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法简单,选材真实,案例清晰,还原了医生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与崇高,还原了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希望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对医生多一些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医生和患者恢复彼此信赖的良好关系。
医生是一群特殊的人。
他们支撑着我们的社会,修复着我们的病体。他们忽而被推到风口浪尖,忽而为千夫所指,异化成猛虎恶狼。他们牺牲了健康、爱好和家庭,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每天饱尝人间喜怒哀乐,体验着世态炎凉;多少医生压力过大精神抑郁;多少医生患上自己擅长治疗的疾病含恨而去;多少医生对家人漠不关心以至亲人误诊误治;多少医生的孩子对这一行业丧失信心而拒不从医。然而他们却一如既往,默默奉献。
在这本书里,医生们坦陈了自己的“病情”。愿这本书在医生与患者、医生与社会、医生与政府之间架起一道道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善待医生,让社会更和谐!
一年多前,大家最不希望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她的病转成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凡是血液科大夫心里都清楚,慢粒一旦急变,平均生存期只有八个月,可这时离他儿子出狱还有整整两年呢。这次的打击对她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昏黄的眼睛里没有了光亮。老伴不懂她的病,只能陪陪她。看到儿子出狱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可现在病情随时可能会恶化,这个愿望简直成了奢望。我们不忍心告诉她这些,只说,看能不能再找找有关部门,帮助她来接受治疗。
接下来的这一年多,在周围人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她断断续续来接受了几次化疗,竟然奇迹般地拖到了现在。她的坚韧打动了我们科室每一个人。不是为了病人,只是为了一个母亲,我们也在努力着。
今天,这个贫病交加的母亲用她那喑哑的声音表达着她的心意:“家门口的人看俺可怜,一针一线给俺做个新袄,棉鞋也是人家给的。民政上说能帮俺找点钱,都是行善的呀!”我正在给她开化验单,她自顾自地絮叨着,直到护士叫她去采血。
假如她再不积极治疗,以她现在的情形撑不撑得过这个冬天都很难说。可钱从哪儿来?一贫如洗的家早已负债累累,支持她活下去的理由也只有儿子了。“等俺孩儿回来了,俺叫他开着大车来谢你们,这么多人对他妈这么好,不能再干坏事、干对不起人的事了。”一说到她的儿子,她的声音不由得亢奋起来,仿佛她那日思夜想的儿子已然站在她的面前,请求她的宽恕。
忙完一阵子,洗了洗手,我剥开一颗糖,细细地品味着,目光投向窗外。冬日的阳光照着外面,暖融融的。作为一名医生,我尽力了,可此时此刻心中升出一丝悲凉。今天,我收下了她的一片心,明天,又能给她些什么呢?我在心中默默地为她祈祷着,祈祷假如有死神,请死神放过这位可怜的母亲!假如有上帝,保佑她的儿子改邪归正!
P14
作为从医60多年的老医生,我经历过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许多事,切身体会到了医生这个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似乎变得不那么崇高了。
确实有一些医生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损害患者利益,导致了社会对医生群体的质疑,但个别毕竟不能代表整体。还有很多好医生,在坚守着治病救人的本分,为患者的康复做着不懈的努力。
因此,当我的学生肖飞将《医生的一天》的手稿拿给我看后,我感到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写法简单,选材真实,案例清晰,还原了医生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与崇高,还原了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实,医生不是天使,也不是神仙,和大家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普通人。在这本书里,医生们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种种酸甜苦辣,不仅写出了妙手回春时的成就感、被病人误解时的无奈,还写出了对家人的愧疚与感激,以及自己子女患病、无力回天时的痛苦。我读的时候,常常为之动容。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希望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对医生多一些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医生和患者恢复彼此信赖的良好关系。
吴孟超
2007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