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经典《金钱游戏》的作者,睿智而风趣的写作风格已经成为亚当·史密斯的个人商标,本书依然以诙谐而睿智的笔触,对机构投资者、专业人士和金融市场的内在属性进行了剖析。
也正是这本书,第一次将巴菲特引入了人们的视野,当时,巴菲特还是内布拉斯加州一名不起眼的基金经理。
在本书新版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把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情况放到当今的市场也同样适用,书中讲述了美国股票市场投机风潮的一段历史,集中研究了“超级金钱”——来自股票市场升值和股票期权的收入,及在经济泡沫中投资者的疯狂行为和随之而来的市场惩罚,其中也引用了最近的例子,事物伴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但有时候它们越是改变,就越是接近原来的样子。
本书以股票的形式在市场上存在,不同于钱包里的钞票和国家的财富。将工资支票兑现,你得到了金钱;将股票期权兑现,你得到的是超级金钱。本书既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投资读物,也是一部妙趣横生的金融传记。作者犀利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观察,轻松诙谐的文笔,将读者带回到美国资本市场的“沸腾岁月”,重温那个时代的躁动与不安。
译者序
前言
2006版序言
第1章 超级金钱
1.1 思辨的疑问
1.2 流动性:零股交易商罗伯特先生被问及他的感受
1.3 超级金钱,它们在哪里:超级货币
第2章 音乐逝去的日子
2.1 1970年6月的银行
2.2 1970年9月的经纪商
第3章 专业人士
3.1 怀旧时间:巨大的购买恐慌
3.2 一次针对1500名专业投资人员的集体诊疗:复仇天使登场
3.3 在欢庆胜利的时候,牢记这些告诫
3.4 我的瑞士银行如何亏损了4000万美元并走向破产
3.5 一定有人做了正确的事情:大师的训诫
第4章 体系瓦解了吗
4.1 超级货币的低级语言
4.2 夺取超级货币
4.3 β,或者用代数语言温柔地对我说话
后记 明天会发生什么及其他
关于注释
附录
“你现在还这么想?”
“不,我只是向兄弟发发牢骚,随后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最让人感到沮丧的是,他们不再将你手中的股票在报纸上列示了。我真的很喜欢在报纸上看到我的股票,当它们不再出现时,真是让人伤心。我也观察零股投资者的数字,他们在一路卖出,这是我不愿意出售股票的部分原因,我不想成为一个零股投资者。”
我想探讨一下有关流动性的问题,于是我告诉罗伯特,专家们正在就此展开争论,有人认为流动性和有序市场正在消失。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股价也许会更加不稳定,也许你可以以20美元的价格购买一只股票,而在20分钟后发现它已经趺到了16美元,因为有一家机构投资者以卖家的身份出现了。罗伯特似乎对此并不太在意。
“从20美元到16美元,可能多一点,可能少一点,不管怎么说,事情也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也许在我以20美元买进后,那个庞然大物会将价格推升到24美元,你不能总在市场升降几点这种模棱两可的事情上纠缠,我在意的是股价实实在在的变化,我真正能看到的变化。”
而后我告诉他,关于会计过程以及真正利润的定义也存在着争议。有些人断言小额投资者应付不了这些问题,他能吗?
“我很在意利润,不过更加吸引我注意力的是整件事情的数学过程。”
“数学?”
“是的,如果我的经纪人说,‘我认为这只股票会涨10点’,那么我会观察是否真的如此。我所需要的是‘时间差’。假如我手头上一只价格为30美元的股票涨到了40美元,然后又跌到了9美元,这中间我就有赚钱的机会,我可以在40美元的价位上卖出,这完全取决于我自己,不过我确实需要这样的‘时间差’。”
“你拥有过那样的一只股票?”
“我手头的Hy-Grade Foods一度从30美元涨到了80美元,随后又下跌到9美元,最终又回升到30美元,从价格波动中我赚走了200美元。”
还有一些争论,我说,围绕着机构投资者能够先于小额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问题。
“哦,每个人都知道这回事。不仅如此,基金还拥有计算机、研究团队等。我认为小额投资者应该在‘大家伙’们即将改变市场动向之前跳上甲板。我的经纪人认识一些人,因此我们有时能得到一些内部信息,我自己也获取过一些。有一只股票与巴哈马的几家赌场有关,人们认为巴哈马政府将遇到一些麻烦,于是这只股票从20美元一下趺到8美元。之后我听一些同事说,一则对这些赌场极为有利的报道即将出炉,于是我在市场上买入了这只股票。”
“发生了什么?”
“股票价格跌到了7美元,现在是4美元。相对于赌场的利润而言,这只股票很便宜,你也应该买一些。”
我让罗伯特总结一下他到现在为止的感受。
“当市场下滑时,我向我的兄弟请教这其中的原因,他说,‘尼克松,市场对尼克松缺乏信心。’后来事情有了起色,我问他这是否是因为市场现在对尼克松充满了信心,他说这不关尼克松的事,是基金机构大肆买进以及国外投资者的作用。我不明白,为什么下滑与尼克松有关,而上升又与他无关,不过我的经纪人比他的大多数同行聪明,他肯定知道。”
既然罗伯特的业绩如此糟糕,为什么他还认为他的经纪人出类拔萃?
