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热爱中国文化和禅宗的读者阅读这部佛家经典,编者精心编选了这部选本。编选的内容,以精彩隽永、意味深长、可读性强为原则,尽量选取禅师的经典故事、逸闻轶事、富于智慧的禅机妙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警句禅言……
本书所记叙的人物事理,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情、常见之理。众多佛门高僧以此为观照对象,用精警的禅语昭示了到达顿晤的日常途径。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灯会元(佛家禅宗经典精译彩图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宋)释普济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帮助热爱中国文化和禅宗的读者阅读这部佛家经典,编者精心编选了这部选本。编选的内容,以精彩隽永、意味深长、可读性强为原则,尽量选取禅师的经典故事、逸闻轶事、富于智慧的禅机妙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警句禅言…… 本书所记叙的人物事理,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情、常见之理。众多佛门高僧以此为观照对象,用精警的禅语昭示了到达顿晤的日常途径。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 内容推荐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自六祖慧能始,禅宗更以灯喻佛法智慧,传灯意味着传法。“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灯相传,光明不断,即是禅宗的要旨。 禅宗所谓禅之至境,乃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主张佛由心悟,肯定只要自识本心,在行、住、坐、卧中即可进入无相之境,顿晤成佛。禅宗把对宇宙人生的体悟放在生命本体之中,在对自然万物的观照中,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已然融为一体。 本书所记叙的人物事理,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情、常见之理。众多佛门高僧以此为观照对象,用精警的禅语昭示了到达顿晤的日常途径。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 本书收录了古今佛相、罗汉、观音、居士及佛故事彩色图片298幅,并附录中华禅院全图,同时,对南北著名禅寺作了重点介绍。 目录 前言/1 附: 禅宗祖师图 佛陀本生故事图 佛相图 观世音菩萨图 禅悟·禅机·禅定图 罗汉图 历代居士图 中国禅院分布图 开卷 释迦牟尼佛 第一卷 西天祖师和东土祖师 西天祖师/10 摩诃迦叶尊者/10 阿难尊者/10 商那和修尊者/11 优波毺多尊者/12 弥遮迦尊者/14 婆须蜜尊者/15 胁尊者/15 龙树尊者/16 迦那提婆尊者/16 罗喉罗多尊者/18 僧伽难提尊者/18 伽耶舍多尊者/19 鸠摩罗多尊者/20 阐夜多尊者/20 婆修盘头尊者/22 鹤勒那尊者/22 师子尊者/23 东土祖师/23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23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27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28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28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30 六祖慧能大鉴禅师/32 第二卷 中土禅宗 四祖旁出法嗣/38 牛头山法融禅师/38 慧忠禅师/39 天柱崇慧禅师/40 鹤林玄素禅师/40 径山道钦禅师/41 天台云居智禅师/42 鸟窠道林禅师/42 嵩岳慧安国师/43 五祖旁出法嗣/43 蒙山道明禅师/43 五台巨方禅师/44 嵩岳破灶堕和尚/44 嵩岳元珪禅师/46 嵩山峻极禅师/47 六祖旁出法嗣/47 韶州法海禅师/47 江西志彻禅师/48 信州智常禅师/49 永嘉玄觉禅师/50 司空本净禅师/51 婺州玄策禅师/54 