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梅志文集(共4卷)
分类
作者 晓风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梅志是中国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她是胡风的夫人。她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的身份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集共四卷,分别为《儿童文学卷》、《回忆录》、《胡风传》、《散文小说卷》。本书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有涉民族精神的现代醒悟与成熟。

内容推荐

本文集共分为四卷。第一卷为《儿童文学卷》。其中第一辑为三篇童话长诗。第二辑主要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所创作发表的儿童诗。第二卷为《回忆录》,收录了《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及《我与胡风》两大部分。第三卷为《胡风传》,于1998年1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生前曾对此版本加以部分校勘,这次收入文集,即据此作了全部校勘和补注。第四卷为《散文小说卷》,收入了迄今所能收集到的作者全部散文及小说。

目录

第一卷 儿童文学卷

 出版前言

 小面人求仙记

 小红帽脱险记

 小青蛙苦斗记

 三根跳纱打了脚

 请来七姑娘

 爸爸没有头发

 老爷爷和小孙孙

 元宵节的夜晚

 张天师的同学和水鬼

 听来的童话

 小参娃升天记

 大年初一天门开

 一记耳光

 《梅志童话诗集》前言

 难以忘情——《听来的童话》代后记

第二卷 回忆录

 出版前言

 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

 往事如烟

  前言

  一、从一封来信引起的

  二、重逢

  三、是探监不是探亲

  四、第三次会见

  五、暖流与寒潮

  六、不可知的未来

  七、未完成的使命

  八、判刑前后

  九、迎接出狱人

  十、家人团聚

  十一、在祖国的心脏北京参观

  十二、别了北京,别了亲人

  后记

 伴囚记

  一、茫茫前程

  二、第一课

  三、山雨欲来

  四、暴风雨

  五、萧索秋风起

  六、蛇与鼠

  七、大病一场

  八、深山养病

  九、相濡以沫

  十、学种番茄

  十一、又带走了

  十二、盼

  后记

 在高墙内

  一、雪花为我送行

  二、真的是他吗

  三、恐怖与混乱

  四、生的转机

  五、新的开始

  六、剪不断理还乱

  七、希望,遥远的希望

  八、晴天霹雳

  九、参加揭发

  十、在劳改医院

  十一、再进高墙

  十二、走出高墙

  后记

 《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后记

 我与胡风

 前言

 生活从这里开始(1933—1937)

  一、初识到相知

  二、定情

  三、共同生活的开始

  四、有了爱的结晶

  五、在“宫”里招待鲁迅先生

  六、编《海燕》和“两个口号”之争

  七、在悲痛的日子里

  八、抗战风云突起

 八年战乱与天亮前后(1937—1955)

  一、颠沛流离的生活

  二、《七月》与《希望》

三、天亮后的暴风骤雨

 风雨三十年

一、十年后的重见(存目)

二、是探监,不是探亲(存目)

三、第三次见面(存目)

四、情与法(存目)

五、团聚与离别(存目)

六、好地方,坏心情(存目)

七、深夜送出成都(存目)

八、病倒了(存目)

九、冬去春来(存目)

十、他被带走了(存目)

十一、是他,又不是他(存目)

十二、转机(存目)

十三、姗姗来迟的自由(存目)

