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个六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国)朱莉亚·格拉丝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极感性的、几乎没有故事、只有生活片断的小说。它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个人感觉和生活细节。这些感觉跟着细节产生,而这些细节又随着感觉浮出。遍地都是,似乎杂乱,却又似有章。在这些细节和感受中,始终回响着两个声音:感伤着的是回忆,平静着的是现实。感伤的回忆中,充满着人世的温暖;平静的现实中,又显得狠心地茫然。对往事有着幸福的回想,亦有着感伤的懊悔,而在眼前的新生活中,又仍然像过往一样正在进行着许多的摩擦和矛盾,它们又将成为未来回忆的懊悔。生活就是这样。

小说将十年中的三个六月分为三个部分。贯穿始终的只有一个主人公:芬诺。一个家庭的长子,同性恋者。在这三个六月他都出没其间,占着相当的篇幅。

内容推荐

“时间仿佛是架手风琴,时而拉长,时而缩短,收放之间,奏出千种旋律。”《三个六月》以1989、1995和1999年的三个六月为三个乐章,分别以大西洋两岸的希腊海岛、苏格兰鹈林老屋和纽约为场景,叙述了一个苏格兰家庭和他们所爱的人的聚散离合。

《纽约时报》形容小说“时而令人紧张,时而引人发笑,它抒写了夫妻之间、情人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尽的爱”,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在心碎、羞愧和遗憾,以及在失去机会的边缘,如何生存和生活的书”。

目录

牧羊犬

端方正直

男孩子们

试读章节

保罗选择希腊,是为了那预见之中的苍白:白天漂白一切的烈日,夜晚蜂拥而至的群星,海边鳞次栉比的房屋的石灰粉墙透出的寒光。刺眼的、焦灼的、困倦的、化石般的希腊。

参加一个旅行团——这才是他的赌博,因为保罗并不爱凑热闹。他畏惧拉赞助的人和狂饮的聚会,畏惧所有他必须向不可能再见面的人作自我介绍的场合。不过,与陌生人结伴也有好处。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他们说些什么:或许并非故意说谎,但也不必假充句句是真话。保罗不善编造(虽然他曾傻乎乎地以为自己有那个能力),而且他向这些偶遇的同伴提供的惟一真相——他新近丧妻——还带来了一阵小小的戏剧性的安慰。(头一天,在雅典进早餐时,就有一只手搭在他肩上:“时间,时间,更长的时间。让时间先生进行他冗长乏味、飘忽不定的工作吧。”是玛乔莉,一位来自德文郡、说话有点气喘的女教师。)

不算杰克,他们一共十个人。保罗是三个男人中的一个;其余两名,雷和索里,都是有妻室的。而除了玛乔莉,还有两对各自结伴同游的女人,都至少七十多岁了:一个出乎意料地生龙活虎的四人组合,携带着特大号望远镜,用来在近得令人瞠目的距离里贪婪地打量每样东西和每个人。观景时,她们登着一模一样的崭新的登山靴;参加旅行团聚餐会时,则一律穿着软木底、白色编织面的凉鞋。保罗暗自把她们当做四胞胎。

起初,大伙都尽力做出彬彬有礼的姿态相互融合,但很快,如同沉积物一般,两对夫妻结为一体,四人组合也或多或少地自顾自起来。惟有玛乔莉受过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的职业训练,继续把每个人都当新朋友对待,以她为缪斯,女人们一致娇惯起保罗,仿佛他是个婴儿似的。他的房间总是有最好的风景,他在船上的位置也始终在阴影里,女人们如是坚持。丈夫们对待他,则似乎他患有轻度麻风病。这一切都让杰克忍俊不禁:“真好玩,瞧你那副谦让的德行。”杰克是他们的向导:年轻,大不敬,感谢上帝。毕恭毕敬的话,保罗可就要无地自容了。

