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死绝恋(李莎同李立三的跨国婚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柱//贺新辉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生死绝恋——李莎与李立三的跨国婚姻》一书的女主人公李莎女士,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性。她是俄罗斯人,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的终身伴侣。上世纪30年代,李立三落难苏联期间,两人在莫斯科相识相恋,结为伉俪。从此,李莎同李立三、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历史,了解人生,更加热爱今日的生活,珍惜爱情,珍重情操,树立远大、美好的志向。

内容推荐

该书以李立三、李莎两人的感情生活为主要背景,描写了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组成一个国际家庭所经历的坎坷和磨难,以及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所折射出的这一小家庭五味杂陈的现实生活。书中尤其生动刻画了李莎这一位伟大的俄罗斯女性,对李立三忠贞不渝的爱情,读后不禁令人为其所作所为而软佩和感动。同时,也使读者从另一角度了解到李立三更加真实的一面,体味其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

目录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同李立三相识相爱在莫斯科

 出生在俄罗斯的贵族之家

 李立三慧眼识珠

 似曾相见不相识

 李立三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李莎

第二章 李立三蒙冤入狱 李莎放弃团证救丈夫

 黑海之滨度蜜月

 丢失公文包惹大祸

 李立三和王明的旧怨新仇

 王明、康生乘机陷害李立三

 李立三入狱,李莎不要团证、要丈夫

 监狱苦寻李立三

 十月革命的礼物:李立三回家了

第三章 李立三受诬 李莎协助他写《李立三自述》进行申辩

 铁窗苦斗:李立三在狱中纪实

 协助李立三写《自述》,为他和中共中央辩诬

 经历苏联卫国战争的考验

 女儿英男出世

 救助患难中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第四章 李立三回国 李莎别母携女,与他团聚在哈尔滨

 除夕传来喜讯:李立三当选中共中央委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立三路线”作了结论

 在党的七大毛泽东为李立三“竞选”

 李立三托郭沫若带信给党中央

 李立三归心似箭

 两地相思,两心相印

 东北战火又起,李立三写信劝李莎尽早启程

 李莎告别祖国、母亲,携女儿来到中国

第五章 夫唱妇随他们在北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国际家庭

 从家庭编译小组到中共中央编译局

 接济婆母,李莎帮李立三找回儿女

 保护烈士遗孤,李立三送孙维世去延安,结怨林彪

 李立三为叶群背“黑锅”

 陈云称李立三是辆“坦克车”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李立三、李莎一家

 李立三参加了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一身肩负六项要职

 李莎参加筹办北京外国语学院

 一个和谐的国际家庭

 教育子女成长

 孩子们叫她“李莎妈妈”

 婆母找她要“海子”

 不贪又无怨

 困难时期李莎家有“三不准”

第六章 李立三受屈罢官李莎对他开导劝慰

 遭遇陈伯达闷棍,李莎对他开导劝慰

 警惕“工团主义”

 李莎劝李立三到下面考察、学习

 30年后党中央为李立三平反,倪志福代表中央将红头文件送到李莎家中

第七章 李立三第三次复出他为全家人立下座右铭

 迟到40年的来信引发思考

 接待老朋友斯特朗

 甘居人下,一心一意为党创造性地工作

第八章 中苏对抗李莎放弃苏联国籍加入中国籍

 林彪庐山发难

 给康生写信辩解

 向陈毅求助

 同秘书坦陈心语

 规劝当时的“陈世美”

 周总理批准李莎加入中国籍

 女儿李英男的国籍风波

 “我是中国人!”李莎的珍惜与自豪

第九章 红色之旅李莎说她“成了真正的中国人”

 心系井冈山

 参观中共诞生的摇篮

 瞻仰顾正红烈士纪念碑

 为鲁迅纪念馆题词

 东湖宾馆巧遇秘鲁共产党中央委员

 荡舟游西湖

 烈士墓前赋诗赞秋瑾

 岳飞庙内斥佞臣

 途经南昌未过夜

 李立三是南昌起义的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

 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游览井冈五大哨口

 慰问袁文才、王佐烈士亲属

 李立三填词赞颂:井冈好

 拜谒雨花台

 访南京梅园新村

 参观“总统府”

 李莎宴客谈心得

第十章 为李立三平冤李莎过了12年牢狱、监禁生活

 一纸便笺,李立三第三次被罢官

 康生点火。对李立三的批斗升级

 江青篡改历史,批判电影《燎原》

 李立三顶着高压为刘少奇作证

 李立三、李莎诀别,他劝李莎:“多多保重!”

