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效闵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战将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晋军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百战将星》这部系列丛书中,第一部以抗战时期参军的知识分子将军为主人公的作品,记录了一个出身于晋商家庭的文弱书生怎样成长为一名“打仗很硬”的军事指挥员的故事。

本书情节起伏跌宕,人物个性鲜明、场景宏阔、语言流畅、故事引人入胜,实属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纪实之作。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再现吴效闵将军传奇一生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叙述了他由一名年轻书生成长为叱诧风云的铁血战将的曲折历程。

吴效闵十六岁投身抗战洪流,驰骋疆场,在陈赓、薄一波、周希汉以及猛将楚大明等人的教育、熏陶下,从政工干部转变为作风顽强、智勇双全、敢打硬仗、恶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浴血太行,苦战中原,飞兵云南,在枪林弹雨中屡立功勋。建国后,受命秘密出境,进入热带丛林……

本书情节起伏跌宕,人物个性鲜明,场景宏阔,语言流畅,故事引人人胜,实属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纪实之作。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决死抗战

第二章 军政双胜

第三章 “秀才”团长

第四章 逐鹿中原

第五章 浴血鏖战

第六章 百战犹酣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训练班结业后,同学们到各地组建抗日武装,成泽民被分到老家汾阳。吴效闵对他说:“你家是汾阳的名门望族,咱们的政策是‘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在家门口开展工作,会和家族的利益发生冲突,让你左右为难。咱俩都别回家,到平遥去,1936年寒假期间,牺盟会派我下乡宣传抗日,我在那里当过三个月的村政协助员,采取‘十人团’的方式发展了很多牺盟会员,到平遥咱们就能放开手脚干一场。”

成泽民当时就感到,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小老弟(成比吴大三岁)思路缜密,考虑问题人情合理。征得领导同意后,他俩和红军干部高志和一起到了平遥。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别的还欠火候,可搞抗日宣传在行,在学校,他俩都参加过民族解放先锋队,到乡下一通救亡讲演,把人说得热泪横流,话锋一转又让人热血奔腾,报名参军的有一千多人。

高连长高兴坏了:“你两个秀才可真不简单,两片嘴一叭啦就拉起一个团。”上级表扬了他们,给了个“平遥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的番号,高志和当了支队长,吴效闵代理政治主任,成泽民任工作员。高兴劲还没过,问题就来了,入冬了,粮食棉衣都没着落。像别的军队那样动粗去抢?三人坚决反对。向老百姓开口要,几次后就张不开嘴了。

游击队连喝了几天照见人影的稀汤,半个月下来只剩了四百来人。日军占了平遥后,又走了两百。蹭饭的走了,留下的都是铁心抗日的。整个支队算上鸟枪也就三十来条,可他们靠训练班学到的游击战术,敢去招惹不可一世的日军,炸铁路、埋地雷,把平遥至太谷的交通线搅得不太平。1937年12月初,还配合决死队刘亚雄部施巧计攻克了平遥城,毙伤俘虏日伪军二十余人,我无一伤亡。

这一仗歼敌不多,意义可不小,这是第一座由妇女指挥收复的县城。本来是个喜庆事,却让一些人更加沮丧,第二战区兵站总监张培梅在自杀时就说:“拿枪打仗是男人的事,可男人把政权丢掉,靠女人来恢复,中国完了。”更多的人则从中看到了希望,中国不会亡,连妇女也拿起了枪杆子。李公朴以此为例,证明山西正在“走上胜利之路”。

平遥游击队缺吃少穿,可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薄政委要了过来,编人决死第一纵队第三总队(薄一波兼总队长)的游击一团,吴效闵任三连指导员,成泽民任政工员。

薄一波对政工干部有“偏心”,给他俩发的是太原造冲锋枪。告诉他们每到国家危难关头,真正爱国的知识分子就会挺身而出。知识分子要成为抗日救亡的先锋,你们挎上了冲锋枪就必须冲锋在前!

到了晚年,成泽民回想起七十年前那段激情如火的岁月,仍是激动不已!他清晰地记得,在战斗中他俩互相掩护,睡觉时钻一个被窝,开玩笑,就把吴效闵的眼镜藏起来……忘不了那次回太谷:

我们在太谷活动期间,离效闵同志家只有十多华里。一次他对我说:“你跟我回家看看,顺便改善下伙食。”当晚我们带着四个战士出发,十时左右到了他家。他家的宅院很好,是砖木结构,设计也讲究,照壁上有雕刻图案。家里人很热情,但神色紧张,敌人据点离他家只有七八里路。效闵同志对他哥哥说:“别怕,外边我放了岗,烙点滋油饼,给同志们解解馋。”

