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一千余年前封建王朝大唐帝国的黄昏时期的著作。那时,帝国正上演着光荣与梦想的破碎和朝廷全体成员的拯救行动,每个人都在为帝国的覆亡故意或是无意地做着“贡献”,每个人都身处其间,在黄昏中看着帝国的夕阳慢慢落下。在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声中,大唐帝国的黄昏不可逆转地开始上演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唐帝国的黄昏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何文韬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一千余年前封建王朝大唐帝国的黄昏时期的著作。那时,帝国正上演着光荣与梦想的破碎和朝廷全体成员的拯救行动,每个人都在为帝国的覆亡故意或是无意地做着“贡献”,每个人都身处其间,在黄昏中看着帝国的夕阳慢慢落下。在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声中,大唐帝国的黄昏不可逆转地开始上演了…… 内容推荐 在安史之乱后,一批唐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里面有皇帝,有文臣,有宦官,有军阀。皇帝有复兴帝国之志,文臣有重振王朝之心,宦官有甘心为奴之情,军阀有爱国忠君之意。可惜的是,皇帝的志向没有实现,文臣的诚心没有兑现,宦官的情感没有释放,军阀的意愿没有实践。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反面。 目录 第一章 两个胖子的表演 胖子安禄山 胖子杨玉环 李隆基的功过 第二章 无能为力的唐德宗 为什么要敛财 泾原兵马的愤怒 是谁让你如此多疑 第三章 唐代的“百日维新” 以顺宗的名义 王叔文之死 宦官俱文珍 第四章 向藩镇开炮 宪宗这个人 武元衡的脑袋 宪宗之死 第五章 两全低能皇帝 本不该是您二位 “清思殿上吃杯酒” 裴度:帝国不再需要你 第六章 向宦官反击 王守澄之死 甘露之变:终于发生了 唐文宗的问话 第七章 谁是谁非 李德裕杀佛 牛僧孺:再度归来的无奈 李宗闵:是君子还是小人 李商隐:在党争的夹缝中挣扎 第八章 最后的辉煌 唐宣宗的韬光养晦 一个人的表演 逃不出的怪圈 第九章 我花开处百花杀 桂林兵变 又一对欢喜父子 黄巢的理想 第十章 可爱的唐昭宗 年轻皇帝的心思 是搅动而不是撼动 哪里有复兴大任 第十一章 宦官登天 兵权!兵权! 南衙和北司 宦官时代的终结 第十二章 帝国之痛 遍地诸侯 流氓朱三 日落东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人往往靠“关系学”得到一切,但却往往不敢于和不屑于正视关系学,李林甫就是靠着这门拿不上桌面的学说得到了他的一切。用必要的“钻营”与必须的“狠毒”和对皇帝时刻表示的忠诚之心,李林甫最终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他是一个历史上最标准的奸佞之臣,无人可出其右。据说,他有一种特殊的本事,那就是:用心诡秘,难以窥测,而且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一套硬功夫。 不过,李林甫能受到李隆基一如既往的信任,的确是他本人有相当才干。李林甫对行政事务的处理能力,使他成为帝国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 李林甫之所以能够连续担任十九年的宰相,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以其行政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朝野的畏服,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实事求是地说,开元之治在后期的延续,李林甫功不可没,安胖子之所以在他死后两年才造反,固然有杨国忠的“功劳”,但安胖子畏惧李林甫而不敢反叛却是不争的事实。第二,作为让后人创造了成语“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在保护自己权力方面可谓殚精竭虑。他本就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他可以心不惊肉不跳地以阴谋诡计陷害一切有可能得到皇帝赏识,从而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被他陷害过的臣子,如韦坚、李适之、王忠嗣等一大批得到过李隆基信任的文武大臣都是才能卓越之辈。他之所以对这些人下杀手,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人过分接近皇帝,有可能取代自己或者分享自己的权力。 这样做,对他本人来讲当然是好事,可对帝国来讲,却是糟糕透顶。帝国中央官僚集团被他不断进行的清洗所动摇,许多官员被他的三番五次残酷的清洗所吓倒,或是投靠他,或是默不作声。大批杰出的臣子或被处死,或被流放,这种朝廷缺乏才识之士的真空,必然为缺少才干但擅长奉承阴谋的小人所占据,杨国忠的继之而起,就成为李隆基后期政治的必然趋势。