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的烽烟已消散殆尽,历经沧桑的中国道观已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本书为“中国历史地理”之一,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道观,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古都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道观寻幽(真元妙道洞天福地)/中国历史地理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张晓虹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历史的烽烟已消散殆尽,历经沧桑的中国道观已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本书为“中国历史地理”之一,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道观,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古都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当然在其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免掺杂了其他宗教尤其是佛教的许多理念,但其体系与义理却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在道教中,号称有三山五岳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这遍布神州的无论是洞天,还是福地,其分布与形成都与中国历史,尤其是道教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 目录 引子 第1章 真元妙道——道教的历史 灵光初现——早期的黄老道 黄天当立——东汉时期的太平道 正一盟威——东汉末年的道教 清虚幽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终南捷径——隋至盛唐时期的道教 符篆斋仪——盛唐到南宋时期的道教 真一玄教——金元明清时期的道教 第2章天 地宫府——道教仙山体系 真灵位业——道教神学地理概说 瀛海仙苑——洞天福地的渊源 第3章 五岳朝宗 造化钟神秀——泰山 苍苍入紫冥——衡山 落照在峰端——嵩山 此处是仙乡——华山 岩峦叠万重——恒山 第4章 洞天胜境 此是高真成道处——武当山 林间幽鸟恐成仙——茅山 仙经最说青城峰——青城山 夜上天坛月边宿——王屋山 玉殿珠楼空翠微——龙虎山 吴汉神仙两道场——阁皂山 海角天涯名景胜——崂山 云横九派浮黄鹤——庐山 嵯峨玉观隐千年——齐云山 AA奇峰翠插天——武夷山 随处寻幽意欲仙——天台山 四百峰峦朝紫府——罗浮山 重峦碧嶂插遥天——终南山 揽胜唯依碧岫边——崆峒山 试读章节 终南捷径——隋至盛唐时期的道教 隋至盛唐时代的文化可用“交融”二字来概括,道教在这种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在统一的王朝控制中,南北两系道教的汇合带来了道教的大发展,并与李唐王室结姻,讲述了一段道教发展史上最精彩纷呈的故事。 作为道教发展的转折点,隋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隋代道教的特点是为唐以后道教的兴盛与教理的大发展作了一个前期准备。这种转折当然是道教自身发展的结果,但却与隋统治者的宗教政策有相当的关系。 隋文帝取代周室,正是利用道教中的符谶把戏:夺取政权之前用来造舆论,夺取政权之后是为其统治合理性作依据。总之,实用主义在这里占了上风。虽然是作为敲门砖,但门敲开之后却不能随手丢掉。所以,关注并积极支持道观的修建和道教的发展,在隋文帝看来则是一个态度问题。不过,这一态度在文帝的晚年又派上了用途:神仙长生说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有着永远的魅力,清醒如隋文帝者也不能免俗。炀帝尽管才华横溢兼及笃信佛教,但仍不免为道教所吸引,不仅集中学者撰写道书,还亲自上阵编撰道经目录。隋代这种佛道并重的政策,对取而代之的唐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其制定宗教政策时有了可供参考的范本。 唐代开国的君主高祖李渊在夺取政权时,同样玩起了符谶的把戏。称帝时的告天与祭地用的都是道教中的仪式。比隋室有利的是,李渊恰巧与道教始祖老子同姓,尽管他的姓氏来路可疑。但不管怎样,攀上了这门显贵的亲戚丝毫不会辱没李唐王室。所以,李唐政权确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认道教教主太上老君为其先祖,并在羊角山修建了老君庙,取名伏唐观,专门用来祭祀老子。既然道教与高祖李渊,或者说与李唐王室有这样特殊的关系,终唐一代抑佛扬道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高祖李渊还有己所欲必施于人的爱好,因此,专门委派使臣把天尊像送给附属的高丽国,并让道士不远千里到高丽宣讲《道德经》。可见,道教的远播海外,唐高祖应推首功。 太宗李世民和其父李渊一样,也笃信谶纬。这也难怪,与他争夺帝位的还有其他两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况且最初他并不被看好。而道士王远知投其所好,预言世民可“作太平天子”。这可真是瞌睡时送上来的枕头。世民因此而信心大增,并如其所愿夺得了帝位。登上帝位后的李世民,自然对王远知优宠有加。事实上,太宗李世民并不像我们想象嘞那么简单,他是中国古代皇帝中少有的明白人,他不仅利用道教夺取帝位,更知道“道”在管理中国民众中的作用。因此,贞观前期他以《老子》清静无为思想治天下。而乱世之后的初唐,这一套管理方法十分有效。所以说,贞观之治有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应归于“道”或道教。李世民对这一点也明白得很。所以,贞观十一年(637年)他明确宣布道教在佛教之上,当然,他也不忘打上“尊祖之风”的牌。此时的道教成了李唐王朝的意识形态。 尽管李世民明白至极,但晚年仍不免陷入追求“神仙轻举”、长生不老的迷境。他因此而身体力行,雇用道士炼取金丹,希望能得到一副长生的药,并终因此而丧命。继任的各代皇帝,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改革。