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成就,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已成为20世纪革命文学的丰碑。然而,巨人的另一面——家庭生活,却鲜为人知,尤其是茅盾对他女儿沈霞的舐犊深情,更为一般人所不详。本书就向你介绍了茅盾的家庭生活,以及他的女儿沈霞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想知道更多关于茅盾和他女儿的生活,那就请你打开本书仔细阅读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茅盾和他的女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钟桂松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茅盾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成就,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已成为20世纪革命文学的丰碑。然而,巨人的另一面——家庭生活,却鲜为人知,尤其是茅盾对他女儿沈霞的舐犊深情,更为一般人所不详。本书就向你介绍了茅盾的家庭生活,以及他的女儿沈霞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想知道更多关于茅盾和他女儿的生活,那就请你打开本书仔细阅读吧!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茅盾的家庭生活,尤其是茅盾对他女儿沈霞的舐犊深情。在本书中茅盾对于女儿的去世,他以无比痛苦的心情写道:“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困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 目录 一、女儿的出生 二、快乐的童年 三、歌声和书声 四、名著《子夜》、《春蚕》等诞生时期的家事 五、女儿才华初露 六、两代人作文各领风骚(上)(下) 七、在大夏大学附中 八、求学长沙周南女中 九、香港华南中学的苦读 十、在新疆的艰难岁月 十一、大出所料 十二、爱犬——列那和吉地 十三、留在红都延安 十四、进入中国女子大学 十五、延安大学俄文系的高才生 十六、在整风中努力造就自己 十七、困惑中依然努力 十八、对延安的思念 十九、简朴的婚礼 二十、意外中的意外 二十一、刻骨铭心的怀念 后记 试读章节 茅盾早知道瞿秋白的大名,这不仅是因为王剑虹是茅盾的学生的缘故,而是瞿秋白此时已是大名鼎鼎的多才多艺的革命家,1923年春天,邓中夏到上海大学任总务长后,聘瞿秋白为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而茅盾也在上海大学教书。所以,茅盾在上海大学的一次教务会议上见到“久仰”的瞿秋白。他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见瞿秋白。虽属初见,却对他早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从郑振铎那里听来的(‘五四’时期,郑和秋白同在北京,办过一个周刊),也是因为读了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 (原名《饿乡纪程》,1921年10月完稿,1922年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在商务印书馆发行)及《赤都心史》的原稿,感到他的文章极有风趣,善于描写。……这两部书的原稿,是瞿秋白尚未回国时由莫斯科寄来的。当时我觉得这两部书的书名是一副对联,可以想见作者的风流潇洒。然而商务印书馆当局却觉得《饿乡纪程》书名不好,改题为《新俄国游记》,便落了俗套了。” 茅盾与瞿秋白相识后即成为挚友,尤其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后,和茅盾家比邻而居,都住在闸北顺泰里,两家来往十分密切,杨之华和孔德沚两人经常穿着工人的衣服深入到工人夜校和女工多的工厂里,倾听工厂女工的苦难倾诉,启发女工的革命觉悟。聪明的孔德沚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在深入底层贫苦女工中的同时,有时还穿起旗袍出入名门望族的熟人家里,做阔人家的小姐少奶奶的工作,启发她们觉悟起来,解放自己。所以,茅盾一家和瞿秋白一家来往十分密切,有时茅盾母亲做了什么乌镇菜,也会让在家的瞿秋白他们过来尝一尝,瞿秋白和杨之华也“伯母伯母”地亲热地称呼着茅盾的母亲。在这一段时间,茅盾的胞弟沈泽民与张琴秋从谈恋爱到结婚,也都在上海,因而与瞿秋白一家十分稔熟。