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第一部乞丐史专著。书本由乞丐是什么说起,论及帝王与乞丐、雅士与乞丐、中国丐帮、乞丐与公案、乞丐与江湖诸流、古今行乞诸生相、乞丐现象与习俗风尚、乞丐与中国文化等方面。本书取材广泛,叙述活泼,既具学术性,又有趣味性,可供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及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乞丐史(图文典藏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曲彦斌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中国第一部乞丐史专著。书本由乞丐是什么说起,论及帝王与乞丐、雅士与乞丐、中国丐帮、乞丐与公案、乞丐与江湖诸流、古今行乞诸生相、乞丐现象与习俗风尚、乞丐与中国文化等方面。本书取材广泛,叙述活泼,既具学术性,又有趣味性,可供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及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乞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应消灭的历史现象,一种亚文化群体,与文明相悖却长期共存。乞丐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人鬼混杂其间,颜色光怪陆离,是大社会中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单元层次,一个小社会,肮脏、丑陋与罪恶交织的弥漫性群体。为了消灭这一充满丑陋及罪恶的社会现象,让文明来净化社会,则必须搞清其来龙去脉,打开其神秘而肮脏的洞穴,从而寻求根治这一社会顽症的途径。 该书于1990年初版,填补了中国专题史学术研究的空白,是中国第一部乞丐史专著,当即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关注。该书由乞丐是什么说起,论及帝王与乞丐、雅士与乞丐、中国丐帮、乞丐与公案、乞丐与江湖诸流、古今行乞诸生相、乞丐现象与习俗风尚、乞丐与中国文化等方面。本书取材广泛,叙述活泼,既具学术性,又有趣味性,可供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及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乞丐是什么 第一节 一个人鬼混杂的神秘世界 第二节 产生乞丐的社会文化土壤 第二章 帝王、名将与乞丐 第一节 晋文公历经流亡乞讨创霸业 第二节 北齐后主亲扮叫花乞食为戏 第三节 宋太宗设计斩杀乞丐以振威 第四节 明太祖朱元璋出家行乞发迹 第五节 大元帅彭德怀不忘少年乞讨往事 第六节 乞丐行好事皇帝做媒人 第三章 雅士与乞丐 第一节 因贫寒穷困而行乞的士人 第二节 士人落魄行乞 第三节 乞丐中的隐士 第四节 玩世不恭以乞食为戏的放荡士人 第五节 士绅与其乞丐亲友 第六节 饰乞丐避难及行乞集资兴学 第四章 中国丐帮 第一节 宋代杭州团头金老大 第二节 清代北京的黄杆子与蓝杆子 第三节 河北宁津穷家行 第四节 东北丐帮:大筐与二柜 第五节 老北京的杠房与乞丐 第六节 包头梁山的里家 第七节 双城府乞丐处 第八节 当代济南、沈阳、上海、丹东等地的丐帮 第五章 乞丐与公案 第一节 丐儿还金与《乞者王翁传》 第二节 萧怀五的“寻事团”与乞丐盗匪 第三节 死丐得妻与孙沔刑丐 第四节 骗元宝与认乞丐为父行骗 第五节 骗当铺与采生折割乞讨行骗 第六节 《求乞者》之我见 第六章 乞丐与江湖诸流 第一节 乞丐与侠义 第二节 乞丐与无赖 第三节 乞丐“黑话” 第七章 古今行乞诸生相 第一节 原始型 第二节 卖艺型 第三节 劳务型 第四节 残疾型 第五节 流氓无赖型 第六节 以学问行乞 第八章 乞丐现象与习俗风尚 第一节 岁时节日习俗方面 第二节 饮食习俗方面 第三节 忠孝伦理方面 第四节 宗教习俗方面 第九章 乞丐与中国文化——对中国乞丐历史的反思 第一节 乞丐文学剖析 第二节 士人笔下关于乞丐的人文意识 第三节 乞丐与社会流氓意识 第四节 乞丐政策杂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 初版跋 增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还有一位乞丐出身的天子,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且,他当的不是一般乞丐,是个以行脚僧面目出现游走四方的小叫花子。