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创造力光芒四射,在时尚史上打下深刻烙印。他的商业帝国雄踞一方,为他和他的合伙人带来滚滚财源。他从底层起步,他把创意和商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疯狂地追逐利润,他与女人、酒精和毒品纠缠不清。毫无疑问,他是时尚产业乃至整个现代商业社会中最富传奇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本书以客观、细腻的笔触,展现了CK品牌帝国的成长与辉煌,同时为我们描绘了当今世界上伟大的时装设计师卡尔文·克莱恩如何白手起家,打造出了他的CK帝国的灿烂而矛盾混乱的人生。
在这本书里,如果我们征战于商场硝烟,我们可以看到CK品牌如何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如果我们探索于成才之路,我们可以领悟卡尔文。克菜恩如何自我培养、努力奋斗、克服挫折,最终登上事业顶峰;如果我们是时尚爱好者,我们可以欣赏一幅20世纪时尚业的画卷;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消遣,那么,本书俯拾皆是的睿智幽默的讽刺揶揄,也足以令人在得到启发之余,解颐一笑。
本书深入讲述了一个时尚传奇的诞生过程,讲述了克莱恩如何白手起家。打造出了他的CK帝国。
卡尔文·克莱恩是世界上最有名望的时装设计师之一,也是全球市场上一个最具认知度的品牌的缔造者。身处时尚业的最前线超过30年。克莱恩一直伴随着种种争议——但他所取得的持续不断的成功和获得的利润,总是帮他很好地回应了那些批评者。
在本书中,时尚业作家和业内人士莉萨-马什为我们执笔剖析了这个来自布朗克斯的孩子如何从《女装日报》中一个打印文件的小伙计成长为一个建立在性感力量基础上的价值30亿美元的大公司的老板。
正和他令人心动却又惹人非议的品牌形象一样,克莱恩本人同样富有争议一一既可以温馨怡人,又可以冷酷激烈。作为一个商人。他要么是个精于计算的天才,要么是个幸运的笨蛋,虽然瞎搞一气,公司却大获成功。不管怎么样,他是一个了解性感的力量的企业家。本书生动描摹了这个站在CK品牌背后的人——一位难以了解的、仍然在持续影响着美国文化的时尚巨擘。
为什么“在波姬小丝和牛仔裤之间什么也没有”?也许答案十分简单——那时候CK内衣还没有面世。
不过,卡尔文·克莱恩正在挽救这个情形。在他“从头到脚地打扮男人”的理想中,内衣正是激发他兴趣的一项。克莱恩当时生活在充满性、药品、迪斯科的环境里,这个环境看重人们的身材。尽管在54俱乐部,满眼尽是裸体,但克莱思还是相信,穿一点儿引人遐思,比什么都不穿强——他认为内衣就应该是那穿上的“一点儿”。
顶级名模贾尼丝·迪金森(Janice Dickinson)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早期,她和模特伊曼曾在一个长长的聚会夜之后,在克莱思公司里这么对克菜恩说:“你为什么不做一个内衣系列?”她当时眼神闪亮,“只用把你的名字缝上去,我打赌就会好卖。”但是之后她就再没有提过这件事,“因为他当时什么都没说。”她说。
不过,当迪金森一心认为是她给了克菜恩设计同名内衣系列的灵感时,其实克莱恩制作内衣的想法早已初具雏形了。
“一个为男人做设计的设计师,就应该为男人做一切东西。”克莱思说。
迪金森说了那句话后,克莱恩可能因为她看透了他的想法而比较吃惊——克莱思正预备寻找切入点,以进入成熟男士及年轻男孩巨大的内衣市场——这一领域在1981年创造了20亿美元的销售巨额。
当时大部分男式内裤都三条一袋,以促销价出售。男人在有需要时自己也可能去买,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母亲或者女朋友来购买这些像面包一样基本的生活用品。
在一次促销中,Jockey内衣与巴尔的摩金莺队(Baltimore 0riole)的前投手吉姆·帕尔默(Jim Palmer)改变了这种普遍认知。在Jockey内衣的广告里,英俊的帕尔默被关在一问上锁的屋子里,身上除了内衣,什么也没穿——事实上,所谓“内衣”其实也只是贴身的底裤。这个广告不光诱惑了帮男人购买内衣的女性,令其销量猛增10%,它还开启了一场全新的、令卫道士们不无担忧的竞赛。而克莱思作为性感广告之霸主,自然是要摩拳擦掌了。
1982年夏末,由于布卢明戴尔百货被认作是新男装的最佳实验场,CK选择了这里来试推其贴身短内裤、男式四角裤、比基尼以及T恤。顺便提一句,布卢明戴尔百货及其时装总监卡尔·鲁滕斯坦(Kal Ruttenstein)曾助过克莱思一臂之力——这家百货是最先为CK提供场地开办店中店的。
在上市的头五天,CK信出400多打内衣;在上市的第二个星期结束时,销售额为6.5万美元,其中白色贴身内裤是最大的功臣。