我们饱饱地吃了一顿,往回走时已是深夜三点了。大伙吃了顿好饭一路有说有笑,指导员一声不吭落到后边,干脆停脚不走了,同志们都以为他恋家。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远处乡公所旁的炮楼上飘着给中国带来无尽灾难和耻辱的日本旗。“狗娘养的王八蛋,不拔掉这狗皮膏药,我对不起家乡的父老。”

效闵同志很少说粗口,我理解他的愤怒,但还是劝道:“咱们六个人四支步枪,太原冲锋枪老卡壳,子弹都不多。还是骚扰敌人吧,不让鬼子睡安稳觉。”效闵同志冷静下来了:“太便宜了这些狗杂种!步枪只准打两发,我俩的冲锋枪打五发,你的手枪子弹多,都打了。”我有些舍不得,当看清他脸上有泪痕,忙改口:“我给你的家乡贡献一梭子。”

我们奔向乡公所,朝炮楼上打了一排子弹。敌人吓坏了,机枪小炮一齐开火。刚停歇,我们的排子枪又响了,让敌人乱了一夜。

连排长们也来道别,挤满小屋。吴效闵紧紧握住战友们的手,心头百感交集:强敌入侵,神州受辱,像一条共同命运的链条把这一群不同生活经历、素不相识的人连接在一起,成为生死与共的战友,残酷的战斗、恶劣的环境更使人心灵净化,肝胆相照。吴效闵十七岁任指导员,十九岁就当了教导员。这些连排干部都比他大四五岁,在激烈的战斗中难免厉言斥责,工作上也有磕磕碰碰。但为了驱逐日寇这个共同的目标,彼此心中毫无芥蒂,相处得十分融洽。

战火中的离别总是很揪心,生离也许就是死别,相见难别亦难。吴效闵心似江海翻腾,到决死队后的日日夜夜,一幕幕地在脑海闪过。

1938年5月平遥游击队编人决死队后,隶属序列由八路军转成戴阎锡山“帽子”的新军。在这支队伍里,军政关系紧张,党员不能公开身份。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当时是这样评论的:“在薄将军的总部,气氛是友好的,但缺少八路军各单位具有的那种民主的性质。官员高高在上,士兵们有一种阿谀的态度,官兵都有旧中国的等级观念。”

刚到决死队时,吴效闵并不安心,也曾动过离开这支部队的念头。

1939年底,阎锡山强令决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都缩编成两个旅,安插更多的旧军官担任主要指挥,取消政委,只留政治主任,并调来六个军向决死队逼近。

决死队里怨声四起,一些红军干部和革命青年络绎离去。这些天来,薄政委一直愁眉不展,在大会小会苦口劝说:“决死队已发展到50个团七万多人,官兵大多数是为抗日救国志愿参军的农民、工人和学生,具有很高的民族革命觉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这里是团结抗战、反对投降的第一线,共产党员不能走,你走我也走,这样好的队伍就垮了,这不正合了投降派和日寇的心愿?”

一天傍晚,二营营长高志和跑到一营,把吴效闵拉到村外僻静处,悄声说:“我早就看不惯这些旧军官,国家都这样了,他们平日里吃喝嫖赌,打起仗来贪生怕死,我要回老部队去。”

陕和薄政委讲一下,带上我,老部队已经编人由程子华指挥的第一路纵队,正配合一二。师作战,我早想回去了。”吴效闵忙说。

“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呀,薄政委刚把我批了一顿,说一个过草地的红军连这道坎都迈不过去,要当逃兵了。我回老部队去也是干革命,这样的‘逃兵’没什么不光彩。在这里,阎老西把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还要和他搞合作,我可受不了这窝囊气。在平遥打游击时,我就看出来了,你是一块好钢,到了那边肯定有作为。你考虑一下,决定了明晚我们一起走。”P12-15

序言

七十年前的今天,卢沟桥一声炮响,中国的半壁河山遭日寇铁蹄践踏。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运动影响下,国共合作抗日初步实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了。开战前,红四方面军中一支衣装褴褛的部队冲破围追堵截,三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在三原誓师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开赴抗日前线。开战后,一批知识青年舍弃富贵、投笔从戎,组成一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成立的、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共同领导的特殊武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战八年中,两支部队相互配合作战,数次交流干部,最终合为一支劲旅——太岳纵队,为抵御外侮,解放中国立下了战功。