因共同的革命目标和高尚的品格几个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茅盾、瞿秋白、沈泽民三户革命家庭里,有三个小孩:沈霞、沈霜和杨之华的女儿瞿独伊。瞿秋白自己没有孩子,所以将杨之华和沈剑龙生的女儿视为自己的亲生女儿,十分喜爱。沈泽民刚结婚。由于瞿独伊的岁数和沈霞、沈霜他们差不多,父母都去干革命工作了,留在家里的三个孩子几乎都是茅盾母亲带着,除照顾他们的生活外,每天还亲自给孙子孙女讲《西游记》,讲童话故事,孩子们整天都“奶奶,奶奶”地围着茅盾母亲转, 那时候,拍照片还是很稀罕的事,瞿秋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有时也会和茅盾一家去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前的花园里散散步,看看花,三个孩子中沈霞和瞿独伊已三四岁了,而沈霞的弟弟沈霜还要抱着去呢。瞿秋白穿着当时颇为通行的长衫,戴着礼帽,拉着沈霞和瞿独伊,连连说,“来来就在这里,我和亚男、独伊一起拍个照!”沈霞一听瞿秋白叔叔让拍照,忙朝照相机方向看去,而独伊却因太阳强,额头上有点痒痒,听得父亲让拍照,忙用手去抓痒,结果“咔嚓”一声,将一代革命家和沈霞、瞿独伊两个小女孩定格在黑白照片上。瞿独伊两条裤腿卷起,露出一双半白色统袜,显得干净,左手在额头上抓痒,而穿着长衫满脸笑容的瞿秋白似乎早已作好准备,一副慈父形象。这是沈霞小时候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 也差不多这一时期,沈霞和父亲茅盾在涵芬楼花园里玩,茅盾当时的装束与瞿秋白一样,一袭竹布长衫,一顶礼帽,皮鞋锃亮,他带着女儿仍不忘搬一把高背藤椅放在花园里,女儿则围在椅子旁玩耍,从现存照片上看,理着分头的青年茅盾,戴一副眼镜,一脸灿烂。这张照片摄于1924年1月5日,沈霞不到三岁,理一个娃娃头,穿着很整洁,一只肉鼓鼓的小手伸向上方,似乎在叫喊着什么。 不知为什么,此时一岁多的弟弟沈霜却没有随父亲或瞿秋白叔叔一起照一个相 五卅运动前,尽管父母忙于革命工作,但在祖母陈爱珠的管教下,沈霞姐弟十分怏乐,沈霞懂事也早,因而也深得长辈的喜爱。茅盾家的邻居,除了瞿秋白一家外,还有叶圣陶一家,叶家有三个孩子,孩子的父母都从事文化和革命工作,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和孔德沚等一起去做女工工作,一起去教女工们识字,宣传革命道理,茅盾和叶圣陶家的孩子年纪相仿,自然就整天在一起玩耍,在瞿秋白、叶圣陶、茅盾三家的小孩中,其中叶圣陶家的老三叶至诚年纪最小,也最淘气。据说,有一次叶至诚的母亲胡墨林实在被叶至诚吵得没有办法时,将小小年纪的叶至城绑在桌子腿上,叶至诚挣扎不掉就哇哇大叫,幸好沈霜到叶圣陶家找小伙伴玩,看见叶至诚在桌子边又哭又叫,就赶快向胡墨林阿姨求情,才将叶至诚“释放”。 沈霞四五岁时,当时正逢五卅运动前后,茅盾夫妇几乎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斗争,孔德沚在沈霞四岁时即1925年,由杨之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孔德沚入党后,积极性更高了,常常利用自己能讲一口地道的上海话的优势,深入工厂和女工们打成一片,很晚才回家:沈雁冰此时作为上海中共党组织负责人之一,为争取五卅运动的胜利,日夜开会,组织发动民众。因此,沈霞开始读书的启蒙任务,又让祖母陈爱珠来担当。P9-P13 后记 茅盾心爱的女儿沈霞同志1945年8月因人流不慎感染去世,是茅盾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最为痛彻心扉的一件事。1946年8月,沈霞去世一周年时,茅盾应约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他想起萧红想起女儿,心情无比抑悒悲痛,他借为萧红《呼兰河传》作序时写道: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 茅盾这段隐在内心无法言说的悲痛,借为萧红《呼兰河传》作序,写出这如诉如泣的哀美文字;我们同样看到,茅盾晚年在写回忆录时,写到女儿沈霞的去世时,字里行间依然老泪纵横!今天我们读到茅盾回忆录有关沈霞去世这一节时,依然仿佛听得到茅盾强忍悲痛半夜梦中哭泣的悲声。夫人孔德沚当时得知女儿在延安去世,那悲痛欲绝的呼唤,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女儿沈霞的去世让孔德浊郁悒伤神,一生都无法释怀,就在茅盾写《呼兰河传》序文时,这位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也写了一生中唯一的一篇思念女儿的文章,其哀痛悲愤之情,跃在纸上,孔德沚心里在流血。 