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是中国第一部深层剖析女性反家庭暴力的力作。本书从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及类型入手,分析了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家庭暴力的常见误区、暴力关系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家庭暴力与女性犯罪、家庭暴力与孩子、家庭暴力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最终重点放在作为受害者——女性怎么办等一系列内容。该书结合具体、形象、典型的近百个案例的分析,阐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女性反家庭暴力和维权的实用手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陈敏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是中国第一部深层剖析女性反家庭暴力的力作。本书从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及类型入手,分析了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家庭暴力的常见误区、暴力关系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家庭暴力与女性犯罪、家庭暴力与孩子、家庭暴力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最终重点放在作为受害者——女性怎么办等一系列内容。该书结合具体、形象、典型的近百个案例的分析,阐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女性反家庭暴力和维权的实用手册。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第一本深层次探析女性反家庭暴力的报告,是一本关于我国女性反家庭暴力维权的一部实用手册。该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家庭暴力的常见误区、家庭暴力关系中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家庭暴力与女性犯罪、家庭暴力与孩子、家庭暴力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等一系列内容,并指导人们如何有效摆脱家庭暴力。如果您是即将进入恋爱关系、希望有火眼金睛辩识男友是否存在施暴特征的女性,请您阅读这本书。如果您是在同居关系中经历恋人暴力而感到困惑不解的未婚女性,仍处于茫然中,请您阅读这本书。如果您是正在家庭暴力婚姻中挣扎而不知如何摆脱的已婚女性,请您阅读这本书。如果您是虽已经分手或离异却仍受到前男友或前夫的暴力纠缠仍不知所措的女性,请您阅读这本书。如果您是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员、妇女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庭暴力研究人员, 希望有一本相当实用的工作指导书籍,也请您阅读这本书。本书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员、妇女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庭暴力研究人员,也是相当实用的。 目录 引言 一位家庭暴力受害女性的来信 第一章 什么是家庭暴力 第一节 家庭暴力的概念 第二节 家庭暴力的形式 一、身体暴力 二、精神暴力 三、性暴力 四、经济控制 第三节 家庭暴力的特点 一、普遍性 二、隐蔽性 三、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形式和后果多重性 五、缺乏救助性 第二章 家庭暴力常见误区 第一节 总体认识上的误区 一、家庭暴力是妇女问题 二、家庭暴力是家庭琐事,没什么严重后果 三、家庭暴力属于个人隐私 四、精神暴力不能算是家庭暴力,它没有伤害后果 五、知识分子家庭没有家庭暴力 六、“打是亲,骂是爱” 第二节 关于家庭暴力施暴人的误区 一、看上去彬彬有礼的男人不会打妻子 二、生来脾气暴躁 三、喝多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四、压力过大 五、心理不正常 六、自己从小就是被打大的 第三节 关于家庭暴力受暴人的误区 一、挨打是因为素质低 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三、法律不会保护自己 四、太软弱 五、愿意挨打,否则会离开他 第四节 关于家庭暴力对孩子影响的误区 一、只要不让孩子看见,就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二、孩子需要一个完整家庭 第三章 施暴人 第一节 施暴人类型 一、普通型 二、两副面孔型 三、“疯狗”型 第二节 如何辨别施暴人 一、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规范 二、极度嫉妒 三、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四、在人前自虐或自杀 五、总是推卸施暴责任 六、自我中心 七、屡悔屡犯 八、心理不平衡 九、出生于暴力家庭 十、人际交往不良 第三节 他为什么打她 一、习得 二、认知 三、获益 四、体力优势 第四章 