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法文版于2006年7月问世,初版印了13万册。由于书中萨科齐以主要当事人的身份对“清泉事件”、2005年法国郊区危机、与希拉克总统的恩恩怨怨、与前妻赛西丽亚的第一次婚变等轰动一时的事件首次作了完整披露,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成为2006年夏季法国最畅销图书,并以年度销售30万册的业绩,被亚马逊网上书店评为近年来罕见的“一部空前畅销的政治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见证(萨科齐自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尼古拉·萨科齐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见证》法文版于2006年7月问世,初版印了13万册。由于书中萨科齐以主要当事人的身份对“清泉事件”、2005年法国郊区危机、与希拉克总统的恩恩怨怨、与前妻赛西丽亚的第一次婚变等轰动一时的事件首次作了完整披露,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成为2006年夏季法国最畅销图书,并以年度销售30万册的业绩,被亚马逊网上书店评为近年来罕见的“一部空前畅销的政治读物”。 内容推荐 亚马逊网上书店强力推荐:一部空前畅销的政治读物。 《见证》阐述了尼古拉·萨科齐,这一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对于法国的憧憬。 《观察家报》:萨科齐是位政治家,也是一种现象。他让人又恨又爱,又怕又赞,没有人能对他漠不关心。 有“小拿破仑”之称的法国总统萨科齐首次披露个人政治生涯,解读法国未来命运。 目录 译者的话/1 中译本序——见证萨科齐的中国情结(蔡方柏)/1 导言/1 第一章/7 一、2002年总统选举的海啸/9 二、内政部: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部/12 三、正确的决定来自实地考察/14 四、我们的要求是说服人/19 五、讲究实效的文化/20 六、卓有成效的外交/25 七、要给自己思考问题的时间/26 八、一项完全的承诺/29 九、C.萨科奇/30 第二章/35 一、权力依然存在/37 二、降低物价:一个公正而可能的行动范例/39 三、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42 四、同欧洲一道,以不同的方式行动/47 五、阿尔斯通的事例证明,世界并不是注定要消亡的/52 六、政府部长的作用/56 七、要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57 第三章/61 一、2005年的郊区危机/闐 二、关于“渣滓”一词的风波/64 三、一次平常的民主辩论/67 四、社会要承担保护其成员的义务/70 五、深得人心并不是民众主义/74 六、我的思想遭到过讽刺/75 七、“优先教育区”及其不足和解决办法/78 第四章/83 一、最好的社会模式就是赋予每人一份工作/85 二、进行自我质疑的必要性/90 三、得不到鼓励的成功和主动性/93 四、被抛弃的中产阶级/96 五、劳动的贬值/97 六、必须进行的选择:是少干少得,还是多干多得?/99 第五章/101 一、清泉事件/103 二、国家运作中的责任和平衡/108 三、共和国总统和政府总理/109 四、要重新审议总统的“禁脔”问题/111 五、要公开辩论国防政策/113 六、总统的任命权和特赦权/114 七、要把议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反权力”/115 八、要重新研究政府的组成问题/120 九、不要把债务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121 十、总统与总统的刑事责任问题/122 十一、要注意尊重司法部门/123 十二、对法兰西历史引以自豪/125 第六章/131 一、一个超越其政治阶级的社会/133 二、“首次雇佣合同”法的失败不可避免/134 三、取消双重刑罚/136 四、在复杂的社会里行动/14P 五、正在变动的政治分野/144 六、要把妇女的三种生活变成一种生活/145 七、改革的节奏问题/147 八、戴党的多样性加强其统一性/149 九、我同希拉克的关系问题/152 第七章/157 一、要同那些削弱法国的东西决裂/159 二、要同谎言决裂/161 三、公务员是变革的主角/164 四、接受一种受调节的自由主义/165 五、要同法国的延误决裂/166 六、知,就是能/168 七、要使学校同社会进步和解/170 八、要同形式主义的原则决裂/172 九、要重新思考法国的外交政策/177 十、非洲优先/178 十一、关于法美关系问题/180 十二、实用政治与人权问题/181 十三、关于阿拉伯世界的问题/183 十四、关于参与国际组织大辩论的问题/183 十五、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辩论是必要的/185 十六、今日之戴高乐主义/186 结束语/189 一、真实性/192 二、建设/193 附录:/197 附录一、萨科齐大事记(1955—2007)/197 附录二、法国戴党新总统萨科齐及其当选的基本原因(曹松豪)/201 译后记/214 试读章节 继2002年4月21日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取得灾难性结果之后,我们执掌政府权力的形势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右翼总统候选人雅克·希拉克在5月7日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获得82%的选票,但这个成果却难以掩盖这样的事实:执政的左右翼政党总统候选人希拉克和利奥内尔。若斯潘在第一轮投票中均获一般的成绩,以及除了社会治安问题这个显著的例外,还缺乏一个明确的、作为其行动基础的竞选纲领。