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哈佛博士、国内知名的心理学者岳晓东先生的最新著作。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求学六年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它涉及了作者的读书经验、打工经历、生活趣事及有关哈佛大学的种种趣闻轶事,立体般地展现了作者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真理为友(我的哈佛求学之路修订本)/哈佛心理学博士岳晓东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岳晓东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哈佛博士、国内知名的心理学者岳晓东先生的最新著作。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求学六年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它涉及了作者的读书经验、打工经历、生活趣事及有关哈佛大学的种种趣闻轶事,立体般地展现了作者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了岳晓东博士在美国六年的哈佛求学之路。全书分为“哈佛经历篇” 、“哈佛治学篇”、“哈佛打工篇”、“哈佛趣闻篇”,每篇20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作者在哈佛求学、打工、谋生的艰辛和快乐。岳博士的成功故事印证了哈佛校友老罗斯福总统的名言:“输了固然感觉不好,但这总比从来没有尝试过成功强。”作者以一名心理学学者的感悟和生活体验,告诉读者怎样去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这种健康的心态无论是对青年人还是中年人、老年人都富有启迪意义、都是终身受用的。本书是2007年修订版。 目录 再版前言 序 哈佛经历篇 1.第一次听说哈佛 2.第一次报考哈佛 3.重拾哈佛梦 4.哈佛造访两际遇 5.申请上哈佛 6.先进去再说 7.好个开场白 8.定向心理咨询 9.学习心理咨询的心理分析 10.心理咨询是面镜子 11.做心理咨询的苦与乐 12.与困意作斗争 13.我的哈佛纪录 14.申请奖学金靠什么 15.哈佛什么事儿都有 16.世仇喜相逢 17.商海潮起潮落 18.股市搏击 19.决心当教授 20.哈佛毕业联想 哈佛治学篇 1.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2.团结就是力量 3.写作要有“热胀冷缩” 4.简洁是写作之魂 5.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6.范文的价值是无穷的 7.治学要严谨 8.开会不花钱 9.开会为什么 10.小题大作 11.写作要有迂回包抄 1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3.学习的觉悟 14.我的走读大学 15.做人有情义 16.合不来就散 17.困惑在哈佛 18.不进则退 19.半路出家未必落后 20.与真理为友 哈佛打工篇 1.打工第一天 2.被炒鱿鱼 3.小卖部经理 4.假日帮厨 5.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6.试接电话线 7.哈佛门卫 8.铲雪专业户 9.花园工 10.教美国人中文 11.教中国人英文 12.助教自教 13.助研自研 14.图书馆奇缘 15.约你做访谈 16.为学校筹钱 17.非住舍辅导员 18.打工奇遇 19.打工最后一天的感想 20.劳动人民的本色永不变 哈佛趣闻篇 1.哈佛的选址 2.约翰·哈佛的生平 3.哈佛最早的毕业生 4.哈佛与耶鲁的“恩恩怨怨” 5.被寻回的哈佛校徽 6.哈佛雕像的真真假假 7.哈佛“金陵十二钗” 8.哈佛大学图书馆 9.哈佛大学最有成就的校长 10.哈佛校长的趣闻轶事 11.哈佛校长名言录 12.哈佛最早的中国学子们 13.哈佛退学生英雄榜 14.哈佛白宫校友会 15.约翰·亚当斯的最后遗言 16.约翰·昆西·亚当斯的纪录 17.茹德福特·海斯的忠诚 18.老罗斯福的幸福生活 19.小罗斯福的幸与不幸 20.约翰·肯尼迪的“哈佛帮” 试读章节 15、约你做访谈 在哈佛的最后一年(1993年),国内的一个访问学者在美国做有关留美学生回国欲望的调查,找我帮助他做访谈。