当年风华正茂的将士们十有八九已作古,但是,那段激情燃烧、金戈铁马的岁月却令人难以忘怀,英雄们为人民浴血奋战的浩然正气仍激荡在胸。

最近读了《百战将星——吴效闵少将》(送审稿)又让我难以平静。这是一篇用师、团战史做骨架,以老同志们提供的第一手材料为血肉写就的纪实文学。尽管作品以吴效闵同志为主人公,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作者用真实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陈赓纵队的两个团长,一位出身于“一缸苦水”的贫寒农民;一位是激于民族恨投身抗日的青年学生。两个团长性情迥异、经历不同,在指挥艺术和治军方略上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指挥靠前,冲锋在前”的勇敢精神却一脉相承,两人都在团长的位置上获“战斗英雄”称号。

“猛虎”团长楚大明同志打仗不要命那是出了名的,纵队的领导不怕他不勇敢.就怕他太勇敢,他经常带部队和日本鬼子拼刺刀。打曲沃时,登城部队伤亡大,他竞跑到城墙下架云梯,警卫员把他的皮帝郁拉了。1944年当团长时,太岳纵队授予他“特等战斗英雄”称号,1947年他已经是副旅长了,再次荣获“特等战斗英雄”称号,后不幸牺牲在前沿阵地。

一位研究军史的同志告诉我,团以上干部两次获此殊荣,在全军也是绝无仅有。陈赓说过,楚大明身上有六十二处伤疤,可从不居功自傲,负伤二十八次,仍然身先士卒。他是个可歌可泣的大英雄,也是!、被埋没的英雄,名字被埋没不要紧,他的勇敢精神要是失传,军队的骨头就缺了钙,国家的胸膛就挺不起来。解放后,陈赓曾嘱托原四纵刘有光主任找人把他的事迹写出来。可惜正搜集材料时,两位在四纵打过仗的秀才,苏策成了右派,冯牧的日子也不好过,只得搁笔。苏策至今尚威到内疚。

说到吴效闵,我对他印象很深。因为在陈赓麾下的几员战将中数他文弱年轻,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个头不高,很瘦,一眼就能看出是个读书人。参军后,一直在薄一波同志领导的决死队做政治工作。刚调到三八六旅时,许多同志并不看好这个“眼镜主任”。

“虽然上天给他一副学者的外貌和文质彬彬的书生气质,他却把人生价值定位于豪壮和刚烈。”书中这句话非常符合吴效闵同志的一生.他当团政委时就多次向上级提出要改行当军事干部。可他那副文弱书生相,与威风凛凛的团长差别太大,大家还把这事当成了笑料。打国民党军“天下第一旅”时,团长负伤,他脱颖而出,指挥部队机动灵活.全歼第一旅,还活捉了敌中将旅长,从此名声大震,此后他也如愿当了团长。在渡黄河、攻郏县、洛阳和淮海等战斗中,所率的团队一路夺关抢隘,战绩显著,他也被授予兵团“战斗英雄”称号。

吴效闵同志是个“上马击强寇,下马草军书”的儒将,他是军报的特约通讯员,写的《天下第一旅的覆没》还被《星火燎原》选用。六十年代初,在北京编写二野战史时,陈赓让他写的几篇文章,都上了报刊、杂志。稿费来了,谁也不要。陈赓说,现在是困难时期,我每月也只供应两斤肉,下馆子影响不好。我想法搞几斤肉,就在家中来一顿。席间,他俩互相开着玩笑,毫无拘谨,这就是战火中血凝成的友情。他和陈赓一样都在同一年龄段英年早逝,又死于同一种病。得悉他去世的消息,我十分悲痛,发了唁电后,又打电话表示哀悼。  陈赓部队打硬仗,打得血流成河;打巧仗,打得神出鬼没。抗战中,“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贴在了日军坦克上。美国武官也曾竖大拇指夸奖:“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在三年半的解放战争中,陈赓的部队歼敌53.32万余人,若加上剿灭的土匪,足有71.6万多。赫赫--战功与各级指挥员的勇敢精神分不开。陈赓常对他的部属讲:“再好的作战方案,战斗一打响就作废一半。开战前,是我指挥你们,开战后,就是前线指挥员指挥我了。”

两位团长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告诉人们:只有凭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指挥靠前”,才能发现敌军的软肋,把战术发挥到极致;只有在危急关头“冲锋在前”,才能带领战士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

