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住在北京(北京居住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丁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自从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也就随之开始了,并随着历史进程的开展,北京地区的民居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并逐渐塑造出独特的地域色彩。本书以居住为切入点来考察北京社会,品味京味文化。全书共分6个编章,具体内容包括“北京居住文化史上的关键点”“闭合的空间,丰富的内涵——北京四合院概说”“人以宅居,宅因人名——北京的名人故居”“外地人在北京”“四时之景各不同——北京居住民俗”等。

内容推荐

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所谓“恒产”,与今天所讲的“不动产”一样,都把房产包括在内。自从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也就随之开始了,居住文化因而成为北京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居住历来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性,再加上特有的地方性,就形成了北京地区独具魅力的居住文化。随着历史进程的开展,北京地区的民居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并逐渐塑造出独特的地域色彩。作者无意对历史上北京地区居住文化的内容、类型和演变过程做一个面面俱到、巨细不捐的梳理和叙述,巧妙地采取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北京居住文化发展历程小的具有标志意义的若干关键环节和要素进行解读,彰显其中体现的时代色彩,发掘其中蕴涵的文化意义。读者从中可以领略到北京居住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开篇 住所里的北京文化

第一编 北京居住文化史上的关键点

 一、周口店天然洞穴——北京人最早的“家”

 二、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北京城区的古人类临时营地

 三、东胡林遗址——离山出洞去平原

 四、平谷区北埝头遗址——北京步人有房时代

 五、蓟燕分封——城居与乡居的分离

 六、顺义临河汉墓——人间庭院的地下再现

 七、延庆洞沟古崖居——千年的面壁生活

 八、斡耳朵——元代北京的“蒙古包”

 九、后英房居住遗址——北京四合院初显端倪

 十、明清故宫——北京传统居住文化的巅峰

 十一、旗房——八旗子弟寄身处

 十二、教授们的别墅——北京早期现代住宅楼的典范

 十三、龙须沟——新旧两重天

 十四、排子房——清代旗营的“现代版”

 十五、单位大院——新北京人的社区

 十六、复兴门外居住区——欧美邻里单位理论的北京实践

 十七、百万庄、国棉一厂住宅区——住宅也学“老大哥”

 十八、夕照寺小区——居住小区的京城处女秀

 十九、人民公社大楼——从“福绥景”到“京城第一危楼”

 二十、“干打垒”——一场夭折的住宅“革命”

 二十一、前三门——北京最早的高层住宅楼群

 二十二、防震棚——四合院定格为大杂院

 二十三、方庄住宅区——北京最早的大型商品房住宅区

 二十四、菊儿胡同——在危改中长高的四合院

 二十五、恩济里小区——取意于四合院的试点小区

 二十六、亚运村——从竞技场到中央居住区

 二十七、望京新区——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

 二十八、回龙观——卧城郊区的经济适用房

 二十九、南池子——传统居住的劫难还是新生?

 三十、综合体建筑——单一居住走向功能综合

第二编 闭合的空间,丰富的内涵——北京四合院概说

 一、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方位

 二、北京四合院的院落

(一)小型四合院

(二)中型四合院

(三)大型四合院

 三、北京四合院的房间

(一)正房、耳房

(二)厢房、厢耳房

(三)倒座房

(四)后罩房

 囚、北京四合院的屋面

(一)筒瓦屋面

(二)仰合瓦屋面

(三)干挤瓦屋面

(四)灰梗屋面

(五)棋盘心屋面

 五、北京四合院的门

(一)临街大门

(二)垂花门

(三)门的配件

 六、北京四合院的影壁

(一)门内影壁

(二)门外影壁

(三)门侧影壁

 七、北京四合院的其他配件

(一)上马石、栓马桩

(二)泰山石敢当

 八、北京四合院的装修

(一)内檐装修

(二)外檐装修

 九、北京四合院的利用——以王府为例

 十、在拆与保之间徘徊——北京四合院的未来

第三编 人以宅居,宅因人名——北京的名人故居

 一、名人故居的是与非

 二、北京名人故居:历史·现状·未来

 三、北京名人故居的集中分布区

(一)积水潭边好栖居——什刹海地区

(二)士子名伶,于斯为盛——宣南地区

(三)红墙环绕领袖家——中南海

(四)群星璀璨的北大燕园

(五)当年名宿此传经——清华园

 四、北京名人故居举隅

(一)郑和故居遗迹

(二)祖大寿故居

(三)杨继盛故居(杨椒山祠)

