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养生宝典(经典珍藏版)/国学大书院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蔚华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华养生学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一个特定层面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本质。本书是对中华养生文化进行一次简要而系统的介绍,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华养生的大智慧。收辑了《养生格言》、《养生四要》和《饮食须知》,汇编成《中华养生宝典》一书。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堪称最讲养生之道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以保健强身、怡情悦志、防病抗衰老为目的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后代养生理论则逐渐扬弃了诸子浓厚的哲学内蕴,而继承和发展了其有价值的养生思想。我国古代养生学在学派理论上表现为对调气、动形、静心、固精、食养等的侧重和倡导,再通过气功导引,房事,养心,劳逸结合,依靠时令进行起居调养等生活实践的取长补短,融汇嫁接,达到兼收并蓄和相互促进的高级境界。意味着各家各派殊途同归,实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以精、心、神、食的调摄为核心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并对东西方的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养生格言

 总论

 人贵于天

 我命在我不在天

 得道养寿

 真人

 虚静养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

 积善者体健

 平虚养内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养生十要

 通调有天年

 通阴阳而知养生

 摄养延年

 与其服延年之药,不若守保身之方

 养生五难

 病六不治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通心神

 保生寡欲,保身者避名

 养生在人牧,肥肉在谷食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

 养心调心

 耳目之欲,背于养心

 心平中正,长寿之道

 心忿则热,心劳则汗

 心志修而轻外物

 多欲气淫,无有天年

 恬淡虚无,寿命无穷

 不能自胜者无寿

 知足常乐

 养生须除六害

 恬和安内,清虚不诱外

 心平则气自和

 达人不愁死

 心为万法之宗

 自心有病自心知,自病还将心自医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长寿十要

 心宽出少年

 圣人除心不除境,凡人除境不除心

 养心“五不要”

 养生“十二少”

 养生“三戒”

 调养补养

 人体的生理和调养

 人体七养

 心之形,自生自成

 善于养生者,以一身之小自全其气

 善调阴阳者,与天地同寿

 补养

 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

 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调药性易,调自性难

 饮食

 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饥饱适度,饮食养生之道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宁少勿多,宁饥毋饱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

 阴阳五行,食养之道

 养生真味是清淡

 丰年多病,饥年少疾

 善食强于善医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饮酒十过

 食唯半饱无药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起居

 善养者起居有规

 居处过于华丽,易使人滋生贪婪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居室之处须防风

 起居阴阳,谨慎调理

 一天里的禁忌

 动静劳逸

 淡静为不死之药

 躁动催人老

 心如猿,意如马,无寿

 少私寡欲,是为真静

 动而不妄动,亦为静

 不淫于至乐,不安于至静

 养生至要:心静而体活

 养生须防“五劳”

 善养生者,有劳有逸

 气功和导引

 天地万物,气聚则生

 延年却病,导引为先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

 坐禅五境界

 坐忘

 人定

 欲得长生,先须久视

 应时

 天时阴阳,顺之则寿

 内经大论四季之应时养生

 阴阳四节,死生之本

 邱处机纵论四季应时养生

 夏脏宜凉,冬脏宜温

 舂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

 房室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

 养心莫善于寡欲

 防病

 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不乐损年,长愁养病

 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

 睡眠

 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养老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

 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养正四要

 寡欲第一

 慎动第二

 法时第三

 却疾第四

 养生总论

饮食须知

 卷一:水火

 卷二:谷类

 卷三:菜类

 卷四:果类

 卷五:味类

 卷六:鱼类

 卷七:禽类

 卷八:兽类

试读章节

[原文]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人,哇吟至微,秋毫在目。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篇》