南阳慧忠国师/54 文殊菩萨/56 殃崛摩罗尊者/56 跋陀禅师/57 金陵宝志禅师/60 第三卷 南岳下二世 六祖法嗣/62 南岳怀让禅师/62 江西道一禅师/63 南岳下二世/64 百丈怀海禅师/64 归宗智常禅师/68 五泄灵默禅师/69 章敬怀晖禅师/70 大珠慧海禅师/71 泐潭法会禅师/73 茗溪道行禅师/73 中邑洪恩禅师/73 泐潭常兴禅师/74 大同广澄禅师/74 兴善惟宽禅师/74 紫玉道通禅师/75 黑眼和尚/75 龙山和尚/75 庞蕴居士/76 第四卷 南岳下三世、四世 南岳下三世/78 大慈寰中禅师/78 五峰常观禅师/79 赵州从谂禅师/79 长沙景岑禅师/97 子湖利踪禅师/99 洛京嵩山和尚/100 陆亘大夫/100 芙蓉灵训禅师/100 新罗大茅和尚/102 婺州苏溪和尚/102 寿州良遂禅师/102 虔州处微禅师/103 荐福弘辩禅师/103 龟山智真禅师/104 京兆公畿和尚/105 黄州齐安禅师/105 南岳下四世/105 灵树如敏禅师/105 灵云志勤禅师/106 寿山师解禅师/107 台州浮江和尚/107 潞州渌水和尚/107 严阳善信尊者/107 国清院奉禅师/108 木陈从朗禅师/108 婺州新建禅师/108 雪窦常通禅师/109 漳州罗汉和尚/109 金华俱胝和尚/109 第五卷 青原下二世、三世、四世 青原下二世/112 石头希迁禅师/112 药山惟俨禅师/113 丹霞天然禅师/117 大颠宝通禅师/119 长髭旷禅师/120 京兆尸利禅师/121 招提慧朗禅师/121 青原下三世/122 云岩昙晟禅师/122 船子德诚禅师/123 裨树慧省禅师/126 刺史李翱居士/126 翠微无学禅师/126 孝义性空禅师/128 米仓和尚/128 仙天禅师/129 三平义忠禅师/129 石室善道禅师/130 青原下四世/131 石霜庆诸禅师/131 渐源仲兴禅师/132 渌清禅师/133 夹山善会禅师/133 清平令遵禅师/135 投子大同禅师/135 第六卷 青原下五世、六世、七世 青原下五世/138 九峰道虔禅师/138 涌泉景欣禅师/139 云盖志元禅师/139 中云盖山禅师/140 覆船洪荐禅师/140 郢/真/芭蕉禅师/142 凤翔石柱禅师/142 南岳玄泰禅师/143 龙湖普闻禅师/143 洛浦元安禅师/144 逍遥怀忠禅师/146 黄山月轮禅师/147 韶山寰普禅师/147 上蓝令超禅师/148 投子感温禅师/150 观音岩俊禅师/150 青原下六世/150 伏龙三世禅师/150 新罗清院禅师/150 泐潭神党禅师/151 泐潭山明禅师/151 同安常察禅师/151 禾山无殷禅师/152 六通院绍禅师/152 新罗卧龙禅师/154 禾山师阴禅师/154 青峰传楚禅师/154 永安善静禅师/155 永安净悟禅师/156 陕府龙溪禅师/157 郢州桐泉禅师/157 潭州文殊禅师/157 耀州密行禅师/158 青原下七世/158 云盖证觉禅师/158 大安兴古禅师/158 宋太宗皇帝/158 宋徽宗皇帝/159 茶陵郁山主/160 公期和尚/160 天竺证悟法师/160 亡名古宿/161 亡名行者/162 亡名道婆/162 第七卷 青原下二世、五世、六世 青原下二世/164 天皇道悟禅师/164 龙潭崇信禅师/165 德山宣鉴禅师/165 青原下五世/166 岩头全藷禅师/166 雪峰义存禅师/169 泉州瓦棺和尚/170 青原下六世/170 瑞岩师彦禅师/170 罗山道闲禅师/172 香溪从范禅师/173 玄沙师备禅师/173 长庆慧棱禅师/176 保福从展禅师/185 鼓山神晏国师/186 龙华灵照禅师/188 镜清道忿禅师/189 报恩怀岳禅师/190 安国弘■禅师/190 金轮可观禅师/191 长生皎然禅师/191 鹅湖智孚禅师/192 隆寿绍卿禅师/192 永福从弁禅师/192 洛京南院和尚/193 龙兴宗靖禅师/193 越山师鼐禅师/193 太原孚上座/194 第八卷 青原下七世、八世 青原下七世/196 黄龙诲机禅师/196 玄泉二世和尚/196 明招德谦禅师/197 大宁隐微禅师/197 西川定慧禅师/197 罗山义因禅师/198 兴圣重满禅师/198 罗汉桂琛禅师/198 天龙重机禅师/200 国泰院■禅师/201 安国慧球禅师/201 大章契如庵主/201 招庆道匡禅师/202 龙华彦球禅师/202 石佛院静禅师/203 闽山令含禅师/203 龙华契盈禅师/204 太傅王延彬居士/204 延寿慧轮禅师/205 漳江慧廉禅师/205 报慈文钦禅师/205 报恩道熙禅师/206 永隆慧瀛禅师/206 报恩行崇禅师/206 后招庆和尚/206 招庆省■禅师/207 天竺子仪禅师/207 白云智作禅师/207 龙山文义禅师/208 六通志球禅师/208 报国院照禅师/208 龙册子兴禅师/210 南禅遇缘禅师/210 乌巨仪晏禅师/210 安国从贵禅师/211 瑞峰志端禅师/212 仙宗院明禅师/212 