这同身为“龙种”的北齐后主高纬比较起来,未免寒碜许多。然而,朱元璋的这段沦为叫花子的经历,却是后来他发迹登上皇帝宝座、开创出一个朝代的重要伏笔,一次难得的潜存机遇, 朱元璋于元代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丁丑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凤阳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穷县,不仅以花鼓戏著称。也以出叫花子闻名,直至现代。因而,在这样一个地理文化环境中,出了一个小叫花子朱元璋本不足奇。可是,这个叫花子后来竟登基坐殿当上了明朝开国大皇帝,就未免令人咋舌,当需刮目相看了。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十七岁。当时濠州遭受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农民饥病交加、衣食无着。他的父母和一个哥哥相继贫病而死,二哥也远走他乡逃难,朱元璋便到皇觉寺做了个给僧人当仆佣的小行童。这样,也有了个安身之处,也就饿不死了。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朱元璋刚刚当上行童五十多天、还不足两月的时候,即被迫离庙出去云游行乞,当了行脚僧,还是成了乞丐。原来,这皇觉寺以往主要依靠收地租维持不败,只是这年灾重,无论如何收不来租。加上当时寺中和尚又大都有妻室家属,吃饭人多,存粮已经不多。怎么办?就陆续都打发出去讨饭(化缘)混日子。论理说,庙上还算不错,最后一个打发朱元璋。但是,这个仅仅在庙上干了不到两月杂役的小行童。既不会念经,也不会做佛事,虽然也戴顶破箬帽、穿着破烂的百衲衣、带着木鱼瓦钵,实质就是个地道的叫花子。就这样,他遍走安徽合肥、河南信阳、固始、临汝、淮阳、鹿邑,再回走安徽毫县、阜阳等地,三年里风餐露宿,沿街挨门求乞,受尽风霜欺辱,一时心境可知。即如朱元璋后来在《御制皇陵碑》中所回忆的:“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跪,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即或荣为万民之首的多年之后,这三年的乞丐境遇仍历历在目,情景太深刻了。也正是这一段沦为乞丐的切身经历,使少年朱元璋眼界大开,结识了许多江湖朋友,增长了见识;同时也造就了他勇敢、坚强的性格,乃至猜忌、残忍。这一切,都为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素质条件,产生了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影响。叫花子多的是,普天下无数,但叫花子出身的皇帝古今只此朱元璋显赫一家,也是自有各人素质及历史机遇。朱元璋行乞同乡,适逢郭子兴红巾军起事举义,走投无路中他即投军成了义旗下的一名步卒。仅两个多月,即被郭子兴提升为亲兵九夫长调入帅府,视为心腹,并把养女马氏嫁给他,即后来的马皇后。从此,朱元璋发迹,再屡经坎坷,终于开创出一个新的纪元。 至后来,朱元璋三年乞丐生活对他思想的影响,仍可略见。例如他曾对近臣宋濂(1310一1381年)说过:“秦始皇、汉武帝好神仙,宠方士,妄想长生,末了一场空。他们假使能用这份心思来治国,国怎会不治?依我看来,人君能够清心寡欲,做到百姓安于田里,有饭吃,有衣穿,快快活活过日子,也就是神仙了。”他不仅出身农家寒门,而且还曾有过三年之久的乞讨求生经历,小民心态自然体悟极深。因而,身居皇帝宝座之后,仍然“生活比较朴素,讲究节俭,不喜饮酒。”更有趣的是,朱元璋本身当过要饭的小和尚,当皇帝后又曾重用过一个同是出身于乞丐的疯道士周颠。据朱元璋亲自撰的《周颠仙人传》讲:周颠十四岁时得了癫病,在南昌市上讨饭。