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简·奥斯丁的谋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崔硕庸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崔硕庸(Cbwe,Suk—Young),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和纽约大学政治学系。曾任《美国政治学评论》联合主编,《经济行为与组织期刊》《美国社会学期刊》编委。研究兴趣主要是博弈论,及其在社会运动、选举与信息汇总、社交网络、金融政策、暴力、文学等领域的应用。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出生和长大,现和家人生活在洛杉矶圣莫尼卡。
书评(媒体评论)
崔硕庸让我们看到,奥斯丁笔下的角色懂得运用
策略思维。博弈论学者会喜欢这本书,本作是对他们
不熟悉领域的探索。这本书也可以向奥斯丁的粉丝,
展现她们最喜爱的作家的谋略天才,教给她们博弈论
的智慧。
——托马斯·谢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我等不及想看崔硕庸这本关于奥斯丁和博弈论的
书了,这两个话题我都超喜欢(这有点书呆子气,我
知道)。
——切尔西·克林顿,希拉里与克林顿之女
以博弈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奥斯丁,常常会有惊
喜。反过来,文学评论也完全可以从博弈论中寻找趁
手的工具。比如,将本书解读奥斯丁作品的分析方式
迁移到《红楼梦》也完全可以成立。
——黄昱宁,理想国文学奖得主、《八部半》作
后记
两年前,责编将英文原版的《简·奥斯丁的谋略》
(Jane Austen,Game Theorist)交到我手里时,第一
眼见到这漫威画风的图书封面甚感新奇。当年正是简·奥
斯丁逝世两百周年,人如其文,印象中的这位女士应该是
一位清新典雅的文艺淑女,与驰骋在名利场中的博弈论似
乎并无太大关系。后来,我重读了奥斯丁的小说,特别是
《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对崔硕庸教授评价奥斯丁
“野心勃勃”深感赞同,小说的世界的确没有离开过“几
户人家的乡村”,也尽是“女大当婚”之类的琐碎事。但
这位女作家却用机智又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对“人性最透
彻的理解”,洋溢着平凡生活中的智慧与理性之光。
作品是人创造的,人是被时代创造的。奥斯丁的六部
小说集中在1811—1818年出版,而十九世纪初欧洲烽火四
起,英国也并不平静。她出版第一篇小说《理智与情感》
的同年,威灵顿公爵在半岛战役中狙击了法军,威尔士亲
王乔治成为摄政王。三年后,《傲慢与偏见》正式出版,
这一年威廉·赫德利发明的早期蒸汽机车开始在轨道上行
驶。1814—1815年,反法同盟与法国签订《巴黎条约》,
拿破仑战争结束。奥斯丁相继出版了《曼斯菲尔德庄园》
《爱玛》。1817年,年仅41岁的简·奥斯丁离开了人世。
翌年《诺桑觉寺》和《劝导》结集问世(这才第一次署上
了作者的真名)。在这样背景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奥
斯丁的作品何以同时兼具乔治王时代的古典感与维多利亚
时代现实文学的批判性。
再说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策略思维的科学,是冷战
的产儿,历史尚不足50年。而策略思维作为一种伴随“关
系”而生的智慧,历史恐怕要追溯到人类文明早期。策略
思维是基于预测“对方打算怎么做”继而战之以胜,从而
达到已方目标的博弈过程,是一门“操纵”的学问。纵观
人类政治军事史,权谋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男性更热衷
于讨论这些领域。相比之下,奥斯丁擅长描绘的爱情、婚
姻与金钱之类的现实理趣,读者被理所当然的圈定为女
性,比起改变世界,她们似乎对生活本身更感兴趣。毛姆
甚至调侃道“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满脑子想的都
是物质的东西”。这其实是对女性的误解,也是对奥斯丁
的误解。我想,崔硕庸教授在本书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
点:改变人类命运的奇谋远略,与青年男女谈婚论嫁中的
小心思毕竟是同一回事。在比利牛斯半岛上英国人利用拿
破仑的“西班牙的溃疡”,给拿破仑的战斗行动制造困
难,使用少量兵力而使对方受到很大的牵制。这种“间接
路线”战略不正是与《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从未刻
意采取任何正面行动,但却总是和埃德蒙一起谈心,最终
捕获情郎使用的是一样的策略么。奇妙的是,半岛战役与
小说问世正是同一年。
每个人都可以从实际经验中找到充分的例证,说明策
略思维的意义。这并不是崭新的思想,而是“古已有之”
的旧观念。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有这样一句鞭辟
入里的话:“战略的真正目的并非要寻找一场会战,而在
于寻找一种有利的战略形势,即令这种形势本身并不能产
生决定性的结果,但在这种形势之下继之以一场会战,就
可能达到这个目的”。我想,这句话要是用在追求爱情这
事上,真是再厉害不过了,仅需要把这句话中的“会战”
一词改成“表白”即可。而在博弈论术语中,这就被称作
