数人熟悉但又陌生的情感历程,是正在被许多人渐渐淡忘却又渴望挽留的回忆……

内容推荐

1955,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两次实行军衔制,军衔制度成为影响全军各级官兵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由此透视出的充满喜怒哀乐的故事,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本书由139位经历各异的军人撰文口述,职务从1955年的中将、1988年的上将到普通的尉官,其中包括两个时期的将军共85人。通过这一角度使军人们的奉献精神、荣誉观念得到很有特点的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1955年被授予高级军衔的老同志的回忆,带有抢救意味,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目录

写在前面……………………………周之同 林敬山 王传贤

我在南京军事学院被授予中将军衔……………………曾思玉

“将军系”授衔往事……………………………………廖汉生

能授予校官就很不错……………………………………孔庆德

我在苏联参加授衔………………………………………方 强

授衔——最高的奖赏……………………………阿沛·阿旺晋美

毛主席为我授勋…………………………………………蔡顺礼

将军来自士兵……………………………………………黄志勇

贺龙元帅给我授予中将军衔……………………………范朝利

1955年授衔回忆…………………………………………阎捷三

“幸存者”的两次授衔经历……………………………王兆相

听毛主席的话.荣誉面前往后让………………………汤光恢

将军去当兵………………………………………………何光宇

我当了一回“展览品”…………………………………张文碧

1955年,在南京授衔、授勋的情景……………………沈启贤

授衔后看戏,我点《秦香莲》…………………………熊兆仁

在文化学校我戴上了少将军衔…………………………李道之

我授大校就可以了………………………………………张汉丞

我从内蒙古军区到北京参加授衔………………………刘华香

从朝鲜赶回沈阳接受少将军衔…………………………谢家祥

授衔前后…………………………………………………李赤然

当将军,乡亲们为我自豪………………………………陈 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陈金钰

