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最险恶之旅/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英)埃普斯勒·薛瑞-格拉德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了解探险经典,就不容易体会西方文化中闯入、突破、征服的内在特质。而近两百年的探险活动,也的确是人类活动中最精彩的一幕。当被逼到极限时,许多人的能力,品行,都将以另种方式呈现。而第一次南极探极成功的斯科特南极探险,无疑是人类探险史上最悲壮的一幕。本书无疑为探险作品中最经典的一本……

内容推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掀起了征服地球最后一片土地南极大陆的高潮。

1910-1913年,英国人斯科特率“新地号”船队出发进行南极考察。本次考察的任务是冲刺南极点,其次是带领一大批科学家进行全面的南极科考。在出发前,本次考察探险就轰动一时,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努力征服南极点。在出发后,挪威人阿蒙森也组织了一个“佛兰姆号”探险船队进行南极探极的探险。这迅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全世界都关注着谁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于是在冰天雪地里,在天寒地冻的南极大陆,两队人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探极队成功抵达南极点后发觉在一个月前,阿蒙森已经成功到达极点。在沮丧中返回的探极队遇上了一连串异常不合常理的意外,特别是异常恶劣的天气和食物的短缺,最后在营地总部不远处全部葬身雪海,演出了南极探险史上,甚至是整个探险史上最悲壮的一幕。斯科特探极队的全军覆没在世人心中引起强烈震撼。

本书的作者,本次南极探险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薛瑞一格拉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南极队友的记述,记录了这场探险史上最著名的悲惨事件,花十年之功成就了这本最经典的探险作品。

目录

行万里天涯路念天地之悠悠——《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序

序言——斯科特南极探险的缘起及其意义

第1章 从英国到南非

第2章 东航

第3章 南下

第4章 登陆

第5章 运补之旅

第6章 第一个冬天

第7章 冬季之旅

第8章 春来

第9章 探极之旅(一)

第10章 探极之旅(二)

第11章 探极之旅(三)

第12章 探极之旅(四)

第13章 悬疑

第14章 最后的冬天

第15章 又是春天

第16章 搜索之旅—摘自我的日记

第17章 探极之旅(五)

第18章 探极之旅(六)

第19章 永远不再

附录一 埃普斯勒·薛瑞——格拉德小传

附录二 名词解释

附录三 1910至1913年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名册

试读章节

时运不济,冷锋逼人

他们时运不济,但若非遇到冷锋,应该也没事。这冷锋像晴天霹雳,完全没有料到,前人也未曾提起过,是致命的打击。冷锋本来也不算太强,但要知道他们已出外四个月,先是奋力攀上全世界最大的冰河,在软雪中行走,接着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待了七星期,忍受大风与低温;后来眼见一个同伴死掉——不是死于床上、医院里或救护车上,不是突然死的,而是缓慢地,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双手被冻伤,脑筋逐渐不清。到后来他们一定想过,每个人在内心里想过,他们应不应该留下这人去死,好让其他四人存活。他是自然死亡,而他们出来到冰礁上了。

如果事先预料到这些情况,并且做好准备,他们本来可以安然返家。有的人说气候反常,但没有证据显示是反常。不错,气温在白天是零下三十多度,夜间降至四十多度:另一个事实是没有南风,因此地表附近的空气没有与上层混合,辐射散热特别强,地面附近形成一层冷空气。结晶也因此在雪地上形成,且没有风把它吹散。随着气温下降,地表更不利于雪橇的滑刀,这我在前面已解释过。他们像是在沙上拉车。

以这样困难的地面而言,他们行进相当迅速:2月25日是十一又二分之一地理英里,次日也一样,2月27日十二点二地理英里,28日和29日都是十一地理英里半。如果能保持这样的速度,他们一定可以出来。但我想大约就在此时,他们先是猜想,后来确定,他们没法走完。3月2日午餐时斯科特写了以下一段日记:

祸不单行。我们昨天下午相当轻易地走到了(中冰礁)库,自那时起,已受到三次打击,使我们的处境很不利。首先,我们发现油量不足,再怎么省着用,也撑不到下一库(七十一地理英里以外)。其次,提多·欧慈给我们看他的脚,趾头肿得很厉害,显然是低温之下的冻伤。第三个打击是晚上出现的风,我们本来很高兴有风,但风带来黑沉的天色,夜间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度,今晨我们花了一个半小时才把靴袜穿好。

