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其迁徙人数也是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上最多的。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300年间大约有3000万人拥入茫茫关东大地,其中山东人是“闯关东”的主体。本书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山东人“闯关东”这一罕见的移民现象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深入分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规模状况,揭示了东北人和山东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文化情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刘德增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闯关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其迁徙人数也是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上最多的。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300年间大约有3000万人拥入茫茫关东大地,其中山东人是“闯关东”的主体。本书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山东人“闯关东”这一罕见的移民现象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深入分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规模状况,揭示了东北人和山东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文化情结。 内容推荐 “闯关东”是指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一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贫苦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该书从历史学 、民俗学等角度,利用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对山东人“闯关东”这一移民现象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深入分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规模状况,多角度、全方位考察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揭示了东北人和山东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文化情结。全书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图文并茂。 目录 第一章 山东人与“闯关东” 一、移民:乡土中国的变态 二、名词考释:东北、辽东、关东与东三省 三、“闯关东”的先行者:从“大汶口人”到箕子 四、“闯关东”:299年的移民史 五、“闯关东”涌现的历史名人:杨明斋及其他 第二章 记忆:根在山东 一、“小云南”:东北人寻找的山东老家 1.胶东半岛:“小云南”移民区 2.洪洞大槐树:口述史中的老家 3.乌撒卫:“小云南”移民迁出地 4.交趾国大槐树村:来自越南的移民 二、山东土著:“闯关东”的主体 1.山东老家:魂牵梦绕的故里在哪里 2.骑子鞍山:山东人最早的家园 第三章 东北土著民:100万年的历史 一、石器时代:黑土地下的史前史 1.金牛山猿人:最早的东北人 2.辽河流域:中国文明的源点之一 二、历史过客的舞台辽西 三、长住民:秽貊、东胡与肃慎 第四章 死逼梁山下关东 一、天灾人祸: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 二、从富甲天下到哀鸿遍野:山东的衰落 1.临淄:冠带衣履天下 2.扬一益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3.东贫西富:明清山东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 二、种地为上:山东人的思维定式 1.重农抑商:商鞅变法确定的国策 2.琅琊台刻石:驱民归农的信号 3.灶王爷的故事:山东人的家训 三、山东人传统性格:“闯关东”的素质 1.南北之异:国民性格的地域格局 2.传统性格:诚实、尚义及其他 第五章 关东:从封禁到放垦 一、顺治八年:“闯关东”的起点 二、柳条边:封禁“龙兴之地” 三、伯都讷屯田:封禁体制瓦解的起点 第六章 走进白山黑水:放山、淘金与垦荒 一、“闯关东”之路:浮海与陆行 二、莱阳孙良:放山人的“老把头” 1.“单棍撮”与“压山”:放山的两种方式 2.孙良:放山人的祖师爷 二、金帮:淘金客的组织 1.淘金习俗:拉沟、打招呼及其他 2.“韩边外”:夹皮沟金矿的帮主 三、开垦之路:从南大荒到北大荒 第七章 “闯关东”与关东民俗 一、民俗成因: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二、人口迁徙:民俗的皈依与取代 三、民俗区:百里不同风 四、关东八大怪:自然环境造就的民俗 五、传承老家的传统:社会民俗 第八章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一、“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版本选读 二、龙:民众的神幻 三、文登:“秃尾巴老李”故事的发源地 四、“秃尾巴老李”故事的衍变:“闯关东”的保护神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山东人与“闯关东” 东北与山东隔海相望——有时人们就以“海北”、“海南”来指称东北、山东。历史上,两地还多次划在同一个行政区——不过,都是东北隶属山东。 从先秦至宋元,人们通常以“辽东”来指称今东北一带。自康熙年间起,“关东”一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东三省”是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比“关东”更为晚出。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词——“白山黑水”。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表明:大约从五六千年前起,辽宁省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小珠山东坡的“小珠山文化”就包含了胶东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因素。入周秦以后,山东人浮海北上,不绝如缕。但是,山东人“闯关东”应起于顺治八年(1651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凡299年的历史——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两年间,“闯关东”的山东人亦所在多有。 “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开垦东北的主力军,他们在白山黑水间垦荒、“放山”(挖人参)、淘金、伐木、筑路。