保福清豁禅师/213 四祖清皎禅师/214 青原下八世/215 紫盖善沼禅师/215 枣树二世和尚/215 吕岩洞宾真人/215 报恩契从禅师/216 清溪洪进禅师/216 龙济绍修禅师/217 南台守安禅师/217 齐云宝胜禅师/217 广平玄旨禅师/217 太平清海禅师/218 福林院澄禅师/218 酒仙遇贤禅师/218 圆通缘德禅师/219 隆寿法骞禅师/220 第九卷 沩仰宗 南岳下三世/222 沩山灵佑禅师/222 南岳下四世/226 仰山慧寂禅师/226 香严智闲禅师/231 径山洪■禅师/232 益州应天和尚/235 京兆府米和尚/235 常侍王敬初居士/235 南岳下五世/236 南塔光涌禅师/236 无著文喜禅师/236 仰山东塔和尚/237 武当佛岩晖禅师/238 双峰古禅师/238 南岳下六世/238 资福如宝禅师/238 芭蕉慧清禅师/240 清化全忿禅师/242 黄连义初禅师/242 南岳下七世/243 资福贞邃禅师/243 潭州鹿苑和尚/243 芭蕉继彻禅师/244 幽谷法满禅师/245 承天辞确禅师/245 芭蕉山闲禅师/246 第十卷 法眼宗 青原下八世/248 清凉文益禅师/248 青原下九世/250 天台德韶国师/250 清凉泰钦禅师/254 归宗义柔禅师/255 永明道潜禅师/257 报恩慧明禅师/258 云居清锡禅师/258 章义道钦禅师/259 罗汉守仁禅师/259 黄山良匡禅师/260 净德智筠禅师/260 般若敬遵禅师/262 观音从显禅师/262 永明道鸿禅师/263 仁王缘胜禅师/263 青原下十世/264 永明延寿禅师/264 五云志逢禅师/264 功臣庆萧禅师/281 瑞鹿遇安禅师/281 瑞鹿本先禅师/282 兴教洪寿禅师/282 罗汉行林禅师/282 栖贤澄浞禅师/283 千光环省禅师/284 云盖用清禅师/285 青原下十一世/285 云居契环禅师/285 灵隐玄本禅师/285 大宁庆璁禅师/286 净土惟正禅师/286 第十一卷 临济宗一 南岳下四世/290 临济义玄禅师/290 南岳下五世/295 兴化存奖禅师/295 三圣慧然禅师/295 灌溪志闲禅师/296 涿州纸衣和尚/297 镇州万寿和尚/297 幽州谭空和尚/297 桐峰庵主/298 南岳下六世/298 南院慧颐禅师/298 西院思明禅师/300 宝寿和尚/300 际上座/302 南岳下七世/301 风穴延沼禅师/301 颖桥安禅师/304 南岳下八世/304 首山省念禅师/304 汾阳善昭禅师/305 叶县归省禅师/306 神鼎洪■禅师/307 谷隐蕴聪禅师/308 广慧元琏禅师/308 三交智嵩禅师/310 智门迥罕禅师/310 鹿门慧昭山主/310 丞相王随居士/310 第十二卷 临济宗二 南岳下十世/312 石霜楚圆禅师/312 琅邪慧觉禅师/313 大愚守芝禅师/315 法华全举禅师/316 龙潭智圆禅师/317 浮山法远禅师/317 金山昙颖禅师/318 景清居素禅师/319 驸马李遵勖居士/320 英公夏竦居士/320 华严道隆禅师/320 文公杨亿居士/322 南岳下十一世/324 道吾悟真禅师/324 香山蕴良禅师/325 姜山方禅师/325 白鹿显端禅师/326 凉峰洞渊禅师/326 归宗可宣禅师/327 长水子璿讲师/327 云峰文悦禅师/328 华岩普孜禅师/328 琅邪方锐禅师/329 兴阳希隐禅师/329 瑞岩智才禅师/330 石佛显忠禅师/330 般若善端禅师/330 西余净端禅师/331 南岳下十二世/331 大沩慕喆禅师/331 寿宁齐晓禅师/332 光孝慧兰禅师/332 庆善普能禅师/333 净因继成禅师/333 怀玉用宣首座/333 冶父道川禅师/334 第十三卷 曹洞宗上 青原下四世/336 洞山良价禅师/336 青原下五世/338 曹山本寂禅师/338 云居道膺禅师/341 疏山匡仁禅师/342 青林师虔禅师/343 白水本仁禅师/345 龙牙居遁禅师/345 华严休静禅师/346 洞山道全禅师/346 京兆蚬子和尚/347 钦山文邃禅师/348 青原下六世/349 金峰从志禅师/349 曹山光慧禅师/350 广利容禅师/350 同安丕禅师/351 杭州佛日禅师/352 蕲州广济禅师/353 黄檗慧禅师/353 百丈超禅师/354 石门献蕴禅师/354 龙光■禅师/355 重云智晖禅师/355 瑞龙幼璋禅师/356 紫陵匡一禅师/356 同安威禅师/357 第十四卷 曹洞宗下 青原下七世/360 谷隐智静禅师/360 益州崇真禅师/360 佛手岩因禅师/377 龟洋慧忠禅师/377 袁州仰山和尚/378 归宗弘章禅师/378 双泉道虔禅师/379 智门守钦禅师/379 大安能禅师/379 荐福思禅师/379 太阳慧坚禅师/379 五峰绍禅师/380 广德义禅师/380 广德周禅师/380 石门慧彻禅师/383 含珠山真禅师/383 紫陵微禅师/383 兴元大浪和尚/384 陈州石镜和尚/384 青原下十世/384 