“就因为他还在这个行当里。我不是开玩笑,几个月前我在拉瓜迪亚坐出租车,在和司机的交谈中得知,这个开出租车的人就曾经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我问他是否还在追随市场,他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我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公平的。就拿佣金来说,我看中过一只叫做DataLease Financial的股票,它的价格一度达到29美元,因此当这只股票趺到2美元的时候我决定买进——它还能跌到哪儿去呢?于是我买了200股,他们为这笔400美元的交易收取了我21美元的佣金。我猜如果我卖出的话又得支付21美元,这样的佣金率超过了10%。要知道赌博收入也只用缴纳17%的税款,至少这17%还去了政府那里。现在,市场交易就快变得跟赌博差不多了,除了那些‘大家伙’们——他们从来不用支付一分钱佣金。”
“但是我能怎么办?给国会议员写信?我有一些朋友是和我一样的小额投资者,他们甚至找不到经纪人,没有人愿意为他们服务。如今的世道,能拥有一个经纪人已经算走运了,首先你的经纪人要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然后他才能保住你。有的人竭力想把你往共同基金里推,所幸我和经纪人的关系还不错,我想他不会扔下我不管。尽管我抱怨,但我也不会没完没了——即使面对10%的佣金。”
“我妻子想让我退出市场,她说市场让她缺乏安全感。如果我们还有钱剩下的话,她想要买一块土地,或是给我们的屋子增加一个房间。”
“你会这么做吗?”
“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我的住宅比我的任何一只股票涨得都快——当然房屋的税款也是如此。不过我现在不能放弃,也许我会在市场坠入谷底的时候退出。如果不能再在报纸上看到我的股票,我会很想念它们,真是这样的话,我将失去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乐趣。”
零股交易商罗伯特先生是退出了市场还是留在了市场?证券的价格、数额、走向已经被高度量化,计算机的内存记忆条也已经装满,但是人们还是难以知晓公众的去向以及更加重要的信息——公众的投资组合业绩。我们拥有最为精巧的价格追踪机制,但这就像弯下腰去寻找水牛的行迹然后得出结论:“是的,许多水牛都朝这个方向走。”投资公司可以告诉我们总体上共同基金是在买进还是在卖出;联储可以让我们知晓“资金流动表”的第30行和31行是否出现负数(共同基金以及“其他公司股份”),甚至告诉我们部分资金的流向——其中也许包括债券(第27行)、商业银行的储蓄账户(第22行)或是贷款(第23行)。波尔斯特·艾伯特·辛德林格(Pollster Albert Sindlinger)说,市场上的私人账户减少了10%,而就在同时,保证金却增加到原来的4倍,交易量也在上升——按照传统理念,这意味着公众更多地参与了市场活动。(P5-7)
本书的作者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曾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顾问委员会,是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极富盛名的投资教育家和实践者。《超级金钱》最早出版于1972年,本书是2006年最新版。虽然成书已经30余年,但本书所蕴含的金融智慧和远见卓识使其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特地将这本享誉欧美的著作翻译过来,献给广大的中国读者。
本书既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投资读物,也是一部妙趣横生的金融传记。作者犀利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观察,轻松诙谐的文笔,将读者带回到美国资本市场的“沸腾岁月”,重温那个时代的躁动与不安。在作者的笔下,金融界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褪去了光环,走下了神坛,像老朋友一样向读者娓娓道来。本书向读者展示了许多对立的投资理念,但没有武断地判明优劣,因此,本书虽不是一本结论鲜明的教科书式的读物,个中寓意却更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全书共分为4章。第1章提出了“超级金钱”的概念,在美国股市经历”沸腾岁月”的背景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原因。第2章则将目光投向了金融机构,作者由表及里,深刻地剖析了商业银行和经纪公司在金融动荡中陷入危机的缘由,指出了危机的罪魁祸首——混乱的机构管理以及对金融工具的不当使用。在第3章中,亚当·史密斯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众生相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借大卫·巴布森之口对投资界纳蛀虫和小丑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而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亚当·史密斯将当时还不为人所知的沃伦·巴菲特推到了舞台中央,彰显出过人的远见。第4章揭露了公司管理者和会计师的作假技俩,并对意图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超级金钱”的投资者提出了忠告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不断改革和完善,新的金融工具陆续浮出水面,这样的形势对投资者的鉴别能力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是资本市场发展较早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和种类众多的投融资工具。因此,借鉴美国投资者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股民乃至金融机构都是大有裨益的,希望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能够帮助中国投资者从纷繁复杂的资本市场中辟出一条蹊径。
本书由李月平和曲绍宏负责翻译,由谌龙审校,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其他人员还有南开大学的于凡,杨乃芬和王廷婷。其他参与录入和查找资料等辅助工作的还包括刘一君,何志宏,张巍,邓姗姗,汪静月,黄东升,王超,王灏等。在此我们谨向上述所有参与本书出版工作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大力支持。
在本书的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和各位工作人员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心尽责,反复推敲,力争做到准确合理,但译稿中不妥或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李月平
2007年3月22日,于天津南开大学
亚当·史密斯说我喜欢拿棒球来做比喻,他说的没错,所以我决定将这本书同唐·拉森在1956年10月8日的杰出表现相提并论——他在那天完成了世界职业棒球大赛史上最完美的一场角逐。
——沃伦·巴菲特
和《金钱游戏》一样深刻而风趣。
——保罗·萨缪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