尾声

第三卷 胡风传

 出版前言

 第一章 我从田间来

 第二章 黏土的塑造

 第三章 投入新天地

 第四章 在漩涡中

 第五章 在混沌中

 第六章 求学日本

 第七章 左联前后

 第八章 抗战初在武汉

 第九章 爬上重庆朝天门

 第十章 战火中颠沛济离

 第十一章 再返重庆

 第十二章 复员回到上海

 第十三章 时间开始了

 第十四章 秦城十年

 第十五章 生与死的搏斗

 第十六章 最后的闪光

 尾声

 后记

第四卷  散文小说卷

 出版前言

 第一辑

在“宫”里招待鲁迅先生

几点补遗

我第一次生孩子时的几件事——怀念鲁迅先生给予的帮助

读许广平先生的札记

鲁迅先生赠我一面镜——纪念先生逝世五十五周年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

鲁迅给我们以力量

关于鲁迅先生的稿酬

大写的人——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而作

 第二辑

“爱”的悲剧——忆萧红

拉丁化、《海上述林》及其他

悼念之余——忆聂老绀弩

人的花朵——记吕荧与胡风

  友谊长存

  从寻找一张照片说起——忆冯大海与胡风

  青春祭——记张中晓与胡风

  缅怀先辈与盟友

附:介绍两个我认识的盟友

  感人的反思——怀念陈企霞同志

  在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生肝胆人间照——从聂绀弩的一首佚诗想起

  鼻子,鼻子

  从寻找阿庆嫂想起——忆文牧及其他

  难忘的笑容——怀念许广平先生

  难以忘怀的悼念——怀念张西曼夫妇

  由礼品燕窝引出的故事

  九死无悔的一生——《火凤凰——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代序

  追忆往事——悼念雪苇同志

  认识朱微明

  胡风和我共同的朋友楼适夷同志

  胡风和我认识的雪峰

被损害与被摧残的——怀念路翎

 第三辑

四十一年话沧桑

《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的出版经过

播火——记胡风同志在国统区发表及出版革命

根据地的作品

胡风与我这一对“虎”

四树斋

胡风在武汉

三过重庆

湖山依在

书香余韵

历史的真实——读林默涵同志《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

胡风和我的租房奇遇

七星岩下

出狱琐记

遗物

  往庐山寻踪

难忘的叫卖声

周恩来对胡风的教诲

怀念大武汉

珍珠梅

北京家居变迁记

 第四辑

啊,《辞源》

小小白果

老朋友祝《小朋友》

流星

磨刀人的吼声

颂晚晴

《少年胡风》前言

一张请柬

铁树开花

香山记险

上山容易下山难

漫话养生

倒福与横财

读《滹沱河和我》

孙子的宠物

《花椒红了》后记

三只脚的门神

一平庸老妪所感

难忘旧情再执笔

听歌有感

梦上海

《长情赞》前言

真正的纤夫

又见佛手瓜——野菜进城记之一

菜场时兴豆腐菜——野菜进城记之二

鱼腥草也是菜——野菜进城记之三

没有心得的心得

忆旧照

信任给了我力量

再努一把力

为香港特区成立纪念日欢呼

冬夜静悄悄

咬得菜根香

《珍珠梅》后记

 第五辑

斑斓的老树

我的“师傅”

两个碧花

同龄人黄家婆

  大家小姐——“女特务”

  馋嘴婆娘

  我的两个“对头人”

  乌鸦与喜鹊

  鹰与鸡

  漫谈豺狗

  牛棚失火

  花生熟了

  花椒红了

 第六辑

  牺牲者

  香烟的故事

  中元夜

  病

  红薯饭

附:

 梅志年表简编/晓风编著

 《梅志文集》编后记/晓风

 编者简介

试读章节

一次愉快的重逢

我逃难到鄂西住了几个月,后来又辗转抢搭轮船,几经艰险才于1938年年底到了山城重庆。找不到房子,就住在朋友让出来的小旅馆里。半个月后,我提前生下了我的女儿,我们一家就住在仅有六七平米的小屋里。

生第一个孩子时,有我母亲和妹妹在一旁照料,现在她们远隔万里,一切都得靠我自己了。小衣服还只做好了一件,三天后,我就下床赶做衣服,好给孩子洗澡换。我的眼晴正枯涩得要命,忽然房门开了,我眼前一亮,随着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几疑是回到了我童年时寄居的梅花馆呢!一株尺多长的红梅出现在我眼前,手执梅花的正是萧红。

她亭亭玉立地站在我面前,身穿一件黑丝绒的十分合体的长旗袍,显得十分高贵清雅,脸色也像梅花白里透出点淡淡的红色,这时我感到她真美。忘了普通的应酬,就丢开手里的活,拉着她的手,好像他乡遇故人似的亲热。看来她也很高兴,就坐在我床边上,并且还看了看一团血红的小婴孩。

F拿着这花没地方插,就将它捆在我的床头。他有事出去了。

“你的孩子呢? 一定很大了吧?”我关心地问她。

“死了,生下三天就死了!”她有点凄然地回答我。

我大吃一惊:“怎么会死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是男孩,唉!死了也好,我怎拖得起呀……”停了一会儿她又接着说:“我一个人到码头上赶船时跌了一跤,当时我心想,孩子呀,孩子呀!你就跌出来吧!ASSAULT,我一个人怎么把你拖大!可是他啥事也没有……”

是呀,一个人怎么拖得起一个孩子?但是她不是还有另一个人吗?我不好问了,就顺着她说:“一点不错,做女人太不幸了,我为了生这女儿,坐着滑竿跑了大半个城,也没有医院肯收我,都回绝说没床位,我们说自己买帆布床来,也不答应。还是江苏医院里的是同乡,同情我,叫我回旅馆,她来接生。你看这还不是顺利生下了三天亍,谁知将来会怎样?但是口乞再大的苦,我也得把他们带大!”

