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浓郁楚风--楚国的衣食住行/楚文化知识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凤春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楚文化知识丛书之一,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语言较生动,可读性较强。全书共分四部分,主要围绕衣、食、住、行展开,详细介绍了楚国的衣服和佩饰、楚国的饮食和器具、楚国宫室建筑和起居习俗、楚国的车马舟楫与交通。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具有一定学术性质的普及性读物。书本主要围绕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楚国的衣服和佩饰、楚国的饮食和器具、楚国宫室建筑和起居习俗、楚国的车马舟楫与交通。评述得当,语言比较生动,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目录

 楚国的衣服和佩饰

 (一)纺织和织品

 (二)头衣

1.冠

2.冕

3.弁

4.帽

5.巾帻

 (三)体衣

1.上衣

 (1)袍

 (2)襦

 (3)鳅衣

 (4)柄裆

2.下裳

 (1)裙

 (2)祷和诨

3.手衣与足衣

 (1)手衣——手套

 (2)足衣——鞋和袜

4.寝衣

5.兵服与丧服

 (1)兵服——甲与胄

 (2)丧服

 (四)服饰、佩饰和发式

1.领饰和蔽膝

2.佩饰

 (1)带和带钩

 (2)单佩和组佩

 (3)囊与佩芳

 (4)容刀与佩剑

3.发式与发饰

 (1)墼与编

 (2)垂髻与盘髻

 (3)偏髻与披

 楚国的饮食和器具

 (一)饮食

1.主食类

2.副食类

3.肉食类

4.酿酒与饮酒

5.楚国加工、调制和烹饪食物的技艺与

方法

6.享神饮食

 (二)饮食器皿

1.炊具

2.食具

3.酒具

 (三)饮食习惯

 楚国宫室建筑和起居习俗

 (一)宫室建筑

1.都邑

2.宫室

3.民宅

4.其他建筑

5.特殊建筑——地室

 (二)建筑材料和技术

1.建筑材料

2.建筑技术

3.室外装饰

4.室内装潢

 (三)室内陈设

 (四)起居习俗

 楚国的车马舟楫与交通

 (一)车与马

1.楚车形制

2.车的部件和附件

3.马具和马饰

 (二)楚车种类

1.兵车

2.运输车

3.出行乘车

 (三)乘车礼俗

1.立乘与驭马 

2.乘车位置-

 (四)楚国的舟楫

1.楚国的舟楫与水路运输

2.特殊兵种——舟师

 (五)楚人的交通与行

1.交通、行与祭行

2.步行礼仪

3.代步工具——肩舆(轿)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楚国的衣服和佩饰

衣服和佩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化。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必然要遇到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季节的更迭。为了适应生存,人类首先解决的就应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服装。根据民族学资料,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人们往往是将比较容易得到的树叶并加以植物的茎藤捆扎在身上,这便是人类最早的服装。在长期的狩猎和采集中,人类又逐渐领悟出兽皮不仅比树叶更能抵御寒风,而且还可根据人体的形状将其分割成若干条块制成适体的衣服。这是一个经长期探索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人类对衣着美追求的一个转折。考古资料表明,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人的居址中发现了磨制的骨针,其上还有针眼,显然是用来缝制衣服的。同时在一些原始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制作精致的穿孔贝壳和兽牙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无疑是属佩饰之列。可以说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衣服和佩饰就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活动量的增多加速了人类对衣着的改进,成为我国服装发展的一个崭新时代。考古资料表明,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纺织用的工具和用于缝制衣服的骨针,一些遗址还发现了纺织品的印痕,说明当时的人类已能够运用天然的植物纤维纺织成布。同时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彩陶图像和玉雕像上看,当时的人们已普遍穿有衣服。湖北钟祥六合和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泥塑人像和玉雕人像不仅衣冠俱全,而且还戴有佩饰以及梳有美观的发式,说明新石器时代的衣服和佩饰已更完备。

