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擅长用英文写作,直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他曾出版过三四十种英文著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著作在欧美长盛不衰,他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也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以自由精神为价值核心,融通古争中外文化思想。他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和抒情哲学与以出世的精神入世。他的作品谈艺术、谈生活、谈饮食男女,重趣味性情,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随意挥洒,纵横捭阖,为多种文化找到了理想的结合点,在本书中读者能有所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语堂集(大家小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施建伟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语堂擅长用英文写作,直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他曾出版过三四十种英文著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著作在欧美长盛不衰,他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也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以自由精神为价值核心,融通古争中外文化思想。他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和抒情哲学与以出世的精神入世。他的作品谈艺术、谈生活、谈饮食男女,重趣味性情,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随意挥洒,纵横捭阖,为多种文化找到了理想的结合点,在本书中读者能有所感悟。 内容推荐 林语堂主张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做一个对人生持有明慧悟性的达现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接受命运的一切赠予。 本书编选了林语堂先生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随笔、小品、杂文117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这也是解读林语堂的必由之路,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序 施建伟 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 读书救国谬论一束 萨天师语录 论语丝文体 忆狗肉将军 读萧伯纳传偶识 阿芳 读邓肯自传 粘指民族 谈牛津 冬至之晨杀人记 谈牛津 再谈萧伯纳 萧伯纳一席谈 谈言论自由 中国有臭虫吗? 思满大人 女“论语” 婚嫁与女子职业 读书的艺术 我怎样买牙刷 有不为斋解 论幽默 中国人之聪明 增订伊索寓言 作文六诀序 论西装 言志篇 机器与精神 论现代批评的职务 中国文化之精神 记春园琐事 梦影 中国人之聪明 时代与人 中国人与英国人 辜鸿铭 买鸟 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 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况味 哈佛味 论中西画 谈劳伦斯 思孔子 记元旦 谈中西文化 中国的国民性 论握手 孤崖一枝花 论裸体运动 烟屑 说耻恶衣恶食 论躺在床上 论看电影流泪 艺术的帝国主义 冀园被偷记 叩头的软体操价值 古书有毒辩 古书有毒辩 中日之国民性 恋爱和求婚 驴子还债的故事 上海颂 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 回忆童年 说纽约的饮食起居 闲话说东坡 闲话说东坡 瑞士风光 说斐尼斯 杂谈奥国 苏东坡与其堂妹 介绍奚孟农 毛姆与莫泊桑 谈计算机 记大千话敦煌 记纽约钓鱼 从邱吉尔的英文说起 谈中西画法之交流 论趣 论孔子的幽默 谈新闻事业与现代社会 失学解 说乡情 论赤足之美 记鸟语 论买东西 论泥做的男人 再论孔子近情 论利 戴东原与我们 关雎正义 孟子说才志气欲 读书与风趣 读书与风趣 论曲线 谈海外钓鱼之乐 说诚与伪 论学问与知趣 论解嘲 论孟子的文体 补梁任公论读书的兴趣 中文电子字码机 国语的将来 国语的将来 怎样把英文学好 来台后二十四快事 论有闲阶级与文学 说新旧文学之不同 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 姚颖女士说大暑养生 白话的音乐 新发现曹雪芹手订百二十回《红楼梦》本 再论《红楼梦》百二十回本 一点浩然气 谈钱穆先生之经学 说福禄特尔与中国迷 论中外的国民性 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 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机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试读章节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各位女士和各位先生,我得以《论东西文化的幽默》这个题目向本届会议所特出的主题发表演说,深感欣幸。记得伯格森说过,“幽默可使紧张的情绪疏散,神经松弛。”我希望我们在讨论这一主题之后,大家不至于再犯上过分紧张的错误。 幽默是人类心灵开放的花朵 一般认为哭是一切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笑却只是猿猴的特性;这种特性只有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人猿才有。我不妨补充一句,思想是人的本能,但对一个人的错误,以微微一笑置之却是神了。 