高宗李治还更进一步,追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本后”,更过分的是,规定王公百僚必须研习《老子》,在科举时加试《老子》。不过,到了他的妻子——女皇武则天时,却不理睬这一套。武氏崇佛抑道,并不遮遮掩掩。当然,道教的神仙长生对这位铁娘子也是有吸引力的。晚境中的则天皇帝令道士为其章醮、投龙作功德。也令道士炼药,供其服食也是其中的功课。可惜的是,长生不老之术显然也没有挽回她的生命。 风流天子玄宗李隆基,对道教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才华横溢的玄宗,不仅尊祀玄元皇帝,拼命加赐尊号,甚至亲自导演了一出玄元皇帝降临的神话剧。不过,玄宗对这一时期派系分立的各个道教派别并不一视同仁,他特别优宠的是茅山宗和张天师一系的道士。玄宗对道教的痴迷,还表现为不仅自己服用丹药,也常常将丹药赐予臣下,颇有高祖之风。 在隋唐两代皇室的优宠下,南北统一的政局,也使得南北方道教的交流更为便利,南方的上清经法长途跋涉传到北方。而由上清派演变成的茅山宗,则在南方巩固了地位之后,也北上发展。当年给唐太宗预言的王远知,即是当时茅山宗的领军人物。他从南方来到北方进行传道活动的时间正值隋大业年问(605~618)。王道士在北方所收的弟子中,有一位叫潘师正,而这位潘道士后来成为茅山宗在北方传教的重要人物。除了京畿之外,隋代时,汉中、巴蜀和江南都是道教的中心所在。 或许是这一时期的道教徒热衷于上层统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同时,授道者必须自己先经历四十九年漫长的修行生活,始得传授弟子。据称这样才能达到仁爱清静的境界,取得长生不老的结果。传授道法前又要先受《五千文策》,再受《三洞》,次受《洞玄篆》,最后受《上清篆》。给道徒要讲授《老子》、《庄子》及《灵宝》、《升玄》等,显然道教的入门门槛绝非一般百姓所及。因此,民间的道教活动逐渐衰落。 除了民间的道教活动衰落外,就在隋唐时期道教各流派融合的同时,也不免使得原来个性鲜明的各个道派逐渐在教理教义和宗教仪式上互相渗透,以至于后来难解难分。比如,在南北朝时一度十分兴盛的灵宝派,隋唐时期却寂无声息,我们甚至都弄不清楚其问的传承关系了。话虽如此,这一时期的道派融合其实还是有主次之分的:茅山宗势压群雄,成为唐代道教的主流派别。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从内在因素说,主要是由于茅山宗兼收并蓄,吸收三教之长,融汇三洞经法,形成一个独立而严密的传承体系,人才辈出,茅山宗的组织发展得到了保障;从外在因素说,茅山宗的历代宗师大多具有较强的政治活动能力,他们的活动,保证了茅山宗一直能获得统治者的支持。如北方的嵩山、王屋山和南方的茅山、天台山等,之所以成为茅山宗传道的热点区域,都与玄宗朝的茅山宗师司马承祯的努力分不开。当然,这一时期道教的教理教义也有很大的发展,这得归功于南北朝以来一直持续到隋唐的三教论争。经常性的论争不仪锻炼了道徒们的思辩能力,更促使他们必须在理论上要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形成完善的体系。这个时期涌现的许多道教学者,如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李荣、司马承祯、吴筠、李筌、张万福等,大都成为中国道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P23-30 序言 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当然在其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免掺杂了其他宗教尤其是佛教的许多理念,但其体系与义理却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道教虽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正式形成却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东汉中期)。当时,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综合了方仙道、黄老道中的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道教”的教派。之所以称为道教,是因为它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为教祖。道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是多神教,也就是道教信徒供奉很多神,而这些神祗的排列次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统治的官僚体系。与其他宗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道教主张“重人贵生”,追求的是现世生活的美好,鼓励信徒积极经营自己的世俗生活,对社会采取的是入世的态度。因此,有人说道教是主张“入世”的宗教,此话一点不错。不过,对于如何入世,道教中不同的流派也有不同的主张,比如全真派的道士和道姑们,就必须遵守素食、独身、住庙等规矩。 道教的形成虽然是在公元1世纪,但它的思想却算得上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道教的形成就借助这影响广泛而又流传久远的道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在大约东汉晚期时由张道陵所创。而张氏后来被他的信徒尊为张天师。张道陵在创建这个新型的宗教时,不仅将道家的思想拿来,还尊奉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为道教教主和最高天神,并且将道家讲求长生、飞仙、重视神仙鬼神的思想全盘接收并加以发展。后来的道教理论家们又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借助了当时流传在社会上的各种宗教神祗体系,构筑出一套从玉皇大帝到阎罗天子,从牛头马面到小鬼无常等包罗万象的鬼神系统。虽说这套鬼神体系杂芜无序,但这对于原本没有系统的万物有神的本土原始宗教,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道教由于来源庞杂,加之流传地域广大,先秦的方士、后来的道人游说四方,其中不免会夹杂道士们自己的理解与各地宗教的地方特色,因而几千年来。道教中的派别众多。不过,元朝以后,道教逐渐在官方的规范下,演变成两大宗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前者主张炼丹飞仙,遵守戒律,不许结婚,不食荤腥,显然受佛教影响较深;而后者主张“祛魔”、“祈福”,以天师道为代表,不仅可以结婚,有家庭生活,而且还主持世俗各种婚丧礼仪,比较符合当今的人性观。