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周之同 林敬山 王传贤
我在南京军事学院被授予中将军衔……………………曾思玉
“将军系”授衔往事……………………………………廖汉生
能授予校官就很不错……………………………………孔庆德
我在苏联参加授衔………………………………………方 强
授衔——最高的奖赏……………………………阿沛·阿旺晋美
毛主席为我授勋…………………………………………蔡顺礼
将军来自士兵……………………………………………黄志勇
贺龙元帅给我授予中将军衔……………………………范朝利
1955年授衔回忆…………………………………………阎捷三
“幸存者”的两次授衔经历……………………………王兆相
听毛主席的话.荣誉面前往后让………………………汤光恢
将军去当兵………………………………………………何光宇
我当了一回“展览品”…………………………………张文碧
1955年,在南京授衔、授勋的情景……………………沈启贤
授衔后看戏,我点《秦香莲》…………………………熊兆仁
在文化学校我戴上了少将军衔…………………………李道之
我授大校就可以了………………………………………张汉丞
我从内蒙古军区到北京参加授衔………………………刘华香
从朝鲜赶回沈阳接受少将军衔…………………………谢家祥
授衔前后…………………………………………………李赤然
当将军,乡亲们为我自豪………………………………陈 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陈金钰
关于授衔,我什么也想不起来了………………………黎光
我曾假冒“国军”少校…………………………………罗应怀
一帧首次授衔的老照片…………………………………何廷一
永久的定位………………………………………………卢仁灿
有关我军军衔的点滴回顾………………………………贾若瑜
授衔——军人的荣耀和责任……………………………钟炳昌
将军出寒门………………………………………………胡继成
百战归来不言功…………………………………………张秀龙
沈阳军区没授衔前,我先戴上了少将军衔……………邹衍
周总理宴请开国将帅……………………………………李中权
我的“四次授衔”经历…………………………………王 直
我参加过三次授衔仪式…………………………………罗维道
忆1955年那次授衔………………………………………戴润生
首次授军衔………………………………………………胥光义
回忆授衔…………………………………………………桂绍彬
1955年授衔、授勋记事…………………………………欧阳平
授衔典礼…………………………………………………刘懋功
一副肩章千钧重…………………………………………方子翼
我当师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方槐
授衔的回忆………………………………………………彭富九
忆1955年授衔……………………………………………杨永松
回想当年授衔时…………………………………………宋景华
毛主席称我是“新中国第一代维吾尔族将军”曹达诺夫·扎伊尔
授衔——我经历了一次考验……………………………吕 清
我的授衔经历……………………………………………刘月生
1956年.我穿上了新军装………………………………王砚泉
我两次从刘亚楼司令员手中接过军衔…………………王定烈
第一次授军衔的回忆……………………………………高 锐
1964年.我从大校晋升为将军…………………………方震
两次授衔…………………………………………………颜文斌
从海军大校到海军少将…………………………………徐明德
正规化轶事………………………………………………张英
关于第一次授衔的回忆…………………………………李 元
红领章上的金色盾牌……………………………………伍生荣
我没有参加过授衔仪式…………………………………王 展
在四十军授衔……………………………………………刘光涛
半个世纪的珍藏…………………………………………肖选进
两次授衔与身负三衔……………………………………杨斯德
我经历过的我军四次实行军衔制………………………周之同
我目睹了元帅授衔………………………………………黄 涛
军衔感受…………………………………………………胡 可
对军衔的回忆……………………………………………王乐天
授衔——让我们快乐并思考的记忆……………………武 宏
我所亲历的驻闽部队首次校官授衔……………………程健强
我被授予少校军衔………………………………………赵政
端正思想授军衔…………………………………………薛瑞芝
首次授衔回顾……………………………………………张廷斌
我为刘伯承、林彪拍元帅标准像………………………柳成行
授衔——军人的光荣……………………………………赵习芝
我代表六十六军到北京怀仁堂参加授衔………………毕继荣
我在总政话剧团参加授衔………………………………朱子铮
参加我军首次佩戴军衔阅兵……………………………刘长明
第一次授衔前后…………………………………………卢锡勤
十年三次提前晋衔………………………………………岳振华
我差一点“回到家庭”……………………………………杨国群
在第二军医大学参加授衔………………………………徐铭
大尉、大校,一看就知道…………………………………温泉忠
授衔那天我肚子疼………………………………………程兆田
并非平淡无奇……………………………………………张麟
从大尉到中校……………………………………………冯玉民
喜在军报初创时…………………………………………简 复
经历我军第一次授衔……………………………………王雨臣
八位大尉团长晋升少校…………………………………赵文林
六十三军第一次举行的校官授衔仪式…………………徐拱辰
银星映着金达莱…………………………………………凌行正
我在上海警备区被授予中尉军衔………………………张辉灿
我与军衔的缘分…………………………………………刘 岩
迟来的衔——我比别人晚一年…………………………季卜枚
1956年,我从少尉晋升为中尉…………………………刘 骏
发生在我身边的军衔故事………………………………陈辉亭
我在沙市经历的两次授衔………………………………姚健生
我在朝鲜被授了少尉军衔………………………………蔡彦彪
1963年.我被授千少尉军衔……………………………杨泽明
文工团员的授衔琐忆……………………………………赵邦玲
在尘封的日记里寻觅……………………………………郑宗群
取消军衔制时.我已是上校了…………………………田广文
一个军官的责任感………………………………………郭连升
特殊的照片………………………………………………王茂山
授衔那天我值班…………………………………………韩晓初
我在武汉军区参加授衔仪式……………………………吕玉亭
我在广西军区参加授衔…………………………………苏永义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