即使远离故土,仍然有勾起他回忆的东西,犹如相机的闪光或枪击的剧痛。在街上、广场上,在敞口式渡轮上,他都会不时看见莫琳:任何一个身材高挑、金发碧眼的女子,任何一个皮肤经过日晒,透露出一丝天不怕地不怕味道的姑娘。不论是德国人、瑞典人还是荷兰人,都会变成她,一次又一次的。今天她碰巧是个美国人,邻桌边两位姑娘中的一位。杰克也注意到了她们,保罗看得出,虽然两个男人都假装在阅读他们分享的同一份报纸——前天的《泰晤士报》。那姑娘绝对算不上漂亮,但有着一股无拘无束的精气神,一种丝毫不加掩饰的笑声。她戴着一顶古怪的宽檐帽,用一条羽毛丝巾系在下巴底下。(“四十年代怀旧小姐,”莫琳会给她贴上标签,“这些姑娘以为她们错过了一场豪华时髦的晚会。”)不过,那顶帽子并没有给她增添多少美感:阳光晒成的天竺葵般粉红色皮肤,胳膊布满斑点。另一位却是个美人坯子,皮肤白皙得无可挑剔,一头浓密的可可色头发。杰克看中的只会是她。

姑娘们交谈的声音太响,但保罗却听得津津有味。二十五六岁吧,他猜想,比他的儿子小十岁。“天哪!我告诉你,那真正是精美至极,”可可头发的姑娘用沙哑、无所不知的嗓门说。“一种肉感的快捷四轮车。”

“你骑驴子了?在哪儿?”金发姑娘迫不及待地回应。

“那个漂亮的农夫出租的。吉昂卡洛·吉昂尼尼。单冲着那对摄魂夺的忧伤眼睛,入场券就值了。他骑驴子一路跟着,不乖,就用棍子抽。”

“抽它们?”

“哦,只是轻轻戳两下,拜托。绝无非人道行为。听着——我肯定那些整天驮橄榄的才真的挨抽了。按驴子的标准而言,这些牲口过的可是皇室成员的日子。”她在一只硕大的帆布书包里稀里哗啦地翻了一通,抖落出一张地图,在桌上摊开。两个女生的脑袋凑到了一块儿。  “蝴蝶谷!”金发姑娘指点着。

杰克在他所看的报纸后面悄悄哼了一声。“别告诉两个小傻瓜,是蛾子。”

保罗叠起手中的报纸,放在餐桌上。他是邓弗里斯一加洛韦《自由民报》的老板及出版商。他离开的时候,答应每隔一天打电话过去。现在他隔了十天才打了一个,得知没事要他处理,颇感欣慰。此刻在远方浏览报章上的新闻,什么都显得索然寡味。厌倦了玛格丽特·撒切尔,她那对刺猬眼,呆板的发型,噬鱼蛇似的关于工作、纳税、恐怖分子行踪的敕令;厌倦了有关英吉利海底隧道、穆尔岛未开采的海底油田的种种争吵;厌倦了雨蒙蒙雾蒙蒙白蜡般的天空。这儿不错,同样有云,但轻盈缥缈,片片都仿佛是新娘的婚纱,慰藉着人心;也有风,却是温暖的,将餐桌上方的遮阳篷吹得发出欢快的声响,将散放的餐巾像鸟儿似的一直带到海港的尽头,还将浪花噼噼啪啪猛击在渔船船帮上。

           P003-P005

后记

    后记:情到深处人孤独

我承认我已经好久没有读当代的外国小说了。除了自己忙碌之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无从选择。书店的书太多,翻译而来的书亦多,有时候买上几本被传媒吹捧得天花乱坠的,却无法卒读。

少读或不读的结果,便使我的阅读经验始终停留在老作品上。尤其美国的小说,满脑子有的还是海明威啊、杰克·伦敦啊、米切尔啊、福克纳啊这样一些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来读《三个六月》,其结果必然是大吃一惊的。

