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罗继祖先生收集整理其祖父罗振玉先生身后,生平、研究其思想、承继其学术、整理的著作。罗继祖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和亲历、亲闻,附笔写下一条条精绝的按语,这对学界和后世必有极大的导引和启迪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祖父罗振玉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罗继祖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罗继祖先生收集整理其祖父罗振玉先生身后,生平、研究其思想、承继其学术、整理的著作。罗继祖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和亲历、亲闻,附笔写下一条条精绝的按语,这对学界和后世必有极大的导引和启迪作用。 内容推荐 罗振玉身后,记述其生平、研究其思想、承继其学术、整理的著作方面,著述甚丰、成绩最大的首推闻名海内外的文史学家继祖老师。他辑述的《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198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继由台湾行素堂于1987年发行中文繁体字版,又由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出日本版)是第一部罗氏年谱,被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评为“叙事缜密,无溢美,无浮词,可信可传”。他撰写的《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长春市政协《长春文史资料》1985年首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出版)被扬州师范学院谭佛雏教授评为“事得其真,议得其平,而文笔亲切洒落,不蔓不枝,故每章读之,惟恐其速尽”。他主编的《甘孺丛稿》(编定待出版)、《王国维之死》(1995年由台湾祺龄出版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1999年由广东教育出版毫不客气地予以驳斥。他把祖父的生平和事业作为自己研究领域内的课题之一,其出发点不是别的,而在于弘扬祖国辉煌的传统文化。社出版中文简体字版)和《涉世琐记》(1997年定稿待出版)等,其中也有大量关涉其祖父生平的记述和评论。至于他回忆、研究与评价先祖之生平、思想、学术的文章,已发表了数十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目录 家世 青少年时代 劬学与交游教私塾创办《农报》和东文学社 办学成绩 从湖北农务学堂到江苏师范学堂 海外视学 晚清仕途 四十一岁入学部在学部办了有关学术的几件大事 保存和流传敦煌石室遗书 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搜求和研究安阳殷墟出土甲骨 愚忠的立场 东渡八年 闭户著书与刊书 永慕园与宸翰楼 结识升允 开始参加复辟活动 人宫觐见溥仪 对逊帝之尊崇预闻宫禁事与遭谗 甲子入直与扈驾 朋党 天津“行在”三年 成了“联日出洋”派的魁首蒙受冷遇而不灰心 王静安之死 王入南书房后的通信 从失欢到投湖 辩诬 迁居旅顺 拥衾话旧 从贻安堂到墨缘堂 和关东军首脑结缘 六次渡辽与劝驾 劝驾中遭到的谗阻最后决定 辞掉参议追随溥仪 伪监察院长的四年 病逝前后 结诤 后记 附录 罗振玉与张之洞、刘铁云 刘鹗与罗振玉在思想性格上的异同 罗振玉与教育 罗振玉与译书 内藤虎次郎致罗振玉一封未发的信 罗振玉在宣统三年 罗振玉与京旗赈济 京曹轶事与东方会 罗振玉与张謇 也谈“罗王之间” “没有罗雪堂便没有王静安”及“把静安拖下水” “瓶无储粟” 罗振玉和王国维两家的财权 罗振玉和康有为 之一 之二 罗振玉和辜鸿铭 之一 之二 之三 侨居捉影 “拂龟无限卜居情” 宗社党 溥仪小朝廷朋党之说始自金梁 天津张园小朝廷的“三权鼎立” 我家在天津 甲骨四堂 罗振玉和郑孝胥 一、入京之初 二、出宫之际 三、在天津张园的前前后后 四、来东北的前后 五、伪满执政和帝制前后 伪满的“监察院” 之一 之二 家乘点滴十则 一、我家的籍贯 二、尧钦公的《寄萍宣闻见录》 三、一生恬退和骨鲠 四、负谤 五、平生师友和对待后辈 六、对王观堂的器重 七、蓄长物、不殖产 八、辛亥后的思想变化 九、和溥仪的关系 十、“恫瘭在抱”所做的好事 代编后记 我的老师罗继祖教授 试读章节 劝驾中遭到的谗阻 六次渡辽,我已记不清是怎样的六次了,只记得第一次可能是到沈阳会见东北旧将领汤玉麟,是怎样的经过和由谁介绍,都不清楚。