CK的三条装内裤售价14.5美元,比布卢明戴尔售价为8美元的自有品牌内裤贵得多,但男士们没有对这个价格表现出什么抵触。CK这个品牌具有足够的冲击力,以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内裤是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不可能被别人看到的东西,但CK硬是使美国男士们关注起这种东西的品牌来。同时,内裤也给CK成衣定出了一个能为大众所承受的底价。当你想成为Calvin Klein时尚家族一员时,用14.50美元弄上三条CK内裤,总比花40美元弄条CK牛仔裤要来得轻松。
更有趣的是,CK内衣被授权给柏德曼(Bidermann)制衣公司生产,而Jockey内衣的白色底裤、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的内衣也都在这家厂生产。这三个牌子的内衣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其束腰皮筋带上的品牌名称,以及其价格——令人惊讶的是,CK的定价是最高的。
“卖得这么好,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否则我就不会做内衣了。”克莱思说,“我们用基本款的白色底裤来强调‘CK开始制作内衣,的事实。我想让内衣穿起来舒适,并且非常合身……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男士内衣由一轮密集的广告促销来支持推广,这轮广告促销的预算是50万美元。当然,cK内衣的广告说服了整个美国——简单的白色底裤就能显出难以置信的性感。
克莱思也选了一个体育明星来出演广告,做得比Jocky内衣广告还要大胆。前奥运撑杆跳运动员蒂姆·辛蒂劳斯(Tim Hintinaus)让他修长、柔韧、肌肉强健的身体倚着一幢白色建筑,背景是天空。白色与蓝色的对比,映衬着他晒成棕色的皮肤光泽,形成了一副惹人瞩目的景象。而阴影和细节暗示着蒂姆底裤下面的风景,更增添了广告的诱惑。
在CK历史上,这是第一个引发犯罪行为的广告——因为这个内衣广告太受欢迎了,结果有超过50个贴有广告海报的公汽站台灯箱被打破,海报被偷走。“这些海报引发了破坏公物的行为。”克菜恩说。
抢购狂潮紧随其后。于是,CK有限公司在销售男式内衣的第一年,零售方面就能够制定400万美元的销售计划。
“男式内衣的销售情况棒极了。”后来担任CK男装部主管的鲍勃·加里(Bob Garey)说。更重要的是,“一再吸引住消费者,是CK内衣的成功之道”。
为了证实这一观点,克莱思必须给消费者提供不断购买的理由。因此,克莱思树立了一个他个人所尊崇的哲学——黑色、白色、卡其色、褐色——色彩就是内衣事业的成功之道。
除CK在内衣推出之初所供应的黑色、白色、灰色系列外,以后的时装季他们还推出了彩色系列——紫色、海军蓝、肉粉色,甚至是红色——这些使人们每季必添置的基本服装清单中,增加了点内容。
CK接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女性内衣上,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按常理出牌、简化内衣的某些部分;反而模仿男式底裤的式样,来设计女士内衣——采用棉织,有些款式上带有男式内裤的遮钮盖。
“女人穿男人的底裤,会显得很热辣,”克莱思说,“我喜欢这个主意:让女人穿一点男性化的东西。”克莱恩关于现代女式内衣的这个理念,涵盖底裤、比基尼、性感比基尼、四角底裤在其中,而这些都有男式裤子的遮钮盖。
克菜恩用类似于男式内衣的广告来支持女士内衣的推广。宣传画上,一个气质中性的女模特穿着比基尼底裤,挺起背部仰卧着,而她的胸部则露出了一个乳头。CK在把广告刊登到某些杂志、张贴到公共汽车站灯箱里时,不得不涂掉这个露出的乳头后才能如愿,但这也清楚地表明,卡尔文·克莱恩正是当今常见的劲爆广告的先驱。
与男式内衣相比,女式内衣更是卖疯了。CK公司原本为女式内衣推出的第一年制定了1 800万至2 000万美元的销售计划。但是,在200家店于上货三个月内就追加订货后,销售预估冲到4 800万美元。最终,1984年内衣销量为7 000万美元。而性感的广告正是功臣之一。
对女式内衣的期望,原本仅与对牛仔裤的期望一样高,但女式内衣的销量远远超出了这一期望。这再一次证明:优质产品与CK商标的组合,再加上可接受的价格,这些对消费者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
施瓦茨与克莱恩精明地意识到,这极其成功的女式内衣业务不是他们自己能够把握住的。他们开始把这部分业务当作一项资产进行出售,而不仅仅像男式内衣那样,将生产权授权给柏德曼制衣。1984年8月,女式内衣业务以830万美元的现金、290万美元的未来偿付,被出售给凯泽一罗思公司(Kayser-Roth Corporation),这是海湾西方公司(Gulf&West:ern)的一家分公司。克莱恩仍对产品的设计、制造、广告保留艺术控制权。除去收购内衣业务外,凯泽一罗思公司还签署了特许权许可状,以开拓CK袜类和睡衣产品系列。