普净常觉禅师/384 云顶德敷禅师/385 大阳警玄禅师/385 投子义青禅师/386 兴阳清剖禅师/387 福岩审承禅师/388 白马归喜禅师/389 云顶海鹏禅师/389 乾明机聪禅师/389 梁山善冀禅师/389 天平契愚禅师/390 青原下十一世/390 芙蓉道楷禅师/390 大洪报恩禅师/394 青原下十二世/396 丹霞子淳禅师/396 净因法成禅师/397 宝峰惟照禅师/397 石门元易禅师/398 鹿门法灯禅师/398 太傅高世则居士/399 青原下十三世/399 长芦清了禅师/399 天童正觉禅师/400 圆通德止禅师/401 华药智朋禅师/402 青原齐禅师/402 华严慧兰禅师/403 青原下十四世/404 天童宗珏禅师/404 善权法智禅师/404 净慈慧晖禅师/404 瑞岩法恭禅师/405 大洪法为禅师/405 惠力悟禅师/405 投子道宣禅师/406 雪窦智鉴禅师/406 第十五卷 云门宗上 青原下六世/408 云门文偃禅师/408 青原下七世/420 德山缘密禅师/420 巴陵颢鉴禅师/421 双泉师宽禅师/422 香林澄远禅师/423 荐福承古禅师/424 华严慧禅师/425 洞山清禀禅师/425 北禅寂禅师/426 净源真禅师/426 奉国清海禅师/426 黄龙赞禅师/426 青原下八世/427 南雄地藏和尚/427 智门光祚禅师/427 德山慧远禅师/427 开先照禅师/428 蓝田县真禅师/429 净戒守密禅师/429 祥符云豁禅师/429 青原下九世/430 洞山晓聪禅师/430 五祖秀禅师/430 水南智昱禅师/431 上方齐岳禅师/431 金山瑞新禅师/431 雪窦重显禅师/432 开先善暹禅师/434 青原下十世上/434 佛日契嵩禅师/434 育王怀琏禅师/435 承天惟简禅师/436 令滔首座/436 第十六卷 云门宗下 青原下十世下/438 天衣义怀禅师/438 称心省傢禅师/439 南明日慎禅师/440 圆通居讷禅师/440 慧因怀祥禅师/440 慧因义宁禅师/440 法昌倚遇禅师/440 云居了元禅师/442 智海本逸禅师/442 青原下十一世/443 归宗慧通禅师/443 天宫慎徽禅师/444 大梅法英禅师/444 惠林宗本禅师/445 法云法秀禅师/447 临安智才禅师/448 天钵重元禅师/448 栖隐有评禅师/449 太平元坦禅师/449 侍郎杨杰居士/449 法明上座/449 妙峰如璨禅师/450 善权慧泰禅师/450 签判刘经臣居士/450 青原下十二世/452 清献赵忭居士/452 法云善本禅师/452 金山善宁禅师/453 灵泉宗一禅师/454 乾明广禅师/454 寿圣子邦禅师/455 善胜真悟禅师/455 青原下十三世/455 天台如庵主/455 丞相富弼居士/455 慧林怀深禅师/456 天衣如哲禅师/473 报恩觉然禅师/473 广福惟尚禅师/473 径山了一禅师/474 五云悟禅师/474 第十七卷 临济宗三 南岳下十二世/476 黄龙慧南禅师/476 黄龙祖心禅师/478 开元子琦禅师/480 仰山行伟禅师/481 隆庆庆闲禅师/481 积翠永庵主/482 南岳下十三世上/483 黄龙悟新禅师/483 青原惟信禅师/485 夹山晓纯禅师/485 护国景新禅师/485 太史黄庭坚居士/486 泐潭应乾禅师/486 慧力可昌禅师/488 栖真德嵩禅师/488 慧圆上座/488 内翰苏轼居士/488 兜率从悦禅师/489 法云杲禅师/490 寿宁善资禅师/492 洞山至乾禅师/492 清凉慧洪禅师/492 石头怀志庵主/494 第十八卷 临济宗四 南岳下十三世下/496 宝相元禅师/496 永丰慧日庵主/496 福严文演禅师/496 昭觉纯白禅师/497 荐福道英禅师/497 尊胜有朋讲师/498 宝寿最乐禅师/498 广慧达呆禅师/498 法轮齐添禅师/499 育王净昙禅师/500 月珠祖鉴禅师/501 参政苏辙居士/501 南岳下十四世/501 禾山慧方禅师/501 九顶惠泉禅师/501 性空妙普庵主/502 空室智通道人/504 万年法一禅师/505 天童普交禅师/505 圆通道旻禅师/506 二灵知和庵主/507 慈氏瑞仙禅师/509 丞相张商英居士/509 四祖仲宣禅师/513 信相宗显禅师/513 南岳下十五世/513 报恩法常首座/513 枢密吴居厚居士/514 中丞卢航居士/514 西岩宗回禅师/514 第十九卷 临济宗五 南岳下十三世/516 杨歧方会禅师/516 白云守端禅师/517 保宁仁勇禅师/517 五祖法演禅师/518 昭觉克勤禅师/520 南岳下十五世上/522 大随元静禅师/522 径山宗呆禅师/525 华严祖觉禅师/529 侍郎李弥逊居士/530 令人明室道人/530 成都范县君/532 文殊心道禅师/532 何山守殉禅师/535 第二十卷 临济宗六 南岳下十五世下/538 龙翔士珪禅师/538 云居善悟禅师/539 黄龙法忠禅师/539 石头自回禅师/540 护圣居静禅师/540 南岳下十六世/542 西禅鼎需禅师/542 西禅守净禅师/544 育王德光禅师/544 玉泉昙懿禅师/544 净居尼妙道禅师/545 资寿尼妙总禅师/546 侍郎张九成居士/548 参政李邴居士/552 国清行机禅师/552 参政钱端礼居士/561 觉阿上人/562 文殊思业禅师/563 南岳下十七世/563 天童咸杰禅师/563 侍郎李浩居士/563 华藏有权禅师/564 附录: 人名·地名·物名索引/565 试读章节 释迦牟尼是继前佛而补登成佛的菩萨。