不过我们还是8点不到就出发了。我们完全没见到石墩与旧迹,只能尽量稳定朝北偏西方向前进,但什么也没见着。更糟的还在后头——地面简直糟透了。尽管在强风下张帆前进,仍只走了五地理英里半。我们的情况极其险恶,因为很明显我们不能花更多的时间行军,我们都冷得不得了。——《斯科特的最后探险》,卷1,582、583页

那天他们总共走了近十地理英里,但3月3日他们困苦益甚。“上帝帮助我们!”斯科特写道,“我们不能再这样拉曳下去了,真的不能。在一起时大家都表现得欢欢喜喜,但每个人内心的感觉我只能猜测。早晨穿好靴袜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就一天比一天更危险。”

以下摘录自斯科特的日记:

3月4日,午餐时。我们的处境确实艰困,但尚无一人灰心丧气,至少大家都表现得开开心心的,可是每当雪橇在沉软的沙地上怎么也拉不动时,我的心不由得往下沉。目前气温是在零下二十几度——比前几天好,我们舒服多了,但不久一定又会有冷锋来袭。我恐怕欧慈会受不了这样的天气。愿神相助!我们不能指望有人来助,除了下一库可能会有较多食物以外。如果我们到了库藏地,却发现油再度短缺,那可真糟了。我们到得了吗?在高原上时,我们会觉得这是多么短的距离!若不是威尔森和鲍尔斯都如此乐天开朗,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3月5日,星期一,午餐时。很遗憾地说,事情益发不妙。昨天下午有斜向的风,走了五个小时,把早上的三地理英里半可怜成绩增添为九地理英里多一点。喝了一杯可可,不敢费油煮肉饼,只略热了吃硬的,然后上床……每个人都萎顿下来,但最明显的是欧慈,他的脚很惨,昨晚有一只脚肿得老大,今晨跛得厉害。早餐我们喝茶,肉饼仍照昨晚那样吃,假装我们喜欢这种吃法。上午走了五小时,路面略微好些,有高突的雪脊。雪橇翻覆两次。我们步行拉车,前进了五地理英里半。距离下一库尚有两天的马脚程外加四地理英里。我们的燃油存量奇低,而那可怜的军人快要不行了。这很惨,因为我们爱莫能助;如果多吃点热食也许有好处,但恐怕也只有一点点。我们谁也没料到会遇上这样可怕的低温。除欧慈外,威尔森伤得最厉害,我看主要是由于他以医生的自我牺牲精神照顾欧慈的脚。我们帮不了别人的忙,各人自顾不暇。行进时,风芽透我们褴褛的衣服,我们觉得冷他们每一个人在帐篷里时,都是欢欢喜喜的。我们想要以应有的精神下完这一局,但拖曳之艰难甚于我们生平所曾经历的,且是长时间的,而我们觉得进展甚缓。我只能说:“上帝帮助我们!”然后继续沉重蹒跚的脚步,冷、凄惨,但外表开朗。我们在帐篷里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现在不谈食物,因为我们决定冒险吃足量食物。此时我们实在经不起饿。

3月6日,星期二,午餐时。昨天下午得风之助,进展略好些,一天共行九地理英里半,离库藏尚有二十七地理英里。但今晨事情很糟。夜间天暖,我首次睡过头,多睡了一个多钟头。之后我们穿靴袜费了很长时间;之后我们拼命拖拉,却一小时走不上一地理英里路。接着起了浓雾,三次我们不得不解下套索去寻路。结果是整个上午走不到三地理英里半。现在太阳高挂,风却停止了。可怜的欧慈不能拉车,我们寻找来时的路时,他坐在雪橇上——他的勇气可嘉,他的脚一定痛得要命。他没诉苦,不过现在精神时好时坏,在帐篷里也不大说话。我们在做酒精灯,准备当油用罄时拿来代替……

3月7日,星期三。恐怕是更糟了一点。欧慈的一只脚今晨肿得实在严重,他真勇敢。我们仍谈论着回家以后要一起干什么。P486-488

序言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求生是人类的本能。原始时代的人类生产能力极其有限,生存能力低下,只能经常性地、无目的地迁徙。在此过程中,应该有大量自觉与不自觉的探险经历。可惜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即使是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或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民族,也没有留下早期的探险记录。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同,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水。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的踪迹东至山东半岛,西至今甘肃,北至今内蒙古,南至湘江流域。如果将此记载看成一个以黄帝或其部落为首领的部落联盟的活动的话,其中应该有不少探险事迹,只是当事人未必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虽有而未留下记载。