关于授衔,我什么也想不起来了………………………黎光

我曾假冒“国军”少校…………………………………罗应怀

一帧首次授衔的老照片…………………………………何廷一

永久的定位………………………………………………卢仁灿

有关我军军衔的点滴回顾………………………………贾若瑜

授衔——军人的荣耀和责任……………………………钟炳昌

将军出寒门………………………………………………胡继成

百战归来不言功…………………………………………张秀龙

沈阳军区没授衔前,我先戴上了少将军衔……………邹衍

周总理宴请开国将帅……………………………………李中权

我的“四次授衔”经历…………………………………王 直

我参加过三次授衔仪式…………………………………罗维道

忆1955年那次授衔………………………………………戴润生

首次授军衔………………………………………………胥光义

回忆授衔…………………………………………………桂绍彬

1955年授衔、授勋记事…………………………………欧阳平

授衔典礼…………………………………………………刘懋功

一副肩章千钧重…………………………………………方子翼

我当师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方槐

授衔的回忆………………………………………………彭富九

忆1955年授衔……………………………………………杨永松

回想当年授衔时…………………………………………宋景华

毛主席称我是“新中国第一代维吾尔族将军”曹达诺夫·扎伊尔

授衔——我经历了一次考验……………………………吕 清

我的授衔经历……………………………………………刘月生

1956年.我穿上了新军装………………………………王砚泉

我两次从刘亚楼司令员手中接过军衔…………………王定烈

第一次授军衔的回忆……………………………………高 锐

1964年.我从大校晋升为将军…………………………方震

两次授衔…………………………………………………颜文斌

从海军大校到海军少将…………………………………徐明德

正规化轶事………………………………………………张英

关于第一次授衔的回忆…………………………………李 元

红领章上的金色盾牌……………………………………伍生荣

我没有参加过授衔仪式…………………………………王 展

在四十军授衔……………………………………………刘光涛

半个世纪的珍藏…………………………………………肖选进

两次授衔与身负三衔……………………………………杨斯德

我经历过的我军四次实行军衔制………………………周之同

我目睹了元帅授衔………………………………………黄 涛

军衔感受…………………………………………………胡 可

对军衔的回忆……………………………………………王乐天

授衔——让我们快乐并思考的记忆……………………武 宏

我所亲历的驻闽部队首次校官授衔……………………程健强

我被授予少校军衔………………………………………赵政

端正思想授军衔…………………………………………薛瑞芝

首次授衔回顾……………………………………………张廷斌

我为刘伯承、林彪拍元帅标准像………………………柳成行

授衔——军人的光荣……………………………………赵习芝

我代表六十六军到北京怀仁堂参加授衔………………毕继荣

我在总政话剧团参加授衔………………………………朱子铮

参加我军首次佩戴军衔阅兵……………………………刘长明

第一次授衔前后…………………………………………卢锡勤

十年三次提前晋衔………………………………………岳振华

我差一点“回到家庭”……………………………………杨国群

在第二军医大学参加授衔………………………………徐铭

大尉、大校,一看就知道…………………………………温泉忠

授衔那天我肚子疼………………………………………程兆田

并非平淡无奇……………………………………………张麟

从大尉到中校……………………………………………冯玉民

喜在军报初创时…………………………………………简 复

经历我军第一次授衔……………………………………王雨臣

八位大尉团长晋升少校…………………………………赵文林

六十三军第一次举行的校官授衔仪式…………………徐拱辰

银星映着金达莱…………………………………………凌行正

我在上海警备区被授予中尉军衔………………………张辉灿

我与军衔的缘分…………………………………………刘 岩

迟来的衔——我比别人晚一年…………………………季卜枚

1956年,我从少尉晋升为中尉…………………………刘 骏

发生在我身边的军衔故事………………………………陈辉亭

我在沙市经历的两次授衔………………………………姚健生

我在朝鲜被授了少尉军衔………………………………蔡彦彪

1963年.我被授千少尉军衔……………………………杨泽明

文工团员的授衔琐忆……………………………………赵邦玲

在尘封的日记里寻觅……………………………………郑宗群

取消军衔制时.我已是上校了…………………………田广文

一个军官的责任感………………………………………郭连升

特殊的照片………………………………………………王茂山

授衔那天我值班…………………………………………韩晓初

我在武汉军区参加授衔仪式……………………………吕玉亭

我在广西军区参加授衔…………………………………苏永义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

南京——北京少将——上将…………………………王诚汉

增添一份荣誉加重一份责任…………………………万海峰

上将军衔授予前的不平凡经历…………………………赵南起

沉甸甸的三颗金星——记晋升上将军衔的感受………刘精松

没想到会给我授衔………………………………………阴法唐

从中校到中将……………………………………………赵兴元

1955年,我被授了一个少校军衔………………………宋双来

三个不一样………………………………………………李伦

见证我军军衔制度的实施………………………………杨发勋

无论三个花一个花.都是人民子弟兵…………………韩德彩

荣誉与责任同行…………………………………………蔡仁山

参加拟制编制军衔………………………………………王海云

我对两次授衔的回顾……………………………………吕凤呜

两次授衔,一生铭记……………………………………凌空

“我还是我!”……………………………………………胡斐佩

我的将军军衔是在国外授予的…………………………宁文烟

从少尉到少将……………………………………………王锡友

关于两次授衔的回忆……………………………………刘庆方

我的两次授衔经历………………………………………郑道根

我的四次授衔经历………………………………………刘德明

两副领章…………………………………………………汪江淮

一个战略理论工作者的将军之路………………………彭光谦

两次授衔的回忆…………………………………………纪道庄

际遇、军衔与我…………………………………………喻晓

永恒的瞬间——1988年9月上将授衔纪实…………吴森辉

我爱闪光的军衔…………………………………………杜连沿

一群“鬼子兵”向我立正…………………………………王莫然

“一级上校”………………………………………………王东炎

追随父辈的心路历程……………………………………宋建一

军衔里的故事——生命在星中闪光……………………洛珍林

我在军工厂参加授衔……………………………………郑冀洪

数数肩上几颗星…………………………………………李 鑫

公开一个小秘密…………………………………………许福芦

我的第一次授衔经历……………………………………徐平

附录一 1952年评定的军队级别表

附录二 1955年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

附录三 1955年军衔评定标准表

附录四 1960年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 

附录五 1955年与1988年两次军衔设置异同对照表 

附录六 参考国外军官军衔与职务对照表(部分) 

附录七 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奖章简表

后记 郑鲁南

试读章节

曾思玉江西信丰同益人。1911年2月2日生。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我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经历中央苏区1~5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及东渡黄河。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3月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由平壤乘专列回国。