后一种道士叉叫火居道士,俗称方士,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流行。道观中的主持者也叫住持,即“久住护持”的意思。不过,我们一般将道士尊称为“道长”。还有一些雅称,比如“高功”,称那些比较熟悉经书的道士。但更常用的称呼是“黄冠”、“羽客”,前一种称呼与太平道崇尚黄色有关,以至于后来的道士多着黄色的巾冠;后一种称呼则与道士们追求羽化飞天修行的最高目标有关。而对女道士,一般就简单地尊为“女冠”。 在道教的体系中,上天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大仙境,这是道教修行中的最高境界,又称“三清”。故在道观中最重要的大殿一般为三清殿,殿内供奉着三清天神,也就是我们从小就常从父辈口中听到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太上老君”。除此之外,道观中还设有三官殿,内供天官、地官、水官。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这三官即为尧、舜、禹三位圣人。据称,天官主赐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缺一不可。此外,道观中最常见到的神祗,还有张天师、吕洞宾、王重阳、张紫阳、汉钟离、丘处机、张三丰等,以及各种山神、土地、城隍、财神、灵官、灶王、真武帝君等神。至于东华帝君、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这些我们熟知的神祗,在道教中属于山神系统,、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则是人神拳半,其中汉钟离等是作为道教始祖的身份出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教体系的杂芜以及典型的中国特色。 正是由于道教的兼收并蓄,对中国已往的文化和信仰都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因此有“杂而多端”之嫌。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教的真实。在最早出现的天师道、太平道中,除了自己创造出一批神灵之外,又网罗了一批中国古已有之的神灵。其后的上清派和灵宝派,为了各自的需要叉制造了一大批神灵。这样一来,道教中的神灵可谓包罗万象,新神、旧神杂陈,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众圣应有尽有。既然这些神灵的来源各异,功能不同,自然互不统属,纷然无序。这种情况使得道教显得荒诞无稽,减弱了它的吸引力,使得道教像是拼凑出来的,当然很不利于道教的传播。为了改变道教的这一形象,东晋时,道士陶弘景在茅山修炼期间,专门写了《真灵位业图》一书,以解决道教神祗的杂乱无章。《真灵位业图》中不仅有了许多虚幻的神灵,而且把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帝王将相以及思想家也一并作为神灵罗列进去。这样固然十分荒诞,但是陶弘景毕竞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必须将这些无稽的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众圣用一套体系安排起来,否则是难以令人相信的。因此,陶弘景用了七个等级将这一庞大的神祗队伍组织起来:第一等级以玉清元始天尊为主神,第二神阶以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主神,第三神阶以太极金阙帝君为主神,第四神阶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直到最后第七神阶是以管鬼魂的丰都北阴大帝为主神。在这七个主神之下,又分出左、右位,再将若干天神、仙真、地祗、人鬼置于这七个主神的统率之下,从而构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神仙谱系。这样一个神仙谱系尽管是人为拼凑出来的,但毕竟使得仙界有了秩序,明确了这些神祗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这些本来子虚乌有的神仙经过这样的安排,变得真实多了。 不过,这一神祗体系既然是被生活在门阀士族等级制度盛行时代的陶弘景所编制出来的,就不能不反映出陶弘景所处的时代特点。换句话讲,就是陶弘景用以编织神阶的模型,实际就是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的等级制度,天上的神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地上人间等级制度的反映。对于这一点,陶弘景倒也不避讳,他在《真灵位业图》的序中就公开说明:他通过“搜访人纲,究朝班之品序,研综天经,测真灵之阶业……今正当比类经正,雠校仪服,埒其高卑,区其宫域。”也就是说,他是根据人间的“朝班之品序”来排列神仙世界“真灵之阶业”的。 这么多的神祗,他们自然要有居售的地方,正如希腊人将他们的诸神安排在奥林匹斯山一样。因此,我国的道教也为这些神祗安置了很多圣地。像五岳中的西岳华山、北岳恒山这些以景色秀丽著称的山峦,当然配得上神仙们的身份,故成为当然的道教圣山,还有一些地理位置独特,风光旖旎的山峰,道教也不能放过,如青岛附近的崂山。但更多的却是那些与道教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山峦,比如江西的龙虎山、湖北的武当山、江苏的三茅山等等。其中,江西的龙虎山,作为统领南方“正一道”的中心机构所在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成为当然的道教圣地。 除了为这些神仙找到安身立命的去处,道教还特别为这些神仙借以栖身的地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洞天福地”。在道教中,号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由此可见道教圣地数量众多。从另一方面讲,这遍布神州的无论是三十六洞天,还是七十二福地,其分布与形成都与中国历史,尤其是道教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在了解这些洞天福地之前,先要对中国道教发展的历史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