[译文]如人能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则天地间的一切势必都会成为他养护生命的源泉;知晓万物功用的人,就能成为万物的主宰而运用自如地驾驭它。天有阴阳形象,人有十二肢节;天有寒热往来,人有虚实盛衰。能经历和了解事物阴阳变化的,就能不违四时并能顺应之而延寿。能熟悉十二肢节和经络道理的人,就不会被他人欺骗蒙哄;能适应八方风动的变化,就能在五行生克变化中游刃自如;能通达虚实蛊衷的征象而不惑者,就会具有独特的养生防病见解,即使是只凭观察到的呼吸呻吟等微细的反映,也能明察秋毫而一目了然。

[原文]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译文]人生命一般最大期限是一百年,但如能做到适当的节制和养护,有的人也可活到上千岁。

[原文]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

[译文]心理情绪无极忧也无极乐,是有德的最高境界;通晓世道人情但不因而改变自己的淳朴本性,是心静的最高表现;没有特别的嗜好和欲望,是虚无恬淡的至高境界;对事物没有特殊的爱好和憎恨,是极高的心境平和的表现;心志不为外界事物所扰乱,是精神纯粹的最高表现。

[原文]得道之士,化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人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

[译文]晓得养生之道的人,其外表形体可有所变化而纯正的内心却无变化;外形的变化是因入境问俗用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纯正的内心不变,是用来保全身心健康的。

[原文]得道之士,外亡中存,学以变情,为以治己,实而若虚,浑浑冥冥,若无所以,容疏言讷,貌朴而鄙,情达虚无,性通无有,寂泊无为,若无所止,遁名逃世,与神卧起,执道履和,物无不理,不合时俗,与天地友。

[出处]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天下谓我篇》

[译文]善于养生之道的人,外表似乎忘记而心中却时记有关法则,学是为了改变不适于养生的情欲,具体实践却是为了端正自己的养生做法,不断充实和修炼自己但内心却仍恬淡虚无,表面看似浑然无知,无所事事,仪容不整,言语迟钝,形貌简朴猥琐,性情虚无恬淡、默默无为,好似无所归依,隐姓匿名,远离世俗,与心神同卧同起,掌握法则,心身平和,使事物顺理成章,不为时俗所染,但却与天契合而增寿。

[原文]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

[出处]唐·司马承祯《坐忘论·序》

[译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通晓养生之道而力行之;如能做到这样就会如鱼得水一样游刃自如。

[原文]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俶真》

[译文]权势和利益不能诱惑他,善辩的人不能说服它,靡靡之音和沉鱼落雁之色不能使他淫乱。美女不能使他放浪形骸,智力好的人无法煸动他,勇猛的人也无法使他恐惧,这就是懂得养生的人所具备的条件和原则。

真人

[原文]何谓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人不距。絛然而往,條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额。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滴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也;警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悅乎忘其言也。……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译文]什么叫真人?

古代的真人,(他)不视失败为违逆,(他)不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他)不会看不起读书人。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而(他)不会后悔,恰遇时机而不自鸣得意。像这样的人登高不战果,入水不觉湿,入火不觉热。这样便是知达到了道的境界。

古代的真人,他入睡不做梦,他醒来无忧无虑,他饮食不求甘美,他呼吸缓而沉。真人呼吸是从脚开始的。普通人用咽喉呼吸。务求得胜而理屈词穷,一旦说话时,就如咽喉被物噎住而嗫嚅。嗜欲深的人,他天性使浅。

古代的真人,不知道乐生,不知道恶死。出生时他不欢喜,入死时他不拒绝;潇洒自如地去了,潇洒自如地来了,(死生)不过这样而已。(他)不忘记他自己的生源,不寻求他自己的归宿。不论所受者为何,都坦然接受;享尽天年而止,重新回归造化。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摒弃道,不用人为地去寻求天性。这叫做真人。他的心志专一,他的容貌寂静安闲,他的额头宽大而发着纯朴的光彩。悲凄时如秋天,温暖时似春天,喜怒(哀乐)如四时运行一样自然,顺物以化而不逆物性,(人们)无法测知他的底细……