1953年4月,根据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精神,南京军事学院奉命增设战役系,从全军抽调52名高级将领入学深造。我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入学深造的学员之一。

经过二十几年战争的洗礼,我已由一名普通红军战士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

1955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实行军衔制度。

记得1955年,授衔那一天,我们这52名学员每人穿着笔挺的将军礼服,佩戴着军衔,来到了南京市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

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主持仪式,陈毅元帅代表中央军委宣读命令,授予52名学员军衔,整个战役系将星闪烁,有陈锡联、杨得志、李天佑、韩先楚、刘震五人被授予上将军衔。秦基伟、廖汉生、张震、杜义德、周志坚等22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我同时被授予中将军衔。刘贤权、肖文玖、李化民、肖全夫等25人被授予少将军衔。记得当时整个礼堂庄严隆重,每个被授衔的人更是心情愉悦、兴奋不已。二十几年的风雨征程,今天终于穿上了我军自己的将军礼服,全体学员在一起合影留念。而后,好多人都到南京市的环球照相馆去拍了半身和全身各一张的将军照(黑白片),把那个照相馆忙得不可开交。摄影师一看突然来了这么多将军,既惊讶又兴奋。一会儿给这位将军整整礼服,一会儿又给那位将军正正军帽,高兴地说:“一定给大家照出最高水平,请大家按我说的去做。”等候拍照的将军在一起谈笑风生,有的对着正在照相的将军喊:“头拾一点儿,微笑一下,不要板着脸。”有的在帮下一位照相的将军整理着装,整个照相馆好不热闹。

授衔后的第二天,战役系的学员们在学院礼堂门外集合,列队欢迎印尼总统苏加诺。记得那天天空下着零星小雨,我们这些身着礼服的将军们以极其饱满的热情在欢迎着印尼总统率贵宾的到来,他们每人擎着一把伞。当他们来到时,零星小雨突然变成了大雨,把我们每个人都淋透了。个个都在埋怨老天爷,怎么这样不作美,只穿了一天的将军礼服就被淋透,不得不去服装店熨烫整形。

1957年11月,我从战役系毕业任沈阳军区参谋长,1959年10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负责主抓战备训练、国防施工、军农生产等。我曾率领司、后机关部门领导踏遍了辽沈大地、白山黑水。对每座山、每座岛屿、每条坑道,从定点、定位到施工都进行了察看,坑道施工采用了在抗美援朝时的“品”字形掘进方式,又改进成“川”字形掘进。就是将大幅度坑道断面分成三个并列坑道掘进,各坑道间留有两道石柱墙,掘进一二百米后,进行项缘被覆时,再将石柱墙上端打掉,石柱墙便成了被覆用的支撑架。这两种先进的掘进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施工进度,保证了低耗、安全。

1959年至1961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和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加之苏联中止对我国的经济技术援助,国家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都面临着严峻的抗灾度荒的考验。

为了度过困难时期,军区部队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普遍实行“低标准、瓜莱代”的方针,把节约粮食看作是最大的政治任务。P1-2

序言

军衔是军队的一种等级制度。我军创建初期,战斗极端频繁.物质条件极端困难,在这种环境下,根本谈不到等级制度的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1939年曾提出实行军衔等级制度,但是到了1942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说:目前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正规化是有限度的,同时,也超过现有物质基础,加之军队分散,全军等级不易统一规定。这次拟议的军衔制度,除我驻蒋管区各办事处人员因工作方便而临时佩戴军衔符号外②,部队并未实行。1946年2月,在国共和谈、通过政协决议、国民党接受我党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前提下,我军准备实行将校尉制度,但不久,因大规模内战爆发而中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军队的建设也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与现代技术装备相适应,就要求军队建设正规化,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纪律,统一的编制,统一的训练。在这种形势下,实行军衔等级制度也就成为必要。

1950年9月,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各级干部管理部之规定》指出:准备普遍按军、师、团、营、连、排等职别,评定干部等级,作为实行军阶之基础。

1950年9月,总干部管理部正式成立.部内设置了掌管军衔工作的专门机构——军衔(奖励)处,1952年7月升为局,8月升为部。除各军区、军兵种、院校以及各总部有关单位和军师团的干部部门,分别设置了军衔处、科和专职的军衔工作干部。政治干部部门也分别设置了军衔处、科和专职的军衔工作干部。