《普曜经》说:“佛初生刹利帝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东西南北,各行七步。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茫茫天地间,何人如我尊?” 至周昭王四十二年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十九岁,欲出家,自语道:“不知将遇到何事?”于是到城外四门去闲游。他看到老百姓生老病死四种情形,心中悲喜莫名。暗忖:这些苦恼终有一天可得到超脱。子时,一个名叫净居的天人出现在他窗前,叉手合十道:“出家时至,可去矣。”释迦牟尼闻之,心中欢喜,随即翻越城墙而去,到檀特山修道。修道六年,释迦牟尼凭无妄念之真心,超脱之感受,折服了其他流派的僧侣。他先后历试各种外道邪法,精研各派学说,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最终大彻大悟,达到了菩萨的境界。《普集经》说:“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号称天人之师,时年三十岁。” 一天,释迦牟尼对弟子迦叶说:“我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诸法实相”的简称。佛教指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或本来状态。佛教认为,诸法的真实相状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真正显示。——译者)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与你,你要好好护持。”然后口吟一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此偈语之意是:法本来是效法无法,无法之法也是法。我今天托付无法给你,效法之法何曾真有效法?——译者) 说毕,释迦牟尼又告诫迦叶:“我将金缕僧伽黎衣(三衣的一种。意为“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九条衣”、“九品大衣”等。进王宫和出入城镇村落时穿用。用9条布或25条布缝制而成。——译者)传与你,以后你转交给补登佛位的菩萨,至慈氏佛(即弥勒佛。——译者)出世,勿使之损坏。”迦叶闻偈,用头部顶礼释迦牟尼的脚,说:“善哉!善哉!我当恭顺依照佛祖的话而行。” 然后,释迦牟尼来到拘尸那城,对僧众道:“我今背痛,欲人涅槃。”随即往熙连河边,娑罗双树下,安然而卧。不久,又从金棺中起身,为已故母亲说法,并吟一首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这时,弟子们用香柴争着把佛祖的遗体火化。火灭后,金棺如故。众僧来到佛祖前以偈语赞道: 凡间火势猛,何能撼大佛?敬请三昧火,焚化金佛身。 唱毕,金棺从座上升起,与七多罗树一般高,往返空中,化为三昧真火。不一会儿,骨灰生成,得舍利(梵语Sarira音译的略称,亦译“设利罗”,意为身骨。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佛。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渐次盛行。——译者)八斛四斗。 释迦牟尼降生时,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向四周各迈出七步,回顾四方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一天,释迦牟尼升座,众僧都集中在那里。文殊菩萨敲响木槌,说道:“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即佛法如此。——译者)释迦牟尼就走下座来。又一天,释迦牟尼升座,默然而坐。阿难鸣槌道:“请佛祖说法。”释迦牟尼道:“会中有二僧侣犯律行,我故不说法。”阿难用知彼之心通观众僧,找出两人,逐出室外,释迦牟尼仍然不语。阿难道:“刚才二僧犯律,现已逐出,佛祖为何仍不说法?”