只知道会见后,祖父说汤无大志不足与谋。熙洽则是由宝瑞臣介绍见面的,他们都是清朝宗室。宝这几年在北京生活支持不下去了,旧藏的东西也几于卖净了,只好跑到东北来卖字,首先到大连。祖父和王君九(季烈)都是宝的旧属,帮同招呼。宝卖字得到一笔收入。熙字格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这时做吉林主席张作相的参谋长,平日饮醇近妇,又雅慕风雅,与吉林的文人墨客在北山结诗社,编著有《冷社诗集》。及祖父与熙相见,谈起来意,熙觉得有利可图,自己又具备着条件,遂托祖父向溥仪呈进一份奏折,谈了兴复大计。“九·一八”之前,正好张作相回锦州奔父丧,省务军务统由熙代理,熙有权让日军进占吉林,而日军师团长多门又是熙留学日本时的教官,彼此都有关照。后来祖父对熙恭维备至,写诗赠他,并把熙比作东汉的窦融。实际熙这人也是热中富贵之辈,比谢介石好不了多少,《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第298页)里泄露了消息,说:“熙洽几次派人送钱给我,共有十几万元,求我授他‘总理’之职。”动用地方公款十几万给自己谋地位欲望确不算小,祖父哪能知道呢?后来当上伪满执政的财政部长兼吉林省长,日本人羽他满够意思。《我的前半生》里记他在会议席上和驹井德二争日满官吏的待遇,遭驹井一顿申斥,并点出“军部”来,熊遂吓得不敢再争。(同前书第318页)另据《伪满宫廷杂艺》说,熙后来对日军部发给各位总长的“特别手当”(也就是“特别津贴”,更确切一点说就是“行贿”,后来又美其名为“建国功劳金”),熙独负气不受,叫张燕卿、谢介石退回,张、谢恐怕得罪日本人,干脆由他俩瓜分了结。看来熙的人格比张、谢还胜一筹。熙后又转任官内府大臣,祖父还很属望他上裨君德,这是后话。实际祖父不仅没看透日本人心理,就是列溥仪个人的了解,可怜十几年来总隔着一层浓雾看他,更勿论对熙了。 … 因叙熙,再叙一个人,就是前任伪满中央银行总裁后仕 参议的荣厚,荣姓伊尔根觉罗,字叔章,号不成山民,清末久 任刑部司官,为人精刻干练,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随调沈 阳。任度支司,后赵尔巽接徐任,荣仍在职。民国后连任道尹、厅长,“九·一八”事变前是现任吉林省财政厅长。他老于宦途,深识宦海风波变幻起伏无常,按其经历,满可以爬到比厅长更高的地位,但他怕爬高跌重,所以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上,这样可以历久不败,而且总不离开财经部门。他和祖父系旧交,祖父访熙后曾去见他,他建议说熙望轻势孤,为万全计还须多做联络工作。 祖父为溥仪劝驾,碰了不少钉子,不是溥仪方面说通后又反悔,便是受陈,郑、胡等人的谗阻,深怕溥仪再被祖父弄到手,把祖父说成是“言过其实,举止乖戾”的人。(同前书第268页)祖父积累教训,不止一次,在下面仍和日本浪人不断有联络,浪人是多头的,他们的后台当然都是军界中人,今天出现甲,明天又换了乙,祖父经常上当受骗,却不死心。当然他这些事从不和我讲,不过从表情上看得出,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气恼,遇到气恼往往就失眠。“九·一八”事变后,日方也感到箭已上弦,不得不积极去劝溥仪的驾,遂由关东军实力派(后任陆相,成了头等战犯)板垣征四郎派了一名浪人上角利一随同祖父去津,面见溥仪敦劝,这次祖父携带着熙洽的一封奏章,与上角不径去静园,而由日本天津驻屯军通译官吉田忠太郎以司令官的名义去静园,请溥仪到司令部谈一件重要事情。溥仪叙述这件事时说:“他(指祖父)说得兴高采烈,满脸红光,全身颤动,眼珠子几乎都要从眼眶子里跳了出来了。他的兴奋是有来由的。