(四)蔡元培故居

(五)蔡锷故居

(六)邵飘萍故居

(七)林白水故居

(八)毛泽东故居

(九)鲁迅故居

(十)叶圣陶故居

(十一)老舍故居

(十二)茅盾故居

(十三)田汉故居

(十四)齐白石故居

(十五)梅兰芳故居

(十六)程砚秋故居

第四编 外地人在北京

 一、外国人在北京:从会同馆到第四使馆区

 二、他乡中的故乡——会馆

 三、客舍似家家似寄一北京的旅馆

(一)出入多是富贵人——北京的饭店

(二)南来北往都是客——经济型旅馆、客栈

(三)介于旅店和租房之间——公寓

(四)赤身恨不生羽毛——鸡毛小店

第五编 四时之景各不同——北京居住民俗

 一、年节习俗的展开地——庭院

(一)一家之主是灶君

(二)二十四,扫房日

(三)贴在门上的“保安”——门神

(四)爆竹声中一岁除

(五)年画、春联及其他

 二、御“毒物”于门外——端午节

 三、冰桶冷布和凉棚——夏日避暑

(一)三钱买得水晶山——冰桶

(二)消夏凉棚好,浑忘烈日烘——凉棚

(三)寻常人家绿纱窗——冷布

 四、暖炕煤炉窗纸糊——冬日取暖

第六编 北京居住文化拾余

 一、北京郊区的农家院舍

(一)京西古村落

(二)20世纪上半叶北京郊区的居住

 二、别墅_耸立北京居住之巅

 三、“吃瓦片”与“拉房纤”——旧时北京房产租售

 四、房屋营造琐谈

(一)建筑材料

(二)建筑工匠

(三)建造过程

 五、居住中的风水观念

(一)风水术——营造居住环境之“美”

(二)净宅——为了生者的安宁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因此,人类脚步踏人北京的那一刻,也就揭开了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篇章。这一篇章显然不是四平八稳的流水账,其中的若干具有转折或创新意义的关键点,为北京居住文化注入了蕴含不同文化基因的血液,由此培育出的北京居住文化当然就具备了多元化的文化特质。

一、周口店天然洞穴——北京人最早的“家”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群还没有能力建造人工居所,只能栖居天然洞穴。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栖身之地已经从天然洞穴、人工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由地基、墙壁、屋顶构成的地面居住建筑物,北京地区居住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大致如此。

人类在北京繁衍生息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距今七十万年前,古人类的脚步就迈入了这片土地。手无寸铁、“衣”不蔽体的古人类住进了天然洞穴,总算可以遮风避雨,抵御严寒酷暑,躲避猛兽。虽然这些洞穴都是天然的,但因为人类的到来而成为原始文化的发祥地。周口店遗址的石灰岩洞穴就是北京地区人类最早的栖身之所,北京的居住文化也发端于此。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1908-2001)把这里称为北京人的“故居”,我们也不妨将这里视为北京居住文化的摇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下,西北依偎连绵的西山,东南俯瞰沃野,旁边又有周口河流过。这是一个不同生态类型交错的过渡带,古人类能在此获取较其他地区更为丰富的生存资源。经过八十余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从距今七十万年到距今两万年前,这里及其周边地区居住着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和田园洞人等古人类。古人类在这里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打制石器,制作骨器。厚达三四米的灰烬则表明它们已经会使用火。据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纵贯七十万年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和人类最早用火证据的遗址。

显然,古人类在山洞里的生活既不浪漫也不惬意,他们很可能还有食人的习俗。洞穴也曾数次被水淹没,洞穴中还曾出土有层理的鬣狗粪便化石,这说明它还曾被凶悍的野兽长期占据。对于靠采集狩猎生活,飘泊不定的古人类个体而言,周口店的天然洞穴也只是他们的临时性居所,但从长时段来看,这处洞穴又是古人类群体相对稳定的居所。距今两万年的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遗址的上边。这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原始的缝纫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逐渐结束了“天当被,地当床”的原始生活。

1987年12月,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单。但是现在的周口店遗址却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由于地震、铁路震动、釆石爆破、酸雨等破坏因素的长期存在,这个北京人的最早的“家”还潜藏着坍塌的危险。更为不幸的是,价值连城的北京人头骨化石早在1941年年底就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它或许客居美国,或许被“绑架”到日本,抑或“客居”在中国某个僻静的角落,抑或是化为尘土,回归大地。只剩下空荡荡的家园,在危机四伏中等待主人的归还。