三十多岁时,正当元朝末年,凡新官上任,一定去求见,说是“告太平”。元璋取南昌,周颠又疯疯癫癫来告太平,元璋被告得烦了,叫人灌以烧酒不醉,又叫人拿缸把他盖住,用芦薪围住放火烧,烧了三次。只出一点汗。叫到蒋山庙里去寄食,和尚来告状,说周颠和小沙弥抢饭吃。元璋亲自去看,摆一桌筵席,清周颠人吃一顿。又给关在空屋里,一个’月不给饭吃,他也不在乎。这故事传扬开了,诸军将士抢着做主人请他吃酒饭,他却随吃随吐,只有跟元璋吃饭时,才规规矩矩。大家都信服了,以为确是仙人。周颠去看朱元璋,唱歌:“山东只好立一个省。”用手画地成图,指着对朱元璋说:“你打破个桶(统),做一个桶。”朱元璋西征九江,行前问周颠:“此行可乎?”应声说:“可!”又问:“友谅已称帝,消灭他怕不容易?”周颠仰首看天,稽首正容说:“上面无他的。”到安庆舟师出发,碰上没有风,他又说:“只管行,只管有风,无胆不行便无风。”果然一会儿起了大风,一气直驶到小孤山。十多年后,元璋害了热病,几乎要死,赤脚僧觉显送了药来,说是天眼尊者和周颠仙人送的,服了当晚病就好了。吴晗说:“以上这些神迹都是元璋自己说出和写出的。说的全是鬼话,没一句人话。”或许正是如此,就更加说明了朱元璋对周颠这个与自己同为乞丐出身的疯道士的偏爱,未免不潜有同命相连的内在意识与情感。一个先入佛门后行乞,一个讨饭的疯道士;一个高居为人主,一个攀附受宠成近尊,无独有偶,世上奇缘,也是天地既大且小啊,叫花子牵系了佛、道之缘。 说到朱元璋,也就使人想到,东方文明史上出现过乞丐出身的皇帝,那么西方有没有呢?有,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德国纳粹元凶、战争狂人希特勒。希特勒年轻时,貌似高雅,却设法偷看艺术学院的裸体模特。这种流氓恶习,显然同他早年投考学校不中沦为乞丐的经历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现代西方乞丐社会,同中国近代以来的乞丐群体一样,已经变质为流氓团伙的集合,成了犯罪的渊薮。朱元璋虽然执政后有着与流浪行乞经历相关的猜忌、残忍的性格,却从切身贫困落难之中深知民心,由一位农民革命领袖登上明代开国皇帝宝座;“和历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比较,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人物”。而希特勒呢,登上德国元首宝座之后,即不仅实行纳粹独裁统治,更成为向世界泼洒战争祸水的杀人狂。两相比较,优劣高下就十分清楚了。可知,如此跨文化的比较,对于考察乞丐史来说也是富有一定科学价值的。 1909年,二十岁的希特勒只身到维也纳投考国家艺术学院未成,即沦落与失业者、乞丐为伍。他不得已到火车站替人搬行李或扫地毯、打扫积雪来维持生计,找不到零活干就只好沿街乞讨或到施粥站领点救济食品充饥。经一位老乞丐的指点,他每天一次地到庙里拜访茄瑟,可得一餐施舍的粥汤。一天,当他向一位醉酒的绅士讨钱时,还挨了一顿手杖。夜里,他则在公园或人家的门洞过夜,最后不得不寄宿到一家犹太人办的收容所里。对于一生中他“最悲哀的时期”。他诅咒“与他作对”的身边环境,寻找着对他这一不幸遭遇应该负责的罪人,寄希望于日后的“一飞冲天”。尽管在他的自传性著作中回避这段经历,而以所谓在建筑工地打短工来掩饰,但是,这段流浪行乞的落魄经历,却无疑对他后来思想性格的形成发生了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且以他在《我的奋斗》书中所自述的为证:“我把做完工剩下的全部时间分秒必争地投入了我的学习。正因为这样,我在短短的几年当中打下了知识基础,这些一直到今天还在使我继续受益。在这段时期里,我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树立起了一种世界观,它们变成了我今天行动的坚实基础。后来,对早年所打下的这个坚实基础,我自然必须做些细小的补充学习,但却根本谈不上需要再做任何变动。”足以说明当年乞丐生涯对他一生世界观的形成影响甚:勾深远。事实上,此间他非但回避那段有伤于自尊的因穷困潦倒而曾绝望过的经历。而且阅读的也多是一些民间流传的鼓吹极端国家主义和极端种族主义思想的小册子。 P24-28 序言 如果简括言之,则在于乞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应消灭的历史现象,一种亚文化群体,与文明相悖却长期共存。