我前后帮他访谈了三十个住在波士顿的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做这么多的访谈虽然很辛苦,却使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坚定了我回国工作的决心。 在访谈中,所有人都面临这样的思考:生活在美国,虽然有小轿车开,有大房子住,偶尔还可以周游世界,宿营野外,但那里的工作没有保障,家庭关系淡薄,人老了没有人管。面对这些冲突,各取所长是不可能的,选择其一又心有不甘。所以,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无数的十字路口,每过一个路口都要想半天,就是过了路口还要不住地回头看。 这是许多人的困惑。 海外华人文学曾用“夹缝人”(marginal man)来形容这种处境的感受,它好比两栏文字中间的夹缝——两边文字都够得着,却哪边都不属于。“夹缝人”的悲哀在于整日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冲突、比较中,旧的文化弃之不去,新的文化受之不起。于是,人们开始生活在悬空当中,没有了根。 这是许多人的感受。 在访谈中,大多数人有这样的深切感受: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亲朋好友的一封来信可以看了又看,因为那是来自家乡的信息。换言之,人生在世,漂泊四海,故乡是无法忘却的,也是不该忘却的。无论家乡的现状怎样的不如意,大家都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这是所有人的共同祈望。 在我的访谈中,对明的访谈印象最深。明是来哈佛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的,就在他即将做论文答辩时,从哈佛大学退了学,跑到西北大学的商学院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去了。眼下回来搬家。 我问他:“你完全可以从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再去读MBA嘛,不然你在哈佛呆的这些年不就算白费了吗?” “准说白费啦,不来哈佛怎么去西北大学?”明回答。 “那是,”我附和他说,接着问,“那你去西北大学读MBA,将来会不会考虑回国工作?” “当然会啦,”明干脆地说,“我读MBA就是为了将来回国工作。” “那将来你也会回国居住了?”我再问。 “谁说我会回国居住啦?”明打断我的话,“我在这里有房有车,回去生活能有这些保障吗?” “哎,你又说要回国工作,又说要在美国居住,这两全何以齐美?”我不解地问。 “谁说我不可以两全其美,我两边多跑点就是啦,有什么难的?!”明再答。 我迟疑了一下说:“说实话,我觉得你这样想很不现实。” 明也迟疑了一下说:“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美国,但我也习惯不了国内,我愿意两边都走走,这样我两边就都喜欢了。” 我摇摇头说:“如果你两边都走了,两边都不喜欢了,该怎么办?” “你这话什么意思?”明问。 “我是指,如果你两边都走得这么勤,哪边都呆不久,这岂不让你心烦?” “也可能吧。但有一条是肯定的,我绝对不会全在中国工作,也绝对不会全在美国生活。”明说。 他的心太累了,我当时这么想。 人不可以没有选择,却也不可以选择没有。这是我对那次访谈的结论。 16、为学校筹钱 每年10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都会举办电话筹钱活动(Phonathon),给毕业的校友打电话请他们捐款给学校。接连三年,我都参加了这一活动。 每个参加筹钱的人,都被配备一部电话,按照一个很长的校友名单挨个打电话。谈话的程序是:上来先问好,然后聊一些双方的事情,再介绍一番学校的进展,最后请求对方给学校认捐。认捐的底线是二十五美元,但上不封顶。为鼓励筹钱者的士气,学校规定:每个晚上,凡筹钱超过一千美元者,可获得院长的一封嘉奖信;凡筹钱超过二千美元者,可获得院长的一瓶香槟酒;凡筹钱超过三千美元者,可获准与院长共进午餐。当然,每个筹钱者都希望能与院长共进午餐。 第一年参加电话筹钱活动,我为了不给通话的校友留下坏印象,尽量先谈些轻松的话题,然后再切入主题。说到底,上来就谈钱是我的心理障碍。这样做的结果,我陪校友聊天有余,收钱不足。到头来,什么奖励都没拿到,我很有挫败感。 第二年参加电话筹钱活动,我学乖了,不再怕上来就谈钱,也不在乎校友会怎么看我。反正我是代表学校去讨钱的,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所以在通话中,我说的话干练多了,也没了那些温良恭俭让。