1.评定干部等级.为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基础

1951年2月和1952年3月,中央军委先后发出《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和《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明确评级的标准,德才资的标准,衡量干部现任职务.来确定其等级。对资深的干部应区分三种情况处理:(1)资深,德才较好.但受客观条件或身体情况限制,发展较慢者,应适当照顾。(2)资深,对革命忠心耿耿,但能力较弱者,亦应适当照顾。(3)资格虽老,但一贯工作搞不好,则不应照顾。此次评定军队等级,从军委主席到战士共分二十三级。计:军委主席副主席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军委委员级;正兵团、副兵团、准兵团级;正军、副军、准军级:正师、副师、准师级;正团、副团、准团级;正营、副营级;正连、副连级;正排、副排级;班长、战士级。为实行军衔制度奠定了基础。

1953年2月,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的决定》。委员会的职责是统一研究与检查军衔准备工作及将来对全军军衔等级之评定。该委员会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其成员是:聂荣臻、黄克诚、萧华、张宗逊、萧劲光、刘亚楼、杨立三、赖传珠、徐立清、苏静、孔石泉共11人,并以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

1953年3月,总干部部向军衔实施委员会建议.在该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一个业务部门:军衔审查研究组,其成员是:曹广化、王宗槐、孔石泉、袁子钦、王文轩、周特夫、吕义山、董铁成、赵承丰,共9人。曹广化任组长,孔石泉任副组长。黄克诚批示“同意”。

对将官的审评是在彭德怀领导下由罗荣桓组织宋任穷、赖传珠、曹广化和萧华、孔石泉进行研究,提出意见,然后上报。元帅、大将是由中央政治局审定的。

2.总部及各有关部门的分工

总干部部:主持研究草拟军衔条例及实施规程.督促各级干部部门审查干部档案,为军衔鉴定提供材料;对军衔审查工作做充分准备;收集与研究目前干部等级中存在的某些悬殊情况,并在评衔时提出意见:负责召开干部部长会议,布置评衔工作:负责起草军官服役条例。  军务部:主持研究制定各兵种的肩章、标章、识别符号的图样、式样。拟定我军所有职务的军衔等级(即编制军衔),对士兵的军衔问题进行研究,作必要的准备。

总政治部:除协同总干部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外,并参加军务部、总后勤部研究与制定编制军衔、职务与军衔薪金等工作;拟定军衔动员教育材料,对各级政治机关发出动员教育工作指示。

总后勤部:主持研究与制定职务薪金与军衔薪金的标准及各种待遇,研究实行军衔制以后的军装式样,根据规定制作肩章、符号。

1953年1月,总干部部发出《关于军衔鉴定工作指示》,指出:军衔鉴定是研究干部等级的主要依据.同时又是鼓励干部上进.警惕干部落后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军衔鉴定要以最近两三年表现为主,并有重点地联系历史情况。

1954年12月22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和颁发勋章奖章的工作指示》,指出:实行三大制度和颁发勋、奖章条例,是我军建军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实行这些制度,不仅可以确定数十万以军事工作为职业的军官在军队中的地位和社会上的荣誉,解决军官的家庭及个人的生活问题,而且更能鼓励上进,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纪律性,以保证高度集中统一,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指出:评定、授予工作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主要是评定,授予现役军人的军衔,此项应于1955年进行;第二期是评定、授予预备役军官的军衔,评定、授予的时间与办法另作规定。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将军官军衔等级区分为四等十四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为授予军官军衔立了法规。

1955年5月,总干部部发出《关于在军衔评定中加强思想工作的意见》。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举行隆重的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主席向共和国元帅颁发授衔命令状和授予勋章,并对将官授予第一批一级勋章。同日。国务院也举行授予将官军衔的典礼。《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国武装力量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重要措施》的重要社论。社论指出:国家授予军官以军衔,是国家给予各级军官的荣誉。同时是国家给予各级军官重大的政治责任。军官按照条令施行职权,也是国家和人民对他们的要求。各级军官必须戒骄戒躁,兢兢业业完成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社论还指出:人民解放军官兵之间和上下级之间没有阶级利益的对立,而是完全一致的,无论军官和士兵,都是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建设而共同奋斗的。所以。人民解放军军官的军衔决不是意味着军官可以压迫士兵,上级可以压迫下级。相反的,它意味着军官有了更重大的责任,他们必须更好地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下级和士兵.更好地团结下级和士兵,共同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

