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学死了吗/行思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美)希利斯·米勒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回应“文学死了!”的社会热点话题,深入浅出地讲述文学的来龙去脉。破解文学的奥秘与现状,是文学爱好者或者小说读者的枕边参考书。

本书设计简约时尚,是高校学生和普通读者比较理想的口袋读本。

内容推荐

“文学死了吗”?“小说死了吗”?“书死了吗”?网络时代来临,这些问题一度喧嚣尘上。学术界讨论,社会中关注。始终没有答案。风波过后,事实是,人们阅读的热情丝毫不减。因为,文学所承载的是回忆、现实以及梦幻互相交织的世界。只要人类还有幻想、还会做梦,那么,文学就不会死亡,纯文学也不可能终结。那么文学究竟是什么?答案就在本书之中。不光如此,作者还会告诉你,你为什么要读文学,你应该如何读文学。

目录

5/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

7/再见吧,文学?

9/是什么使文学成为可能?

15/印刷时代的终结

21/那么,什么是文学?

24/文学作为文字的某种运用

32/文学是世俗魔法

37/第二章 文学是虚拟现实

39/“芝麻开门”

45/为什么文学是暴力的?

46/开篇如招呼鬼魂

51/文学的陌生性

57/文学是施行语言

59/文学保守自己的秘密

61/文学使用修辞语言

65/文学是发明还是发现?

69/第三章 文学的秘密

71/文学是世俗的梦境

7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新的世界”

75/特罗洛普的危险习惯

83/亨利·詹姆斯的无人踏过的雪原

92/本雅明的“纯语言”

95/普鲁斯特:作为谎言的文学

101/白朗修的海妖之歌

113/德里达文学作为完全的他者

117/杂牌军队

119/第四章 为什么阅读文学

121/虚拟现实于你有益

122/《圣经》不是文学

127/柏拉图贬低史诗咏诵者

133/为什么柏拉图这样惧怕诗歌?

137/柏拉图对诗歌的谴责长盛不衰

143/亚里士多德为诗歌辩护

147/亚里士多德还活着l

149/文学是改头换面的自传

156/作者是骗子

161/文学作为言语行为

167/第五章 如何阅读文学

169/教人阅读是吃力活

173/阅读是“癫狂”

177/好的阅读是缓慢的阅读

180/阅读的非逻辑

183/为什么我热爱《瑞士人罗宾逊一家》

185/“缓板”阅读《瑞士人罗宾逊一家》

191/第六章 如何比较地阅读

193/《瑞士人罗宾逊一家》的前前后后

194/《福》作为修正派的评论

202/文学与思想史

210/《瑞士人罗宾逊一家》中的暴力

215/鲁滨逊风格的书和帝国主义

225/艾丽斯丛书:作为《瑞士人罗宾逊一家》的解构

229/最后赞扬天真的阅读

231/致谢

试读章节

虚拟现实于你有益

我前面说过,文学让你进入一个通过其他方式无法得知的虚拟世界——这种想法时下已不甚流行。对很多人或大多数人而言,这似乎是个奇怪、荒谬或神秘的想法。就是说,除非某人碰巧能力过人,能反思自己阅读文学时发生了什么,否则这想法看来就会显得荒谬。对如今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文学观似乎也不足以成为阅读所谓文学作品的理由。但是,我认为,这已经是足够的理由。人类不单有居住在想象世界的天性,他们必须如此。这个需要本身并非不健康。

那些超世界可以左右“真实”世界中的行动和判断(有时是坏的行为和坏的判断),对此不应低估。进入某个虚拟现实的需要总之是要被满足的——如果不被文学作品满足,就要由电脑游戏、电影、录像带上的流行歌曲来满足。很难想象一种人类文化没有某种媒介形式的故事或歌(手写的、印刷的、电影形式的,或数字化的)。我们现在西方意义上的文学,碰巧只是一种重要的想象形式(它是在纸文化主导的比较短暂的历史时期中才发展起来的)。

对“为什么阅读文学”的这一答案令我满意。它符合我一生对文学是什么、为什么应该读文学的感觉。但是,关于为什么我们应该阅读文学(或者不该阅读文学),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人们给出了很多其他形形色色的答案。它们常常作为信念集于一人之身,或者存在于某一文化的同一历史时刻。它们杂七杂八地共存着,人们似乎也不觉得有何不妥。在西方,文学曾获得这样那样的权威性。“以文学的权威性’’来行动、决定、判断,并不会显得荒唐。是谁、是什么赋予了它这一权威,或是这权威的来源?

《圣经》不是文学

像西方文化的大多数方面一样,文学被赋予的权威源于希腊人以及《圣经》。这一传统干百年来经历了很多曲折、变迁,一直流传到今天。如果我们属于西方文化如今很多形式中的一种,这个传统仍然是“我们的”——即便我们如今意义上的“文学”,是随印刷文化兴起的现代发明。

但应注意到,柏拉图(前427—前348)、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以及《圣经》并非绝对起源。他(它)们容纳了更古老的思想、故事、想法的碎片。维多利亚晚期作家沃特·佩特(walter Pater)在《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Plato and Platonism)中,通过四个美丽的比喻,讨论了柏拉图的这一方面。柏拉图的著作犹如一块石头,它本身就包含着化石,或犹如“覆写“(palimpsest,一块手稿被擦掉,又重新写上字,但在新字下仍能隐约看到旧字),或像一块用旧线织的毯子,或像一个随时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耐心的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成果(虽然他们已死去),是他的哲学的构架。它们比比皆是,并非像新建筑中偶尔发现的旧建筑上一块块散逸的雕花一角,而是仿佛他用以建造的石头中,含有古代有机物的微小化石……柏拉图读来有奇特的文学新鲜感,但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新的,这样说基本上并非夸张;或者,如同人类天才的很多其他杰出成果一样,看似新的事物同时也是旧事物,是“覆写”(palimpsest);如同一张毯子,其真正的线是以前用过了;或仿佛生命结构本身,它的每个小颗粒都已经生生死死多少次了。