这之后,发生了一个无论是施瓦茨还是克莱恩都无法预料到的变化:他们与凯泽一罗思公司的业务——事实上,这个业务也就是凯泽一罗思公司的所有业务了——都于次年被出售给维克斯公司(Wickes Companies)。凯泽一罗思公司的母公司海湾西方公司,则重新把重心放回到娱乐与传播事业上,其分支包括派拉蒙影业(Paramout Pictures)、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Schuster publishing)。这项包含了利兹。克莱本(Liz Claiborne)、乔纳森·洛根(Jonathan Logan)与克莱恩的授权签署的出售案,令海湾西方公司净赚10亿美金,并且还成功售出了9 000万美元的长期外债。
CK内衣神奇的成功引来了无数模仿者和剽窃者,但是克莱恩始终坚持每一季都创新,令CK保持了领先品牌的地位。而且,CK内衣还迅速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甚至在1985年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Fox)的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中,成了一个不朽的物件:
利·汤普森(Lea Thompson)饰演的洛兰(Lorraine),对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FOX)饰演的穿越时光的马蒂·麦克弗菜(MartyMcFly)说:“卡尔文,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红色的内裤。”
“卡尔文?你为什么叫我卡尔文?”他问。
“呃,那不是你的名字吗——卡尔文·克莱思?它写在你的内裤上呢。”P41-45
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此入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家公司,而这个品牌已经成为美国时尚的同义词。他是这个品牌最好的代言人,但他又可能摇身变为该公司面对媒体、甚至公众时,最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由于他与这家市值30亿美元的公司休戚相关,你会期望他性格稍微温和一点,或者至少控制一下他那种时刻可能暴跳如雷的脾气。
作为在《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负责时装版面的记者,我应付CK设计师的如簧巧舌已经许多年。在大多数情况下,当面对关于CK公司差劲业绩的质询时,无论是该公司的设计师还是管理人员,都跟串过供一样地众口一词。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吧:这是2002年劳动节①后的星期四。经历了一个漫长炎热的夏天后,社交名流和时尚追随者已经准备好迎接秋天社交季的到来,而卡尔文·克莱恩则要为这个季节的第一个盛会担纲。
克莱恩在他位于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的旗舰店为美国芭蕾舞剧团(American Ballet Theater’)举行的招待会,吸引了纽约几乎所有爱好时尚的社交名流们参加,当然,也吸引了芭蕾舞演员们和各界名人,包括玛丽安娜·费思富尔(Marianne Faithful)、罗斯·布莱克纳(RossBleckner)、伊曼(Iman)等,这一干人既尽情享受了美食盛宴,又尽情投入到所有于芭蕾艺术有益的社交活动中去。
克莱恩当晚看起来情绪好极了,对一切都很满意。他的表情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皮肤晒成褐色,看起来体态轻健,精神饱满。他站在店的一角,被他的拥护者们簇拥着,如他长期合作的宣传顾问保罗·威尔莫特(Paul Wilmot)及其妻凯莉·威尔莫特(Kelly Wilmot),还有来自《访问》杂志(Interview)的英格里德·西斯其(Ingrid Sischy)。
因为已经接触过他几次,所以我上去和他打招呼时,觉得很自在。
“卡尔文,我是《纽约邮报》的莉萨·马什(Lisa Marsh)。”我向他伸出手说。
他看着我,马上认出来了。“莉萨,”他给我一个拥抱,还在我脸颊上来个“时尚味儿”十足的吻,“可不就是你嘛。”
“你知道,巴里总叫我读读邮报的商业版,他说这是办得最好的一份报纸。”他说。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是他从小的朋友,CK公司的CEO。
我谢了克莱恩,正在这时,威尔莫特加入了我们的谈话:“卡尔文,正是莉萨·马什在邮报上写了那篇令人惊叹的时尚行业报道呢。”
“没错。”克莱恩回答,他靠近我,用一种不怀好意的音调说,“你写了关于那家公司的事,可那公司并没那么好。我要不要告诉你一些事呢?”