南京——北京少将——上将…………………………王诚汉
增添一份荣誉加重一份责任…………………………万海峰
上将军衔授予前的不平凡经历…………………………赵南起
沉甸甸的三颗金星——记晋升上将军衔的感受………刘精松
没想到会给我授衔………………………………………阴法唐
从中校到中将……………………………………………赵兴元
1955年,我被授了一个少校军衔………………………宋双来
三个不一样………………………………………………李伦
见证我军军衔制度的实施………………………………杨发勋
无论三个花一个花.都是人民子弟兵…………………韩德彩
荣誉与责任同行…………………………………………蔡仁山
参加拟制编制军衔………………………………………王海云
我对两次授衔的回顾……………………………………吕凤呜
两次授衔,一生铭记……………………………………凌空
“我还是我!”……………………………………………胡斐佩
我的将军军衔是在国外授予的…………………………宁文烟
从少尉到少将……………………………………………王锡友
关于两次授衔的回忆……………………………………刘庆方
我的两次授衔经历………………………………………郑道根
我的四次授衔经历………………………………………刘德明
两副领章…………………………………………………汪江淮
一个战略理论工作者的将军之路………………………彭光谦
两次授衔的回忆…………………………………………纪道庄
际遇、军衔与我…………………………………………喻晓
永恒的瞬间——1988年9月上将授衔纪实…………吴森辉
我爱闪光的军衔…………………………………………杜连沿
一群“鬼子兵”向我立正…………………………………王莫然
“一级上校”………………………………………………王东炎
追随父辈的心路历程……………………………………宋建一
军衔里的故事——生命在星中闪光……………………洛珍林
我在军工厂参加授衔……………………………………郑冀洪
数数肩上几颗星…………………………………………李 鑫
公开一个小秘密…………………………………………许福芦
我的第一次授衔经历……………………………………徐平
附录一 1952年评定的军队级别表
附录二 1955年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
附录三 1955年军衔评定标准表
附录四 1960年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
附录五 1955年与1988年两次军衔设置异同对照表
附录六 参考国外军官军衔与职务对照表(部分)
附录七 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奖章简表
后记 郑鲁南
军衔是军队的一种等级制度。我军创建初期,战斗极端频繁.物质条件极端困难,在这种环境下,根本谈不到等级制度的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1939年曾提出实行军衔等级制度,但是到了1942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指示说:目前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正规化是有限度的,同时,也超过现有物质基础,加之军队分散,全军等级不易统一规定。这次拟议的军衔制度,除我驻蒋管区各办事处人员因工作方便而临时佩戴军衔符号外②,部队并未实行。1946年2月,在国共和谈、通过政协决议、国民党接受我党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前提下,我军准备实行将校尉制度,但不久,因大规模内战爆发而中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军队的建设也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与现代技术装备相适应,就要求军队建设正规化,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纪律,统一的编制,统一的训练。在这种形势下,实行军衔等级制度也就成为必要。
1950年9月,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各级干部管理部之规定》指出:准备普遍按军、师、团、营、连、排等职别,评定干部等级,作为实行军阶之基础。
1950年9月,总干部管理部正式成立.部内设置了掌管军衔工作的专门机构——军衔(奖励)处,1952年7月升为局,8月升为部。除各军区、军兵种、院校以及各总部有关单位和军师团的干部部门,分别设置了军衔处、科和专职的军衔工作干部。政治干部部门也分别设置了军衔处、科和专职的军衔工作干部。
1.评定干部等级.为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基础
1951年2月和1952年3月,中央军委先后发出《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和《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明确评级的标准,德才资的标准,衡量干部现任职务.来确定其等级。对资深的干部应区分三种情况处理:(1)资深,德才较好.但受客观条件或身体情况限制,发展较慢者,应适当照顾。(2)资深,对革命忠心耿耿,但能力较弱者,亦应适当照顾。(3)资格虽老,但一贯工作搞不好,则不应照顾。此次评定军队等级,从军委主席到战士共分二十三级。计:军委主席副主席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军委委员级;正兵团、副兵团、准兵团级;正军、副军、准军级:正师、副师、准师级;正团、副团、准团级;正营、副营级;正连、副连级;正排、副排级;班长、战士级。为实行军衔制度奠定了基础。
1953年2月,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的决定》。委员会的职责是统一研究与检查军衔准备工作及将来对全军军衔等级之评定。该委员会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其成员是:聂荣臻、黄克诚、萧华、张宗逊、萧劲光、刘亚楼、杨立三、赖传珠、徐立清、苏静、孔石泉共11人,并以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