“混合策略模型”。
崔硕庸教授在《简·奥斯丁的谋略》中强调,奥斯丁
的世界看似狭小闲情,却饱含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智
慧。不仅是奥斯丁,民间故事与众多文学作品早先于科学
之前就已经解释过这样的智慧。博弈论是抽象、公式化的
数学表达,相比之下,以现实的、美的方式来叙述的文
学,更容易被人们领悟。这又不禁让我联想起战略思维中
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想要说服他人接受某种思想,最可
靠的的办法是设法使他相信,这个思想正是他本人提出来
的。文学作品能让读者带入到角色之中去感受,就如同诗
歌具有“哲学的表现力”。所谓诗性的智慧,就是可以不
经逻辑推演而“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正是文
学艺术的伟大之处。不过,是基于理性的推演也好,基于
诗性的直观也罢,它们试图去分析的策略思维其核心本质
一言以蔽之,即“换位思考”。这两种途径各有自身的价
值,但其间的冲突也是相当明显的。
话说回来,正因为有着冲突,才驱使心灵不断否定自
身、发展地去认识世界,就像这本用科学理论来解释文学
作品的论著,同时有这么一张诙谐感十足的漫画脸,着实
有趣。
在最后,感谢在翻译过程中帮助我的朋友,感谢本书
的编辑,也感谢让我与此书结缘的人。书中难免纰漏,如
有错误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游 嘉
348539151@qq.com
2020年3月
目录
推荐序一/黄昱宁
推荐序二/李井奎
前言
缩写说明
1.导论
2.具体情境中的博弈论
3.民间故事和民权运动
4.弗洛茜和狐狸
5.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
6.奥斯丁的谋略框架
7.奥斯丁的人类行为模型
8.奥斯丁对策略思维的辨伪
9.奥斯丁对博弈论的创新
10.奥斯丁对策略思维者的提醒
11.奥斯丁的意图
12.奥斯丁眼里的“无知”
13.真实世界里的“无知”
14.结束语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页
再也没有比人类对同类更感到好奇的生物了。一直以来,社会学都在不断地运用更加理论化和专业化的方式去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博弈论是过去50年间,尤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广为接受和最为流行的人类行为动机理论。然而我认为,简·奥斯丁早在约200年前,就已经通过她的六部小说,系统探讨了博弈论的核心思想。
奥斯丁对博弈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独立见解,还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具体研究。她首先从选择(个体行为源于自我选择)与偏好(自我选择源自个体偏好)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奥斯丁用“洞察”(penetration)一词指代策略思维,也就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一个人通过考虑他人的反应来选择是否采取某个行为。她在系统性地分析大量的实例后,认为选择和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随后,奥斯丁又对策略思维与影响人类行为的其他动机,譬如情绪、习惯、规则、社会因素及意识形态等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此外,奥斯丁还仔细区分了策略思维与另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利己主义与经济至上,也探讨了策略思维的缺点。通过以上研究,奥斯丁最终探索了博弈论的新应用,她的结论之一是:策略伙伴关系是亲密关系最可靠的基础。
奥斯丁的系列讨论具有相当的广度和前瞻性,我认为她也态度明确地表示了应从理论层面而非实用角度来探讨策略思维。她是一名策略思维的理论家,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imaginist)。奥斯丁笔下的小说并不只是简单地为博弈论提供“案例分析”,它们还是作者的一项志向远大的理论研究计划,具有无法被现代社会科学所取代的见解。
就其志趣而言,奥斯丁独树一帜,但并非个例。比如,非裔美国人的民间故事推崇的是对他人的巧妙操控,我认为这些民间故事的策略思想也被美国民权运动所借鉴。早在博弈论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之前,“民间博弈论”就已被熟练应用到各类情境之中,正如在医学出现之前人们早就靠着民间的方法行医治病。《弗洛茜和狐狸》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示弱来躲避攻击,与现代社会学中的威慑理论相比,故事的成熟度和复杂性毫不逊色。所以,我们应该去研究民间博弈论中所蕴含的智慧,就像现代医学也需要吸收传统疗法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斯丁的学说、非裔美国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民间故事,以及世界上的许多民间博弈论传统,都应被视为博弈论真正的前身。