我当然希望如此,并表示我可以为此而保密。威尔莫特也旁证了我的这个特点。
短短寒暄几句后,我便告退了,继续在派对里徜徉,领略CK的魅力,感觉好极了。
时光飞逝,转眼2个月过去了,时间迈入了11月,那时,我决定写这本书了。时尚业的圣经——《女装日报》(Woman’s Wear Daily)报道了这件事,而且CK的人也开始就此事和我接触。
我明白,哪怕这本书已经被定位和宣传成一本商业传记,克莱恩基本上也不可能同意参与进来。这位设计师在其职业生涯里,被种种关于他的绯闻、健康状况、嗑药、生意上的灰色交易等谣言包围。而且,已经有一本未经他授权的传记面世,向大众传播这些中伤之语。
其实,之前的这部传记本来险些不能面世。这本叫《魅惑:卡尔文·克菜恩的生活与时代》(Obsession:The Lives and Time of Calvin Klein)的书,作者非常著名——史蒂文·盖恩斯(Steven Gaines)和《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前任记者沙伦·丘彻(Sharon(2hurcher)。这两位起先与G·P·帕特南父子出版社(G.P.Putnam&Sons)定下40万美元的合同来写这本书。据报道,他们做了超过1 000次的采访,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在交稿日临近的时候,纽约的媒体私底下开始传说,来自克莱恩阵营的某位人士——卡尔文·克莱恩的某个朋友——给了出版社500万美元,让出版社取消这本书的出版计划,让书永远销声匿迹。于是,本来定在1993年秋季出版的该书,被G·P·帕特南父子出版社悄悄地搁置了。两位作者被允许保留预付款,并且可以另寻出版社。
最终,作者找到了另外一家出版社,伯奇雷恩出版社(Birch LanePress),于1994年秋天出版了这本包含着诽谤性内容的书。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同时也由于我想写一本负责任的传记,我决定不怕惹人烦,把内容提纲交给了保罗·威尔莫特。我知道他会把提纲给克莱恩看,我希望克莱恩能明白,我在写一本纯粹关于他的事业的传记,希望他能同意坐下来,接受一些采访。当然,实事求是地说,我知道我能希冀的最好情况,就是接触到一位被克莱恩认可的官方发言人,能阐述一些事件中属于他这一方的观点,以便我作为背景资料使用。虽然这非常困难,但是我至少要做一下尝试。
卡尔文·克莱恩正在筹备另一场社交聚会,这一盛事将在纽约麦迪逊大道的CK门店举办。由于我三番五次打给CK宣传部门的电话都得不到回应,所以我打算让他难堪一回,当面同他谈谈我这本书的计划。
那次聚会是为了庆祝意大利艺术家法布里齐奥·普莱西(Fabrizk)Plessi)①一项作品的落成。聚会吸引了很多普莱西作品的爱好者,如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导演托德·索伦兹(Todd Soloiadz)、演员约翰·卡梅隆·米切尔(John(;amei‘on Mitchell)和泰·迪格斯(TayeDiggs),还有伊娃·阿穆里(Eva Amtlrri,苏珊·萨兰登的女儿,她和她母亲一样,也是一位演员),以及音乐家特里奇(Tricky)和K·D·朗(K.D.Lang)。
在这令人陶醉的场景中——想想看,商店天花板上还有摇摆的原木(这也是艺术),我盯上了克莱恩,并且开始就能否跟他合作的事,同他谈话。
我照老办法做了自我介绍。他没有像9月时那样温暖地拥抱我,而是冷冷地盯着我,挤出一句“你好”。我提出了既定话题,他公事公办地回答:“我会读你的书的。”
当提到接受采访时,他显得像是我要在他头上一根根地拔毛似的。“那我可办不到,”他详加解释道,“我得做设计,还要组织许多像今天这样的活动。”他还说了些关于一个度假计划的事。
到这当口上,他的冷淡开始变成了敌意。我的合作者、一位处事特别顽强的英国籍旅游作家,捉住克莱恩不放,问他为什么不肯接受采访,试图为这一切找到一个合理的结论。这时,我得以跳出来审视一下此情此景。
克莱恩急得冒汗,紧张地环视周围,看谁能把他从我们的“审问”中搭救出来。不用说,当我们从他身边走开时,自然没得到面颊上那个“时尚味儿”的、符合社交礼仪的吻了。
克莱恩实实在在地被我们这一番扰攘激怒了。稍后他参加布菜恩·特朗普与罗伯特·特朗普夫妇(Blaine and Roberlt Trump)为林利(Linley)子爵夫妇举办的晚宴时,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喋喋不休地攻击我、我的这本书、记者、传媒机构的宣传人员,声震屋瓦,全场皆闻。他的这番表现令晚宴上我的一个熟人十分厌烦,他发誓从此不碰卡尔文·克莱恩——包括这个人以及这个牌子的东西。
