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中学生眼里,心理学似乎总带有那么一点神秘色彩,其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本书是学习心理学问题中的一本, 主要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与认知心理有关的其他问题三大部分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智能发展篇) |
分类 | |
作者 | 陈德华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中学生眼里,心理学似乎总带有那么一点神秘色彩,其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本书是学习心理学问题中的一本, 主要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与认知心理有关的其他问题三大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本丛书所讲的学习包括了各类学习活动。书中主要是对学习活动涉及的种种心理问题,运用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这还是一套答疑形式的学习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书中涉及的多数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其中有些是常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尽管不那么具有广泛性或典型性,但与学习心理学的某些基本知识有着一定的关联,中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对自己的学习会有帮助,因而此类问题也成为丛书关注的内容。本书是学习心理学问题中的一本,主要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与认知心理有关的其他问题来构建。 目录 智力因素 ::观察 >如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观察中怎样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为什么观察对象相同而写出来的文章不同 ::记忆 >“看图作文”为什么要将图移去 >为什么有些学科挂图特别多 >为什么老师讲到哪里我就忘到哪里 >人脑的记忆容量有多大 >学习中的记忆有哪几种 >记忆与人的个性有关吗 >人的记忆有“特异功能”吗 >学习目的、任务对识记有影响吗 >材料的意义影响记忆效果吗 >识记效果与材料数量有何关系 >识记效果与识记方法有关吗 >“组块记忆”有什么好处 >学习中如何对待类似的材料 >为什么对课文的首尾部分印象最深刻 >熟知的材料为什么突然想不起来 >为什么会突然浮现往事 >怎样正确把握记忆的时效 >记忆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如何借鉴效应理论提高记忆效率 ::思维 >如何理解学习活动中的思维 >思维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解决问题需要经历怎样的思维过程 >怎样理解学习中的逆向思维 ::想象 >学习中需要哪些想象 >想象与人的个性是否有关 >想象活动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学习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 ::注意 >注意与人的个性有关吗 >读书时真的能“一目十行”吗 >注意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上课时为什么总是心神不定 >为什么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学习中能够“一心二用”吗 >学习中如何调节好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非智力因素 >创造者应具有怎样的心理特点 >怎样知道自己有无创造能力 >怎样给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怎样进行创造性学习 >怎样理解学习活动中的模仿 >怎样找到“最近发展区” >怎样保持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记忆力好却学不好外语 >兴趣变化不定的原因在哪里 >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怎么办 >对外语课不感兴趣怎么办 >她为什么最喜爱外语 >我的学习情绪为什么变化无常 >怎样认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为什么越是禁书越想看 与认知心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聪明是营养品“补”出来的吗 >智力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人脑的功能分区是怎样的 >什么是智力障碍 >睡眠学习是怎么一回事 >梦能激发人的灵感吗 >学习成绩是否取决于先天因素 >学习成绩差是否意味着智能低下 >哪些心理因素可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试读章节 老师布置我们写观察日记,要求我们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将事物的各种情况联系起来看,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为什么要联系?该如何联系呢? 这个问题涉及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感觉和知觉的原理。 感觉,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对此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换言之,感觉是一个过程,即客观存在的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使之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向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感觉。例如,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气味,接触一定的温度,以及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到饥渴和疼痛,等等。不过,感觉这种心理现象,无论是对外界具体事物的反映,还是对有机体本身活动状况的反映,它都不是对客观事物全面、整体的反映,而只是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虽然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事物的声音、颜色、硬度、温度、气味等等。我们也只有通过感觉,才能了解自身的运动和姿势,才能知道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了解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人只有通过感觉,才有可能逐步认识千姿百态的客观世界。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例如,当我们漫步公园时,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盛开的鲜花,那是精致的凉亭,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鲜花、凉亭的整体形象。这些就是知觉。 感觉与知觉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它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感觉与知觉又有区别。通过感觉,我们只能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如某物是坚硬的,某物是蓝色的。通过知觉,我们却能获得事物的整体形象,如盛开的、灿烂的、香气袭人的鲜花,古朴的、精致的、幽雅静谧的庭园。或者说,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例如,对一朵花的颜色、气味、形状等个别属性的相互关系综合地反映在头脑中,就形成盛开的鲜花的具体形象;对一个花园中的各个不同部分,如亭台楼阁、假山喷泉、花草树木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地反映在头脑中,就产生优美的公园的具体形象。知觉的这种主观映象是由事物的客观本性决定的。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一般地说,只需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就行了。知觉反映的是具有各种不同属性或各个部分的事物的整体,往往需要各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才能形成对一个事物的完整印象。 世间任何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性组成的,没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会有反映事物整体形象的知觉。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一个事物的感觉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在实际生活中,孤立的感觉很少出现,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存在于知觉之中,所以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感知”这个概念。在心理科学中,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将感觉区分出来加以探讨。 根据人在知觉事物时有没有预定的目的,可以把知觉分为两类:无意知觉和有意知觉。 无意知觉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觉。它一般由外界事物的某些特点(如对象的鲜明性、异常性等)引起,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对象与人的兴趣需要相吻合。例如,当你漫步公园时,只见绿树成阴、柳暗花明,平静的湖面不时荡起串串涟漪;你听到了身边清脆的鸟鸣和不远处随风飘来的悠扬琴声……这些就是无意知觉。 有意知觉是按照事先预定的目的任务,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知觉。例如,分析课文、听报告、看展览等,都属于有意知觉。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观察的问题。心理学这样定义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由此可知,观察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在观察的时候,观察者要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出一定的计划,仔细察看(或倾听)被观察的对象,仿佛向它提出问题,从中寻求某种答案。