我们俩都在为做一个女人而叹息,我的大孩子玩得满头大汗地进来了。他高兴地叫着萧姑姑。萧红说:

“他长高了,可是瘦了。”

我再一次仔细地望望她说:

“你倒比过去胖了,精神也好,穿上这衣服可真漂亮。”

她高兴地笑了,“是我自己做的,这衣料,这金线,还有这铜扣子,都是我在地摊上买的,这么一凑合不是成了一件上等的衣服了吗?”

是的,她将金线沿边钉成藕节花纹,那有凹凸花纹的铜扣被她擦得锃亮,使这衣服显得光彩夺目,穿衣人也就颇有神采了。我还看到过她穿的另一件她自己亲手缝制的毛蓝布旗袍,她用白丝线绣上人字形的花纹,虽是粗布料,穿上它可显得雅致大方。我心想,原来她是爱美的,也很有审美力,过去是没时间?没心情打扮自己?在武汉,她将她的女友S的西服上衣和花裙子穿着,倒也潇洒。这次可自己动手精心打扮了。

F回来后,他们就带着大孩子一同出去了。

好容易找到了住处,在这山城算是安了家。这样从各地来的新朋旧友就不辞辛苦地爬上我们住的三层阁楼上来。

我有机会见到两位萧红故乡的老朋友,P女士(即白朗,后来我知道她同萧红的关系是很深的,这已见之后有关她的回忆文章)来看我,并同我谈到萧红是住在她家生孩子的。她告诉我,萧红在产前心情是很好的,不但细心地做了自己的衣服,还给孩子做了小衣服,她是沉醉在做妈妈的幸福中。孩子生得很顺利,低额头四方脸,看去就像萧军。谁知产后三天我们傍晚从医院看了她出来,第二天再去她就告诉我们,孩子死了!医生、护士和我们都很吃惊,都说要追查原因,她本人倒反而表示冷淡,没多大的悲伤,只说死了就死了吧!这么小一个孩子要活下去也真不容易!  就这样,她结束了做母亲的责任和对孩子的爱!

后来又来过一位东北作家的夫人,她是萧红中学时代的同学。她和我一样是文学爱好者,所以对她的成了作家的同学谈得很多。从她那里,我们才更多地知道一些萧红的身世和遭遇。她没有读完高中,就被父亲作为交际的礼物将她许配给一个官僚地主的儿子。她不愿意,从家中逃了出来,这样就同她那狠心的父亲决裂了,在哈尔滨街头成了一个挨饿受冻的流浪者。后来她得好心人的资助到北平读书,可是她的未婚夫找上门来用花言巧语和伪装的爱情欺骗她,将她带回哈市,在旅馆里过着盲目的享受生活。钱用完了,她的肚子也一天天的大起来了,那坏蛋就骗她说回去取钱,结果逃之天天。旅馆留下她做了人质,要让她归还两个人的店饭钱,一直到萧军他们来将她救出。

她和萧军同居了,孩子也生了,但是付不出住院费,那时他们都无收入,孩子只好送了人,逃也似的离开了医院。当她与我说到萧红这段往事时,她动了感情,不无感慨地说:

“她好像不是生来做母亲的,没有做妈的命!第一个坏蛋在她怀孕时,抛弃了她,第二个呢,他们两人又分开了。要不是,一家三口多美好啊!”

