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宫的古物之美(2)(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祝勇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历史研究,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第十届委员。已出版主要作品有:《旧宫殿》、《血朝廷》、《故宫的风花雪月》等,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多种选本。获第一、二届郭沫若散文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担任纪录片《辛亥》《历史的拐点》等总撰稿,先后荣获第21届中国电视星光奖,第25、26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十佳纪录片奖,香港无线电视台台庆典礼最具欣赏价值大奖,与《舌尖上的中国》并列获得第18届中国纪录片年度特别作品奖。
目录
自序 故宫砂砾
序章 画里相逢
第一章 如约而至
第二章 一个皇帝的三次元空间
第三章 韩熙载,最后的晚餐
第四章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第五章 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
第六章 繁花与朽木
第七章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图版说明
注释
精彩页

中国早期找得出画家名字的绘画,大抵上都采取了横卷的形式。关于“卷”,徐邦达先生有这样的定义:“裱成横长的样式,放在桌上边卷边看的叫做‘卷”’。而竖长的挂轴、条屏,大约到北宋时代才渐渐流行。
这或许与中国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有关。中国人的目光,是属于农业文明的目光,是站在大地上的目光,所以中国人看到的世界,必然是水平的、横向展开的,所有的事物,都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平视视角,其实就是人间视角,充满了人间的温情,中国人不以上帝的视角,全知视角地、居高临下地看世界。天地辽阔,山高水长,其实都有人间的温度。万物都很远,万物又都很近,远和近,都是感觉的、心理上的,不是物理的、透视的,不符合科学法则,像一位诗人所写: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表面上说远(“天涯”),其实是在说近(“比邻”)。另一位诗人则写道: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表面上是说近,其实是在说远。这就蕴含在中国古典艺术里的“相对论”。
中国古典建筑、书法、绘画,无不侧重于在水平方向上发展。中国古典建筑从不追求在垂直高度上的攀升,而注重水平幅度的伸展。这或许与木材这种材料在修筑房屋时有高度的极限有关,更多却是文化上的主动选择,即中国人的居住,应该是田园的、紧紧依傍大地的,离开土地,中国人就会产生一种不稳定感。当下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仅造成了人与大地的隔离,也造成了人与人的疏离,有违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伦理。
关于书法,蒋勋说:“写过隶书的人大概都有一个感觉,当执笔写那个横向的波磔时,笔尖从右往左逆人,往下一按,再往上提笔造成‘蚕头’,逐渐收笔,以中锋平出构成中段,再渐渐转笔下力,到与左边蚕头相平衡的部位,又渐渐收笔成尖扬之势,造成‘雁尾’。这个过程极复杂而细微的水平线,其实只是‘一’,如果我们要完成一个‘平’的感觉,何不用尺来画呢?事实上,这条线,在视觉上并不是平的,它不是物理世界的‘平’,而是在努力完成一种平,那种在各种偏离中努力维持的‘平’是心理上真正的‘平’,也才是艺术的‘平’,而不是科学的‘平’。”
绘画在成为个人创作之初,就以横卷的形式,体现中国人的“地平线思维”。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旧1一1],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确知画家姓名的最早绘画之一,顾恺之也被称为“中国画史第一人”。这原本是一幅人物画,画的是汉魏之际文学家曹植《洛神赋》的内容,是一幅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绘画手卷,讲述的是曹植被曹丕轰出京城,前往鄄城途中,日暮途穷之际,恍恍惚惚之间,在洛河边遇见洛神并坠入爱河的梦幻之旅。但即使人的传奇,依然是在大地上展开,与山水脱不开干系。所以人物画,也仰仗地平线视角。只不过在晋画中,人大于山,不似宋元绘画,人只是藏在山水间的一个小点。

地平线,就是大地上永不消失的那一条线,是我们无法脱离的世界,所以,我们的美术史,就从一条线开始。
中国绘画,工具是毛笔,生产出来的自然是线,中国画与中国书法一样,都是线的艺术(因此赵孟烦说:“书画本来同”),不似西方油画,工具是刷子,生产出来的是色块,是涂面,是光影。当然,晋唐绘画也重色彩,也见光影,如韦羲所说:“山水画设色以青为山,以绿为水,以赭为土,间以白石红树,因青绿二色用得最多,故名青绿山水。”但那份青绿,亦是依托于线——先要用线条勾勒出山水人物的轮廓,再“晕染出体积感和简单的明暗关系”。
其实在这世界上,“线”是不存在的——画家可以用线来表现一个人,正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里描绘的众多人物,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还有刚刚吹过树梢的微风,但这世界原本就是一个三维的存在,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是复杂的多面体,哪里找得到“线”呢?P9-17
导语
美不是奢华,不与金钱等值。美,是一种观念,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是凡人的宗教,是我们为烟火红尘里的人生赋予的意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古物之美。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数十张珍稀古画高清详图,内文采用纯质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莱尼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封面背面复刻千古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做工精良,书籍本身,即是美物。
序言