因此,观察不是消极被动地注视,而是要伴以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P6-P8 序言 早就想为中学生朋友写一套有关学习心理学问题的普及读物,如今终于可以了此心愿。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此同时,向学生普及与学习有关的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也是十分必要、非常有意义的。 在中学生眼里,心理学似乎总带有那么一点神秘色彩,其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都极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仅在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领域,就有许多心理问题需要探讨、需要解决,它对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发展、促进学习,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要讨论关于学习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从心理学角度了解什么是学习。 谈到学习,也许同学们马上就会想到读书、写作、做习题。毫无疑问,这些的确是学习。不过,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学习,其含义要广泛得多。 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将学习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从学习的涵盖面来看,学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类和一般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按照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的学说,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起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学习。这种学习是人类和一般动物共有的现象。 二是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它相对于一般动物来说,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人类的学习除了获得个体的经验以外,还要掌握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即科学文化知识;其二,人类的学习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掌握历史经验的过程;其三,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 三是更狭义的学习。更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教与学互相作用的过程。 其次,从学习的水平来看,学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模仿学习。模仿学习主要是针对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经验、方法、技巧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一般离不开直观的感觉,如写大楷时运笔的经验、做化学实验时操作的方法、敲击键盘时的用指技巧等等。这种学习从小开始,相伴终身。模仿学习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非主动的。所谓“潜移默化”,其中有很大的成分就是模仿学习。 二是记忆学习。记忆学习是指对比较固定化或意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学习。如识记外语单词、背诵数学公式、记忆化学元素符号等。在传统学习中,记忆被看成是学习的核心,可见记忆学习对于掌握知识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尽管记忆学习使我们增长了知识,有助于对事物的认识,但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记忆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理解学习。理解学习主要是指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概括、抽象,把握事物规律的学习。解答数学习题、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定义、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中的因果关系等,都需要理解学习。 最后,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学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能学习。技能学习以主要依靠肌肉活动为特征。运动技巧、乐器演奏、习书打字、实验操作等,都属于技能学习。这种学习活动往往需要视觉和动觉的协调,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准确、连贯、迅速。 二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以凭借语言中介为特征。概念是人们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与概念的组合构成了人的思维活动。 三是情感学习。情感学习主要以学习者的内心体验为特征,旨在调节内在的爱与憎、褒与贬、扬与抑等情感。情感与人的认知、技能等共同作用,综合地反映主体的感知、需要、态度、评价,并通过主体自身的言、行、意等表露出来,构成主体的是非理念、审美理念、价值理念。 在这三类学习活动中,概念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我们掌握人类历史认识成果、吸取人类共同认识养分的主要途径。 无论哪一种学习类型,都离不开人的认知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本丛书所讲的学习包括上述各类学习活动。书中主要是对学习活动涉及的种种心理问题,运用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 丛书分三个部分:学习实践篇、备考应考篇、智能发展篇。学习实践篇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其中学习过程按照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练习、课外学习的顺序来安排;备考应考篇包括复习迎考、考场应试、考后关注等内容;智能发展篇则按照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与认知心理有关的其他问题来构建。这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为一册。三册书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相对独立;每本书各篇内容既连成一体,又相对独立。 这是一套答疑形式的学习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书中涉及的多数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其中有些是常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尽管不那么具有广泛性或典型性,但与学习心理学的某些基本知识有着一定的关联,中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对自己的学习会有帮助,因而此类问题也成为丛书关注的内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围绕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尽可能做到可读性、知识性与指导性兼顾。 一是可读性。考虑到多数中学生对大部头的理论书籍主观上往往不感兴趣,客观上也难得有整块的时间去阅读,故本书参照学生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将要阐述的问题分门别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以问答的方式适当组合,用短文的形式诉诸文字,力求方便读者自由阅读。书中大多数篇目穿插了比较典型的故事或名人轶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二是知识性。对每一个问题都注重从心理学基本知识的角度进行阐述,为中学生奠定初步的普通心理学知识基础,并尽可能适应中学生现有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 三是指导性。帮助中学生不仅知道某一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以引导大家开展有效的学习实践。 出于以上考虑,书中尽可能少一些学术性、理论化色彩,而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如前所述,书中各篇文章之间,既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篇为单位选择阅读,这对于学习生活比较紧张,很少有成块时间看书的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合的。然而,也正由于如此,为确保各篇内容的完整性,其内容可能存在某些表述上的交叉或重复,尽管在写作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时也难以完全避免。这里,先向读者谨致歉意。 在对各类咨询个案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中,作者参考或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或资料,在此谨向他们致以真诚的敬意和谢意。此外,本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热情支持,特别是教育编辑室的谢冬华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诚挚的感谢! 本丛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在校学生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也可供高等院校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及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参考。 企盼广大读者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6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