表面看来,通过数学建模的博弈论和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奥斯丁的英文小说似乎并无多大联系:奥斯丁的小说是挑剔的、敏感的;而由冷战时期军事工业智库脱胎而来的博弈论却通常被看作是技术的、抽象的。尽管它们有不同的研究方式,但两者都是基于研究策略思维来指导个体行为,殊途同归,也就形成了类似的概念。策略思维兼具很高的技术性和生活实用性。比如,“由于担心你会把所有饼干都吃完,我就把饼干都藏起来了”,就是在实际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一个策略实例。从策略思维发展出来的博弈论也许并不是研究人类行为的惟一理论或者最切题的理论,但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独立发展起来,也就具备了普适性和通用性。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奥斯丁在博弈论史上的地位?必须看到,在过去50年中,社会学的研究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偏向应用数学,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源自博弈论与其前身——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作为近代社会学领域最为广泛研究的议题之一,博弈论与理性选择理论具有广大的社会参与度与足够的学术影响力。举例来说,有些人甚至声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是由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理性假设造成的(Stiglitz,2010;MacKenzie,2006)。
P3-5
导语
奥斯丁笔下的人情世故,蕴含怎样的博弈智慧?奥斯丁小说,何以成为女性成长必读书?
崔硕庸这本写给普通读者的书,可读性很强。书中既有博弈论的入门介绍,也有奥斯丁六部小说的情节概要。他在书中提出了多种观点,包括民间故事中的策略元素,以及国际关系中的策略筹划或者策略无能,还详尽讨论了与博弈论相关的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他的见解往往洞察深刻,引人思索。当一位智商在线、知识广博的读者,在获得了新的独特视角之后,开始热情研读伟大的文学作品,结果通常都是值得期待的。崔硕庸这本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太多了。
序言

儿时读简·奥斯丁,对小说里那些急着嫁女儿的妈妈
们如何在日常细节里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印象颇为深
刻。比如,《傲慢与偏见》一开场,班纳特家附近的尼日
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新主人是来自英格兰北部的阔少爷
彬格莱先生——重点在于,彬格莱是个单身汉,而班家膝
下无子,一共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当尼日斐花园给大
女儿吉英发来请柬时,班太太坚决不让她坐马车去。因为
天眼看着要下雨,吉英只有单人骑马去才有可能被留在彬
格莱家里过夜。我们不得不感叹班太太的细密心思,她甚
至考虑到此时彬格莱家的马车正好也有别的用处,没有可
能及时送吉英回来。临走时,班太太对大女儿说,预祝天
气变坏。
《理智与情感》里的达什伍德夫人没有班纳特太太那
么足智多谋。不过,当她的二女儿玛丽安决定独自一人在
家接待让她一见钟情的威洛比时,达什伍德夫人对这个出
格的举动不仅未加阻止,而且干脆利落地出手相助——她
迅速找了个借口,替玛丽安拒绝了米德尔顿夫人的家庭聚
会的邀请。
在《简·奥斯丁的谋略》中,这样的细节只能算是小
型案例。粗略算来,作者至少从奥斯丁的小说中找出了上
百个案例(大部分都比这两个更复杂),连同产生案例的
语境,加以条分缕析。当爱玛·伍德豪斯在画哈丽特·史
密斯的肖像时,面对埃尔顿先生表露出的欣赏,为什么爱
玛却认为他爱上的是哈丽特而不是自己?(《爱玛》)五
岁的贝齐和十四岁的姐姐苏珊为了争夺一把银刀打架,大
姐姐范妮·普莱斯用多少成本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曼斯菲尔德庄园》)。埃莉诺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爱德
华与露西早就私定终身的时候,她经过了怎样复杂的判
断,才决定“以不变应万变”是最佳选择?(《理智与情
感》)。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上百次地研究这些案例的过
程。作为一个有过编辑、翻译和创作经验的文学从业者,
作为奥斯丁的重度发烧友,这个过程既亲切又新鲜。那些
熟悉的名字和场景次第出现,却是透过崭新的观察角度、
考量工具和分析手段,从而展现别样的风景。老实说,我
多年接触文论,难免张口就是什么风格化二元论或者各色
各样可以无限叠加的“主义”,也难免对这些方法甚至这
些词本身渐渐麻木,失去敏感。这本书里几乎没有这些
词,有时会出现直观的“决策树”或者“博弈模型”,更
多的是把文本细节一条条理出来,解析其中的“策略”,
并且观察这些策略相互作用的效果。于是,心里接连浮出
了几个问号:“这还是我熟悉的奥斯丁吗?可以这样读奥
斯丁吗?为什么要这样读奥斯丁?”