写纪实文学必须下苦功搜集材料。各部队的战史无疑最具权威性.但限于篇幅不可能对每次战斗和许多英雄展开描述。作者不满足于查阅现有的资料,到河南、四川、江西等地走访了许多这支英雄团队幸存的老同志,并不轻易放过每一个到手的素材,努力再现当年战斗生活的全貌,把官兵们阵前战中的所思所想,工作中拌嘴闹别扭,都写入书中,从各个层面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者以真挚之情讴歌那一代人的牺牲奉献,全篇贯串了一条英雄主义的主线。读来让人掩卷深思,心里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激动和震颤。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这首诗道出了军魂和国魂的关系。自古及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国兴邦不受欺辱,离不开英雄。没有英雄主义,民族没有了血性,军队将成为没有魂魄的军队。虽然现在国家已经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但革命英雄主义不应被岁月的尘埃掩埋,舍身为国的浩然之气和先辈艰苦征战的岁月也决不能被忘之脑后。那一代人对人民的感情至真至诚,他们慷慨洒热血,含笑抛头颅,只为了建设一个人民的国家。他们艰苦的历程,悲壮的牺牲,崇高的精神追求,应该永远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百战将星》系列丛书,我看过一些,这是第一部以抗战时期参军的知识分子将军为主人公的作品,记录了一个出身于晋商家庭的文弱书生怎样成长为一名“打仗很硬”的军事指挥员。我想,他的成长历程及战斗实践,对于今天继续造就知识型军事干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07年7月7日

后记

七十年前的9月,效闵的老师带领十五个不愿做亡国奴的学生投笔从戎。从此,一个学生娃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战将,为民族、为人民呕心沥血奋战了整整四十个春秋。

三十年前的10月27日,效闵同志参加部队试装拉练,返回济南当夜,突发心肌梗死去世。其时年仅五十六岁。

效闵去世后,他的老首长和战友们都深切地怀念着他。亲赴济南参加追悼会的周希汉副司令员告诉我:“效闵同志的战斗作风像楚大明,指挥谋略像我。他俩一个‘虎团长’,一个‘秀才团长’,本身就是个很好的题材。”张子明副政委也说:“我和效闵都是从决死队调到三八六旅的,同样戴个眼镜,经过楚大明的传帮带,他成了个很硬的知识分子,为我军造就知识型军事干部树了个榜样。”战友们无不鼓励我将楚大明和吴效闵颇具传奇的军旅生涯写下来,以寄托家人和战友们的哀思,留给后人。

效闵同志是个忠厚、朴实的人,生前一向安于淡泊,很少谈论自己。我对他们战争年代的经历知道的并不多,许多年来,我一直踌躇没有动笔。

四年前,三十七师原副政委张勇锐同志来济南疗养,又提及此书,并提出个很好的建议:“根据老部队战吏来写,我的老团长1945年当政委,不久就当了团长,一一。团的每一场战斗都参加了。”张勇锐同志为搜集资料曾日以继夜的伏案工作,还专门走访了在云南、四川的一些老战友。

书稿曾作过两次大的修改,在采写的每一步,效闵的老战友都倾注了心血。他们大都已年逾八旬,福州军区原副司令赵华青在病床上审阅了书稿,通过电话逐字逐句提出了修改意见。沈阳军区原副政委成泽民写下了七十年前他俩组建游击队和决死队时期的往事,可惜他没能看到书,就走了。原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张化民去世前,床头摆放着本书的送审稿,书中还有批注。原十一军副政委唐荣华已患绝症,他不仅寄来怀念文章,还召集在昆明的战友座谈讨论。云南省军区原司令员李金桥、三十七师原政委苏扶征,还有李东海、程甲锐、吴铁岩、邢辅道、齐铭盘、谢化民等以及效闵的同学黄涛寄来了文字材料。效闵的老战友胡荣贵、王砚泉、顾永武、张秀明、王民信、彭一坤、戴其萼、苏策、傅一宗、张祥、郭建华、段广武、常立珍、靳武恒、王庆和、时来亮、卫小堂、郭春生、刘力民(刘拴牛)、王永春……他们大都已病魔缠身,仍苦苦追思当年战斗生活的细节。在此我和我的全家向你们深情地道谢,可这段血凝成的战友情,又怎是一个“谢”字能表达得尽。

经中央军委徐才厚副主席批准,解放军出版社将反映效闵同志人生历程的纪实文学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战将星”丛书。付梓之际,我真诚感谢济南军区、成都军区的首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效闵的老部队十三集团军和十四集团军及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唐义路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感谢陈知庶、王卫南、苗长水、陈志斌、周军、高戈里、张志方、徐培勤等帮助看稿、推敲文字;济南军区档案馆毕可华和成都军区驻渝部队红军师杜圣果干事提供了历史照片。在此还要感谢解放军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给予的具体指导,感谢效闵同志的秘书周真祥为本书题写书名。

我们的主观愿望是要把效闵同志的一生真实地反映出来,但由于时间久远、战时资料多有流失,加上自身的水平和阅历所限,粗疏之处必定不少,敬请老战友和读者谅解和指正。

熊若萱

2007年8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3: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