那年下来,我的筹钱成绩并不够突出,只拿到一份院长签名的嘉奖信。我感到很沮丧。 第三年参加电话筹钱活动,我立志要与院长共进午餐。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设法找去年与院长共进午餐的那位同学取经,了解他的筹钱是怎样突破三千美元的。他告诉我,筹钱的诀窍有三条:一是认大不认小,就是不要起价二十五美元,而要起价一二百美元;二是树立榜样,就是给校友介绍一些为学校捐大款的校友来激励对方;三是看人下菜,就是根据对方的经济境况来确定募捐的期望值。末了他还开玩笑说:“我这几招是秘不外传的,你可不要轻易告诉别人。说真的,要不是你这样虔诚地找到我,加上今年我有事不参加电话筹钱活动,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这一切的。” 我万分感谢了他,信心十足地上了战场。 为了做到“认大不认小”,我对每个通话的校友都尽量“狮子大开口”,两百、三百的向人要钱,而不是二十、三十的要,果然战绩节节高。这真是“求法其上,得乎其中;求法其中,得乎其下”! 为了做到“树立榜样”,我会在校友面前很随意地提一些刚刚认捐大款的校友,并一再强调我是以学校的名义要求校友认捐的。虽然这一“激将法”并不是对每个校友都管用,但比较以前我什么榜样人物都不谈,还是大力增进了我的筹钱数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这话不是白说的。 为了做到“看人下菜”,我在通话中不是对所有人都开大价的。比如,对于那些退了休的、失了业的、重返学校的、刚做父母的校友就得“小价”照顾喽。即使他们一毛不拔,我也对他们表示问候和关怀。总之一句话,这筹钱也要讲“因材施教”。 此外,我还努力加快筹钱速度,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问内把该说的话说清,不像头一年那样只顾聊天,不谈正事。所以,这次我通过话的人数比第一年要多一倍,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我很有成就感! 不料最后结算,那个晚上我共募得二千八百多美元,离终极目标还差一百多美元。我懊丧极了!为了能与院长共进午餐,我恨不得自己交了这一百多美元的差额!但没办法,我不能造假呵。 我的懊丧心情在年底被摆平了。一次在学校举办的新年晚会上,我遇见院长,乘机向他讲述了我那天的遗憾。院长拍了拍我的肩头说:“你不就是想与我一同进餐嘛,好啊,过些日子我请你。” “此话当真?”我兴奋地问。 “当然啦,难道你还怕我请不起你?”院长笑着说。 我终于与院长共进了午餐!那天还有其他两个教授作陪,我更感荣幸! 顺便提一句,我为学校电话筹钱,一分钱也不挣。但那种竞争的感觉,与打工不相上下,是另一种打工。 P203-209 序言 拙作《与真理为友》承蒙上海人民出版社重新修订出版,我深感荣幸! 借此机会说几句感谢的话。 首先,我感谢广大读者对拙作的厚爱。当初著写此书,我是想向大家真实描述我在美国读书学习、打工谋生的亲身经历、而出版此书,我曾担心这会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往不胜的英雄。三年过去,有许多作者对我说,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他们最欣赏拙作的方面,不是我有幸在哈佛大学读书,而是我尽心去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他们最为欣赏的一句话是“真理这个朋友不好交。如果好交,那就不是真理了。”这令我感到非常开心,因为与真理为友,的确就是这个感觉。 其次,我非常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时海玲编辑和世纪出版集团的高龙海先生,他们对拙作的修订版投入了很多精力,也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相信再版后的《与真理为友》,会更具趣味性、可观性及参考价值。 最后,我亦十分感谢促成拙作初版的朋友们,他们是原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曹利群和唐云松两位编辑。他们当初都对拙作的写作和编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也在不同层面推广了本书,令我难以忘怀。 是为序。 岳晓东 2007年春于香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