 在监狱中,李莎最放心不下的是李立三和女儿

 “监禁”生活,动摇不了李莎为李立三平冤的决心

 胡耀邦批准李莎回到北京

 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为李立三、李莎彻底平反

 邓小平等出席追悼会,公开为李立三平反昭雪

 党中央送给李莎的生日礼物

 李立三生前曾开过三次追悼会

第十一章 矢志不移晚年喜作黄昏颂

 享受外国专家待遇,加倍努力工作

 李立三故居开放,李莎第一次回婆家

 为李立三找回失散50年、未见过面的女儿,合家庆团圆

 祖孙情深

 深厚的中国情结

 草环相报,愿为第二祖国鞠躬尽瘁

不是结尾的结束语

 李莎:中俄友好的见证人

 李英男、李雅兰:中俄交流的姐妹花

 刘铮、刘铉、李张鲁:薪火传递的第三代

 李永:在圣彼得堡小有名气的“中国人”

李立三自述(1940年)

后记

试读章节

出生在俄罗斯的贵族之家

众所周知,李立三是于1930年在国内犯了三个多月的“立三路线”错误之后,由共产国际召到莫斯科作检查、接受批评的。后来,得知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由于是工人出身,政治文化水平都不高,党中央实际是由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传部长、秘书长的李立三主持工作的。在1930年6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李立三提出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错误决议。这一决议标志着“立三路线”的形成,其中既集中体现了李立三本人的错误主张,同时又反映了党内严重存在的小资产阶级分子的革命急躁情绪和主观性、片面性,还包含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不切实际的指导。决议执行不久,便暴露出它的严重问题。在党内多数同志的批评反对下,中央在同年9月召开的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停止执行这一决议。李立三对此作了检讨并离开了领导岗位。“立三路线”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三个半月时间。谁知此事却被别有用心的王明等人一再利用和无限夸大了。虽然李立三已在六届三中全会上承认并检查了自己的错误,又奉命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并继续检讨错误。王明等人仍揪住问题不放,不让他回国。1931年8月,李立三被安排到国际列宁学校研究班学习。一年之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局决定指派李立三到赤色职工国际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同时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李莎就是在这个时期认识李立三的。

李莎的原名是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丽扎,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古老的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斯图坚科村。李莎的父亲是沙皇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当过律师。他与第一位夫人生了六个子女,后妻子因肺病离开了人间。丽扎的母亲11岁时成为孤儿,来到李莎父亲家里,开始母亲只是帮助做家务。父亲39岁丧妻,后来由李莎的母亲续弦,生下哥哥与她兄妹二人。李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八,是个小宝贝疙瘩,特别受大人的宠爱,她美好的童年是在草原地带的农村度过的。但是好景不长,李莎的父亲于1919年离开人间,母亲在农村靠养蜂、制衣等拉扯着两个孩子。1920年,新的苏维埃的内战结束了。但是,国民经济的烂摊子,加上几个月不下一滴雨,粮食颗粒无收,长时间的干旱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广大农村饿殍遍野,人们只能以野草树叶充饥,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为求生存,当年秋,母亲痛心地把童年的哥哥送到一个富农家里当牧童,带着年仅六岁的李莎,背井离乡,迁居到莫斯科投靠亲友。

