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认识和学习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管理的好书。它强调应用符合流域独有特点的可持续开发模式,把跨边界水资源冲突问题作为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跨边界河流上的蓄水和调水一直是国家之间及国家内一个值得重视的紧张根源,河流上、中、下游以及河口各方应本着“睦邻友好”政策,高姿态地为和平、发展与安全共享河流作出努力。本书第十章“通过水资源综合管理应付全球环境问题: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和普拉塔河流域展望”,以更加综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为基础,以跨部门的和整体的方式对流域进行管理,对于提供援助者和接受援助者都有吸引力。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亚马孙河流域
1亚马孙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
1.1绪论
1.2自然系统
1.3区域生态特征
1.4水资源开发
1.5法律和制度问题
1.6巴西联邦政府的创举
1.7国际合作和亚马孙合作条约TCA
1.8现代化集中开垦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1.9结论和建议
2哥伦比亚亚马孙政策
2.1地理位置和生物物理特征
2.2亚马孙地区社会经济现状
2.3国家环境政策
2.4活动方式
2:5亚马孙地区开发的工程项目
2.6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亚马孙地区合作协议
2.7圣米盖尔河和普图马约河流域土地使用与管理规划
2.8哥伦比亚—秘鲁亚马孙河流域合作条约
2.9普图马约河整体发展规划
2.10哥伦比亚—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合作协议
2.11哥伦比亚—巴西沿阿帕珀利斯一塔巴廷加轴线的相邻社区联合开发的示范规划
2.12提议的哥伦比亚一委内瑞拉亚马孙河发展计划
2.13结论和建议
3亚马孙合作条约组织:一个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机构
3.1绪论
3.2亚马孙河和亚马孙河流域的独有特点
3.3条约的目标和主要机构
3.4工作计划
3.5信息传播
3.6结论
第二部分 普拉塔河流域
4巴拉圭河流域上游的水文特性
4.1绪论
4.2巴拉圭河流域上游的特点
4.3平均降雨量、土壤水分蒸发量及流量
4.4这里的水文记录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
4.5沉积物的产生和运输
4.6水质
4.7结论
5普拉塔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
5.1绪论
5.21967~1972年的组织:规则的差异和专家组
5.3双边和三边协议(1973~1983年):基础领域工作组
5.4流域机构系统的修订(1984~1996年):技术部分
5.5结论
6普拉塔河流域环境管理
6.1绪论
6.2普拉塔河流域:环境的代表
6.3可持续性发展活动的关键区域
6.4结论
7普拉塔河流域制度体系框架
7.1初期工作
7.2建立法治流域
7.3普拉塔河流域条约概述
7.4艰难的起步
7.5河道的利用
7.6附属机构
7.7普拉塔河流域条约体系
7.8水资源规划
第三部分 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
8圣弗朗西斯科河:东北部的生命线
8.1绪论
8.2地理和气候
8.3原著民
8.4河流的水文特性
8.5组织机构和政治状况
8.6圣弗朗西斯科河水电能源
8.7航运
8.8历史上的规划工作
8.9灌溉农业开发
8.10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开发特别委员会
8.1l参议院特别委员会报告节选
8.12总结与结论
9圣弗朗西斯科河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政策
9.1新流域规划模式的基础
9.2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简要介绍
9.3问题
9.4目标
9.5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的制度、法律框架和发展问题
9.6计划和治理
9.7环境
9.8卫生和健康
9.9能源
9.10交通
9.11农业和灌溉
9.12教育
9.13研究与开发,科学和技术
9.14社会组织
9.15建议
10通过水资源综合管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圣弗朗西斯科河
流域和普拉塔河流域展望
10.1绪论
10.2全球环境的威胁和压力
10.3全球组织制度策略
10.4全球环境基金
10.5全球环境基金操作策略
10.6水资源综合管理
10.7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展望
10.8环境状况
10.9世界银行的投入
10.10普拉塔河流域展望
10.1l前方的路:面向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