他不但有熙洽的欲望,而且有吕不韦的热衷,他现在既相信不久可以大过其蟒袍补褂三跪九叩之瘾,而且看到利润千万倍于‘墨缘堂’的‘奇华’(同前书第267页)因为形势迫近,所以要在日本的驻屯军司令部和溥仪面会,一方为表明日方军政行动已经一致(当然他们没想到天津领事馆还会出面阻挠),一方怕在静园会面可能又遭到陈、郑等人的反对而受阻。其实这是多余的,这时溥仪本人已在跃跃欲试,已派刘骧业、佟济煦去东北分头打探,尚禾回来。不过此事在静园一宣布,稳重的陈宝琛和手下的胡、陈(曾寿)仍照旧反对,加泼冷水,说罗的老脾气又犯了,而老奸机警的郑孝胥早已默契,认为机不容失,不过因为由祖父出头,怕夺去他的头功,默然不露声色,表面似乎仍在支持,当时溥仪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溥仪所能体会到的,只是曼父的兴奋,要过瘾,要居奇货,把这一体会和他老早就有的疑结合到一起,什么“利润千万倍于墨缘堂…,什么。吕韦的热衷”,用词何等刻毒!祖父和上角没有得到溥仪爽快的答复,只好回去等待。不到一个月,祖父再见溥仪则已在北汤岗子的对翠阁了。这是个秘密地方,当然是日本人预先安排好的。溥仪和郑氏父子都不知道。据溥仪的记述,祖父在对翠阁似乎有点独家经营掌柜的样子,见了溥仪简单报告后,就去沈阳找板垣去了,惹得溥仪和郑氏父子都生了气。祖父找板垣谈得如何?恐怕是坚持“大清复辟”,板垣根本不能同意,但板垣是政治老手,口头上不一定就表露出来,而心里早就看出祖父不适合做这件事的搭桥人,而要另换新手。新手自然非郑孝胥莫属,所以郑和板垣一接触,大事就定局,溥仪成了一张白纸,而祖父被轻轻地甩掉了。 溥仪要复辟的思想倒是和祖父一致的。所以当郑去沈阳参加板垣召开的会议时,溥仪写了“必正统系”的十二条,命郑带交板垣,并且让祖父同去与会。结果,十二条郑故意不交出,祖父虽同去而会却未得与。但这十二条大大赢得了祖父的高度颂扬,说“皇上”真能坚持原则最后决定。 祖父因为和日本军部协议中发生了矛盾而闹过一场病,准知祖父忧郁生病之日,正是郑氏父子欢欣鼓舞之时,他们和板垣订立的政治密约告成,不久就要开阁拜相了。 溥仪对此也非常恼火,但板垣提出的最后一手经郑孝胥传达后,谁也不敢再说别的。溥仪受到板垣和郑氏父子的双重威胁失去主意,这时祖父在旁不得不说话。溥仪总算记性好,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罗振玉垂头丧气地说:‘事已如此,悔之不及,只有暂定以一年为期,如逾期仍不实行帝制,到时即行退位,看以此为条件,板垣还怎么说。’” 这几句话实已穷极无奈,总算还提出了一个“帝制”竹条件,刀快要架到脖子上,也只好这样讨得个安全下场。P174-179 后记 我的老师罗继祖教授 我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读书时的老师罗继祖教授,不幸于2002年5月28日2l时26分在大连病逝,享年89岁。吉林大学立即成立了以校长刘中树为主任委员的治丧委员会,为这位著名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书画家、九三学社成员、原长春市政协委员和吉林大学教授,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活动。 讣告中说:“罗继祖先生一生教书育人,潜心学术,出版《辽史校勘记》、《枫窗脞语》、《永丰乡人行年录》等十多部学术著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还有学术随笔多种。在东北史、辽金史、历史文献学等学术领域建树卓著,享誉海内外学术界,堪称一代学术大师。先生从教五十余年,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可谓著作等身,桃李芬芳。罗继祖先生的逝世不仅是吉林大学的一大损失,也是吉林省,乃至我国文化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其时,笔者正在南方旅途,未及趋前吊唁,惟愿以此文告慰吾师。一、从驳斥溥仪《我的前半生》到《庭闻忆略》2005年10月,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曾永辰先生因约稿来到我家,在书架上发现了罗继祖先生回忆祖父罗振玉的著作《庭闻忆略》,粗翻一过便说:“我们要重新出版这本书!”这真是一位资深老编辑慧眼识珠的爽快表态。