释迦牟尼道:“我誓不为二乘(指声闻乘、缘觉乘。是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两种方法。——译者)声闻人说法。”说罢,便下座去了。 释迦牟尼在忉利天住了九十天,为已故母亲说法。他告辞天界下凡时,四方僧尼、八部天神都往空界恭迎。有一个叫莲花色的尼姑心想:“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后见佛。不如用神力变作轮圣王,千入围绕,最早见佛。”她果然满足了心愿。释迦牟尼一见到她,就呵斥道:“莲花色比丘尼,你为何越大僧见我?你虽见我色身,但不见我法身。须在菩提岩安坐,才能见我法身。” 一天,释迦牟尼见文殊在门外立,乃问:“文殊!文殊!何不入释门来?”文殊答道:“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又一日,释迦牟尼坐定,见二人抬猪而过,乃问:“这是什么?”抬猪人道:“佛具一切智,猪子也不识!”释迦牟尼道:“也须问过。” 一位异教派人问释迦牟尼:“事物皆有常道吗?”佛不答。他又问:“都无常道吗?”佛仍不答。这位异教派人道:“佛具一切智,何不回答我?”释迦牟尼道:“你之所问,皆为戏言。” 一天,释迦牟尼拿一颗可随意变色的珠子,问五方天王:“此珠是何色?”五方天王各说不一。释迦牟尼藏珠入袖,摊开手掌问:“此珠何色?”天王道:“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释迦牟尼叹道:“你何以迷糊至此!我将世俗之珠示之,尔等便说有青、黄、红、白诸色;我将真珠示之,尔等竟不知了。”此时,五方天王才悟到佛祖真意。 一位异教派人问释迦牟尼:“昨日说何法?”佛道:“说定法。”他又问:“今日说何法?”佛道:“不定法。”这位异教派人不解,追问道:“昨日说定法,今日为何说不定法?”佛道:“昨日定,今日不定。” 五通仙人问释迦牟尼:“你有六种神通,我有五种神通,另一种神通何在?”佛呼五通仙人名,仙人应诺。佛说:“那一通,还用问?” 夏天至,文殊菩萨到三处消夏。这天来到释迦牟尼处。迦叶欲用木槌将其驱逐。刚拿槌,乃见百千万亿个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槌不能举。佛问迦叶:“你想逐哪个文殊?”迦叶无法回答。 长爪梵志邀释迦牟尼辩论,先约定:“我之观点若被驳倒,我自斩首。”佛道:“你之观点以何为宗旨?”长爪梵志道:“我以一切不受为宗旨。”佛道:“‘以一切不受为宗旨’这个观点能接受么?’”长爪梵志愕然,乃拂袖而去。行至中途,乃省悟,对弟子道:“我当回去,斩首以谢佛祖。”弟子问:“在人众天众前,师尊幸而得胜,为何要自斩其头?”长爪梵志道:“我宁愿在智者前斩首,不愿在无智者前得胜。”乃叹道:“我之观点自相矛盾,如此观点能接受,则失败在粗;如不能接受,则失败在细。凡人间天上的修行者皆不知我观点之谬误,唯佛及各位大菩萨知之。”回到释迦牟尼前,道:“我之观点陷于自相矛盾中,故当斩首以谢罪。”佛道:“我法中无此事,你当回心转正道。”于是,长爪梵志率五百信众投佛出家,转证阿罗汉。P2-5 序言 人生充满矛盾和苦恼。禅宗洞彻宇宙实相和人生真谛,从不思议处着手,清静自心,灵光独耀,彻证寂照本性,完成生命的觉醒。依之实践,能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烦恼与痛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净化心地,不妄想、执著,不迷妄、颠倒,心灵就能获得大解脱、大自在,从而使人生充满快乐。 禅,起源于印度。它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谓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定即精神统一)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或坐禅。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而禅宗,则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 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的佛教宗派。 禅宗在佛教中被称为教外别传的法门。据佛典记载,释迦在灵山会上,手拈一花,默然不语,众皆不解,唯有大弟子摩诃(意译为大)迦叶会心一笑,释迦便将心法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发端。