受暴人 第一节 她受暴后通常经历的几个阶段 一、淡化/否认阶段 二、自责阶段 三、求助阶段 四、反复阶段 第二节 她为什么不离开 一、客观上的原因 二、心理上的原因 第三节 家庭暴力对她的伤害 一、身体上的伤害 二、心理上的伤害 第四节 以暴制暴 一、共同的经历 二、不同的刑期 第五章 家庭暴力关系中的孩子 一、自卑 二、内疚和焦虑 三、愤怒 四、学会撒谎 五、人际交往不良 六、学业不佳 七、习得暴力 第六章 你该怎么办 第一节 写给愿意真正改变自己的施暴者 一、测试自己的施暴倾向 二、为自己的施暴行为进行内归因 三、学会建设性沟通方式 四、共情 五、学会爱自己 六、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七、如果她选择离开,感谢她 第二节 写给家庭暴力中的受暴者 一、自我救助途径 二、法律救济途径 三、应避免采取的途径 四、开始新生活 第三节 写给暴力关系中的孩子 第四节 写给助人者 一、绝不责备受害人 二、保密 三、平等 四、信任 五、尊重 六、授人以渔 七、自我保护 第七章 家庭暴力问题研究相关理论 第一节 心理学理论 一、关于侵犯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 三、挫折——攻击理论 四、受虐妇女综合征 五、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第二节 女性主义法学理论 一、对父权制的批判 二、公/私二分法 三、排除法则 四、人权视角 五、社会性别视角 第三节 犯罪被害人学理论 附录 国际上反对家庭暴力的起源和发展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国外曾有人做过一个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施暴人其实有和正常人一样的表达悲伤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承受过度压力的能力。亲朋好友同事情绪低落时,他能及时表示关心和支持,他和同事和朋友也能很好地相处。在工作中压力超过他的承受能力时,也绝不会动同事一个手指头。和父母在一起时从来都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只有跟妻子孩子在一起时,他才会有所谓的因压力过大而频频“脾气失控”的时候。这样的人“脾气失控”针对的对象,严格限制在妻子身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是一个安全的施暴对象。由于施暴对象是他刻意选择的,即使他学会了表达负面情绪的技巧、学会耐心倾听、学会控制愤怒的方法,回到家,他依然可能对妻子大打出手。 认为男人压力过大才施暴的人,并不了解家庭暴力。施暴人施暴是因为他想控制受害人,而且认为他有权利这样做。压力过大,只是他的借口而已。 五、心理不正常 打妻子的男人,绝大多数心理是正常的。心理异常的施暴人确实存在(如“疯狗”型施暴人),但数量极少,而且这些人没有能力将施暴对象限定在家庭成员中。大多数男性的施暴对象,都是他们理智选择的结果,那就是,只打家人,不打外人。因为他们知道打家人,打了就打了,没人管,而打外人,法律会管,对方受伤了,自己还得为此付出经济代价。最明显的标志是,大多数施暴人在外人面前,是行为举止都很得当的“文明人”,工作、学习表现都很正常,往往只有妻子和孩子怀疑他不正常。实际上,他们的心理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他们对待两性关系和婚姻家庭的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有超过1/3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如果施暴男人都是心理不正常者,那就意味着,我国有1/3以上的男人都是心理异常者,这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只针对家里人的家庭暴力,是施暴人明知的违法犯罪行为,绝不是病。 六、自己从小就是被打大的 这是男人为自己打妻子寻找的借口。如果他说自己之所以控制不住地打她,是因为他自己就是被打大的,这不是能站得住脚的理由。原因一,他从小被打,并不能成为他打她的理由,更不能给他可以随便打她的权利。原因二,他从小被打,并不是她造成的,即使他依然对此感到愤怒,也没有理由把她当作替罪羊。原因三,暴力不仅严重伤害她的身心健康,还伤害两人的感情。就算是牺牲了她的身心健康和两人的感情,也并不能医治他童年被暴力虐待的创伤,更不能使他的工作变得顺心一些。原因四,为什么他只是在她面前控制不住,而在别人面前就能控制住呢? 因为他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控制她的思想和行为。家庭暴力是实现其控制的手段。 第三节 关于家庭暴力受暴人的误区 一、挨打是因为素质低 首先,有这种思想的人大多并不清楚,素质具体是指什么。夫妻之间谁素质高谁素质低由谁决定。其次,施暴人和受害人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家庭暴力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男人控制女人的手段。在一些家庭中,女性可能因为所谓的素质低而挨打。而在另一些家庭中,女性可能因为自身素质超过丈夫而挨打,因为她们的高素质给丈夫造成了“压力”,威胁到他的大男子主义的“尊严”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使他失去“自信”和“安全感”。 按照“女人挨打是因为素质低”这样的逻辑,可以推断出:素质高的丈夫可以打素质低的妻子。那么,按照男女平等的国策,素质高的妻子是不是也可以打素质低的丈夫了?