不过从《山海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人并非没有探险,也不是完全没有记录。学者对《山海经》的成书年代的看法分歧很大,但最迟不会晚于西汉,其中包含的原始资料则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一般认为,《山海经》所记述的地理空间基本不超过今国界,但涉及的范围却相当广阔,自然包括了不少境外的奇闻趣事,其中总该有得于记录者直接的经历。从这一葸义上说,《山海经》、是中国早期探险记录的汇编。如果认为《山海经》的内容过于荒渺,那么在内地,甚至沿海发现的和田玉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将产于昆仑山的玉石运到数千公里之外,其中肯定有不少探险故事。

《穆天子传》尽管未必是周穆王的经历或当时的记载,但至少反映了先秦时代中原人对西方的向往。而其中记录的内容,也或多或少显示了当时人的地理知识和丰富想象。昆仑山、西王母被神化,固然与人们的愿望有关,但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基础,说明当时的人还习惯于向外界寻求精神和物质财富。生活在战国后期的屈原,尽管游踪有限,但从他的作品中却不难看出他的探险精神。

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一统大业的秦始皇,虽然正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体制,却是皇帝中为数不多的旅游和探险爱好者,对自己统治范围以外的地方也有浓厚的兴趣。在灭六国后,他几乎没有停止过全国性的巡游,最终死在途中。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一批方士扬帆远航,虽然他们始终没有为秦始皇找到不死药和神仙,却由徐福完成了一次至少有数千人的大规模移民。

汉武帝时代的开疆拓土一度激活华夏诸族的外向意识,被誉为中国第一探险家的张骞,正是奉武帝的政治使命,尝试联络已迁至中亚的月氏夹击匈奴,才意外取得“凿空”——通西域的伟大成果,将中原人的足迹远推到大宛、乌孙、大月氏、大夏、康居、安息、身毒等地(今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所了解的地理知识范围更大。而武帝本人也步秦始皇后尘,在国内广泛巡游,并且特别钟情于边境和海滨,显示了他对外界的强烈向往。

但秦始皇、汉武帝式的帝王从此成为千古绝响,随着中央帝国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展,由皇帝到臣民,对境外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因素考察,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汉朝至清朝中期,中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疆域最辽阔的国家。特别是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朝鲜、越南等政权都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直到明治维新时还无法望中国的项背。太平洋、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欧亚大草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直到16世纪西方的远洋船接近中国之前,还没有外来势力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曾不止依次成为军事上的征服责而入主中原,但最终无不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虽然中国的人口在12世纪突破1亿,17世纪突破2亿,19世纪突破4亿,但完全可由本国出产的粮食供养。除少数奢侈品外,中国的物产中心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对外贸没有依赖。所以当英国向乾隆皇帝提出在北京设立常驻贸易代表时,理所当然地被断然拒绝,除了体制上从无先例外,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天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儒家的“夷夏之辩”和“五服”学说,更加深了这样一种观念:天下再也没有比中国更文明富裕的地方,除了华夏诸族和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外,其他都是蛮夷之邦和要荒之地。

长期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国人自然失去了向外寻求财富和文明的动力,更不会想到要到境外去旅游或探险。就是在汉唐盛世,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也只是敞开大门让境外的人进来,而不是同时允许甚至鼓励自己的臣民走出去。在外贸发达的唐宋时代,外贸商人也主要来自外国。当西方商人已经敲响中国的大门时,明朝的反应是“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以致福建沿海的商人只能采取武装走私的手段而成为“海盗”,甚至雇佣日本武士形成“倭寇”。尽管60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远达西亚、东非,却连完整的档案都没有保存下来,更没有像哥伦布那样导致新大陆的“发现”。

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国力,众多的人口,发达的文化极不相称的一个现象,是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中国始终没有出现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现存的有关境外的记录都是非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的副产品。例如,张骞、《中天竺国行记》作者王玄策、《真腊风土记》作者周达观、《西域行程记》作者陈诚、《异域录》作者图理琛是外交官:《佛国记》(《法显传》)作者法显、宋云,《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是往西域取经的虔诚佛教徒;《经行记》的作者杜环是恒罗斯之战的俘虏,《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作者李志常是奉召谒见成吉思汗的道士丘处机的随员。他们的记载往往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或唯一的,如《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今阿富汗境内巴米扬大佛的描述,不仅证实了大佛建造于公元7世纪,而且还给今人提供了附近另有一尊卧佛的重要信息。要是没有《真腊风土记》对吴哥城的记载,这座古城也许会继续掩埋在热带丛林中。这些记载的产生和保存也有偶然性,如玄奘返匡后就要翻译佛经,要不是唐太宗专门下令,就不会撰写《大唐西域记》。《岛夷志略》作者汪大渊或许是例外,他是因“好游”才多次出国的,不过他有幸搭乘外国商船,否则就只能梦游或卧游了。