我随即把罗家后人的联络方式告诉他,不久他亲赴大连,就重新出版《庭闻忆略》与继祖老师的子女签约,并作了具体安排。其后,接到继祖老师儿媳祖秀兰女士的电话,希望我能把这本书以及老师后来又陆续写出的相关文章放在一起,而以更完整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这对我来说当然是责无旁贷。 罗振玉身后,记述其生平、研究其思想、承继其学术、整理乓著作方面,著述甚丰、成绩最大的首推闻名海内外的文史学家继祖老师。他辑述的《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198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继由台湾行素堂于1987年发行中文繁体字版,又由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出日本版)是第一部罗氏年谱,被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评为“叙事缜密,无溢美,无浮词,可信可传”。他撰写的《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长春市政协《长春文史资料》1985年首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出版)被扬州师范学院谭佛雏教授评为“事得其真,议得其平,而文笔亲切洒落,不蔓不枝,故每章读之,惟恐其速尽”。他主编的《甘孺丛稿》(编定待出版)、《王国维之死》(1995年由台湾祺龄出版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1999年由广东教育出版毫不客气地予以驳斥。他把祖父的生平和事业作为自己研究领域内的课题之一,其出发点不是别的,而在于弘扬祖国辉煌的传统文化。社出版中文简体字版)和《涉世琐记》(1997年定稿待出版)等,其中也有大量关涉其祖父生平的记述和评论。至于他回忆、研究与评价先祖之生平、思想、学术的文章,已发表了数十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在著作整理方面,继祖老师主编的《雪堂学术论著集》(已列入中华书局出版计划)尚未能全部出版。该书收罗振玉学术论著103种,分为10集(11册),内容包括甲骨、金石、汉简、石经、字书、校勘、辑佚、目录、补史、传记、文集编定、年谱撰述等,对旧刻之遗漏、舛讹一一补正,且加校记、审改后记,将是一部能够体现罗振玉著述水平的最好的文集。 罗振玉在台湾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罗雪堂先生全集》共七编140册,早已在台湾出版发行。为了补齐台湾版《罗雪堂先生全集》遗漏的33种,老师还依台版选书标准主持编定了《罗雪堂先生全集补编》(待出版),可臻全璧。 近年,由笔者主持校注、继祖老师审订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已经出版,继祖老师主编的《雪堂剩墨》已经编定,《罗雪堂家书暨其他遗札》一书也已整理。书札超过千通,巍然巨帙,且字小如蚁,草如蛇蚓,辨识甚不易,继祖老师克服刚刚做完手术的白内障眼疾之难,一一过目,勒为定稿。书札内容以论学和纵谈时事、评骘人物为多,可作一部日记读,能解开许多历史遗留之谜。 此项工作完成后,继祖老师还拟编《雪堂文选》,专收祖父一生最富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单篇文章。然而,因老师不幸逝世,未能做完这件事。继祖老师撰著和主编的著作,已经形成弘扬家学的系列了。继祖老师以“甘孺”署名出版的《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系用文言写就,且受到“年谱”这种体裁的局限,致使老师的本意未能充分发挥,尤其有许多重要资料也没能写进去,老师感到这项工作还必须由自己完成,于是又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条辩”文章,老师当时立意在于逐条反驳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书关涉其祖父的失实之处,这是1984年春天的事儿。