我不知道本书的写成,有多少是出于一家著名刊物主
编的威逼与利诱,有多少是出于自愿,因为在写过《故宫
的隐秘角落》之后,我隐隐地有了写故宫“古物”的冲
动。
有一点是明确的:这注定是一次费力不讨好的努力,
因为故宫收藏的古物,多达一百八十六万多件(套)。我曾
开玩笑,一个人一天看五件,要全部看完,需要一千年,
相当于从周敦颐出生那一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
看到现在(公元2017年)。这实在是一件幸福的烦恼:一方
面,这让故宫成为一座“高大全”的博物馆,故宫一家的
收藏超过90%是珍贵文物,材美工良,是古代岁月里的
“中国制造”;另一方面,这庞大的基数,又让展示成为
一件困难的事,迄今为止,尽管故宫博物院已付出极大努
力,每年的文物展出率,也只有0.6%。也就是说,有超
过99%的文物,仍难以被看到,虽近在咫尺,却远似天
涯。至于书写,更不能穷其万一,这让我感到无奈和无
力。这正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即:在庞大的世界面前,写
作是那么微不足道。

这让我们懂得了谦卑。我曾笑言,那些给自己挂牌大
师的人,只要到故宫,在王羲之、李白、米芾、赵孟烦前
面一站,就会底气顿失。朝菌不知晦朔,而蟪蛄不知春
秋,这不只是庄子的提醒,也是宫殿的劝诫。六百年的宫
殿(到2020年,紫禁城刚好建成六百周年)、七千年的文明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一个人走
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
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
故宫让我沉静——在这座宫殿里,我度过了生命中最
沉实和安静的岁月,甚至听得见自己每分每秒的脉搏跳
动;但另一方面,故宫又让我躁动,因为那些逝去的人与
事,又都凝结在这宫殿的每一个细节里,挑动我表达的欲
望——
我相信在它们面前,任何人都不能无动于衷。

我把这些物质称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
正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
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
量。
1914年在紫禁城内成立中国第一个皇家藏品博物馆,
就是以“古物”来命名的。它的名字叫——古物陈列所。
如一百多年前《古物陈列所章程》所写:“我国地大物
博,文化最先。经传图志之所载,山泽陵谷之所蕴,天府
旧家之所宝,名流墨客之所藏,珍赆并陈,何可胜纪
……”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1928年北伐成功后,南京国
民政府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将故宫博物院的内部
机构,主要分成“两处三馆”,分别是秘书处、总务处、
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正式使用了“古物”一词,而
且“古物”的范围,含纳了图书、文献之外的所有文物品
类,古物馆的馆长,也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先生
兼任,副馆长由马衡先生担任(后接替易培基先生任故宫
博物院院长),可见“古物”的重要性。
物是无尽的。无穷的时间里,包含着无穷的物(可见
的、消失的)。无穷的物里,又包含着无穷的思绪、情
感、盛衰、哀荣。
面对如此磅礴的物质书写,其实也是面对无尽的时间
书写。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朝菌和蟪蛄。

当我写下每个字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陷入了不可救药
的狂妄,仿佛自己真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可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但我知道我不是写《碧城》诗的李义山,“星沉海底
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一个人面对岁月天地,像敬
泽说的,“是被遗弃在宇宙中唯一的人,他是宇航员他的
日艮是3D的眼。”我只是现实世界一俗人,肉眼凡胎,蚍
蜉撼树。我从宫殿深处走过,目光扫过那些古老精美的器
物,我知道我的痕迹都将被岁月抹去,只有这宫殿、这
“古物”会留下来。
我笔下的“古物”,固然不能穷其万一,甚至不能覆
盖故宫博物院收藏古物的六十九个大类,但都尽量寻找每
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
时代的文化精神,像孙机先生所说的,“看见某些重大事
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
的闪光”。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串连成一部故宫里的极
简艺术史。(本书也因此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项目扶
持,当时书名拟为《故宫里的艺术史》,但这终究不是一
部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于是改用了这个相对轻松的书
名。)

我认真地写下每一个字,尽管这些文字是那么的粗疏
——只要不粗俗就好。我知道自己的笔那么笨拙、无力,
但至少,它充满诚意。
它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
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尽管这只是时间中的一堆泡沫,转瞬即逝,但我仍希
求在“古物”的照耀下,这些文字会焕发出一种别样的色
泽。
内容推荐
《故宫的古物之美2》是祝勇继《故宫的古物之美》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它不是一部艺术史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它或许会让我们知道这些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你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