3.这次授衔的主要数字是:

授予元帅的10人:

授予大将的10人:

授予上将的55人,1956年和1958年补授的各1人;

授予中将的175人.1956年和1958年补授的各1人:

授予少将的802人,1956年和1958年补授的各1人,1957年补授的2人;

授予校官3.2万余人:

授予尉官49.8万余人:  授予准尉(排军官军衔按干部管理)11.2万余人。

从1955年授衔到1965年取消军衔的十年间.全军范围内军官军衔统一晋升的只办过五次。第一次是1956年,晋升数占全军干部的14%,主要是解决由军士、准尉提升军官职务者和职高衔低相差三级以上者。第二次是1960年,晋升数为全军军官总数的45%。第三、四、五次分别是1962年、1963年和1964年,晋升者基本上都是满晋级年限而又表现较好的。

授衔后,由大校晋升为少将的共有554人。其中:1961年218人,1962年12人,1963年3人,1964年321人。授衔后,少将以上军衔者,都没有再晋升军衔。

1965年2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止授衔晋衔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共中央已经批准取消军衔制度.现正按法律手续报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待通过后,即公布取消。故从即日起,停止授予和晋升军衔的工作。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同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命令公布。1965年6月1日起开始生效。

后记

做一本回顾我军授衔历史的书,想法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困难比我想象的大得多。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50周年,2004年底,《授衔故事》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立项。最初的想法是:向健在的知情者约稿,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实施过程。可是,当我几经周折找到一位离开部队十多年的开国将军时,却被其家人告知,他已经不能说话了。1955年,全军有64.3万多名军官分别被授予将官、校官、尉官等军衔,如果当时年龄二三十岁,现在也大都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了。而1955年至1965年的1600名开国将军中.2004年底健在的不足300人。于是,这便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抢救性”工作。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催促你去不停地寻找、咨询、了解和约稿……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本书不啻于一次跟时间的赛跑——现实很无情.几位老将军在将稿子交来之后.来不及看到图书出版,便在两年中相继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正是在这两年中,透过越来越多的军官们对授衔往事的回忆,使我们更深更远地走入了军史……

本书收入了139位当事人的文章,他们中有开国将军也有普通军官,他们以自己在实施军衔制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一个早已过去的日子,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什么这一天总能让人记忆犹新、浮想联翩?这虽然不是这些短文所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历史的一个记号,是一段无数人耳熟能详但又陌生的情感历程,是正在被许多人渐渐淡忘但又渴望挽留的回忆。

遗憾的是本书没有采取广泛的征稿方式.无法邀请到更多怀有同样愿望的人们参加;加上文章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且多是以个人的视角来看待授衔,可能会有一些缺憾。由于我个人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知情者不吝赐教,电子邮件联系:zhlnll8@126.com。

需要说明的是:

1.全书的整体框架为1955年授衔和1988年授衔两部分,目录顺序以军衔高低依次编排,同一军衔中又以年龄大小先后为序(个别篇章为了适应读者阅读有所调整)。

2.书中的注释.均根据查阅的史料或亲历者口述整理。

3.书中的图片大部分由作者提供。未署名的照片,请摄影者阅后提供相应证明和我们联系,以便及时赠送样书和付酬。

4.本书以授衔为主,由于种种原因,个人简历中授勋章、奖章的情况仅以来稿中所附的个人简历为准,未能一一展示,在此仅致歉意。

5.本书开始组稿时,阎捷三、廖汉生、卢仁灿、李赤然等将军都还健在,遗憾的是图书出版时,他们却先后离去了。他们对授衔的点滴回忆,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我们谨以此书表示对他们和所有创造了我军辉煌历史的人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感谢书中的每一位作者,他们的口述实录,他们的亲笔撰文,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的理解和厚爱,对本书的完成是至关重要的。

但愿这本书给读者留下的不仅仅是授衔的故事。

郑鲁南

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