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渡海东来,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后来神光向达摩求道,在大雪中伫立,积雪过膝,然达摩仍说其是小德小智,不能传以真乘。最后,神光取一利刃,自断左臂,置于祖前。达摩知此人可继承大业,于是传以法器,取名“慧可”,是为第二代祖师。 中土禅宗四传到弘忍时,门下出了两大才俊,这就是被称为“南能北秀”的慧能和神秀。禅宗两大派各有特点。慧能一派讲顿悟;神秀禅法与慧能相对,重渐修,主张通过知识的长期积累,以达到悟道的境界。神秀在北方盛弘北宗禅,但北宗禅在中国仅传数代便式微了。慧能南归故乡广东弘法,后世的禅宗皆是慧能所传。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创派祖师慧能,是佛教中土化中横空出世的巨擘。他最伟大的创见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使佛性向传统文化的人性回归,奠定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基石。他区分顿和渐,对传统的观点作出新解,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从而创立了顿悟之法。修行上,他强调无修之修,把禅化为自然无为的日常生活,对传统的禅定和一行三昧作了全新的解释。 禅宗的基本主张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文字不过是语言的符号,世人一味囿于佛经的文字,依文解义, 总是想用迷悟对立的心来追求所谓佛,迷失了自在的本心。学佛,不宜拘于文字之末,应该体验和实践佛法的根本精神。这是所谓“教外别传”的本旨,也是我国禅宗的特色。其实,历来的禅林高僧对于佛教经典都是非常重视的。禅宗的不少公案机锋都借经文中的成句,化用经文的意旨来展开。因此,要真正全面深入地理解、领会禅宗思想,就必须探讨大乘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教中的“般若”与“涅槃”思想,兼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如以“五戒”、“十善”会通儒之“五常”。禅宗讲“顿悟”、“豁然”,道家讲“朝彻”、“见独”;禅宗说墙壁瓦砾是“古佛心”,道家说蝼蚁、梯稗是“道”,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一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的就是禅宗。 禅宗是一种生命学说。它确立了生命的价值就存在于现实人生,人要顺应生命的本然,实现“觉悟的人生”。禅以为“真如”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原,是万有之中的真善美。禅认为真如遍在,这种属于宇宙生活巨流的意识充盈于万物之中,在自然之中可以感受到息息搏动、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人若能与真如相契,就能彻底消除一切尘念、百般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禅宗探索和建构一种理想人格,指示一个与人生密切结合的理想境界。 日本禅者铃木大拙认为: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禅能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生命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有效地消除压抑和扭曲,找到适当的活动渠道,使我们免于疯狂和畸形;调动所有蕴藏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与仁慈的冲动,使我们快乐和互爱。 禅宗认为众生虽有佛性,但因一切众生,无始至今,为杀盗淫妄,愚痴贪嗔,迷却自性,“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坛经》)。只要灭诸妄念,离诸系缚,即可超凡入圣,由染转净。经常保持清净的心态,就可与道相应,获得解脱。禅就是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的实践方法,破除妄执,息除诸缘,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以便洞彻宇宙人生,与万物为一。 禅宗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主张道由心悟,肯定只要自识本心,在行住坐卧中即可悟道成佛。