这当然是萧红的不幸!但她绝对不是不愿做母亲,她是爱孩子的。是谁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爱自己孩子的权利?难道一个女作家还不能养活一个孩子吗?我无法理解。不过我对她在“爱”的这方面更看出了她的一些弱点。

我常在S女士那儿看见她,这时S刚生下一个女儿,夫妇两人都视若掌上明珠,宝贵得很,因此生活上不愿有一点干扰。已经不是上海滩上流亡的时候了,人家现在双双都是政府官员。但萧红太相信过去的关系了,常带着D去打扰他们。S发牢骚了,甚至可以说生气,脸红耳赤地向我们说:“真没办法,你的饭做好了他们来了,不够吃的,阿妈不高兴。他们要住下了,就在阿妈住的大厅里打地铺,阿妈更不高兴,就要不干了,那不行的,我设有阿妈不行的。”(潜台词是,没有朋友倒行的。)

我们不好回答,我们也不好去向萧红说,后来终于不见他们来了。

默默无言的余情

我们忽然得到萧军从兰州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照片,原来他已经和一位姑娘结婚了。双双坐在一处山石上,身边还有一只狗。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姑娘很年轻、很健康也很漂亮。萧军在信里忍不住宣泄了自己充满幸福的心情。

我们衷心祝愿这一对新婚夫妇,天长地久,永远幸福!

我正在为萧军高兴,萧红一个人爬上三层阁楼来看我们了。F不在家,她留下来,在竹制的圈椅里坐下,半天气才顺下来,她抱怨这山城行路真难,爬高上低走不完的梯坎,真是要人命!

我为她倒了茶,眼看着她满脸红潮,气紧得很,真为她担心。这山城的路是没有上海和武汉的马路好走,我这阁楼又是山上的第三层,还得走一段没光的扶梯,只好摸着上来。它本是朋友家的贮藏杂物的房间,承蒙主人借给我们安身,已是很大的幸运了。我们就将杂物归在一边,用一块布遮拦住,倒也空出十来米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卧房、书房、客厅、餐厅了。第四卷P39-41

序言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梅志文集》,共四卷本、180万字。第一卷为《儿童文学卷》,包括童话长诗、儿歌、童话故事以及作者为各单行本所作的前言及后记等。第二卷为《回忆录》,收录了《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及《我与胡风》两大部分,主要是对1955年至1979年胡风案的回顾。第三卷为《胡风传》。第四卷为《散文小说卷》,收入了迄今所能收集到的作者全部散文及小说。

梅志先生是胡风先生相濡以沫的伴侣,自1934年两人结合后,她的一生就融入了胡风的生活中。同时,梅志先生亦是一位富有才华和智慧的女作家,20世纪30年代就享誉文坛。这部文集向人们展示了梅志先生作为一个追求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的现代知识女性.为当代文学艺术所做的卓越贡献及其独有的价值。梅志先生不仅一生追随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胡风先生,为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而且她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的身份,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陈思和先生曾说过:“她(梅志先生)与胡风先生同命运共患难,成为胡风先生得以处变不惊、坚持真理的巨大的精神支柱。梅志先生的回忆录以及她所撰写的《胡风传》,是在这种苦难巾进发出来的生命的火花,不但具有真实而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同时也真实地显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不畏打击的铮铮铁骨和人文精神。这些文字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所绕不过去的历史文献和见证。

就出版者而言,能够出版这样一部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在当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学巨著,是十分难得的。199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我与胡风》(2003年重版),给海内外学界留下深刻印象。《梅志文集》的出版运作,继续体现了宁夏人民出版社关注历史人文,面向未来的文化追求。出版《梅志文集》的意义,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有涉民族精神的现代醒悟与成熟。

后记

本文集共分为四卷。

第一卷为《儿童文学卷》。其中第一辑为三篇童话长诗。第二辑主要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所创作发表的儿童诗。作者虽然在50年代创作发表了不少儿歌及儿童诗,但可惜除《三根跳纱打了脚》一篇和胡风抄录的《爸爸没有头发》一篇以外,其他都未能找到。第四辑是作者为各单行本所作的前言及后记等。第一辑和第三辑(《一记耳光》除外)均出自1996年10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梅志童话》。

第二卷为《回忆录》,收录了《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及《我与胡风》两大部分。

《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依据最早的三部分单册版本(1987年11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往事如烟》,1988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伴囚记》,1989年4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在高墙内》),并保留了原有各册的前言和后记。主要回忆的是1955年至1979年那二十四年的情况。这三部分于198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合集《胡风沉冤录》,在此书前及书后加上了胡风在1955年被捕前的情形及1979年恢复自由后情形的简述,现因这些情况在作者随后所写的《我与胡风》及《胡风传》中均有详尽描述,故不再收入,只留下作者于当年为合集所写的后记。