果然,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掉。同年,杨国忠代替了他的位置,大唐帝国的晦气就来了。 杨国忠与安禄山并无深仇大恨。但,杨国忠非要证明安禄山必反,并且通过各种手段逼着安禄山来证明自己的推断。 原因就是,安禄山十分瞧不起这个靠着娘儿们当上宰相的他。杨国忠自李林甫死后所做的一件对他自己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经常在李隆基面前说安胖子要造反,说得次数多了,李隆基也就半信半疑。他召来安禄山,安禄山大哭,表示自己坚决不会造反,并且说杨国忠不是好鸟,想要陷害自己。 李隆基当然不信杨国忠不是好鸟,也不太相信他是好鸟。可对安禄山,他始终是相信的。他让安禄山回范阳,安禄山回范阳后,许多天不出门,装病。不过,他经常问从京城回来的人一句话:“老头子(李隆基)还在吗?” 这话或许有两层意思:一是,老头子死了,他才好去京城捉杨国忠像杀猪一样地杀掉;二是,老头子死后,他很可能会失去靠山,而成为被人杀的猪。 所以,老头子一死,他必须要造反。但杨国忠坚决不让他等下去。天宝十四年(755年),杨国忠让人搜寻安禄山造反的证据。对正常人来讲,这不但是一份苦差事,还是一份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的手下和主人一样,都是不正常的,不但找到了安胖子要造反的证据,还把安胖子在京城的家属杀掉了。 安胖子又惊又怒,他跟手下说:“这个姓杨的,我呸!当初,老头子让我到长安去当宰相,他怕我分他的权,居然不让,现在又杀我的人,我他妈的气死了。” 他找来人给李隆基写信,并给杨国忠定了二十多条罪状,希望李隆基可以治杨国忠的罪,但李隆基不能。杨国忠在朝中的势力并不差于当初的李林甫,李隆基老眼昏花,脑袋失灵,他很怕按照安胖子的意思去办,会发生意外情况。所以,他并不做。 安禄山只好起兵,但他当时起兵目的的确是朝着杨国忠去的。但杨国忠可不这样认为,他几乎是大喜过望,按他的意思,安胖子终于反了,他的心事终于可以放下了。 李隆基也认为安胖子是造反,就在杨国忠的忠实建议下,把在京当太仆卿的安胖子之子安庆宗杀了。安禄山得知其子被杀后,号啕大哭: “我有何罪,杀我儿子!” 安禄山只好造反,遂了杨国忠的愿。 一个人逼反一个人其实并不容易,杨国忠之所以能逼反安禄山,主要在于杨国忠有这样一个能逼安禄山反的地位。 杨国忠是大唐帝国仅次于李林甫的奸贼,但他没有李林甫的治理才能,在心机上也远远落后于李林甫,他之所以能打败李林甫,第一,李林甫快死掉了;第二,他妹子杨玉环在李隆基枕头边帮助他。 据说,杨国忠宴请朝中大臣时,就叫妓女各端着一种食品,起名“肉台盘”。如果是在冬天,就让妓女围着,叫“肉屏风”。又选身材肥大的妓女在前边遮风,叫“肉障”、“肉阵”。 仅从这件事上就可看出,杨国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和李林甫一样,杨国忠也有一技之长,就是赌博。他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也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这些手段当然是卑鄙无耻的。他攀爬的过程之所以很短,还在于胖子杨玉环。历史记载都着墨于杨胖子和李隆基的爱情,却忽略了杨玉环在这个哥哥身上所下的工夫。 里应外合,往往能出奇制胜。杨国忠能出现在帝国舞台上,并主宰了这一舞台,不能不说有杨玉环的明帮暗助。但是,杨国忠自做上宰相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人认为他必败。这就是他永远也比不上李林甫的地方。 当时,陕西有一名叫张彖的进士,因为被杨国忠垄断官途,所以不能得到官做。有人劝他去投靠杨国忠,以便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不去,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一座泰山,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一旦天下稍有变化,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 果然,不久后,他就在跟随皇帝逃往四川的路上被士兵杀掉了。杨国忠的死已毫无意义,因为帝国已经破败,而杨玉环也在这次兵变中被迫自杀。狗惹的祸,主人也有责任。杨玉环虽然没有在帝国舞台上亲自表演,但她带来的狗已经为她争得了太多面子,以至于把“丧命”都争来了。 杨国忠是该死还是被冤枉,如果安胖子造反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在他主持下的二次讨伐南诏之战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唐朝初年,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这一切都在帝国的支持下完成的,而大唐帝国扶植南诏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大唐帝国西南边疆的安全。 可到了李隆基时期,有一次,南诏不知何故杀掉了朝廷命官。原本,这件事很容易解决,但杨国忠却于天宝十年(751年),派出了帝国的笨蛋将军鲜于仲通带领八万大军讨伐南诏。鲜于仲通绝不让南诏跟自己求和,南诏只好与吐蕃合并。