佩特关于柏拉图的说法,用在《圣经》上也一样正确。如果可以说有沉淀、累积下来的文本,那《圣经》就是一个。它包含了许多层彼此不甚一致的累积。但我之所以回到《圣经》,回到柏拉图,回到亚里士多德,是因为我们现代关于文学功能的看法,都是一些主题的重新编织,这些主题已经存在于这些“源头”上了(而这些源头本身也并非独创)。

说《圣经》是文学,我会比较犹豫。在我们的文化中,它被赋予了作为“上帝之言”的权威,比世俗文学被赋予的权威大得多(虽然世俗文学的权威也很大)。阅读(或者不阅读)《创世记》中的亚伯拉罕、以撒的故事,其原因很不同于阅读(或不读)狄更斯、华兹华斯、莎士比亚,甚至但丁、米尔顿(虽然这二位是宗教诗人)。神圣文本与世俗文本对读者的要求是迥异的。虽然如此,《圣经》对我们来说就是“书”的典范。它的不同版本,是三大“书之宗教”中两个的基础(犹太教和基督教),正如《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圣书一样。基督教扩张成世界宗教,依赖于让人们都能读到基督教《圣经》的便宜印刷本。《圣经》几乎译成了天下所有语言。新教跟现代世俗文学一样,是印刷文化的伴生物。它也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一个伴生物。军队来后是贸易,但军队常常是跟着到异国土地传播基督的传教士来的。传教士常常是最先到的一批。

《圣经》,连同希腊文学一起,为西方世俗文学的大多数体裁提供了范式:抒情诗见于“诗篇”;史诗(或者至少是小史诗[epyllion])见于《约伯记》;预言见于《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更不要说从但以利、何西阿,一直到泽迦利亚、玛拉基那些小预言家了;历史或记事见于上下《历代志》,上下《列王记》;叙事见于《路得记》、《以斯帖记》,还有《创世记》、《出埃及记》中杰出的讲故事的模式;箴言见于《箴言》;道德寓言,见于福音书中耶稣的寓言;传记见于福音书;书信作为一种文学题材,见于《新约》中保罗的书信。从圣保罗到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的《克莱丽莎》(Clarissa),无疑还有很长距离,但17、18世纪理查逊(Richard—son,1689—1761)、贝恩(Aphra Behn,1640一1689)、德·拉克罗斯(Choderos de Laclos,1741—1803)等很多欧洲作家的伟大书信体小说,其先例不仅见于此前名人出版的“真实书信”集,也见于《新约》中保罗的书信,或雅各、彼得、约翰、犹大的书信。《新约》中的书信是写给具体地址的,或是写给一群人(罗--6人,腓立比人、哥林多人、希伯来人等),或者是给具体的人(约翰第三封信就是给盖尤斯[G。ius]的)。同时,它们最后又发表出来,全人类都能看到。你不必是罗马人,也可阅读保罗给罗马人写的信。类似地,读者也能奇妙地读到理查逊《帕美拉》(Pamela)中帕美拉的私人信件,或《危险的关系》(Les liaisons dangereuses)中沃蒙特(Valmont)的信件。

对第一本《圣经》印刷本(1535)之后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人来说,《圣经》是基本的家庭“文献”fliterature,用的是其更古老的“文字”之意)。约翰·拉什金(John uskin)就属于19世纪每年都把《圣经》从头到尾系统读一遍的人。我觉得,他是在每年元旦又从头开始看。对我们文化中的基督徒来说,《圣经》作为“上帝之言”具有绝对权威。这些言语是说给一些受神灵感应的书写者和有预言能力的中介入。最高的教会和国家当局赋予它以经典地位。“詹姆斯王(King James)圣经”(1611)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它是凭借詹姆斯一世的权威来编译的。这个“权威版”要求“在教会中阅读”,即在英国圣公会里阅读。谁的权威能比这更大?这也是你能想到的阅读“文学”的最强理由了。

就“詹姆斯王圣经”来说,这个力量是与民族国家的主权联系在一起的。在西方印刷文化中,世俗文学的权威一直是远远地(有时是公开地)拟照圣书的权威。最近几百年来,圣书的权威常由国家权力来保证。甚至公开建立在政教分离基础上的国家(比如美国),也是如此。也许是因为国家权力与宗教之间的这种联系吧,至少对我来说,从网上阅读不知从哪里来的《圣经》,不会把读者置于像印刷的《圣经》那样的权威之下。

P121-127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应该阅读何种文学?什么是好文学,什么是坏文学?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文学是否还有前途?对此都已有热烈讨论。但究竟什么是文学?我们为什么阅读文学?如何阅读文学?米勒在这本文风优美、热情洋溢的书中,回答了这些重要问题。

——英文版编辑推荐语

米勒的这本小书起点高远。它及时参与了对文学当代价值的讨论(这正是因为它注意到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并为维系西方文学传统一个核心的“世俗魔术”,再次添砖加瓦。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at)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