至少它有一点点颠覆我对美国文学的印象。

小说将十年中的三个六月分为三个部分。贯穿始终的只有一个主人公:芬诺。一个家庭的长子,同性恋者。在这三个六月他都出没其间,占着相当的篇幅。

第一个六月是1989年的六月。篇名叫《牧羊犬》。贯穿全部的是父亲保罗的现实和回忆。因为丧妻之痛,保罗厌烦了人们对他的同情,跟着一个旅游团到希腊去。旅行途中,他认识了年轻的女画家弗恩。他一边沉浸在对妻子的漫长回忆里,一边几乎带着暗恋之意去感觉弗恩的点点滴滴。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交叠着。他将他的家庭从头至尾地回忆了一遍。从他的妻子、他的同性恋长子芬诺到他的双胞胎儿子戴维和丹尼尔。回忆看似平淡,却充满着无边的忧伤:他热爱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却更爱狗;他期待他的长子,他的长子却是同性恋。

第二个六月是1995年的六月。篇名叫《端方正直》。像第一个六月一样,依然是由死亡拉开序幕:居住在希腊小岛上的保罗死了,远在纽约的长子芬诺回家奔丧。像他的父亲一样,芬诺在这一部分中也是在流水一样的现实生活中,满怀着深情和忧伤,回忆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件事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芬诺曾经爱过的女孩嫁给了他的双胞胎弟弟之一,但他们却不能生育。另一个弟弟虽然有孩子,却只是三个女孩。为了延续家族血脉,他们动员芬诺提供精子,以便让他的弟媳怀孕。另一件事便是小孙女不愿意祖父的骨灰抛进大海,将骨灰盒藏了起来,造成骨灰失踪事件。还有一件事便是芬诺的同性恋人马尔的生病和死亡。在生活中,这都该是大事,是该让人一口气看到始末的。但在小说里,却被作者用芬诺散漫的回忆和他奔波于家乡和纽约两地的杂乱的生活,分割成碎片。这些碎片流动于无数的生活场景中,时隐时显地露出端倪,很原生态的感觉。这一部分是小说的主体。芬诺对两个弟弟以及其家人们的感受,他对自己同性伙伴的感受(包括同性恋人的死亡和背叛),占据这个六月最主要的内容,它几乎就是芬诺的心路历程。

第三个六月是1999年的六月。篇名叫《男孩子们》。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女画家弗恩的眼光中展开的。弗恩曾是第一部分中芬诺的父亲保罗欣赏和暗恋过的那个年轻女画家。十年过去了,弗恩的经历了欺骗、死亡和背弃:她爱的男人托尼是同性恋(他曾经是芬诺的同性伙伴);而她不爱却与之结了婚的男人乔纳因了弗恩的态度,跳楼自杀;她怀上一个叫斯塔夫罗斯的男人的孩子,而斯塔夫罗斯却已不知去向。按说这时的弗恩应该是满心悲愤的,是痛苦绝望的,是忧伤凄凉的。但是她却没有。或者是,作者没有让她如此这般。经历过这些曲折的弗恩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依然从容地过着自己的生活。直到她认识了芬诺(一个芬诺将整部小说的人物都纠结到了一起)。弗恩从芬诺的眼睛里找到了安全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他们彼此从对方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愉悦。

这是一部极感性的、几乎没有故事、只有生活片断的小说。它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个人感觉和生活细节。这些感觉跟着细节产生,而这些细节又随着感觉浮出。遍地都是,似乎杂乱,却又似有章。在这些细节和感受中,始终回响着两个声音:感伤着的是回忆,平静着的是现实。感伤的回忆中,充满着人世的温暖;平静的现实中,又显得狠心地茫然。对往事有着幸福的回想,亦有着感伤的懊悔,而在眼前的新生活中,又仍然像过往一样正在进行着许多的摩擦和矛盾,它们又将成为未来回忆的懊悔。生活就是这样。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挣扎在底层的穷苦之人,亦不是挥金如土的富豪一类。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群人:衣食不愁却平凡随意。他们没有创业的理想,没有当成功人士的欲望,没有犯罪分子倾向,亦没有堕落至不堪。他们只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凡俗人群。喜欢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一种正常不过的凡人的生活。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是作者眼里的完人,亦没有一个人是作者眼里的坏人,但他们却是生活在真真实实中的人。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息,也是我们熟悉并且真切可感受的气息,仿佛你从他们中间信手拈出一个,就能在你身边寻找得到相同的另一个。大约正是这样的一些日常生活,这样的一些庸常情感,让我们从作品中能觉出一份凡俗生活的亲切和普通人物的真实。