我历来认为,在4月21日第一轮投票中产生的严重后果,来自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所获的选票之多,也来自若斯潘和——让我们如实地说——希拉克所获的选票之少。 实际上,像4月21日这样的灾难结果最终突如其来的情况是可以预见的。多年来,在法国人和法国政治领导人之间已经出现了一道鸿沟,政治海啸的先兆在不断地积累起来。 第一个前兆是法国政局不稳定。自从1981年密特朗总统上台以来,法国人从未使任何一届在职的政府连选连任,这种情况在法国的大多数欧洲伙伴国中是从未见过的。在德国,科尔政府从1982年到1998年,连续执政了16年。在西班牙,继冈萨雷斯政府执政14年之后,阿兹纳尔政府执政了9年。在长达27年的岁月里,英国只出现过3位首相,但法国却出现过12位政府总理。这个数字确实是令人沮丧的,它表明我们在共和国机构的稳定性问题上发表的声明是自吹自夸。与此同时,欧洲伙伴国却有时间去实行改革,进行必要的适应新形势的工作。 其次是选举中的弃权问题。法国的弃权率在20年的时间里翻了一番。现在,法国已位于欧盟弃权率最高的国家之列(2004年举行欧洲议会选举时,法国的弃权率高达57%,而欧盟国家的平均弃权率为44%)。弃权现象在不足35岁的年轻人、失业者和低收入者中间特别严重,换言之,在那些政治上几乎只经历过近20年来的停滞主义的人,或者在那些最直接地深受其害的人中间特别严重。所以,我们真的不必去嘲笑意大利举行的最新一届立法选举:在此次立法选举中,意大利人的参选率高达83%,创了历史新高。虽然罗马诺。普罗迪先生和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L5j先生一如既往,但是我们应当承认,他们善于说服意大利人到投票站去投票。可以说,这样的选情已经不那么糟糕了,它至少证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叫选民对选举发生兴趣的能力。 选民不登记的现象也在加剧,据估计已从6%增至10%。而今,这种现象甚至是在年轻人到了18岁就在其住地的选民名单上自动登记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就青年选民而言,不存在遗忘或疏忽的问题。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巴黎市减少了1%的居民,但它却减少了13%的登记选民;布雷斯特市减少了1%的居民,但它却减少了11%的登记选民。此外,白票或无效票的现象加剧,从1974年占登记选民总数的0.9%增至2002年4月2工日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的3.4%,换言之,有100万人在此次选举中投了白票或无效票。 最后,唯独在法国,投抗议票达到了这样大规模的地步:2002年4月21日,极右翼获得19%的选票,极左翼获得11%的选票,两者的得票率高达30%。 假如把法国选民的弃权票、白票、无效票以及抗议票加在一起,那么时至今日,在我们民主政体的运作中有56%的法国选民不再明确表达其立场。在1981年总统选举时,只有30%的选民投诸如此类的弃权票。而今,在两个选民当中就有一个多!既然大多数法国人无论如何都不投右翼政党的票,也不投那些在议会两院中同我们唱对台戏的左翼政党的票,那么当改革来临时,又怎么能指望获得他们的支持呢? 可以肯定的是,社会党总统候选人若斯潘之所以在2002年总统选举中遭到失败,首先是因为他无法将16%以上的选票引向自己和自己的竞选纲领,而不是因为左翼选民的选票分散到一些或多或少喜欢空想的总统候选人那里。同样,对于若斯潘来说,竞选伊始就声称自己的竞选纲领不是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这是多么奇怪的想法啊!因此,这表明,若斯潘的选民在4月21日不去投他的票是百分之百地接收了他的信息!假如这是若斯潘的竞选目标,那他倒是赢得了一次胜利……政党想要解决寻找法国人的方向问题,但这不应当使它们放弃政治特性。右翼政党的情况是,因为经常请求选民原谅自己不是左翼,所以往往是善于承担其政治特性。政党可以从其政治特性出发,扩大其选民队伍。无论是右翼政党,还是左翼政党,都应试图赋予这种政治现实以一种尽量最开放的内容。 为了打消法国右翼的顾虑,我实行了充分的动员。很久以来,右翼显得是被左翼——左翼不喜欢一切,只爱摆出一副教训人的样子——弄得无法动弹。这样一来,右翼就注定陷入了沉默,一种像同谋者一样的沉默,最终丧失了其大部分特性。右翼被禁止谈论移民问题,被指责提及治安恶化问题,被指控进行税制改革,并在其关心学校或文化这些左翼禁区时遭到揭露。久而久之,右翼不是通过其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特性,而是通过与其相反的情况或者过去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特性——既不是右翼的情况,也不是左翼或中间派的情况。到了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把所有的缺陷都累积起来的错综复杂的混合物:这个混合物对左翼来说,太右;对右翼来说,则不够右。对右翼的传统价值来说,太灵活;对现代观念来说,则又太死板。这种自杀性的战略解释了极右翼“国民阵线”现象为何长期存在的部分原因。 但是,说到底,不管社会党总统候选人若斯潘犯有什么错误,假设他在2002年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同“国民阵线”总统候选人让一玛丽·勒庞对垒,那是多大的灾难啊!这种灾难既是那样违背法兰西的特性,以致任何人都无法相信;又是那样可以预见,以致任何人都没有看到它的发生。P9-11 序言 法国新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先生于2006年7月,在法国X。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政论著作《见证》。这本萨科齐自述先声夺人,拉开了法国2007年总统选举的竞选序幕。而今,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在萨科齐总统u月访华之际出版《见证》的中译本,我感到非常高兴。谨向译者曹松豪同志表示祝贺。 作为中国前驻法国大使,我见证了中法友好关系四十多年充满阳光、伴随风雨的历程。