《我与胡风》于1999年4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其第三部分《风雨三十年》的内容在《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中已有详述,故不再收入,仅保留标题作为“存目”。最后保留了《尾声》这一章作为全书的结束。

第三卷为《胡风传》,于1998年1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生前曾对此版本加以部分校勘,这次收入文集,即据此作了全部校勘和补注。

第四卷为《散文小说卷》,收入了迄今所能收集到的作者全部散文及小说。由《花椒红了》(1995年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长情赞·梅志辑》(1997年6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及《珍珠梅》(2003年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这三个单行本重新编辑而成。其中第一辑为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和怀念文章;第二辑主要为怀念已逝的前辈及友人;第三辑则是关于与胡风共同生活的一些珍贵记忆;第四辑为一些零碎散文及感受;第五辑所写的是作者在苗溪劳改茶场劳动生活中的众生相及生活碎片;第六辑则是作者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几篇小说和散文。虽经编者多方努力,但还是有些早期的作品,例如她的处女作《受伤之夜》,仍无处查到,而这对于我们探寻作者创作的轨迹,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令我们非常遗憾。

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历程,特在全书后面附上了一份《梅志年表简编》。

在我母亲生命的最后两年,由于病弱,她已很少写作。这时,我便起意将她的全部著作合编成集出版,以使她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一篇篇或一本本的著作最后集成一套大书。当我将我的编辑设想告诉她时,她感到很意外,说是,没想到自己也能够出一套文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为人一向低调,对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从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在如今,无论什么样的写作者都能像模像样地出版自己的辉煌巨著甚至多少卷本的文集.那么,像她这样一位从七十余年前就开始了创作生涯,又深得读者欢迎的老作家.出版自己的文集就更应该了。

2004年6月初,母亲病重住院,我知道她没有多少日子了,因此,在陪侍病人的同时,我加快了编书的步伐,并开始与一些出版社联系,探讨能不能早点出版。但事与愿违,病魔比我的动作快,住院刚四个月,母亲就撒手人寰,未能亲眼得见自己文集的问世。想起来,总让我感到一阵痛心和遗憾。不管如何,丧事过后,我继续将此书的出版放在第一位,我的目的仍是早日印出、印好,以慰母亲在天之灵。

宁夏人民出版社十分重视和支持我的这一设想,在资深教授陈思和先生和夏中义先生的热情推荐下,该文集通过了我国出版业的“十一五”规划。现在,这套书放在了读者的面前,她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精品图书。对此,宁夏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功不可没,特在此代表我母亲以及我和我的兄弟各家人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所有爱读我母亲著作的读者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我母亲是不可能坚持她的写作的,何况是曾被“冷冻”了二十余年!

2007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你不是以什么作家身份写的,而是以一个青年母亲的身份写的。……你的语言是青年母亲的语言,是儿童和老母亲之间的语言,幼稚一点,但没有存心骗人,存心唬人,或存心媚人的感觉,你只是想凭单纯的愿望向你用血肉喂养的孩子诉说一点平凡的单纯的欢喜和悲哀,希望他们少点苦难,多点纯洁、聪明和坚强。

——胡风致梅志信

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我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段经历是朋友们和读者们较为关注的。在有生之年将它如实地写出来,是我无可推卸的责任。

——梅志

我有责任将一些强加于他(胡风)的莫须有的罪名为他洗刷干净,同时也应该将他真正的为人,他真心实意为革命文艺所做的工作,全盘如实地写出来,以留给后人去评判。我觉得,只有后人才更能不带个人恩怨,不计个人得失,定会对他作出公正的评判。

——梅志

挽住晚晴那片红霞,在你一生中永远不落那是不可能的,但在它将落未落时,你应该全身心沉浸在它中间,尺、力享受它的红似火的光辉,也尺、力为这将逝的火似的红霞,唱唱自己的颂歌!

——梅志

我实为一个平庸的老妪,仅比一般人多受了一点苦难,也就多知道一点为人之大不易。其实,我也仅仅是尽自己的一点能力,不伤害生灵,不哗众取宠,老老实实做人而已今天还能坦坦然然地见人,理直气壮地说话,可能也是我的平庸吧!

——梅志

梅志先生的回忆录以及她所撰写的《胡风传》,是苦难中进发出来的生命火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历史文献和见证。

——陈思和

出版《梅志文集》的意义,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有涉民族精神的现代醒悟与成熟。

——夏中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