打人的丈夫就成了高素质的,挨打的妻子反而是低素质低的。可是,有谁见过男人素质低被妻子打的? 显然,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这只是某些男人为自己打女人寻找的借口而已。 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挨打的人,必定是有过错的人。言下之意是:要是有过错,就应该挨打。施暴人的行为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丈夫有过错,妻子也有权打他吗? 这种观念的背后,是封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在居高临下地看待女性。 首先,无论她有什么“过错”,她都不应当挨打。法律没有赋予任何人殴打他人的权利。相反,法律赋予了所有的公民有人身权利受保护的权利。任何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任何被打的人,都有权利要求追究施暴人的法律责任,即使这个施暴人是她的丈夫。 其次,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因为芝麻绿豆大的事挨打。这些事纯粹是施暴人给自己找的打人的借口。家庭暴力的性质,是施暴方用以控制受害人的一种手段,与受害人的行为无关。即使她有过错,也有许许多多的办法可以用来纠正。而暴力行为,伤害的是她的人身权利,是法律所禁止的,也是与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偷东西被抓了个现行。失主或抓小偷的群众只有把小偷扭送公安机关的权利,没有殴打小偷的权利。如果小偷在现场被殴打,警察可以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打小偷的人进行处罚。即使这个人是失主。如果小偷被打成轻伤或重伤,打人的人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安全尚且有法律保障,女性在家庭中的人身安全怎么可以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幌子下被家人随意侵害? 对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说法,我们还可以反思一下,夫妻一方“有过错”时,另一方是否就有权利动手教训?有“过错”的一方,是否就是挨打的一方? 1、家务 很多女性因为很小的一点事而挨打。如:台灯上的灰没擦干净、饭做晚了、饺子馅里放香菜了、菜炒咸了、孩子生病了或学习成绩下降了以及下班后没有准时到家,等等。如果丈夫在做家务中出现了上述“过错”,妻子根本不会因此打丈夫,丈夫更不会觉得自己应该为此挨打。如果丈夫下班早,不做饭,而是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等妻子回家做饭,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妻子绝不会因此打丈夫。 2、外遇 如果妻子有了第三者,丈夫怒打妻子,他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亲戚朋友也会认可他的这种权利,甚至妻子自己也自觉理亏,挨打没话说,毕竟自己在感情上或行为上背叛了丈夫。没有人会认为丈夫应该对此负一部分责任。 反过来,如果丈夫有了第三者。甚至用夫妻共同财产在外包养情妇,大多数妻子不仅不会因此打丈夫,反而可能开始反省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甚至愿意委曲求全,挽回丈夫的心。而丈夫有了外遇后,往往有两种态度:一是把自己出轨的责任推给妻子,责怪妻子不是一个好妻子,否则自己就不会出轨,要求妻子反省自己,并且修正她的言行举止:二是开始对妻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冷嘲热讽,甚至动手打她。 红枫妇女热线对2005年全年246例来话者进行统计后发现,丈夫自己有外遇后对妻子施暴的,占44.5%,丈夫认为妻子有外遇而对她施暴的,只占10.9%。(P26-29) 序言 2004年下半年,一位年轻女性给笔者写来这么一封信: 案例传真 一封来自受暴女性的信 我俩是书信来往建立关系的。 他来京读硕士学位时,我们的摩擦就开始了。第一次打我。是因为我不满他总是喝酒,他就给了我一个嘴巴。当时我们正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我哭着跑了,并提出分手,可他三番五次打电话,并到单位找我,表示悔改。说是酒后失手,甚至说如果我要分手,他就自杀等。在他的软磨硬泡下,想想他在北京举目无亲,便忍了下下来。 他对我父母也很不尊重,第一次去我家的时候,因不满我父母询问他的家庭情况。便与我父母争吵起来,后来站在我家门外破口大骂我的父亲,使我的父母老泪纵横。我当时下决心与其分手,可他故伎重演,说是因为太怕失去我,才一时气急,口出秽语,发誓以后再不会了。他说他的情绪不稳定,是因为刚开学的第一学期,他因酒后拿着刀子威胁同学,受到系里的警告处分,所以情绪暴躁。他说如果我们的关系稳定了,他的心情就平静了,一切就好了。他还一再表示:如果我不嫁他,他就去死。 我天真地认为,我们领了结婚证,他的情绪可能就稳定了。所以我在他还是个穷学生的情况下,就偷偷拿出了户口本,与他领了结婚证。我当时一直希望结婚后,他会改变。我一心一意供他完成学业。希望他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我们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事与愿违。 在回他老家度蜜月时,他每晚喝酒,酒后就外出不归。