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代,从社会生产力看,青铜冶炼业的出现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其他行业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又促使人们对衣服和佩饰的更加讲究。从社会结构看,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尤其是贫富分化的加剧,统治阶层不仅掌握着国家的权力机构,而且还大量聚奇敛财。反映在服饰上的就是贵族阶层不仅追逐高贵的衣料和华丽的款式,而且还给服饰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这就是通过穿着衣服的款式、色彩、花纹来体现贵贱等级的差异,并将其纳入礼制的范畴。

商和西周的服饰迄今尚无实物面世,但通过考古发掘的一些铜铸、玉雕和石雕的一些人物图像就可以略见其端倪。从整体而论,商周时所流行的服饰大多为连上衣与下裳的左衽服式,同时还见有对襟之衣。可以这样说,连上衣与下裳的服式已是此时人们装束的定制,成为引领中国后世服装发展的主流。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服饰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由于受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再加上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生活习惯的差异,由此而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服饰世界。如果说服饰的发展史也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服饰则是人类社会风俗、时尚和信仰的重要载体。换言之,人类的服饰可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诸多内涵。

东周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列国林立并未阻隔人类文化的交融,兵戎交加也没有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反的是,伴随着诸国畛域的此消彼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仅楚国而言,在两周之世还是一个“土不过同”的蕞尔小邦,进入战国后已是一个“带甲百万,地方五千里”的泱泱大国了。也正是这样一个以蛮夷自居的楚国在纵横捭阖的征战中,以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向外辐射,所及之处,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独具风貌的楚文化。所谓独具风貌就是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一种群体文化,恰似闻其音而知其域,观其形而明其国。仅服饰而言,楚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左传·成公九年》就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晋侯在军府见到了被郑人所俘的楚国人钟仪,便问有司,被捆绑着的戴着南冠的人是谁,当获知是楚国的钟仪时,并派人为其松绑,召而相见。这其中所说的“南冠”就是楚人不同于中原的一种特有的冠式。可见晋侯深谙装束,一望冠就知道属异国人。楚人的装束确不同于中原,在文献中曾多以“楚服”和“楚制”相称。《史记·叔孙通传》载,当叔孙通身着儒服时,深受汉王刘邦的厌憎,当他改穿楚服后,汉王则由憎变喜。这一憎一喜,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古人喜爱本民族服装的审美心态,这一记载虽发生在楚裔的汉人中,但于此而知,具有浓郁楚风的楚服饰仍为后人所敬慕,可见其流风之深,遗泽之广。然而记载毕竟归记载,它还不足以完整体现其全貌,当我们把目光凝聚在每一件楚服时,才能真正全面深刻地领悟出浓郁楚风中的奇特与诡谲来。

P1-3

序言

武汉楚文化学会组织编写的《楚文化知识》丛书,终于问世了。这是近年来楚史专家们在完成以纯学术研究见长的《楚学文库》鸿篇巨制之后,以通俗的形式系统宣传楚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在华夏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楚文化是波涛滚滚的支流,极大地充实、丰富了华夏文化的内涵。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楚文化是深奥的,那么多的学者写了那么多大部头的书,仍然还有一个又一个楚史之谜至今未曾得到解答。同时,楚文化又是多姿多彩的,屈原《离骚》的华美辞章和曾侯乙编钟的雄浑音响,不知使多少人心驰神往。由此,楚文化具有的两个特点,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就这样一并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南支,’说中国先秦文化,主要是东周文化的精华大半集中在楚文化,并非过誉之辞。我本人不是研究楚文化的专家学者,我的老家也不在湖北,而是在楚国春秋时期争霸的主要对手晋国的所在地山西。但在接触了一些研究楚文化的学者,阅读了一些楚文化的书籍之后,我对楚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很快便成了楚文化的崇拜者和热心的宣传者,并有兴趣对楚文化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愿意为弘扬楚文化作贡献。