我不否认海豚很会嬉戏作乐。至于象和马会不会笑,我却不知道了。即使他们会的话,似乎也不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我认为幽默的发展是和心灵的发展并进的。因此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唯有放纵的心灵,才能客观地静观万事万物而不为环境所囿。 维多利亚女王的遗言 这可以算得是文明的一项特殊赐予,每当文明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人便可以看到他自己的错误和他的同人的错误,于是便出现了幽默。每当人的智力能够察觉统治人们的愚行;政客们的伪善面孔与陈腔滥调,以及人类的弱点与缺失;徒劳无益的努力与矫揉造作的情态,我们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脱节,幽默便必然表现于文学。 故幽默也是人类领悟力的一项特殊赐予。我特别欣赏维多利亚女王临终前的最后遗言。当她知道她的死期已到,这位大英帝国统治者的最后一句话:“我已尽力而为了。”她知道她不是完人,只不过是已尽了她一生最大的努力。我喜欢那种谦虚,那种健全的热情的和具有人情味的智慧。这就是最好的一种幽默。 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 有时我们把幽默和机智混为一谈。或者甚至把它混淆为对别人的嘲笑和轻蔑。实际发自这种恶意的态度,应称之谓嘲谑或讥讽。嘲谑与讥讽是伤害人的,它像严冬刮面的冷风。幽默则如从天而降的温润细雨,将我们孕育在一种人与人之间友情的愉快与安适的气氛中。它犹如潺潺溪流或者照映在碧绿如茵的草地上的阳光。嘲谑与讥讽损伤感情,辄使对方感到尴尬不快而使旁观者觉得可笑。幽默是轻轻地挑逗人的情绪,像搔痒一样。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搔痒会感觉到说不出的舒服,有时真是爽快极了,爽快得使你不自觉的搔个不休。那犹如最好的幽默之特性。它像是星星火花般的闪耀,然而却又遍处弥漫着舒爽的气息,使你无法将你的指头按在某一行文字上指出那是它的所在,你只觉得舒爽,但却不知道舒爽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舒服,而只希望作者一直继续下去。 朋友之间会心的微笑 因此,我们必须把幽默的真谛与各种作用混淆不清的语意加以区分,正如我们要将哄笑与冷笑,捧腹大笑和淡淡的微笑,或者嗤嗤的讥笑加以区分一样。我喜欢一个作家含有淡淡带哀恸的微笑,那会给我们一点甜蜜的忧郁,就像葛瑞那首《墓园的哀歌》。绝妙的一种微笑是两个朋友相对“会心的微笑”,即一般所谓“相视莫逆”、“心照不宣”的浅笑。当爱默生和卡莱尔初次见面时,他们未发一语,而只是像“心心相印”般的发出微笑。这便是中国人所最欣赏的“会心的微笑。”(P585-P587) 序言 施建伟 1970年7~8月间,国际笔会第三十七届大会在汉城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是“幽默”(Humour)。 美国小说家厄普戴克、法国批评家梅雅、南朝鲜诗人李殷相等著名作家,先后以“幽默”为题作了发言。他们的报告都有相当的学术水平,但听众们却觉得这些发言学术性有余,而文艺性不足,结果使讨论“幽默”问题的会场里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幽默。 然而,一位中国作家的精彩发言,令人耳目一新,改变了会场的气氛。这位中国作家轻松自如地引证了古今中西的各种幽默现象,畅谈了自己几十年来研究幽默的心得体会。他的题为《论东西文化的幽默》的发言,博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掌声经久不息。 五年之后,也就是1975年,在国际笔会第四十届大会上,这位在第三十七届国际笔会上出尽风头的中国作家,当选为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这位为中华文明争光的中国人就是林语堂(1895~1976)。 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用英文写作来向外国人直接介绍中国文化,这是林语堂文化活动的一个特征。他曾出版过三四十种英文著作,每一部作品通常都有七八种版本,特别是以优美的小品散文笔调撰写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和《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两书驰名欧美文坛。其中《生活的艺术》从1937年发行以来,在美国已出到四十版以上,英、法、德、意、丹麦、瑞典、西班牙、荷兰等国的版本同样畅销,历四五十年而不衰。1986年,巴西、丹麦、意大利都重新出版过,瑞典、德国直到1987年和1988年仍在出版。1989年2月l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触良深。布什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仍受用。” 布什的话表明,林语堂至今还在影响着美国人的“中国观”。 然而,在中国的内地和台湾,他却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褒之者说他是“一代哲人”、“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大文豪”;而贬之者则斥之为“反动文人”、“洋奴”等等。我是在八十年代初撰写《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论》的有关章节时,阴差阳错地“误人”了当时还被视为学术“禁区”的林语堂研究领域的。——不好意思,现在的年轻读者也许不相信,我在大学中文系时,是无法(准确地说是不允许)阅读林语堂的著作的,因为学术上的“凡是”派根据某人在特定环境下说的某些话,已把林语堂定性为“反动文人”。从五十年代起,我们这一代人首先是从鲁迅的作品中知道林语堂的名字。那些有关“打落水狗”或批判“幽默”的片面注释(注:关于这些史料,拙著《林语堂传》等作品中,已作多次辩正)造成了一代人对林氏的第一印象。其实,一般人在五六十年代根本读不到林语堂的原著原文。八十年代初,拿着校党委的介绍信,证明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我才在上图、徐家汇藏书楼等处读到林语堂的一些作品,从这些极不完整的资料中,我惊讶地发现原始的史料与当时文学史的流行观点之间,竞有如此落差。