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汉学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人注重礼俗,因而缺少内在的生命力以从事积极的改革。事实上,这种观点在对中国文化解读上慧眼独具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偏颇。透过外部的审视更能促使我们反省:那些深入我们精神血液的人格典范究竟是什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对历史进程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以此开卷。
本书由多篇文章连贯而成,统览全书,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作者围绕理想人格的养成,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分别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和方法;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差异。
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风骨,正显示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岿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撑;文天祥的殉道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更是对这个民族心性最精彩的诠释。
绵延五千年未曾断绝,中国的思想型范与价值标准有以致之,中国人品评人物早就树立了一套模式: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中国人的价值坐标;人人是圣人,人人都是王,这更是中国人的一大信念,中国思想的终极坐标是『人』,通往圣地的路就是,到人的路。
本书针对『仁』、『法』、『礼』、『忠』、『孝』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诸多核心问题加以分析,从而厘清其渊源流变、贡献及缺憾。
全书言简意深、辞微旨远,令人在豁然开朗之余生出无限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