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间俗语故事选
分类
作者 程华早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民间故事是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讲故事和听故事是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文化娱乐活动。许多优美的故事伴随人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他们心灵上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本书内容包括了各种民间通俗语语汇、谚语、歇后语、口头性成语、惯用语、方言词等。

21世纪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文化生活将更趋活跃,在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同时,文化将更趋多元化,由于现代生活负面效应对人类的困扰日益突出,古朴清新的传统文化将更显珍贵。民间文学在人类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是根基最为深厚而开发又最晚的一片沃土。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了各种民间通俗语语汇、谚语、歇后语、口头性成语、惯用语、方言词等。书中的故事与一般的故事相比较,除具备民间故事的清新、淳朴、刚健的特点,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外,还具有探源性和哲理性。每一个题目都是一句俗语,但是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阅读本书故事的内容就可知道这句俗语的来源了,而且俗语故事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积累,充满智慧。

目录

前言

半斤对八两

不见黄河不死心

不怕你富有只怕老来穷

不行清风难得细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春风夏雨

春风夜雨

从小偷根线长大牵头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点石成金

恩将仇报

儿孙自有儿孙福

福在丑人边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公平交易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官不贪财鬼神也怕

害人先害己

好儿不吃分家饭

好女不穿嫁时衣

好人好报恶人遭殃

好事自有好报

积德有德在

积少成多

家有贤妻不给男人惹是非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见色不迷见财不贪

敬神不如敬父母

看在龟孙子分上

快刀斩乱麻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狼心狗肺

浪子回头金不换

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

落并下石

满堂儿女不如老夫老妻

朋友面前莫说假妻子面前莫说真

朋友千千万知心有几人

捧着金碗讨米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千里马自鸣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千里姻缘红线牵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清官手里出良民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心不足蛇吞相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句话不离本行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晒死的韭菜气死的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赊三不如现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是我的财自己来

树倒猢狲散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说大话的不要脸

天理良心

天理良心何在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要求人

望到的银子化成水

乌鸦叫灾星到

无事不登三宝殿

先斩后奏

嫌贫爱富

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宽度荒年

行东风才有西雨

雪中送炭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

一毛不拔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字千金

艺不传绝

因祸得福

因小失大

有眼不识泰山

有缘千里来相会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宰相肚里能撑船

长兄比父长嫂比母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照葫芦画瓢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终须有莫强求

猪是猪羊是羊猪毛长不到羊身上

竹篮打水一场空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后记

试读章节

王员外的家就在护城河边。他有个女儿,叫黄河,长得别提多俊了,谁见了谁喜欢。这一天,黄河心里闷得慌,就叫丫环素娟陪着她到绣楼顶上散心。从楼顶向下望就是护城河,河里有好些来来往往的小船儿。黄河望着这情景,挺高兴。看着看着,她发现有个驾着小船儿打鱼的小伙子正在看她,两个人的眼神儿正碰到了一块儿。这个人就是勤桑。他头上戴着清凉草帽、浓眉大眼儿、脸皮儿白白净净的,长得很好看。黄河看在眼里,动了心,脸儿一红,低下了头,忙叫着素娟回去。素娟见小姐这么急就往回走,像是有什么心事,也不敢问,只好跟着往回走。就打那天以后,黄河心里总放不下勤桑,吃不香、睡不好,慢慢地,身体越来越弱,病得起不了床了。王员外老两口见女儿病成这个样子,赶紧请城里最有名的医生来治,结果谁也看不了黄河的病。这下急坏了王员外和老夫人,整天唉声叹气,为女儿的病发愁。王夫人去问丫环:“你整天和小姐在一起,知不知道小姐有什么心事?”素娟说:“那天我们在绣楼上看河里的小船儿,起先小姐还是好好的,后来,不知看到了什么,像有点儿心事,急着要回来。打那天以后,小姐的病就一天天厉害了。王夫人听了丫环的话,觉得这里面必有缘故,赶紧去问女儿:“孩子啊,你有什么心事,不向别人讲,也不该瞒着娘啊,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叫我和你爹可怎么活啊!”王夫人一边说一边哭。一开始黄河一句话也不说,可见娘哭得伤心,她也顾不得害臊了,对娘说了实话。王夫人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擦了擦眼泪对女儿说:“傻闺女啊,那年轻人是在我们护城河里打鱼,见他还不容易,叫他来他就得来。”王夫人赶紧去找管家,一来二去,跟他一说,管家就立即到护城河边叫勤桑去了。