使我确定这是文学史上的一桩冤案的是:刊于《申报》上的一些资料。其一,1934年7月26日《申报》上刊出一篇题为《声讨鲁迅林语堂》的“檄文”,摘录如下: “……大会提交声讨鲁迅林语堂应如何办理案,决议(甲)发表通电由梅子、高完白、童赤民起草。(乙)函请国内出版界在鲁迅林语堂作风未改变前拒绝其作品之出版。(丙)函请全国报界在鲁迅林语堂未改变作风以前一概拒绝其作品之发表及广告。(丁)呈请党政机关严厉制裁鲁迅及林语堂两文妖。(戊)警告鲁迅及林语堂迅即改变其作风,否则誓与周旋……”。 如果说,1926年在北京,他们同时被列入军阀的黑名单,证明了鲁迅和林语堂在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中,是同一战壕里并肩战斗的战友,那么,八年后,在上海,他们又同时被站在南京国民党政府立场上的微风文艺社“声讨”。这至少也说明了林语堂和鲁迅一样,被当局认为是反现实反体制的叛逆作家。然而,有的论著,却把当年在“文化围剿”中与鲁迅同时被“声讨”、被“围剿”的对象,说成是“围剿”左翼文艺的“反动的文学派别”,这岂不是颠倒黑白吗? 其二,1936年l0月,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林语堂又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二十位文艺界著名人士一起,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其三,…… 于是,我一不小心进入了“雷区”,“林语堂是鲁迅早就下过结论的人……”这是一个极有杀伤力的警告,不少好心的朋友、前辈曾不止一次地提醒我。然而,我铁了心,因为我曾被不公正地扭曲了二十二年,难道能对文学史上明显的冤案熟视无睹吗? 近年来,我的那些有关林语堂的论著,一方面不断得到前辈、同行和读者的鼓励,另一方面也常有人问我:“你是要重新评价林语堂?你是要……”我的回答始终如一:“我只是力图让人们了解真实的林语堂。”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分化。这种分化,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在其觉醒过程中的曲折性和艰难性。如果说,鲁迅成为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是代表了分化的一种结果,那么,林语堂的复杂经历则体现了分化后的另一种路向。 但是,由于林语堂的影响早已超越国界,所以,若从全球性的视角来评析林语堂的功过得失,那么,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我认为主要不在于他在“分化”时的表现,而在于“分化”后,他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先驱者,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而在世界文坛上所进行的锲而不舍的努力。 实际上,如果把林语堂的文化交流活动当作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和尝试,那么,也就不拘泥这一探索的积极结果和消极影响各占多大比重——不论是正面的获得,还是反面的缺失,都算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更新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笔学费吧! 为了追寻林语堂的足迹,1991~1993年我曾受聘于林语堂故乡闽南地区的华侨大学,当时,形成了一个以华侨大学海外华人研究所为核心的林语堂研究学术群体。虽然,由于人员流动,这学术群体只有短短两年寿命,但是,他们的学术成果已得到海内外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 1994年10月我应邀赴台北参加纪念林语堂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幸与林语堂的家属林太乙夫妇、林相如女士等人直接交流,并与林氏在台湾的大弟子黄肇衍、马骥伸夫妇以及台湾的学者专家们就林语堂研究直抒胸臆。我不仅在大会宣读了论文,而且还针对各种尖锐的提问,进行了热烈的争辩。在阳明山上的林语堂纪念馆里,我饱览了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 1995年8月应香港作联曾敏之先生和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之邀,我赴港作了《林语堂的幽默情结》的学术报告。香港电台也就林语堂研究问题,对我作了半小时的采访报道,此时,正值林语堂诞辰一百周年。因为按公历计算,到1995年才真正是林氏诞辰百周年。因此,山西和福建分别都有纪念林氏的学术研讨会。 从学术“禁区”到目前这样的局面,我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为林语堂研究在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近二十年来,我已发表和出版了有关林语堂的研究论文、人物传记、随笔杂感,将近二百万字。然而,每次为一篇文章或一本著作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从来没有松一口气的感觉。也许是徐讦的那句话——“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难写的一章。”——给了我无形的压力。我总觉得,我,或者说我们与这位博学的文化名人之间,有着一条历史的沟。要跨越这条沟,必须付出时间、精力和勇气。 本书编选了林氏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随笔、小品、杂文117篇。这是解读林语堂的必由之路。 花城出版社在此时此刻出版《大家小集》的系列文集,显示了出版家的眼光,功德无量!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钟洁玲女士把我从漫游世界的旅途中唤回了书斋,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正由于花城的许多朋友的辛勤付出,才会有现在这本集子,在此一并致谢! 2005.11.11于无境斋 2006.8.28修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