从1964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戴高乐将军亲自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到2004年胡锦涛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共同构建了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友好合作已像参天大树那样结出了累累硕果。回首自己驻节巴黎,在塞纳河畔亲历法国外交风云的往事,我对自己为中法关系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感到十分欣慰。 作为中国前驻法国大使,我也见证了萨科齐总统的中国情结。 首先,萨科齐总统继承戴高乐将军的对华友好传统,希望“法中关系应在2004年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的框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他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已成为真正的强国,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维系世界平衡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国的参与,许多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他一再重申坚决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抵制北京奥运会的言行,表示如获邀请,将参加2008年盛会。这种友好态度与他人的鼓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其次,萨科齐于1991年、1995年和2004年三次访华,同时在法国接待中国领导人时进行精心安排,在促进中法两国友好关系发展方面是身体力行、不遗余力的。我感到非常荣幸的是,在萨科齐的三次访华中,前两次是我在大使任期中亲自安排成行的。记得1991年6月,萨科齐以戴党“保卫共和联盟”副总书记、国民议会议员、希拉克办公室主任和讷伊市长的身份,应全国友协的邀请访问了北京、上海和广州,并在回国后发表访华观感,赞扬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领导人的务实精神。这在中法关系陷入低谷时是难能可贵的。1995年12月,萨科齐仕途遇到困难时,以前预算部长的身份,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访问了北京、上海和西安,同样受到了中方高规格的接待。在会谈中,他表示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关切,认为法国不应做使中法关系复杂化的事情;表示将来如果他再进入政府,也不会改变其对中国的友好感情。2004年1月,萨科齐以内政部长的身份访华,签署了两国打击非法移民的合作协议,受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破格接见。这一切都使萨科齐感念至今。 第三,萨科齐也是我尊贵的老朋友。我记得,由于驻法大使官邸坐落在巴黎近郊讷伊市的古堡大街35号,我在1983年作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政务参赞,就同刚刚当选为讷伊市长的年方28岁的萨科齐相识。1990年至1998年,我担任驻法国大使期间,我们的见面机会就更多了,每年至少有三四次.除了新年我参加讷伊市府的招待会,“十一”前夕他参加中国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之外,萨科齐总是应邀到大使官邸来品尝中国美食。我记得,有一次宴请结束时,萨科齐不无幽默地对我说:“看来,巴黎最好的中餐馆就在您大使阁下的官邸里!”我也开玩笑地应答说:“如蒙市长批准,我退休后将在讷伊市开一家中餐馆,餐馆的名字就叫‘大使之家’。”他听了高兴地说:“那肯定会顾客盈门了。”我还记得,1997年1月2日,我们的共同朋友、担任讷伊市华裔事务顾问的东南亚华侨何福基先生邀请我和夫人安征同萨科齐夫妇等一道,到他的中餐馆里品尝新菜肴。宴会是在友好和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服务员送上蛋糕并点燃蜡烛时,萨科齐突然站起身来,主动同我握手,祝我生日快乐。此时此刻,我才恍然大悟,想起这天是我的生日。我立即感谢东道主的盛情和好意,并感谢萨科齐市长夫妇拨冗出席宴会和对我的诚挚友谊和祝福。仅此两件小事就足以说明,萨科齐是一个重情谊、有亲和力的朋友。 作为戴高乐主义的继承者,萨科齐总统今年5月入主爱丽舍宫以来,奉行积极、友好的对华政策。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法关系既迎来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在此重要时刻,萨科齐先生今秋将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身份首次访华,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我深信通过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直接对话,从战略高度来审视和处理好两国关系,进一步推进双方在各领域合作,定能把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我谨祝愿萨科齐总统阁下访华取得圆满成功! 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萨科齐总统访华之际出版其《见证》中译本,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是一个盛举,值得称道。