任凭我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我几乎每晚都以泪洗面。刚过完蜜月回到北京,一天下班回来,他又已喝得东倒西歪。由于我一再阻止他去买酒,他就又摔酒瓶子,又掀桌子,还一举打在我的右眼上。打完后就出门了,又是整夜未归。我因为眼睛被打得青紫。婚后2个月都不敢回娘家。我怕亲人为我担心,更怕家人对他不满。同时,他又百般哀求,解释说是因为自己现在上学,不能为这个家出力,作为一个男子汉,他觉得对不起我,更怕会失去我,所以才心情不好,借酒浇愁。一直到离婚前,我什么都没告诉家里。他每次道过歉后,能平静一段时间,然后,此类事情还是照常发生,我甚至给他买了电脑希望借此能转移他的注意力,别总喝酒。可是,每天我下班回家,就永远是看到他在电脑前玩游戏,桌上放着酒瓶子。 他研究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工作,我当时已经怀孕,年底就要生了,可他还是在家打游戏。我经常还要挺着大肚子,深夜去外面寻找酒后不归的他,连我们物业的值勤人员都认识他了。一次,我们去缴水电费,物业对他说,你老婆快生了,你还整晚在外喝酒?我当时听了真想痛哭一场,全然没有一个要做母亲的那种幸福感觉。 在孩子出生半年后,他终于开始了工作。可就是在他工作后,他开始对我越来越颐指气使,平时的言语所以就在他站不稳的时候,我带着孩子又一次逃出了家门。 在离婚诉讼期间,他不断地骚扰我和我娘家人。他经常白天夜里打电话骚扰我,用极其下流的语言对我的人格进行侮辱。在我父亲刚出院的第二天,他就先后3次到我父母家使劲踹防盗门,吓得我频频报警。我的父亲当晚病情加重,再次入院,后因医治无效去世。 她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女性。她不仅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他在京城一所著名的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拿到了硕士学位,还在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独自承担着养家糊口的任务。但是,面对这样一位贤妻,他非但没有感恩的心,还不断暴力相向,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无故打她,还总是把责任归于外部原因?他每次道过歉后,能平静一段时间,但下次依然恶习不改,他的道歉是真诚的吗?家庭暴力是周期性的吗?他的文化程度那么高,为什么还会对妻子和女儿大打出手?既然他辱骂她:“蠢猪、笨蛋、连鸡都不如”,又为什么坚决不肯离婚?如此她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原谅他?如果当初她坚决跟他分手,他真的会去自杀吗?在决定离婚前,她为什么从不告诉父母丈夫打自己的事? 如果你想知道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请你继续阅读下面的章节。相信你会从中找到这些问题所有的答案。 后记 我对家庭暴力的了解和关注,始于20世纪末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当时研修课题就是女性主义法学研究。为了能参加课堂讨论,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国内外妇女运动的资料,也阅读了北美关于女性主义、家庭暴力、性别平等和法律等许多书籍,系统学习了女性主义理论。整整1年的女性主义法学研究课程,使我对性别平等和包括家庭暴力在内的许多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意识到了以前从没意识到的问题。我的论文研究方向也由此转向了家庭暴力。 1999年回国后,除本职工作外,我先是在《中国妇女报》当志愿者,后又加入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并与另一位网络成员一起在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下建立了受暴妇女支持小组,并担任了支持小组顾问和小组组长,迄今已8年。在这8年间,我接触了近百名受暴妇女,并从女性主义、心理学和法学的角度,为其中的大部分女性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帮助。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我对家庭暴力这个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也进行了艰苦的思考。 把我对家庭暴力的了解和思考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知道家庭暴力是怎么回事,家庭暴力对男人、女人、孩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我几年前就有的想法。我相信这对普及家庭暴力知识,预防和阻止家庭暴力,保护女性在家庭中的人身权利,节约社会资源,建设和谐社会,会非常有用。但是写这样一本书就要涉及许多真实案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受暴女性的种种苦难和无助,会让人心情沉重。如果写成后没有出版的价值,就不值得牺牲我的好心情了。但后来发生的几件事促使我下了决心: 第一件事发生在2005年8月。当时,我应邀为北京市海淀区的检察官做三天的参与式培训,内容包括社会性别、家庭暴力和从性别视角分析现行法律。有一天在餐桌上,当时作为家庭暴力受害妇女来参与培训的W女士问我:“陈老师,你们为什么不写出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书?