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没有摆脱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包围及经济封锁,生活物资供应相当困难,每人每日只有300克黑面包配给,人们连土豆皮也舍不得扔掉。为谋生计,母亲只得进到一家缝纫工厂做工。艰难的童年生活,把小丽扎磨炼得很坚强。1922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情况逐渐好转。妈妈开始送她上小学念书,她在学校里是活跃分子,参加体操组、合唱团、游泳队,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刚满11岁就加入了少先队。她和同学们穿上队服:白衬衣、小蓝裙子、鲜红的领巾,整齐地排好队,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军号来到莫斯科红场,参加隆重的全市性入队式。在庄严的列宁墓前,面对克里姆林宫的高墙下革命烈士安息之地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在学校她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经由全校同学选举,她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李立三慧眼识珠

李莎是怎样结识李立三的呢?说来也是有缘。她虽然生活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李立三这个名字却早就印在脑海中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她还系着红领巾上小学时,就很关心世界革命形势,也很爱看画报上的图片。有一次翻开一本画报,不知为什么立即注意到一张照片,上面是大型群众集会,台上站着一个穿长袍、身材高大的人。他很有魄力,满怀激情地伸出手,慷慨陈词。下面有一行文字说明:这是中国大革命时期的一次工人集会,演讲者是上海总工会领导人李立三。李立三——李莎记住了这个名字。

小学毕业后,因为家里困难,上不起中学,李莎考入了莫斯科出版印刷技术学校半工半读。1931年,17岁的她毕业,便自愿报名去苏联远东工作(类似中国的“支边”),分配到哈巴洛夫斯克边区出版社搞版面设计,并担任出版社共青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出色,李莎曾荣获一枚劳动奖章。有一天,校对一本政治小册子时,李莎被题名吓了一大跳。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反对列宁主义的斗争》,她赶快核对原作,发现原名应为《反对立三主义的斗争》。因排字有误,差一点酿成政治错误。那么“立三主义”是什么主义?为什么要反对?她带着这些问题找老编辑,了解到李立三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前不久犯了“左”倾冒险错误,共产国际正对他进行批评。想起来了!就是画报上那个五卅时期的李立三!她那天真少女的想象力给她刻画出一副白发苍苍、前额布满皱纹的老者形象。担任中国共产党要职,又犯了这么大错误的人,肯定是这个样子!

两年以后,她回到莫斯科,在地质出版社工作,同时就读夜校,准备报考大学。1933年秋,她去看望远东时期的好友萨尔达(时任共产国际英语翻译)。萨尔达的爱人杨松,原名吴绍宜,1907年出生在中国的湖北省,1927年来苏联中山大学学习,起名为尼古拉·瓦西列夫。1931—1933年,他在苏联远东工作时,与萨尔达结婚。1933年,他们一起调到共产国际工作。1934—1935年,杨松到东北参加抗日游击队,1935年返回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留在共产国际机关工作,1938年回国,在延安病逝。

那是1933年初秋的一天,天高气爽,莫斯科街心公园的菩提树一片金黄。在高尔基大街上,她和女友柯拉娃怀着喜悦的心情向萨尔达·雷菲洛娃家走去。——她当时还只是一个刚刚19岁的少女,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然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那天的偶然机遇却改变了她的整个命运,使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女友萨尔达家里,她们一进门就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男青年,正在同杨松交谈。他高高的个子,蓬松的黑发,清瘦的脸上一双热情的大眼睛炯炯发光。“这是李明同志”,萨尔达向她们介绍说。她们三个女友凑到一起,唧唧喳喳地聊起天来,李明却坐在一边很少说话。可能是因为他的俄语不够流利,不便插嘴,也可能是悄悄地在观察着她们。后来萨尔达才透露,她当初的用意是想把柯拉娃介绍给李明。柯拉娃是个相貌出众的俄罗斯少女——清秀端庄,碧绿色的大眼睛深沉、迷人。丽扎和她在一起总觉得处处不如人家,她原本是来做“灯泡”的。P2-5