它把对宇宙人生的体悟放在生命本身之中,尤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启迪,在大自然的陶冶中获取超悟。它尊重直观的感性功能,在自身的感性体悟中获得超越,坚决地摒弃逻辑的、理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禅宗追求一种本自天然、自由自在的修行生活,“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禅的这种纯任自然,不加造作的修行生活,从入世中见到出世,在现实人生中成就正觉,不离世间成就出世间道的生活态度,垂范了“一不积财,二不积怨,行也方便,睡也安然”的自然人生。 禅的最终目标是开悟体验。在这里,人之自性与宇宙之心冥然合一,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融化在一起。人的整个心灵都处在一种高层次的生命状态中,满足、平和,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开悟使人获得全新的生命,大千世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调:山更青,水更绿,花更美,鸟声更动人,山溪更为清澈。这时的生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是生命的极致。禅门的修学悟道,或历千难而不得,或经诸师而不悟,却因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刹那叩启了智慧之门,洞悉人生与宇宙的真谛。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之所以最具生机活力,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态势,是因为它是一个能动的载体,兼之大师辈出的结果。从人皆有佛性,不假外求的理论出发,强调个体的主体性,遂有超佛越祖,乃至呵佛骂祖的极端方式;从借教悟宗到教外别传,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从文字禅到看话禅到默照禅到念佛禅,修禅的方式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于各家对学人的接引方式即门庭施设上,亦有区别,大致来说,云门宗有“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云门三句”;法眼宗有“法眼六相”;临济宗有“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三玄三要”;曹洞宗有“宝镜三昧”、“五位君臣”;沩仰宗有“三种生”、“九十七圆相”;黄龙派有“黄龙三关”;杨岐派有“颂古”、“看话”等等。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禅宗常常以灯比喻佛法禅旨和智慧。传灯意味着传法,灯灯相传,光明不断。五灯即五家的灯录。《五灯会元》的意思是:本书是将五家的灯录汇集在一起的禅宗经典。全书二十卷,宋杭州灵隐寺僧普济,取《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及《嘉泰普灯录》等五种佛教灯录,删除重复,叙录简要而成。全书按五家七宗禅分卷叙述,禅门分派源流了然,堪称禅宗集大成的著作。宋居士沈净明在序中说:“……遂阅华严大经、传灯诸录,深信此道不从外得。切见禅宗语要,具在五灯。”由此可见是书的价值。 《五灯会元》卷帙浩繁,洋洋百万字,虽经普济删削,仍嫌芜杂。加上文字中有很多唐宋时的方言俗语,就是古文有一定基础的人,读来也相当困难。为了帮助热爱中国文化和禅宗的读者阅读这部佛家经典,我们精心编选了这部选本。编选的内容,以精彩隽永、意味深长、可读性强为原则,尽量选取禅师的经典故事、逸闻轶事、富于智慧的禅机妙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警句禅言……总之,这是一本精华译本。翻译力求准确,并兼顾确切传达出禅的精神。至于禅语、禅诗,大多是借题发挥,其解释经典虽然不能避免断章取义,但又有着生动、灵活,充满生活情趣和文学意象等特点。所以,只要能读懂的经典禅语,尽量予以保留;禅诗偈颂,因其意蕴深厚,情味悠长,翻译之后,恐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通常都保留其原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