茅盾一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先后奉献三位亲人,1934年,茅盾胞弟沈泽民,病逝在鄂豫皖苏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追求真理,为了去东北工作,女儿沈霞竟意外去世在革命圣地延安。1949年女婿萧逸作为战地记者,牺牲在解放太原的前线阵地上。茅盾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深知要奋斗就要有牺牲的革命道理,但他也始终无法释怀,晚年在孤独中高声朗读女儿高中时的作文,一种老父亲思念女儿的悲怆,漫溢在茅盾整个的内心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一直在注意收集、梳理茅盾女儿沈霞的生平材料。纪念茅盾逝世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茅盾家乡召开,韦韬先生知道我在搜集沈霞史迹时,便将他家中保存的沈霞中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带来让我研读。当时我捧着两册作文本原件小心翼翼地阅读时,深知这两册作文保存的不易及蕴涵的分量。后来,韦韬先生又提供了沈霞、萧逸在延安写的几个日记本以及他们的一些书信。这些沈霞写的日记和信,今天已经发黄发脆,但从这些粗糙的纸片上,仍可看到一个追求进步有着远大理想充满活力才华横溢的形象。 写的信和她写的日记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沈霞的书信日记在她去世后由其爱人萧逸保管着,萧逸1949年牺牲后由其战友张帆等清理后让邓拓同志带到北京,交给正在为新中国建立日夜操劳的茅盾,此后一直由茅盾亲自保管着,茅盾逝世后,由韦韬先生精心保存着。望着六十多年前沈霞的这些日记,沈霞的亲笔书信,我深感责任重大。 经过几个月的整理——幸亏单位任轶华、应莺两位同事帮忙,进行认真的辨认打印,后来又经韦韬先生校勘,终于将十多万字日记和几十封信全部整理出来。后来,韦韬先生又寄来了几十帧沈霞在上海、香港、新疆时的照片。龚景兴先生到处寻找帮助复印了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上的有关报道,沈霞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同学侯波同志不仅回答我的求教还及时寄来有关资料,所有这些,都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梳理研究沈霞的有关史料时,发现这位尽管还没有建功立业便早逝的革命者,有着和一般年轻人不一般的文化背景和才智理想,自幼聪慧,尤其在其祖母陈爱珠的管教和父母的影响下,知书达理,早知早觉,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她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剖析自己思想时,也反复谈到自己学生时代的识见,常常在常人之上:而在她一些未刊作品中,忧国忧民,同情弱者的思想情怀,家庭影响显而易见,一个革命者的端倪显而易见。在她的日记中。记录了在延安的培养熏陶下,如何刻苦努力地去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具有理想主义激情的有为青年。 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但在沈霞年轻的生命里,短暂的一生中却有许多方面是值得后人怀念,因为沈霞的聪慧曾经给文学巨匠茅盾带来欢乐,沈霞的不幸去世也给茅盾带来无尽的忧伤,成为其终生之痛,女儿沈霞的遽然去世,直接影响了茅盾的创作,父女的舐犊之情,恐怕古今中外,大人物小人物都同此一理! 所以,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在沈霞去世60周年的时候,写出初稿,后又几易其稿终于写出这部二十多万字的沈霞传记作品。其间韦韬先生在百忙中亲自审阅打印稿,提出不少中肯意见。这里,我也要感谢东方出版社的邓仁娥同志,十年前,她为我责编出版了《茅盾传》,十年后,东方出版社又将该书出版,让世人及时了解茅盾鲜为人知的女儿沈霞短暂而充满追求的一生。所以我很感谢也很珍惜这个缘分。 茅盾文学是个富矿,虽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关茅盾研究的专著达一百多本(部),但远远不够,估计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刚刚开个头,许多课题尚未涉及,相关的文章还未落笔,写完茅盾女儿沈霞的传记又平添了许多感想,现在也一并写在这里。 200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