序言

我的儿童时代是很幸福的。新中国和平、团结、朝气蓬勃的大环境和家庭内部安逸、温馨、充满人情味的小环境在我的心目中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我自小沉浸在爱的海洋,感受到父爱、母爱,还有父母之间的无限恩爱。

傍晚,我听到门外汽车的鸣笛声和由远而近的脚步声,知道是父亲下班回来了。他推开门,第一句话就是:“你妈妈在家吗?”要是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他的脸上立刻会浮现出一片阴云,一掠而过。我感到,父亲是非常需要母亲的,似乎是一天也离不开她。一有空闲时间,父亲就要带我们全家到公园散步,此时他就会放手让我和妹妹自由奔跑,尽兴玩耍,他和母亲则手挽手地紧靠在一起,亲密无间,边走边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我看得出,母亲是父亲最最贴心的人,是他绝对信赖的知己。

父亲和母亲的感情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我长大以后才逐步了解和体会的。父亲比母亲大14岁,他们在莫斯科相识时,父亲是阅历丰富、身经百战的革命家,在革命道路上经历过飞腾、胜利的辉煌,也尝到过犯错误、一落千丈的苦涩。母亲是刚刚步入生活的年轻姑娘,天真浪漫,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幢憬。他们的生活经验、民族语言、文化背景相差巨大,但是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生活原则和做人准则,构成了交往的平台。母亲凭着本能的感觉发现父亲有别于她周围的一些人,他鹤立鸡群,有远大的理想、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她。当时父亲在苏联正处于逆境,尽管他作了多次诚恳的检查,共产国际对他的批判仍不罢休,而且往往言过其实,无端上纲上线。他被扣上“半托派分子”、“机会主义者”等政治帽子,使许多人不敢和他接近,唯恐受到牵连。父亲身处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需要他人的关怀和体谅。在苦闷中,意外遇到一位俄罗斯姑娘的爱慕和理解,对他是一个难得的精神依靠。欢度蜜月不久,父亲因受到诬陷,成为苏联专政机构的阶下囚,母亲顶着极大的压力,毅然拒绝和父亲划清界限。她冒着严寒酷暑,走遍莫斯科的监狱,苦苦寻找父亲。找到父亲的下落后,又想方设法救济他。这种忠于真理、忠于爱情的高贵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父亲的心,把他和母亲永远连在一起。

1946年,父亲回国后,向党中央、向各位老同志汇报了他在苏联的经历和遭遇,而且每次都强调说:“如果不是李莎,我可能很难熬过坐牢这一关。”母亲的行为得到了毛主席、党中央的赞许,党中央批准父亲把母亲从苏联接到中国来。毛泽东会见母亲时,亲切地握手,说:“好同志,好同志!”1949年10月1日,父亲跟随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母亲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亲眼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盛况。今天,她回忆这些往事时,依然激动不已,眼里总会闪烁着幸福的泪光。

一个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政府部长组织“国际家庭”,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议论。维持跨国婚姻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习俗、理念、待人接物方式的不同可能引起一些摩擦和碰撞。幸亏父亲曾经在国外生活过好些年,能够设身处地地替母亲着想,帮助她营造了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情趣的家庭氛围。当有人对这种“洋气十足”的家庭环境感到不解时,父亲耐心地解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习俗,应该受到尊重。李莎为了我,舍弃了祖国,放弃了她所习惯的环境,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她要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是需要时间的,不能操之过急,我也需要为她顺利过渡创造一些条件。”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给我们的“国际家庭”带来了新的考验。面对康生等人的诽谤、诬陷,父亲义正词严地予以反驳,用自己的党性作担保。他在致康生的信中写道:“李莎和我结婚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发生什么政治上不好的问题,特别是她到中国来以后十三年多,耳濡目染,政治思想水平有了不少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事业是非常热爱的。虽然她对中国的某些风俗习惯,至今还感到有些不习惯,但是,她非常信服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因此,我相信她在政治上不会发生任何问题。”