再说勤桑。他正在河里打鱼,见员外的管家来叫,就把小船靠了岸。勤桑成年在河里打鱼,管家早就认识他,就对勤桑说:“员外家的小姐病了,想吃几条新鲜活鱼,请你把鱼亲自送到府上。”勤桑从船舱里拣了几条又肥又大的活鱼,装进鱼篓子里,提着篓子跟着管家来到王员外家大院。管家叫勤桑先等一等,他去通报老爷和太太。一会儿,管家出来了,左手捂着鼻子,右手端着一只碗,不知盛的什么。在管家后边,走来王员外和王夫人。勤桑不知他们要干什么,摘下草帽,忙向老爷和太太施礼。管家对勤桑说:“是这么回事,我家小姐病了,医生给开了个偏方,说是非得吃一个叫勤桑的人打的鲜鱼,叫他把鱼当面交给小姐。要用这个偏方,还有另外一个条件,往勤桑头上洒点儿馊粥,要不,这个偏方不灵。”王员外说:“等治好了我女儿的病,重重谢你。”王夫人也求勤桑:“你就行行好,看在我那女儿面上,给她一条活命吧,我们亏待不了你。”说着又哭了。勤桑越听越糊涂,他从没听说有这么治病的。可是见老爷和太太这么求他,想着还是救小姐的命要紧,也顾不得馊粥有味儿,就答应了。管家捂着鼻子把半碗馊粥倒在勤桑头上,又给他把草帽戴上,勤桑手里提着鱼篓子,跟着管家和太太来到小姐绣房,只见小姐躺在床上,两眼合着,脸色蜡黄,瘦得眼窝也陷下去了,看那个样子,好像连出气的劲头都没有了。太太来到小姐床前,轻轻地对女儿说:“孩子啊,你看是谁来了。”黄河小姐慢慢儿睁开眼,一眼就看见了勤桑。说也奇怪,就好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她一下子坐起来了,两眼望着勤桑,脸儿又是一红,变得比以前更好看了,病好了一大半儿。勤桑见小姐看他,心里直打扑腾,早忘了摘帽子。管家扯了扯他的衣服,他这才明白过来,赶紧把帽子摘下来,给小姐使劲鞠了一个大躬。那满头馊粥正好对着小姐,又从头上啪啦啪啦掉下好些馊粥来,那臭味儿难闻极了。小姐一看,还以为勤桑长了满头秃疮,流下了浓水,忙捂上鼻子,止不住哇地一声,恶心得吐了,使劲摆着手,叫勤桑退下。勤桑已忘了头上的馊粥,不知怎么回事,就叫管家拉出来了。小姐吐了半天。连那一半病也好了。她下了床,能站起来了。这下太太可乐了,她叫管家取了十两银子给勤桑,就打发勤桑回家了。

勤桑拿了银子,谢了太太和管家,回到河边洗了头,也不打鱼了,想着赶紧回家,叫娘看看他得了这么多银子,也高兴高兴。勤桑回到家,把银子拿给娘看。娘哪儿见过这么多银子,问勤桑是怎么弄来的。勤桑如实对娘说了。娘听了儿子一番话,嘴匕没说什么,心里却直为儿子难过。

自从那天勤桑见了黄河小姐以后,心里总放不下小姐,也没有心思去打鱼。娘见儿子整天闷着不说话,知道是为了什么,就劝儿子:“孩子啊,咱们穷人家,可别胡思乱想啊,人家想见你,说见就见,你想见人家比登天还难,还是去打鱼吧,这十两银子,花一点就少一点,光靠这个,终究不是个长法。”不管当娘的怎么说,勤桑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一天一天愁得吃不香,睡不下,娘眼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瘦,就急着用那些银子请大夫抓药。结果银子花完了,病也不见轻。勤桑对娘说:“娘啊,你就别再给孩儿治病了,儿的病光吃药是治不好的,只怨娘生了一个不孝的儿子,往后谁给您老人家打鱼换点儿粮食糊El啊?”说着,抱着娘就哭。儿子哭,娘也哭,就这么哭了三天三夜,娘眼睁睁看着儿子在怀里闭上了眼。儿子死了以后,娘没有钱给儿子送葬,就用破席头把儿子裹了裹,在房子后边挖了个坑,把儿子埋了。

过了不久,有个南方道人从这儿路过,他看见这家房子后边,有一道红光,就好像亮着一片灯,他知道这是宝气,就寻着红光来到勤桑家,敲了敲门,只见有一个老太太在家,两眼泪汪汪的,又红又肿。P8-10

序言

民间故事是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讲故事和听故事是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文化娱乐活动。许多优美的故事伴随人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他们心灵上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有这样的经历,家门口,树荫下,母亲和年长者讲的那些《聪明的媳妇》、《傻女婿》、《徐苟三》、《兄弟分家》、《种金子》、《狼外婆》等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通过《民间俗语故事选》一书的书名可知,这里面的故事都是俗语故事。在这里有必要对“俗语”一词作一下说明。俗语是源起最早的民间熟语之一,按今天熟语学理论划分,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本书中采用的是广义,原因之一是熟语学理论是当代语言学成果,而大多数俗语和俗语故事比熟语学理论的产生要早得多。“在历史上,俗语常取广义,别称甚多,诸如俗话、俗言、常言、鄙语、俚语、野语、鄙谚语、谚语等。它没有严格的概念限定,范围广泛,包容了各种民间通俗语语汇、谚语、歇后语、口头性成语、惯用语、方言词等。”①其二是本书选取的故事除少数篇目是不少书共同选取的外,绝大多数篇目来自近些年问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地方卷本中,它们是我国民间文学的新成果。在这些地方卷本中,编者分类时将这些故事分为“俗语故事”一类,所以本书有沿袭尊重前贤之意。