为了消灭这一充满丑陋及罪恶的社会现象,让文明来净化社会,则必须搞清其来龙去脉,打开其神秘而肮脏的洞穴,从而寻求根治这一社会顽症的途径。 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二十世纪的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曾提出:“人类学以作为社会创造物的人类为其研究对象。它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体质特征、工艺技术、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这些东西使一个社区与所有属于一个不同传统的社区区别开来。”这一见解,亦大抵可以用为将乞丐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基本原则。乞丐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人鬼混杂其间,颜色光怪陆离,是大社会中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单元层次,一个小社会,肮脏、丑陋与罪恶交织的弥漫性群体。这个单元层次的芜杂群体,如同娼妓、赌博一样被视为社会肌体的毒瘤,而乞丐又往往与娼、赌密切相连,或为前因后果,或为兼蓄并纳。 人们对某一种事物的注意,多有其一定的缘故。即或是偶然机遇,亦不乏其潜在的既有背景和条件。科学工作者之决定研究选题也是这样。近年里,我在进行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曾就所直接涉及的一些语言文化现象做了部分专题研究,如副语言习俗、数文化及民间秘密语等,并每次都试图从人类文化的多维视野来扩展和深化这些研究。尤其是对民间秘密语的研究,更使我对社会下层群体亚文化的了解眼界大开。作为民间秘密语的隐语,“远非仅仅是语言的特定形式,它们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它们是研究有关心态、对人们和社会的评价、思维方式、社会组织和技术能力的关键所在”。据此,美国学者拉里·A.萨姆瓦等人认为:“在研究那些与主流文化相去甚远的亚文化时,我们经常发现其语言具有附加的意义。例如,在人们认为主要是由异常行为构成的亚文化中,该文化的语言类型非常可能发展成为一种隐语(argot)。这类‘异常行为’取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囚犯是由于违犯法律而成为异常人,他们就有某种隐语。流浪者和乞丐,按多数标准来说,虽不是罪犯,但他们跟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因而也具备某种隐语。对我们来说,关键在于懂得限于特定亚文化及其群体内所使用的语言,其成员是在主导文化之外的。懂得隐语是了解有关亚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关键所在。”民间秘密语是亚文化群的语言代码,透过这种代码。不只可以认识下层社会文化诸层面,甚至还可以清楚地反射出上层文化一些层面。就是在这种考察中,秘密语像钥匙一样为我们打开了洞察江湖社会秘密的门扉,成为一个别有洞天的文化视点。其中之一,即一向藏污纳垢、人鬼混杂的乞丐群体。当代街头出现的许多行乞把戏,许多都见诸明清两代江湖隐语之中,例如:讨饭称挂嫫、碎山,瘫叫花子称披街,伪作落难而行乞称搽相、沐猴,运用书写情况求乞称磨街党,带着妇女求乞称观音党,戴孝行乞称丧门党,作揖求乞称丢圈党,哭诉求乞称诉冤党,耍蛇行乞为扯溜,耍猴行乞为耍老子,等等。从中不难发现乞丐现象的历史传承轨迹。 乞丐不止有隐语流行,尚有所谓“丐帮”之类组织。清代八旗子弟甚至也有充任“帮主”即花子头儿的。由通俗小说搬入荧屏的《射雕英雄传》中,即描写了以“洪七公”为帮主的乞丐集团,集团中又别分多支门派。用钥匙打开门径之后,要深入了解乞丐社会群体,单凭隐语的破译、剖析就不够了,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去考察研究其中的人与事、组织形式、秘密规矩、信仰、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活动情况。