古代的真人,他中立而不偏,他似有不足却不求增进。他虽有棱有角却不固执一端,他心虽空闲却充实。他那舒畅的样子好像非常欢喜,他动于不得不动之时。表面上有所行动,而实际他的心却已静止。如世人那样勤奋地作为,(却因)心存高远而不被世人所羁制。他言语不便时如水静风平,无心的样子却似忘其所言……把天与人看作不是对立的,这便是真人。

[原文]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人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大宗师》

[译文]南伯子葵问:“道能够学得到吗?”(女偽)说:“不!不可以!你不是能学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的材质,却缺少圣人的道;我有圣人之道,却没有圣人之才。我想用(圣人之道)教他,他(仰慕接圣人之道)大概可以成为圣人吧?(事实却)不这样。把圣人之道,告诉具有圣人之才的人,是很容易的。(可是)我还是告诉他要固守心性。(我得道的过程如此):守心三天之后,就能忘怀天下;忘怀天下后,我又守心七天,就能忘怀万物;已忘怀万物后,我又守心九天·便能忘生了;已能忘生,便心神开明如朝日四放光芒;心神已开明如朝光四射,使能见到那绝对的“道”了;见“道”之后,就能够没有古今(不受时间限制);没有古今后,就能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杀死生命的主宰(它自己)不会死,产生生命的主宰没有什么生。(人如能了解并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能够对于万物的变化没什么不欢送没什么不欢迎;(万物的变化)没有什么不是毁坏,没有什么不是玉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就是能在一切扰乱中保持绝对寂静的心境。

[原文]愚迷之人,不知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以生为乐,以死为哀,畏死贪生。故养生过分,希生乖其道,则反丧其生。

[出处]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六

[译文]愚蠢迷糊的人,怎能知道过于追求养性物质丰厚者反而不得长生,过分追求返老还童的变化者反而不易延寿,那些拘泥于生为欢乐、死为悲哀的人多贪生怕死。故过分强调长寿且违背养生之道的人反而更易丧生和夭折。P6-10

序言

我国传统养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浩如烟海,在《黄帝内经》、《老子》、《庄子》、《论语》、《吕氏春秋》中就有对各类养生学的阐述,后世的典籍中又有了更多的发展。我国历代道家、儒家、医家、阴阳家的许多的著名人物对养生学都有过研究,使得我国传统养生学在世界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为了发掘和弘扬古人在生活实践方面的探索和贡献,我们收辑了《养生格言》、《养生四要》和《饮食须知》,汇编成《中华养生宝典》一书,奉献给大家。

《养生格言》是历代医学家、养生家精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多是名家之言,也有一些俗语、谚语,这些格言活泼新颖,别具一格。《养生格言》按“总论”、“养心调心’、“调养补养”、“饮食”、“起居”、“房室”、“防病”、“睡眠”、“养老”等编排,所选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朝,较全面地记述了历代的养生方法。

《养正四要》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万全所撰的一部养生经典。万全认为,养生之法有四:即寡欲、慎动、法时、却疾。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弃好高骛远之法,一切归于平实切用,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来探索养生之法。书中有不少宝贵的经验之谈,至今仍不失为养生益寿可供借鉴的珍贵医学遗产。

《饮食须知》为元末明初贾铭所著。明朝建立时,贾铭已是一位百岁老人,然身体仍然十分健朗。明太祖朱元璋特意召见他,询问长寿之道。贾铭说,长寿的秘诀在于注意饮食。并将自己所撰《饮食须知》进献朱元璋。朱元璋即命在皇宫中传阅。该书共分水火、谷类、菜类、果类、味类、鱼类、禽类、兽类八卷,对每卷中的各个品种,都注意介绍该食物的性味及食用方法,以阐明物性的相反相忌为主,并指明食之损益,以便掌握饮食调配,避免因饮食调配不当而损害健康。

中华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华养生学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一个特定层面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本质。本书是对中华养生文化进行一次简要而系统的介绍,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华养生的大智慧。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 者

2007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