80年代末,适逢东湖磨山亟待开发,武汉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决心在此地建一座“楚城”。原因有三:一是楚文化内容丰富,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很高,建楚城影响大;二是湖北是楚国的腹心地带,在湖北的省会武汉市建设楚城,在学术界没有争议,外地不会争建;三是全国研究楚文化的学者较多地集中在武汉地区,可就近请教,有这些学者把关,楚城的建设不会走样。经与有关同志商量,市委、市政府很快形成决策,付诸实施。楚城于1990年动工建设,1994年初步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对游人开放,各方面反映较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中不足的是,不少人反映看不懂楚城中的一些内容,迫切希望能看到一些介绍楚文化基本知识的书籍。我认为这个要求很好,有助于对楚城和楚文化的宣传。如果没有对楚文化基本知识的普及宣传,只有东湖磨山所建的楚城,就犹如计算机只有硬件没有软件一样。为此,我采纳专家们的意见,及时组建了有数十个学术单位、市属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作为会员单位的武汉楚文化学会,开展了包括召开“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内的一系列弘扬楚文化的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要求楚文化学会进一步抓普及楚文化基本知识的工作,依靠楚学专家,编写一套从各方面通俗反映楚文化全貌、只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就能够看懂的《楚文化知识》丛书。

组织编写、出版《楚文化知识》丛书,是一个与楚城建设配套的浩大工程。我的得力助手、武汉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历史学博士程涛平担任了这套丛书的执行主编,著名楚史学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研究所原所长郭德维和楚史专家、武汉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喻宗汉,武汉楚文化学会秘书长魏强担任了副主编。他们兢兢业业,严肃认真,从组稿到审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丛书得到了楚学界的热情支持。各位作者造诣颇深,著述甚丰,这次下了不少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变高深为通俗的功夫,非常难得。这项工程,得到了湖北教育出版社的全力支持,他们对编辑、出版这套丛书高度重视,高度负责,调集了精兵强将,认真审查和修改稿件,严把质量关,使得这套丛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黄鹤楼公园为丛书的出版提供了资金,也是功不可没的。

弘扬楚文化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工程。我今年已经七十有五,早已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成为闲云野鹤,山野村人,但我仍然愿意在有生之年为宣传楚文化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如果这套通俗的《楚文化知识》丛书能和建在东湖磨山的楚城相得益彰,为楚文化知识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普及起到应有的作用,那我就感到莫大的欣慰了。

武汉楚文化学会会长王杰

1999年3月

后记

今年2月,承蒙郭德维先生之邀,要我写一本有关楚国衣食住行的知识性读物,由于本人是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经年累月接触到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实物,于是,我便欣然领命了。但在写作过程中,因工作繁杂,可以说是续缀相问,现在总算是完成了。至于本书是否能够达到要求,那就要由读者述说了。

古代衣食住行属文化史的范畴,其覆盖面甚广,要想通过一本小册子并以通俗的语言将其统揽无遗确非易事。写作前,笔者曾草拟了提纲,但终因篇幅的限制,只得作了整节的删减,所以通篇似有缺佚未尽之感,这是要求读者谅解的。

需要指出的是,书中也采引了一些研究者的部分观点,对于多种并存的观点,笔者通常是择其一种来加以介绍。同时,笔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限于篇幅,并未一一罗列或注明。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笔者还绘制了大量的线图,所引文献都随文列出,并作了适当翻译。书中所提到的一些文物都是见诸报道的,只要稍留意《文物》、《考古》、《考古学报》、《江汉考古》及有关楚墓发掘的专题报告都能见到。

本书完稿后,郭德维先生仔细通览了全书的初稿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武汉楚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以及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宋德莲编辑、杨唐轩主任还认真通审了全稿,提出了诸多可供果纳的靓,这是笔者要特别致以谢意的。

黄凤春

1999年8月于武昌东湖之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