该年四月,在诏、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泸南,八万人只剩下了两万。三年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的一年,杨国忠又抽风似的派出另一个饭桶将军剑南留后李宓带领七万大军进讨南诏,结果又是大败。李宓在这次战争后失踪了,云南从此再不服帝国的管辖。 两次讨伐南诏之战使帝国丧失了十三万士兵,而杨国忠没有得到任何惩罚,他把帝国军队当成了炮灰,只是因为他想争得一点战功。他死在士兵手里,可算罪有应得。 无论是安禄山、杨国忠,还是李林甫,他们都能把大唐帝国折腾得奄奄一息,到底是谁在帮助他们?或者说,帝国的皇帝在干嘛?P9-12P9-12 序言 有一个中年人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一天他心血来潮,忽然想玩扔铅球,但不小心把腰闪了。为了恢复腰,他使尽了各种方法,但终于没有把腰恢复,还死在了这种病上。后人说,他被卤莽撞了一下腰,但有识之人却说,人到中年,必有腰痛之病,必要死在此病上。 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大唐帝国就是这个中年人,“安史之乱”则是把腰闪了,玩扔铅球的李隆基把身体留给了他的后代,可惜的是,腰痛病时好时坏,临死都未痊愈。 用“事在人为”四个字来解释这个中年人的死亡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的确无法再用别的词来解释大唐帝国覆亡的原因。是藩镇割据还是宦官乱政,是党派林立还是农民造反,所有与大唐帝国灭亡的因素现在都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想要知道的不仅仅、也不应该是这种大而化之的所谓观点。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帝国。那时,帝国正上演着光荣与梦想的破碎和朝廷全体成员的拯救行动。每个人都在为帝国的覆亡故意或是无意地做着“贡献”,每个人都身处其间,在黄昏中看着帝国的夕阳慢慢落下。 在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声中,大唐帝国的黄昏不可逆转地开始上演了。 从安禄山注册了“安史之乱”的黄昏商标开始,接连上位的帝国皇帝们疲于奔命,为了挽救帝国或是绞尽脑汁或是破罐子破摔,帝国的臣子们或是为国尽忠或是意气用事,节度使们或是阳奉阴违或是我行我素,皇帝的家奴们或是反奴为主或是弑帝立帝,还有草民与帝国军人的忍无可忍,一声惊雷。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大唐帝国黄昏期的一道风景与推动夕阳下沉的催化剂。 大唐帝国灭亡于朱温,破落于黄巢,祸起于桂林兵变。根源于李隆基。在每一阶段,都有人源源不断地为这一过程“添砖加瓦”,包括英明的皇帝,也包括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臣子。 一方面是帝国内部的“事在人为”,一方面是帝国外部军事力量的强力打压,这个帝国只好昂首阔步地走向黄昏。 大唐帝国的黄昏期与大明帝国不同,在明帝国的黄昏期,无论是皇帝还是臣子,都没有做对一件事。而在大唐的黄昏期,无论是皇帝还是臣子,都做对了很多事,但结局却和明帝国一样,未逃出覆亡的命运。 为什么会是这样,是无力回天还是天数有定?这一切都应该从两个胖子说起。 后记 历史本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翻看史书时,那些人做的那些事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读历史,很多时候,大概只是一种消遣。可读中晚唐历史,却一点都不能当作是消遣,因为轻松不起来。 在我创作过程中,诸多前辈对那段历史的感悟以及叙说都时刻影响着我。原本,我可以创造出另一种写法和思路,但终究没有逃出唐史研究人的窠臼。我不得不走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唐人做唐事的路。 于是,看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把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治世和盛世不是接替出现的大唐帝国推向深渊,我看着,当然也只能看着。 所以,我自然就轻松不起来了。 那么,在这本书里,我到底说了哪些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呢? 第一,我觉得,唐朝本可以再复兴,但一系列阴差阳错使它一直朝着覆亡走下去。第二,唐朝的覆亡很可惜,那些中唐晚唐的皇帝们永远没有了自己祖宗的魅力和能力,唐朝的辉煌只是因为他们,而消逝了。第三,我要说的还有很多,相信在你读完这本书时就会知道,历史上的任何事其实都是人做出来的,即使他们摆脱不了时势所限,可总有回旋余地,可这本书中,许多人都没有。最后,我要感谢几位老师和朋友,是他们在我创作过程中的指指点点让我突然冒出灵感,将这本书完成。他们是,黄海龙先生、杜文钟老师、秦铭、刘忠坤、张东辉、李捷、杨兵和蔡健申。 没有什么比得到朋友的帮助更让人高兴的了,如果大唐当时能有这样的好朋友,就不可能覆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