我受暴后,有许多的困惑,可是不知道上哪里去找答案。如果能有一本专门针对我们受暴妇女的书,告诉我们家庭暴力是怎么回事、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如何应对、如何摆脱,等等,这些我们迫切需要得到的解释,对我们的帮助就太大了。” 第二件事是在我负责的一个法律援助项目执行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这个项目援助的对象是因为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而被迫以暴制暴的女性被告,时间是2004年至2006年。这是一个以研究为目的,完全义务的辩护工作。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尽管案发当地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都很同情这样的女性被告,但是,司法机关是否了解家庭暴力以及受暴女性杀夫行为的动机,会导致其在审判和量刑过程中出现非常悬殊的态度和结果。目前的情况是:因长期家庭暴力引起的以暴制暴案件,同样的杀人行为,有自首情节的,对被告的量刑最轻的是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最重的是无期徒刑:而同样的杀人行为,没有自首情节的,量刑最轻的是3年有期徒刑,最重的是死刑,相差非常悬殊。我经常看到承办法官感叹,虽然他们知道这些妇女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才杀人的,但依照法律规定,却无法对她们判得更轻一些。这不仅使得这些女性被告难以获得从轻的量刑,而且承办法官在审理这类案子时的心理冲突也非常严重,我时常感到要是有一本关于家庭暴力的专著就好了,我可以在办案过程中送给司法机关的承办人,一方面司法官员可以抽空阅读。了解这样的女性被告从被害人转为加害人之前的苦难遭遇和孤立无援的处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借以普及家庭暴力知识,即使书中的内容在我援助的案子中没能用上,至少看过书的法官在承办以后的类似案件中能用得上。可是,还没有人写出这样的书。 第三件事发生在2005年5月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派出7名检察官,对关押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顺义区和丰台区的984名女性犯罪嫌疑人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了解她们捕前遭受家庭暴力情况和她们涉嫌犯罪之间是否有关联。调查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使我们每一个参与这项工作的人,都感到震惊。 第四件事发生在2005年底,我担任组长的受暴妇女支持小组,得到了人民出版社法律编辑室的支持,他们认为妇女受暴以及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现实生活中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境下,希望能够推出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研究成果、反映家庭暴力的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优秀选题,以加强妇女权益维护的社会宣传舆论。 我终于有了足够的动力开始考虑写这本书了。 最初拟定的提纲是关于家庭暴力和女性犯罪的,但是,提纲交给受暴妇女支持小组成员征求意见时,一致的反馈意见是:太学术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能有人告诉我们:他是怎么回事、我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家庭暴力和法律对我们是陌生的,只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解释,告诉我们家庭暴力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应对就行了。 我根据她们的反馈重新修改了提纲。 本书的实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4年来我担任受暴妇女支持小组顾问和组长期间,从组员的经历中体验到和悟到的,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二是笔者从2004年-2006年期间为那些以暴制暴的女性提供无偿法律和心理援助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全书的理论框架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留学时系统学习的北美有关家庭暴力的女性主义理论;二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期间潜心研究的关于家庭暴力的心理学理论。 基于男性受害人的人数,在所有家庭暴力受害人中所占比例极少,受害程度相对女性受害人来说非常轻,以及笔者对男性受害人的研究不足,本书主要是关于家庭成员或亲密关系中男性针对女性的各种暴力行为,捎带提及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 本书的目的,是从心理学、女性主义法学、犯罪被害人学等多学科视角。