本书中的故事与一般的故事相比较,除具备民间故事的清新、淳朴、刚健的特点,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外,还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探源性。本书中的每一个题目都是一句俗语,但是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阅读本书故事的内容就可知道这句俗语的来源了。例如阅读书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篇俗语故事后,我们就知道故事中老二善良、诚实,老大贪婪、自私,最终结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大贪财而亡。这篇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是怎样为财死、鸟是怎样为食亡的过程,警示人们引以为戒。阅读这篇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到这句俗语的来源,而且可以消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是哲理性。本书中的俗语故事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积累,充满智慧。例如本书中《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空活百岁》这篇故事,其内容说的是中年男子遇巧遇到从葫芦里跳出的两个妖精,要吃掉他,他提出了条件,等人来救他。结果七十多岁的老人无志路过此地时,没有办法摇头走了;中年人无奈路过时也无能为力,扬长而去;当年龄仅有十岁的少年有志路过此地时,他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这两个妖精,解救了遇巧。这个故事的情节有点像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的故事》。这篇故事用无志喻老人,用无奈喻中年人,用有志喻青少年,用妖精喻困难,用年幼的有志战胜妖精来比喻为人要有志向,即使年龄不大,也是可以克服、战胜困难的。它激励人们做事要有志向,不可学故事中的无志老头、无奈中年人的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否则就可能一事无成,因而具有哲理性,它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化,其他故事大都如此。

本书选文的标准,在这里说明一下。由于俗语故事流传久远,时空跨度甚大,作为历史的产物,不能不受到时代的、思想观念上的局限,特别是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与干扰。因此,其中有些作品难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建的、迷信的、宿命论的观念。这就要求选择作品时,必须始终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认真区别对待。凡属内容反动、格调低劣、对人民群众有害无益的作品,一律剔除不选。当然,选文也同时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始终注意把不同时代产生的作品,放回到各自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去进行分析、观察,并从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多方位地去审评它们的功能与价值,而力求避免用今人的眼光去机械地、简单化地苛求和否定前人之作。因此,凡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揭示作用和认识价值的作品,尽管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已失去借鉴意义,编者依然予以选录。对于一些因受到历史的、认识上的局限,而带有狭隘性、片面性,在事理的分析上已显得陈旧过时的作品,只要它们尚属无害于民的传统故事,也适当保留下来,以留给读者去批判地继承。总之,既注重社会效益,又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二者兼颐,审慎筛滤,是本书的选编指导思想。

21世纪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文化生活将更趋活跃,在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同时,文化将更趋多元化,由于现代生活负面效应对人类的困扰日益突出,古朴清新的传统文化将更显珍贵。民间文学在人类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是根基最为深厚而开发又最晚的一片沃土。《民间俗语故事选》的出版是对民间文学宝库的一种开发,在世界缒围内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今天,这应该说是一项有益的工作。

《民间俗语故事选》一书中,除部分篇目标明民族外,其余未标明民族的篇目均为汉族。此外本书故事的顺序,按书中俗语条目首字拼音字母次序排列。首字相同的,依第二字的拼音字母次序排列,以下类推。

愿读者喜爱本书。

程华早

2007年4月6日

后记

编订完本书,如释重负。有些事还须向读者作些说明与交代。

本书资料的绝大多数篇目选自近些年来问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地方卷本,它们是在普查的基础上按忠实于口头讲述的科学方法采录写定的,是我国民间文学工作的新成果。在此对为我国民间文学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前贤表示诚挚的谢意。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地方卷本中,一个俗语故事往往有多篇异文,涉及多位作者,而这些异文的质量有别,对此必须有所取舍。本书最终写定的文本大都经过适当加工,所以本书中对各位前贤没有署名,敬请见谅。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仙桃籍国际知名学者、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守华教授不仅对我的编写作了指导,而且为我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让我感受到了长者对后辈的关爱、提挈和期望。

经我的校友兼兄长乐其麟副教授的荐引,气象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周武雄、郑月蓉、刘美兰、萧国春等老师热心为本书插图,李杏荣女士为本书打印了初稿,这些都在此表达谢意。

我的贤妻彭寿萍女士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工作。她在工作之余,不但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让我可以更专心地工作,而且对本书的有关内容她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令我颇有收益。

本书作为通俗读物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对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尝试,热切期待读者的批评和指正。如果读者阅读本书后对中国民间俗语故事的兴味有增无减,那我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倘若其中某些俗语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被加以运用,我就更感欣慰了。

程华早

2007年4月于仙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