整本书读下来,让我这个数学及政治经济门外汉倍感
窃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设置跨不过去的专业门槛。对于
核心术语“博弈论”,它给出的定义通俗易懂:博弈论基
于理性选择理论,考量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是运用理论化和专业化的方式去解释“人们为
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它是过去五十年间,尤
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广为接受和最为流行的人类行为动
机理论。
细读这段定义,你就会发现小说与博弈论的关系也许
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远,因为“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而
不是那样做”,也恰恰是小说家们最好奇的问题之一。从
导论到结语,这本书越来越清晰地让我们看到两者之间在
关注对象和操作方式上的共通之处。在作者看来,“策略
计划类似于一种梦想,一种每个人按设想的剧本各行其是
的梦想,”他追求的是“数学模型和文学叙述的彼此启发
与相互说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阿里尔·鲁宾斯坦的说
法或许更为形象:“模型这个词听起来要比寓言或者童话
更科学,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寓言介于
幻想和现实之间,寓言没有多余的细节和烦人的干扰……
我们可以看清楚在现实世界中不易发现的东西。当我们回
到现实,就具备了可靠的忠告和中肯的意见,可以帮助我
们去应对真实世界。”
不同的目标当然会激发不同的生存策略。有趣的是,
当这些怀着不同诉求的人物相遇,当她们的策略碰撞在一
起时,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复杂局面。如果用文学术语
来解释,这种复杂的局面就是“戏剧性”。比如情节编织
得最为复杂的《傲慢与偏见》,用作家凯瑟琳·舒尔茨的
说法,就可以看成是“那些对人性非常敏锐的聪明人,一
再地、戏剧化地相互误会的故事”。回到博弈论的范畴,
这种“戏剧性”实际上是策略与策略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饶有意味的是,在六部小说中,奥斯丁通过对这些
策略的排列组合,最终让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
物还是次要人物——个个都能做到“求仁得仁”。
无论如何,以这样的角度重新审视奥斯丁,常常会有
惊喜。在我看来,既然博弈论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
分,那么反过来,文学评论也完全可以从博弈论中寻找趁
手的工具。比如,将本书解读奥斯丁作品的分析方式迁移
到《红楼梦》也完全可以成立。粗略想来,单单“抄检大
观园”的前因后果,就可以提炼出几十个精彩
内容推荐
博弈论研究人们互动交往时的决策方式,是当今社会科学中最受欢迎的分析方法之一。而早在大约200年前,简·奥斯丁就在她的六部小说中,探究了博弈论的基本思想。你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简·奥斯丁如何对人的选择和偏好展开讨论,又如何强调策略思维?两个人结成策略伙伴,为什么是亲密关系最可靠的基础?地位较高者在同较低者打交道时,为什么往往会显得策略无知?书中列举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和现实案例,展现了博弈论的多方面应用,以及策略思维在社会交往中的根本重要性。
将文学与社会科学融为一炉,这本书揭示了简·奥斯丁策略家的一面,也会给你阅读文学作品的新视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