以上两个事例证明,这位设计师既可以是最优雅有趣的绅士,也可以是最无礼讨嫌的家伙——这与他们公司多年推广的形象相当匹配。而CK的广告也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模特克里斯蒂·特林顿(Christy Turlington)做的“永恒”香水(Eternity)广告:她与她的搭档,同两个孩子在沙滩上嬉闹,温暖、有趣、亲密十足;另一种广告则看起来是想塑造色情片的意境,有斑驳的墙壁,有装神弄鬼的画外音发出的一些煽情对白,烘托气氛。当然,一家公司有权迎合他们的目标顾客,但是他们整体的品牌形象,究竟想体现怎样的价值取向呢?
CK公司,同样充满矛盾。
这个品牌可能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时尚品牌。可以说,美国所有的男士、女士以及少年都有标着CK牌子的什么东西。对大多数时尚业观察家而言——无论他很专业还是水平一般,CK品牌都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概括:时髦、干净、光鲜,以及美式风格。
这家公司同样伴随着我的成长。十几岁时,我沉浸在对它的牛仔·裤的狂热中;之后,当CK开始生产运动休闲服饰时,我转投向它们。我能满怀深情地回忆起我那件宝石色调的CK斜纹布衬衫裙,它配有一条宽宽的皮带,是我在西姆斯折扣店(Syms)淘到的。一次,一位成年朋友到我们小镇上最红的发型师那里去做头发,我就穿着这条裙子和她一块儿去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被夸作“靓女”——这正是那位发型师的赞语。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时尚事件。
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拥有多种产品线的CK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体,不停地为它的主人卡尔文·克莱恩和巴里·施瓦茨赚取巨额财富[直到该公司于2003年初被菲利普斯一范·休森集团(PhiIlips--Van-Heusen)收购]。尽管这家公司已经赚取了不为外界所知的成千上万的利润,但其员工所付出的努力却几乎被忽略了。而且这间拥有完美品牌形象的公司,一直都忽略了自己的光鲜背后,商业操作上偶尔产生的失误。
时尚行业是最为生机勃勃的行业之一。T台展示、超级模特、令人目眩的广告大战,以及每季新装发布,都令外行眼花缭乱。
但事情的实质是两样的。每一位家喻户晓的设计师都经历了为成名而展开的激战。这需要许多要素的“联手出击”,而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条件是很难得到的:财力后盾、媒体支持、零售推广、设计师形象的打造,自然,还少不了在恰当的时机推出好作品,以令一个设计师攀上行业顶峰。
许多时尚业中人都乐于相信,时装业就等于设计、剪裁、色彩搭配、给模特套上新装——这都是艺术工作——它基于创造力,而不是商业运作。
但是,在美国,居霸主地位的设计师引领的品牌——如Polo RalphLauren、Tommy Hiltiger、Donna Karan,当然还有Calvin Klein——都证明了,在时装业的运作中,设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个行业在产品营销、公司形象定位、与零售商的无间合作、时尚媒体的支持等要素中得以运转,而最重要的,则是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背后,得力的商业管理与运作。
卡尔文·克莱恩是美国目前一位伟大的时装设计师。据估算,他每年约能创造30亿美元的销售额。几乎不可能再有人能达到他作为一位时装设计师、一位商人。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形象建立者的成就。
卡尔文·克莱恩的故事正是“美国梦”的代表:两个来自布朗克斯(Bronx)①的年轻人,他们想赚钱,于是他们找了个小营生,然后,他们建立了一个价值亿万的商业王国。尽管克莱恩和施瓦茨在这一路上犯过一些大错,付出过昂贵的代价,但他们始终都坚持了对公司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品牌形象的控制。这令他们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CK,作为一个品牌,意味着极简、性感、现代、优雅和舒适。