真正的异数是徐霞客,他是唯一称得上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的人物,并且留下了具有非常高地理学成就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但他的成就得益于一系列特殊因素:科场失意使他不得不绝意功名,富裕的家境使他能有充足的旅费,能干的母亲使他无家累之忧,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使他能在旅途享受不少公费或私人接待,友人中的名流使他的著作能在身后流传,现代地学家丁文江的发现和表彰使他的地理学成就得到肯定和发扬。只要缺少一点,或许就没有今天大家了解的徐霞客了。不过徐霞客的足迹没有超出当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范围,连西藏也没有到,更不可能出国探险,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具备实施探险的能力。至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想查清黄河的源头,在那里建一座供吐蕃商人与内地贸易的城市,并设立转动站,下令都实与阔阔出两人率队考察。他们于当年4月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启程,四个月后到达河源,冬天返回。此后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记》,将黄河的正源确定在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对黄河最上游的水文、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的记录已相当具体准确。乾隆四十七年(1781),阿弥达受命探寻河源,以便就地祭祀河神。这次的探险将黄河正源定在星宿海西南的阿勒坦郭勒,即卡日曲,与1978年青海省政府组织的考察结果完全一致。这证明中国长期缺乏探险传统、中国人不能去境外探险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现实的需要。

反观世界上一些航海、探险发达的国家,探险的范围广、产生探险家多的民族,无不有其深远的传统和迫切的需要。例如,古代地中海沿岸国家无不以对外贸易为致富手段,以对外殖民和扩张为立国之本,其前提是这些国家的本土一般幅员不广、资源匮乏、耕地有限,甚至连水源都不足。而穿越地中海的航行并不困难,海外的土地、资源和人口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后,阿拉伯、西欧、北欧一些国家致力于航海和外贸,大批航海家、探险家不顾艰险寻找环球航路,发现新大陆,也无一不是出于国内的生存玉力和扩张需求,无不以夺取土地、奴隶、黄金、木材、矿产、市场、要塞、殖民地为目的。连早期的南极考察也是如此。甚至是为了猎杀企鹅获取制皂的油脂,出售海豹的皮肉牟利。但是正是这样卑鄙邪恶的目的,促成了新大陆和南极的真正“发现”,造就了不少杰出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也在一些国家和民族中形成了探险的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职业探险家,包括一些纯粹出于人文和科学目的的真正的探险家应运而生,有的不惜为之献身,成为人类的骄傲,他们的记录和著作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拥有优势或长处,也不可能始终先进,所以都必须向其他国家或民族学习。应该承认,直到今天,中国的探险事业还比较落后,中国人在世界范围的探险还很有限。2000年我参加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去长城站期间,就受到很大的震动。当然,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在地球的两极,全球所有的高峰、五大洲、七大洋都已留下了当代中国人的足迹,在中国出现世界一流的探险家指日可待。但历史无法重复,了解人类以往的探险经历和经验不可或缺。而且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以往探险家记录的现象有的已永久消失,只能从他们的书中领略了。

重庆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其着眼点显然正在于此。该文库融探险、考古、文学、文化人类学于一体,既勾勒探险家们多姿多彩的极限生涯,也凸现积极向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重绘人类文明不为人所知的曲折发展图景。该文库预计推出两辑,首辑推出的十本新书中,有20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抢险经典海尔达的《孤筏重洋》《太阳号草船远征记》《复活节岛的秘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冷战时期的涉除名作《俄罗斯纪行》,有勘探成吉思汗古老帝国秘密的冒险旅行《寻找成吉思汗——骑马横越蒙古大草原》,有复原名著《白鲸记》惊险氛围的《寻找白鲸记》,有追溯著名探险家维迪亚生平足迹的《维迪亚爵士的影子》等等。稍后即将推出的第二辑,在继续关注名家名著的基础上,更注重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探险方式的独特性,在提炼个人探险经验的前提下,将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多种多样,更真切全面地描绘出来。 

这些探险作品涉及范围之广泛,记载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惊险,描述之细致传神,只有读过的人才有体会。无论是为了科学研究,积累知识,还是为了陶冶性情,欣赏休闲,都会开卷有益。与一般读者相比,我的游踪或许较广,但我自知对这套书中涉及的地方,大多是这辈子都到不了的。2001年从南极返回途经智利时曾想去复活节岛,因多种原因未去成,不知今后是否再有机会,好在第一辑中就有《复活节岛的秘密》一书,多少能够弥补我的遗憾。

2005年6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