尤其将之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科学的综合剖析,将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汉太同志以纪实文学的形式撰写的《中国的乞丐群落》,出版后轰动一时。人们发现,日常所见到的乞丐之中,竟然如此复杂,当代中国竟然存在偌大“丐帮”。令人不禁咋舌,发人深省。即如是书序言中所说,“乞丐的历史与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乞丐就一直存在着,所不同的是,它们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悄悄改变着自己的肤色和生存方式”。殊不知,仅据正传、野史的文献记载,中国古、近代历史上即曾经出现过多种多样的乞丐及有关乞丐的各种传说、习俗、褒评贬议。范围所及,上至帝王将相、士绅才子,下迄平民百姓,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事有荒诞、丑恶,亦有正义与讥讽,简直堪称历史文化的一部缩影。连缀成帙,则是一轴别开生面、异趣横生的社会风俗史画卷,于庄、谐之间发人反思。 就是这样,通过民间秘密语的研究。我运用民俗语言学方法找到了探索下层社会文化的一把钥匙。兴致所及。一连撰写了两部关于秘密语的专著,一部秘密语辞典。现在又拟扩大视角,把镜头对准乞丐,拉开历史的变焦,探索中国乞丐史。 民国时,王书奴写了《中国娼妓史》。关于江湖下层社会的专史少得可怜,而最多的帮会史,这其中理应有乞丐史、赌博史、盗贼史之类专史,今却均属社会文化史上的空荒之隅。读梁任公(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虽论及文化史乃至稗史,亦未及乞丐史之类下层社会文化专史。按照传统史学和目录学的分类方法,乞丐史当属稗史、小说之流。以往无前例可为规范、参照,只好权凭自己构拟的框架去写。通常写史,多以时间为序,串结编织以人或事。撰写《中国乞丐史》,则拟以历史上与乞丐现象相联系的一些主要社会现象(人与事)或文化形态为经纬分别记述,记述中叙人叙事又以时间为序,古今对照,从而形成一部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体式专史。同时,在叙史过程中,以一管之见剖析人事、背景、心态,展示世相,力尽所能地导引读者从这一杂史的迷宫中进得去、出得来,有所深思。 在中国史学史上,《史记》所开一代风气影响至深。尽管试图运用一些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乞丐史,未免仍难尽为新制,而史的内容却也是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至少可具抉隐发微之功吧。但愿把它写成一部既别有情趣而又不乏深沉的专史。 后记 继试撰《乞丐小史》之后,即在那几万字的基础上构拟本书框架。出自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需要,一种颇感沉重的社会责任感的促使,我终于怀着沉重的心情写完了这部小书。 为属于亚文化范畴的乞丐写作专史。本书实在是个初步探试,并未敢随便认领为乞丐写史的首创之功。尽管是尽了许多努力,却囿于本身学术水平、时间与精力所限,全书杀青后自己并不感到满意,只好先以此来抛砖引玉了。 我期望这部专著的出版,能为时贤和有关方面研究乞丐问题,为最终清除乞丐现象,提供一点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得之见。有鉴于斯,在写作上,第三至八章侧重于史,而一、二及九、十章则偏重史论。侧重史的部分,为便于更多读者阅读,尽量不直引史料,而是夹述夹议,外加脚注;偏重史论的部分,为便于阐发问题与观点,对于不很难读的引文即直引入文,并注出处。 有关中国乞丐的史料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我手头还保存了一些未用资料,俟有机会将再对本书加以订改、补充,乃至重写。敬祈海内外时贤与专家不吝指教。 曲彦斌 1989年腊月记于冷趣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