而作为一个人,Calvin Klein——卡尔文·克莱思,则是才华横溢、追求完美的代名词,当然,同时,这个名字也令人联想起惊世骇俗、离经叛道。正如本书作者莉萨·马什所说:“卡尔文·克莱思是一个矛盾的人。”
作为中文版译者,我非常愿意向读者推荐这本《CK帝国》。作者以客观、细腻的笔触,展现了CK品牌帝国的成长与辉煌,同时为我们描绘了卡尔文·克莱恩本人灿烂而矛盾混乱的人生。
他的创造力光芒四射,在时尚史上打下深刻烙印。他的商业帝国雄踞一方,为他和他的合伙人带来滚滚财源。他从底层起步,他把创意和商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疯狂地追逐利润,他与女人、酒精和毒品纠缠不清。毫无疑问,他是时尚产业乃至整个现代商业社会中最富传奇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在这本书里,如果我们征战于商场硝烟,我们可以看到CK品牌如何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如果我们探索于成才之路,我们可以领悟卡尔文。克菜恩如何自我培养、努力奋斗、克服挫折,最终登上事业顶峰;如果我们是时尚爱好者,我们可以欣赏一幅20世纪时尚业的画卷;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消遣,那么,本书俯拾皆是的睿智幽默的讽刺揶揄,也足以令人在得到启发之余,解颐一笑。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中,作者花较大笔墨描写了CK品牌赖以成名的广告战术。应该说,CK的广告手法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勇气,但同时也充满色情、暖昧和性暗示。CK广告被公认为西方色情广告的先驱,在吸引了大量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抵制和反对。为了客观全面地表现CK品牌的发展路程,翻译时保留了这些细节。至于如何看待其价值取向、表现手法,以及一个企业为夺人眼球而不择手段的理念和行动,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上海远东出版社应韶荃先生和李巧媚小姐的悉心指导。感谢宋洁先生的大力帮助,本书的顺利完稿离不开他。此外,还必须向汪小超先生、严梦敏女士、郭孟焕小姐的协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当然,如果译文有错漏讹误之处,责任完全由本人承担。
汪薇薇
2007—02—05
莉萨·马什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时尚圈中最引人注目的品牌的内部商业运作,这是从未披露过的内幕报道……她结合了时尚业的大背景和商业问题,讲述了一个完美的故事。一个偶像级美国品牌的挣扎与成功——到达顶点,却似乎又是下一个篇章的新起点。即使身为一个业内人士,我仍然觉得这本书新鲜有趣,因为对于这位在业内被谈得最多、写得最多的设计师,本书体现了一种新观点。
——瑞德·克拉科夫,Coach公司总裁兼执行创意总监
这不仅仅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凭借销售香水和牛仔裤脱贫致富的故事。马什出色地向我们展示了在20世纪最后时刻,当卡尔文·克莱恩将我们带向他的极简美学。并用他的性感广告挑战我们的清教徒主义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如何进化发展的。
——理查德·约翰逊,《纽约邮报》第六皈编辑
卡尔文·克莱恩比其他任何设计师都倚重广告的力量,来创建他的公司的形象。作者莉萨·马什在有声有色地细述克莱恩发家致富的故事的同时,认识到了魔法背后的机理。这是一本非常有说服力的书,也是一本你可以从中学到东西的书。
——多尼·多伊奇,多伊奇公司主席兼CEO
卡尔文·克莱恩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和划时代的营销专家…”卡尔文·克莱恩公司从推着一架子外衣由第七大道赶往第五大道起步,到成为全世界最具认知度的时尚品牌。莉萨·马什带你进入迷人的商业之旅。
——弗恩·马里斯,IMG公司7th on sixth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