1953年3月,总干部部向军衔实施委员会建议.在该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一个业务部门:军衔审查研究组,其成员是:曹广化、王宗槐、孔石泉、袁子钦、王文轩、周特夫、吕义山、董铁成、赵承丰,共9人。曹广化任组长,孔石泉任副组长。黄克诚批示“同意”。
对将官的审评是在彭德怀领导下由罗荣桓组织宋任穷、赖传珠、曹广化和萧华、孔石泉进行研究,提出意见,然后上报。元帅、大将是由中央政治局审定的。
2.总部及各有关部门的分工
总干部部:主持研究草拟军衔条例及实施规程.督促各级干部部门审查干部档案,为军衔鉴定提供材料;对军衔审查工作做充分准备;收集与研究目前干部等级中存在的某些悬殊情况,并在评衔时提出意见:负责召开干部部长会议,布置评衔工作:负责起草军官服役条例。 军务部:主持研究制定各兵种的肩章、标章、识别符号的图样、式样。拟定我军所有职务的军衔等级(即编制军衔),对士兵的军衔问题进行研究,作必要的准备。
总政治部:除协同总干部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外,并参加军务部、总后勤部研究与制定编制军衔、职务与军衔薪金等工作;拟定军衔动员教育材料,对各级政治机关发出动员教育工作指示。
总后勤部:主持研究与制定职务薪金与军衔薪金的标准及各种待遇,研究实行军衔制以后的军装式样,根据规定制作肩章、符号。
1953年1月,总干部部发出《关于军衔鉴定工作指示》,指出:军衔鉴定是研究干部等级的主要依据.同时又是鼓励干部上进.警惕干部落后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军衔鉴定要以最近两三年表现为主,并有重点地联系历史情况。
1954年12月22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和颁发勋章奖章的工作指示》,指出:实行三大制度和颁发勋、奖章条例,是我军建军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实行这些制度,不仅可以确定数十万以军事工作为职业的军官在军队中的地位和社会上的荣誉,解决军官的家庭及个人的生活问题,而且更能鼓励上进,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纪律性,以保证高度集中统一,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指出:评定、授予工作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主要是评定,授予现役军人的军衔,此项应于1955年进行;第二期是评定、授予预备役军官的军衔,评定、授予的时间与办法另作规定。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将军官军衔等级区分为四等十四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为授予军官军衔立了法规。
1955年5月,总干部部发出《关于在军衔评定中加强思想工作的意见》。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举行隆重的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主席向共和国元帅颁发授衔命令状和授予勋章,并对将官授予第一批一级勋章。同日。国务院也举行授予将官军衔的典礼。《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国武装力量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重要措施》的重要社论。社论指出:国家授予军官以军衔,是国家给予各级军官的荣誉。同时是国家给予各级军官重大的政治责任。军官按照条令施行职权,也是国家和人民对他们的要求。各级军官必须戒骄戒躁,兢兢业业完成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光荣任务。社论还指出:人民解放军官兵之间和上下级之间没有阶级利益的对立,而是完全一致的,无论军官和士兵,都是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建设而共同奋斗的。所以。人民解放军军官的军衔决不是意味着军官可以压迫士兵,上级可以压迫下级。相反的,它意味着军官有了更重大的责任,他们必须更好地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下级和士兵.更好地团结下级和士兵,共同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
3.这次授衔的主要数字是:
授予元帅的10人:
授予大将的10人:
授予上将的55人,1956年和1958年补授的各1人;
授予中将的175人.1956年和1958年补授的各1人:
授予少将的802人,1956年和1958年补授的各1人,1957年补授的2人;
授予校官3.2万余人:
授予尉官49.8万余人: 授予准尉(排军官军衔按干部管理)11.2万余人。
从1955年授衔到1965年取消军衔的十年间.全军范围内军官军衔统一晋升的只办过五次。第一次是1956年,晋升数占全军干部的14%,主要是解决由军士、准尉提升军官职务者和职高衔低相差三级以上者。第二次是1960年,晋升数为全军军官总数的45%。第三、四、五次分别是1962年、1963年和1964年,晋升者基本上都是满晋级年限而又表现较好的。
授衔后,由大校晋升为少将的共有554人。其中:1961年218人,1962年12人,1963年3人,1964年321人。授衔后,少将以上军衔者,都没有再晋升军衔。
1965年2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止授衔晋衔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共中央已经批准取消军衔制度.现正按法律手续报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待通过后,即公布取消。故从即日起,停止授予和晋升军衔的工作。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同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命令公布。1965年6月1日起开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