芬诺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他把那些出没在小说各个角落里的人有意无意地扭在了一起。除此之外,能将那些松散地生活在各地的人和他们零零碎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便是进行的生活和对过去的追忆。现实和追忆就像两根麻索,串起那些松散的片断,令它们绞在了一起,共同进退,难拆难解。以我看,这也算是构成《三个六月》的一个特点吧:它好像是有结构——将小说以十年间“三个六月”的方式,变成三个独立而又相关的部分。它们既非浑然一体的,亦不是各成体系。它们之间只是万缕千丝地连接,有如姊妹。而同时,它又给人完全没有结构感的印象。它即时而随意,混乱而散漫。回忆和现实交叉进行,收放自由。那种时空的过渡和交换,几无章法。

但这小说的意味深长之处可能也正在这里。作者娓娓道来,浓情淡意。恰似一个人既怀着痛楚和伤感又带着宽容和温暖,对你倾诉自己的心情。人物怎么走,故事怎么变,似乎全看倾诉者即时的情绪。你可从人物波动而多变的心态,看到作家自己波动而多变的心情。如此这般,你也只能随着作者忽而沉入往事,忽而回到今天。

据作者自己说,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在心碎、羞愧和遗憾,以及在失去机会的边缘,如何生存和生活的书。

她说得不错。但作为中国人来读这样一部小说,多少还是会有“隔”感。毕竟文化不同,生存的空间环境不同,成长的背景亦不同。像这样一部没有什么情节而故事偏又零碎的小说,一部人物线索散漫而难以追寻的小说,一部近乎抒情散文而喜欢来点小哲理的小说,仅仅依靠那些很真实的现实场景和很感性的生活细节,要想让一个中国人在阅读中沉浸下去恐怕还是有点难度。大多的细节离我们多少有些陌生,人物生活的场所也令我们多少有些陌生。篇幅短一点还好说,偏这小说还这么长。

好在她的语言很有东方人的细腻和隽永,许多的感觉也都被描绘得美丽而有诗意。在叙述的过程中,且还另有一种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意境。这样的情调和趣味,相信女读者会比男读者更容易心动。

不过作为写作者,我倒是很喜欢这小说的另外一点,那就是我们生活中许多杂乱而细微的感受,常常在我们写作过程中,为追求作品精粹和凝练,被我们精减和剔除掉。我们选择的细节过多地考虑为主题服务,为主要的人物服务。而这部小说却不。它不管主题不在乎人物,只是听命于生活。它相对完整地留下它们,拾起它们,甚至唯恐不够。这便使小说包含着大量最原始的生活感觉,你在读它时,能强烈地觉出这种生活的流动和意蕴是多么丰富。

                 方方

               2006年夏末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三个六月》里,我们惊诧于爱竟然可以如此迂回,如此隐忍,爱的表示可以如此地扑朔迷离:一切妙不可言。

——《纽约时报》

强烈的心理纠结在暗场,可明处却是对话的舌尖唇利,不是讽刺、戏谑的语言就是意味深长的微笑。这些看似伍迪·艾伦电影的场景以及文字更细腻的描述,是这部小说的特点。

——台湾书评人 陈雨航

一部如交响乐般壮美的小说,它让我们浮想联翩,仿佛在浮想中永不知足,破碎的心,愈合的心,在小说中主宰着一切。

——美国全国图书奖评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