上海辞书出版社身处上海这个同世界风云紧密相关的大都市之中,有志于出好书和出大书,此次将萨科齐自述译介给中国读者,必将在促进中国人民认识萨科齐总统的政治生涯和思想,促进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曹松豪同志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期间,曾在巴黎驻法国使馆常驻过,从1993年同我相识至今已有近工5年之久。他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就专注于跟踪研究法国总统选举,对1995年、2002年和2007年总统选举做过中肯的分析并写过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还翻译出版了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密特朗和希拉克传记三部曲(近300万字),在译介和研究法兰西方面成绩斐然。此次在花甲之年冒着酷暑连续工作三个多月,坚持译完了《见证》,这应当说是一种法兰西情结的表现。作为中国法兰西研究会会长,我衷心希望他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促进对法兰西研究和中法文化交流的领域里做出新的贡献。 松豪同志邀请我为《见证》中译本写序,盛情难却,便写下这篇《见证萨科齐的中国情结》,是为序。 后记 2007年6月,上海辞书出版社邀请我翻译法国新总统萨科齐在去年7月出版的自述《见证》,并计划在萨科齐总统今秋访华前夕出版其中译本。我接受了这个邀请,并在酷暑的三个多月里赶译了这部萨科齐自述。现在终于三易其稿,译完了全书。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像是金秋十月在香山看红叶那样,感到无比喜悦,无比欣慰。 回顾此次翻译萨科齐《见证》的历程,觉得从中获益匪浅。一方面,我沿着作者的心路,认识了他那热爱法兰西和戴高乐将军的赤子之心,他那献身法兰西现代化和改革事业的宏图大志。另一方面,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探索上有了新的体会。我认识到,在翻译实践中必须坚持认真的态度和“信达雅”的高标准,特别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外语与中文之间的矛盾,思想内容的世界性和语言形式的民族性之间的矛盾,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之间的矛盾,语言知识和能力与专业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矛盾,直译与意译之间的矛盾,翻译与修改之间的矛盾,翻译与研究之间的矛盾等。 回顾2002年至2004年期间翻译《戴高乐传》和2006年翻译《希拉克传:1986—2006》的艰苦历程,我想借《见证》译后记的宝贵机会,向那些从2002年7月以来曾经给我的翻译工作以热情鼓励和宝贵支持的良师益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当中有(以年龄高低为序):已故恩师、著名法文翻译家、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唐恺同志,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出版家、翻译家孙绳武同志,著名教育家、上海敬业中学老校长翁曙冠先生,著名北京大学教授、前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张芝联先生,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朱良同志,前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驹同志,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周觉同志,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钟沛璋同志,前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萧扬同志,前《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罗尔庄同志,前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中国法兰西研究会会长蔡方柏同志,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同志,《人民日报》主任记者郑园园同志,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审袁路明同志等。 此外,使我同样不能忘怀的是,在此次同法国X。出版社联系《见证》中译本版权的过程中,承蒙法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和《观点》杂志总编弗朗兹一奥利维埃.吉埃斯贝尔先生和法国欧亚国际技术发展公司董事长李贵生先生鼎力相助,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法国驻华使馆新闻处和文化处的热情帮助,在此特致谢忱。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杂志《欧洲研究》慷慨同意在《见证》中译本的附录部分,转载我在该刊2007年10月发表的拙文《法国右翼新总统萨科齐及其当选的基本原因》一文,也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谨向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编张晓敏同志及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劳动的同志一并致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