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也有一些人名垂青史,遗臭万年者亦有之。 一、移民:乡土中国的变态 依据遗传迄今的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到秦朝已经形成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又透露了一个信息:在秦代,户籍管理已经纳入法律程序。入汉,萧何修订律令,在李悝《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篇,合为九章,是为《九章律》。湖北江陵(今荊州市荆州区)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竹简,就有《户律》条款。 秦汉以降,历朝历代无不重视户籍管理。 且以明朝为例。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颁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口普查,编制户籍,户籍上交户部管理,百姓给户帖。 户部制户籍、户帖,各书其户之乡贯、丁口、名岁,合籍与帖,以字号编为勘合,识以部印。籍藏于部,帖给之民。仍令有司岁计其户口之登耗,类为籍册以进。著为令。 明初户帖原件迄今尚有数件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善本库藏有徽州府祁门县(今安徽祁门)十四都汪寄佛一家的户帖,全文如下(标点符号为整理者所加):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户部官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著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著。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里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著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五口: 男子三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叁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岁。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肆岁。 妇女贰口: 妻阿李叁拾叁岁, 嫂阿王年叁拾叁岁。 事产: 田地无。 房屋老屋叁间。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 洪武四年月日 深字伍佰拾号 “深字伍佰拾号”一行字,自上至下存左半,意在“勘合”。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个人来说,使得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两个符号,一是姓名,二是籍贯,缺一不可;对国家来说,一是保证赋役的征发,二是把黎民百姓限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便迁徙。20世纪40年代,一位在华北某地搞语言研究的学者对费孝通先生说: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安土重迁是“乡土中国”最典型的特征。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黎民百姓也不得不背井离乡——费孝通先生说,这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一种“变态”“。 迁移的人口通常称为“移民”,中国文献自《周礼》、《管子》始即作如是称,间或亦有“迁民”、“徙民”等称呼。关于“移民”,有不同的定义。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说:“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任何参加了这一迁移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的身份。”从法律角度讲,有合法移民与非法移民之分,古代中国即有这种划分: 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也就是说,那些逃避徭役而出走的人家,叫“逃户”;因饥荒或遇上战乱而背井离乡者,叫“流民”;由于某种原因(如经商)而侨居他乡者,叫“附籍”;官府组织的迁移,叫“移徙”。这四种人实际上都属于移民,但只有官府组织的“移徙”是合法的,其他皆为非法。P1-4 后记 根据家谱,笔者是“小云南”移民的后裔,明初迁来山东平度兰底镇马家西埠村落户为民,至笔者这一辈已历19代。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父母携兄姐“闯关东”,迁居辽宁省新宾县红庙子公社西岔大队沟里村,70年代初返回山东故里。因此之故,笔者特别留意“小云南”移民和“闯关东”问题,曾就此两个问题写过一些小文。因此之故,2006年底,山东人民出版社李明功先生约写山东人“闯关东”一书,笔者也就欣然接受。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闯关东”就成为学者研究的课题,出版了一批论著。专著如钟悌之《东北移民问题》(上海日本研究社1932年版),王海波《东北移民问题》(中华书局1933年版),朱惠芳、董一忱《东北垦殖史》(长春从文社1947年版),萧一山《清代东北之屯殖与移民》(吉林图书馆藏稿本),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1941年印本),李德滨《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胜今《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论文則不胜枚举。先贤今哲为“闯关东”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人是“闯关东”的主体。但是,关于山东人“闯关东”的专题研究,专著仅有路遇先生的《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论文亦屈指可数。 当笔者真正涉足山东人“闯关东”这个领域后才发现:资料芜杂、分散。有关资料杂见于史传、笔记、方志、族谱、传说之中,且分散于山东与东北两地。笔者虽尽力收集,仍不尽人意。 在写作过程中,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张士尊先生,辽宁省电视台杨志文先生,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叶涛、李浩先生,山东大学文学院李万鹏先生,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王恒柱、马继业先生,《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先生,山东教育学院外语系梁承锋先生,在资料及图片方面给予了支持;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金明善先生、总编辑尹铭先生、编辑部主任李明功先生,在选题写作方面给于了指导。对诸先生的帮助,笔者深表感谢。 笔者学识浅陋,才非敏者,在先贤今哲奠定的起点上,草成此篇,其中浅薄不足之处,尚祈读者诸君教正。 作者 2007年8月1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