因为溥仪生平研究是我的专业方向,老师就让我先看一下,希望听听意见。 我看后又和《长春文史资料》编者孟令乙讨论一次,我 们认为老师的文章涉及我国一代学术大师罗振玉许多重要史实,很有价值。但以“条辩”的写法不免把本来连贯的事迹隔裂开来,且因受到某一部书的牵制而有喧宾夺主之嫌,遂建议老师改写,从回忆角度放笔写出祖父的一生。 为此,我先为继祖老师拟出一份提纲,建议把书名改为《回忆我的祖父——兼订正(我的前半生>史实之误》,又初拟以下18个小标题:一、家世;二、青少年时代;三、办学成绩;四、晚清仕途;五、东渡八年;六、结识升允;七、人宫觐见溥仪;八、好古之癖,传古之心;九、从贻安堂到墨缘堂;十、志在“大清”;十一、陈宝琛、朱益藩、宝熙、陈曾寿、绍英等遗老与祖父;十二、对废帝的尊崇;十三、书画与汉玉以及宸翰楼;十四、历史学等学术领域必备的资料性和基础性著作。 回想1997年3、4月间我在大连由继祖老师指导全面展开罗、王书札整理工作的情景,除对已经辨识的书札稿本加以复核外,还要校注、审订和增写按语,共度了难忘的春天。离开连湾的前夕,老师欣然命笔给我写下即兴吟就的一首五言: 旧雨联新雨,陶然共一樽。 白云望无尽,青史要重论。 魑魅白日匿,冰霜吾道存。 相与辨蛇蚓,宿草录遗文。 在这首诗后边,继祖老师附录了一段跋语:“历丁丑清明节,与庆祥、文立草堂小酌,共整理雪堂遗札,字草且小,极难辨识,札多至六七百通,以论学与纵谈时事为多,可作日记读。越旬日,为庆祥书之,兼送其行。八五老人鲠翁。”这无疑是一件为人乐道的学林韵事:清明时节,窗外细雨潆潆,老师与两位弟子在考辨书札的余暇小酌论道,其乐融融。 继祖老师以渊博的学识和亲历、亲闻,附笔写下一条条精绝的按语,这对学界和后世必有极大的导引和启迪作用。然而,继祖老师更感激长春市政协。1997年4月19日是老师85岁寿诞,在众多亲朋和弟子参加的祝寿活动中特别致辞说:“长春市政协不惜人力和财力来从事书札整理工作,固然这些书札有其历史价值,然而我也不能忘记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这一份热心。” 最后我还要谈到老师的“金不换书”。 与其祖父一样,继祖老师志在于学,并不刻意书法,依然成为盛名于海内外的书法家。他自5岁始即在祖父书案前握管描红影摹碑帖,临写最多的是颜帖和隋唐墓志,至15岁临“唐人写经”和《芥子园画传》等,得悟其形体结构之妙,杂学诸家而自成风格,沉稳老成,气清韵古,骨肉丰腴,充满着浓郁的书卷气。其书法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各级书法篆刻展及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港地区举办的名家书展。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西九江博物馆为纪念白居易谪官江州在九江市建亭,老师应邀书写白居易《首夏》五古一首,已刻石立于纪念亭一侧。此外还曾为吉林毓文中学、山东蒲松龄纪念馆、王士祯纪念馆、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淮安刘鹗故居等题写馆名或联语,均已刻匾制联幻至若应作者邀而作各类出版物题签,则一时间难以统计。直到继祖老师八五高龄尚能挥毫,秀雅不减当年,并以书法作品入藏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还曾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颁发的书画大赛奖牌。 继祖老师称自己的字为“金不换书”,曾有香港某书局经理慕名专程来求墨宝,许以重金,老师感其诚笃,欣然挥毫为之书写条幅“含英咀华斯文在兹”和一副联语而分文不受,令求书者感激涕零。还有一家报社主编求题签,仅四字,许以酬金500元,老师因不明其所著之内容而坚决辞谢,所以有人称老师为古之“狷者”。继祖老师则谓,谋挽世风,应以身作则。继祖老师亦擅画,年过80,以患白内障视物不清,画不复作,惟作书。 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研究,他的著作,他发表在报刊上的一篇篇学术杂文,将与他的人格风范一起永存于世。作为真善美的一份精神产品,必能在学术界、文化界和社会舆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