协助所有关注家庭暴力问题的读者,了解家庭暴力是怎么回事、施暴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危害,在目前真正有效、及时的法律和社会救济途径都很缺乏的情况下,受害人及其家人如何利用自身的能力和各种资源,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摆脱家庭暴力。本书同时告诉施暴人以建设性的沟通方式取代暴力沟通方式的方法及其重要性,以及助人者如何避免助人误区,正确助人。 本书为需要了解家庭暴力的读者而写,包括即将进入恋爱关系,希望有火眼金睛辨识男友是否存在施暴特征的女性;在同居关系中经历恋人暴力感到困惑的未婚女性;正在暴力婚姻中挣扎,希望了解家庭暴力及如何摆脱的已婚女性;虽然已经分手或离异却仍受到前男友或前夫的暴力纠缠的女性。同时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员、妇女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庭暴力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帮助。 虽然阅读本书可以澄清你头脑中由来已久的关于家庭暴力的误区,了解家庭暴力的本质、根源,在我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摆脱,但是,书中内容也可能触动你,让你想起你自己或你关心的人的类似经历,扰动你的情绪,使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到心情压抑、沉重和无助。建议你最好不要一个人长时间独自阅读此书,心情沉重时一定要出去走走,晒太阳、爬山、游泳、健身、煲电话粥,甚至去超市购物等,都会帮助你缓解沉重感。 在本书艰难的写作过程中,我时时体验到和感动的,是受暴妇女支持小组的组员以及那些虽然不是组员但是一直和我保持联系的有过受暴经历的女性。本书中的材料和案例,除注明资料来源的案例外,其余均为家暴支持小组成员的亲身经历。当我征求她们的意见,询问能否在本书中以她们的经历为例子时,她们均一口就答应了,有的受暴女性唯恐书中记录自己经历的内容不够准确,特意通过MSN向我详细地描述了当时事情的经过,保证了本书中每一个案例,都能尽量与事实无误。还有更多有受暴经历的女性,愿意向读者揭开自己的痛楚。没有她们的奉献精神和公益心,本书将会逊色不少。我对她们心存感激。此外,本书中还引用了许多相关材料和资料,笔者力图——注明,如有漏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和致歉。 我还要衷心感谢下列几位:我的好友李焕抽出时间阅读我最初的书稿,并提出初步修改意见。对于稿件的后期加工也给了我很大帮助。我的同学周炜从普通读者的角度,阅读了本书的全稿,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建议性的意见和建议。著名社会性别问题专家荣维毅教授是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的原主任,她仔细阅读本书的全稿,并从专业的角度给了我意见反馈。华美清警官是青岛市公安局四方分局的指导员,她两次阅读本书涉及警察的部分。并分享了她的观点和意见。 我还想特别提及的是,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的儿子陈功,虽然他觉得书中的女性“太惨了”,这些女性受暴的经历使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到“心里很不好受”,但是,由于我需要他从年轻人的角度给我一些反馈,他还是坚持看完了本书的全稿,并和我分享他的体会。儿子,妈妈感谢你! 我还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编辑茅友生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因为他的支持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陈敏 2007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您是即将进入恋爱关系、希望有火眼金睛辨识男友是否存在施暴特征的女性,请您阅读本书;如果您是在同居关系中经历恋人暴力而感到困惑不解仍处于茫然无助中的未婚女性,请您阅读本书;如果您是正在家庭暴力婚姻中挣扎而不知如何摆脱的已婚女性,请您阅读本书;如果您是虽已经分手或离异却仍受到前男友或前夫的暴力纠缠而不知所措的女性,请您阅读本书。 ——著名家庭暴力问题专家 陈敏 本书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员、妇女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庭暴力研究人员,是相当实用的。 ——资深心理治疗师 紫桐 我们希望把这本书献给所有在构建和谐社会意境下为追求性别平等、和谐、幸福而呐喊的女人和男人。 ——本书策划人 友生 这本书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她是一本专门针对我们受暴女性姊妹的书,告诉我们:家庭暴力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常见误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如何应对?如何摆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迫切需要得到的解释! ——一位家庭暴力受害女性 应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