在以后的40多年中,母亲用自己的言行为父亲的证词作了进一步的肯定。“文革”前后的风风雨雨,父亲惨遭“四人帮”迫害致死,她自己身陷囹圄达八年之久,这一切的磨难都丝毫没有动摇她对中国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后,母亲仿佛焕发出第二次青春,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俄语人才,也为中俄友好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各方人士的高度评价。

如今,父亲和母亲相识相爱、忠贞不渝的故事已成为佳话。在父亲身边工作过的梁柱同志依据亲身见闻和精心搜集的材料,和他的老朋友贺新辉共同撰写了一本生动、感人的书,奉献给读者,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历史,了解人生,更加热爱今日的生活,珍惜爱情,珍重情操,树立远大、美好的志向。

后记

这本《生死绝恋——李莎与李立三的跨国婚姻》一书的女主人公李莎女士,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性。她是俄罗斯人,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的终身伴侣。上世纪30年代,李立三落难苏联期间,两人在莫斯科相识相恋,结为伉俪。从此,李莎同李立三、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莎对爱情忠贞不渝,同李立三的命运生死与共。在苏联肃反期间,李立三蒙冤入狱,她放弃团证,千方百计营救丈夫;有人诬陷李立三和中国共产党,她帮助李立三用俄文写下了六万余言的《李立三自述》,用李立三的经历为他本人和中国共产党辩诬;李立三在党的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回国复出,她别母携女来华,将中国作为她的第二祖国;李立三为新中国的成立日夜奔忙,被称作“坦克车”,她甘心为他做后勤;中苏对抗期间,她不肯离婚,放弃了苏联国籍,加入中国籍;十年动乱期间,李立三被打成“苏修特务集团”的头目,她用12年牢狱、监禁的生活为代价,为其平反昭雪。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诗句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李莎女士为了爱情,放弃了团籍、国籍,其品德令人敬佩!

李莎由爱李立三而热爱中国,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从哈尔滨外语学校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从她们的家庭编译小组到国家编译局,她从事俄语教学、教育、培训、翻译达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成为新中国俄语翻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至今已是94岁高龄的李莎,仍在教育和带领自己的女儿、孙辈们为中俄两国友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中国人的妻子,李莎入乡随俗,成为一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她相夫教子,同李立三共同组建了一个和睦和谐的国际家庭。她对李立三前妻所生子女,如同己出,与自己亲生的女儿一样的关怀教育,平等对待。到李立三去世之后,她还为他的前妻找回了失散50年的女儿。李莎孝敬婆母,战争年代,在哈尔滨就接济过湖南乡下的婆母,建国后又将婆母接到北京共同生活,细心照顾,养老送终。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李立三提出“三不准”,即不准向人家要东西,不准打着李立三的旗号要人办事情,任何时期都不许搞特殊。作为“内当家”,李莎严格地执行了。

李莎的所作所为,受到我们党、国家领导人和许多相识的人的尊敬。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日理万机之余,接见了李立三、李莎全家。毛泽东夸李莎:“是个好同志!”党中央将李立三的追悼会选择在李莎生日那天举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出席,接见了她和她的孩子们。历届国家总理周恩来、李鹏、朱镕基、温家宝都看望过她。李鹏总理说她是“令人尊敬的老前辈。”全国政协主席、全国妇联负责人邓颖超同她拥抱,说:“见到你我真得很高兴!”李莎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

出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的缅怀和对李莎这位国际女性的尊敬,我们采访了李莎女士和她的女儿李英男教授以及其他的相关人员,写成了这本书,彰扬她的感人事迹。

爱情不分国界,李莎同李立三的跨国婚姻就是明证。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在学习和工作中,同异国的青年男女相识、相恋到结为伴侣。这种跨国的婚姻、家庭在不断出现,李莎作为前辈,为青年人做出了榜样。

本书将要出版了,感谢李莎、李英男母女接受我们的采访并无私地提供资料、图片;也感谢李力、王德胜、林利为我们提供资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中共党史出版社有关领导和责任编辑郭宏同志的热情关心与支持,深致谢忱!

梁柱 贺新辉

2007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