二、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

——北京城区的古人类临时营地

周口店远离北京城区,那么,有据可查的北京城区居住文化又从何谈起呢?1996年12月14日,向来执著于北京历史地理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岳升阳在王府井东方广场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东方广场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北京城区范围内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国家首都的城区内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位于东城区东长安街北侧、东单三条、王府井大街和东单北大街之间。1996年12月至1997年8月,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是一处距今2。5万年左右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址估计面积约有2000平主米,揭露面积780平方米。出土标本近2000件,其中石制品700多件,有石核、石片、石锤、石钻、刮削器和雕刻器等。骨制品有骨核、骨片、骨器,有些骨片上有人工砸击和刻画的痕迹,还有些骨制品和石制品上附着赤铁矿粉。此外,用火遗迹有烧骨、烧石、木炭和灰烬,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今天车水马龙的王府井在2.5万年前还是平原河流的天然堤。当然,这处天然堤只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临时营地。即便如此,它仍旧标志着北京城区人类文明的初始。从出土石制品的器物类型看,东方广场遗址与几十万年前周口店北京人文化和山顶洞人文化极有可能一脉相承。在当时的物质生产条件下,在平原地区固定地生存还是个难题。获取食物的困难暂且不说,就是仅住宿这一点就难以解决。在当时,古人类相对稳定的栖息地还应该是山区的天然洞穴,或者是简陋的人工洞穴。人工洞穴是在地下挖掘袋状洞穴,上边覆盖遮盖物,人就住在里边。穴居是一种比天然洞穴高级的居住形式。虽然它结构还很简陋,洞穴内阴暗、潮湿,但这毕竟是人类智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了人类居住条件的进步。

2001年12月28日,位于东方广场东方新天地第一街地下三层的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除了各式石器、骨器外,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块约50平方米的遗址探方,上面原样保留着当时的灰坑、炭屑岩、骨片的。有心人可以在这里暂时抛弃地面上的都市喧嚣,冥想一下2.5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场景。P7-9

序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故土仪态万方。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中国的居住文化类型千姿百态,蔚为大观。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居住样式,同一居住样式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内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无论在住宅庭院的总体布局还是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在这里,我们要谈的就是北京居住文化。

那么,什么是北京居住文化呢?正如当代著名学者金克木所言,“文化不能离开人,但我们可以把人放在意义一方,而把考察对象放在符号(现象)一方,看各种文化现象符号指示人的什么意义。人总是社会的人,文化也是总是社会的文化,所以这样解说文化也可以说是解说社会。”如此看来,我们不妨把北京居住文化理解为以居住为文化现象符号来表达的北京社会。文化离不开人,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北京文化,当然是世世代代生活的北京人共同创造的。而人也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人就倒退到野蛮时代。而居住就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相应的,北京居住文化就是北京人传承与创造的北京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讲述北京居住文化,也就是以居住为切入点来考察北京社会,品味京味文化。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北京居住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并逐渐塑造出独特的地域色彩。仅靠这部小书,恐怕无法对历史上北京地区居住文化的内容、类型和演变过程做一个面面俱到、巨细不捐的梳理和叙述。本书只能列举北京居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具有标志意义的若干关键环节和要素,通过对这些环节和要素的解读,彰显其时代色彩,发掘其文化意蕴。由此,我们或许可以领略到北京居住文化的博大精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此话不假,但是人要活着舒坦,仅仅填饱肚子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足以遮避风雨,足以安置生活起居的稳定场所,即便是整天锦衣玉食,还是免不了飘泊流落之苦。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一旦离开了自己的住所,这些事情操办起来可就麻烦了。“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古到今,居住对于老百姓生存、生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我国民俗学巨擘钟敬文先生所指出的,“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此外还有衣服、食物、交通等),任何人群都不能缺少的。所以在我们国土上,只要有人的踪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诚哉斯言!自从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北京居住文化的历史也就随之开始了,居住文化因而成为北京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居住历来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性,但再加上特有的地方性,就形成了北京地区独具魅力的居住文化。

今日的北京居住文化是长期历史演化的产物。越靠近现代,北京居住文化内涵和类型的更新就越快。以海淀区的巴沟村为例,这里原本地势低洼,沟渠众多,在明代形成聚落,因为沟渠众多这一自然地貌特征而取名巴(“八”的谐音)沟村。巴沟村的城市化不过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农家院舍逐漸被楼房取代。仅万柳中路的一路之隔,就是两种不同的景观。路东是建成不久的住宅楼,而路西的平房拆除不久,成了塔吊密集的工地。不用多久,这里势必被密密匝匝的住宅楼群覆盖。由巴沟村这个例子可见,居住不仅促成了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的演替,还驱动人文景观的“旧貌换新颜”。[参见上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4: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