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散文精品集中,作家纵横天地,借古道今,以心抒性,针砭时弊。篇篇佳作,尽现作家才思,娓娓论说,都是人情世态。读后如饮甘泉,如沐春风。
本集精心选编的主题散文,都是切合当今阅读时尚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国文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部散文精品集中,作家纵横天地,借古道今,以心抒性,针砭时弊。篇篇佳作,尽现作家才思,娓娓论说,都是人情世态。读后如饮甘泉,如沐春风。 本集精心选编的主题散文,都是切合当今阅读时尚的。 内容推荐 著名作家李国文的散文随笔独树一帜。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这是李国文近年来文章的鲜明特色,广泛得到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目录 淡之美 拾叶者言 云的诗话 秋天的感觉 惜春小札 大浪淘沙 读树 冲浪的乐趣 人生一搏 一路同行 寻找快乐 耕耘者说 境界 认错 茶余琐话 桐花季节 往事断忆 一曲难忘 河对岸人家 试金石 旅伴 取火记 马站着睡觉 一条悲哀的狗 卖书记 苗歌 母亲的酒 二锅头颂 眼睛的功能 嘴巴的功能 耳朵的功能 舌头的功能 屁股的功能 曹雪芹写吃 曹雪芹写性 曹雪芹写死 曹雪芹写骂 你还有几颗牙齿 人之老 人的半径有多大 不娶少妇 泥爱 名父之子多败德 胡同之死 进补说 心病千金方 闲话闲章 我的阅读主张 上山采蘼芜 奴奴本是杨家女 苏东坡饮酒 梁启超读《锦瑟》 超越四合院 年年过年 走出关帝庙 菜市口遐想 《李国文说人情世态》后记/韩小蕙 试读章节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汝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来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意。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懂得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的。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像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持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融洽些。 近莫近乎夫妇,亲莫亲于子女,其道理,也应该这样。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瘁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P2-4 后记 有人说这些年李国文成精了,没错,他的文章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大报大刊、中报中刊、小报小刊。有一天,我问他一共出了多少部著作了?他说不知道。接着就说:出多少书不用去统计,重要的是质量要高。这话我理解,国文老师对自己的写作一直是非常严格的,从不囫囵写,所以他的质量都是上乘的。一提李国文,人人都说:“随笔大家是也。” 就有好多人研究李国文成功的原因。我也琢磨过。还曾应某杂志之邀,专程上门跟国文老师讨教,希望总结个一二三四五。国文老师很配合,认真地坐在对面沙发上。不过讨论了一上午,结论却让我很失望。为什么?你们听: 一、读书比较多:青年时毕业于南京国立艺术学校,受过专业训练,有童子功。后来又系统读过《红楼梦》、《二十四史》。二、经历比较丰富:早年就出来闯荡江湖,年轻时一举成名。后来当过右派,劳改,差点“被迫害致死”。改革开放后,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当《小说选刊》总编辑。三、勤奋,刻苦……再往下,就总结不出来了。 嗨,读书多的人多了去了,有人能把《红楼梦》、《二十四史》倒背如流,也没见他写成李国文。有丰富经历的人更多了,全国有五十五万人打成过右派,还有三反五反分子、四不清分子、走资派、叛徒内奸工贼、五一六分子等等,都被批斗劳改过,经历一个赛着一个丰富;其他正常人,外交官、列车员、推销商、板(车)儿爷、打工仔……走南闯北的人,哪个经历不丰富,谁又写成李国文了呢?不成不成,这个总结太失败了,等于什么也没说出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还逮机会跟一些作家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但总是没有找到服人的结论。某天早晨,一道灵光一闪,我突然顿悟了:这个命题本身就是荒谬的,你能问为什么莎士比亚写出了那么多伟大的剧作吗?你能问为什么巴尔扎克写出了《人间喜剧》吗?你能问为什么普希金天天泡在美人堆里还写出了伟大的诗吗?“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别人就不能?”根本就不能这样问——你能问上帝为什么给人类选择了地球?当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要坚持的真理。我们做不成李国文,还是可以学习他的文章的。 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我过去都读过。本次编书时,又细细品,又有了新收获。比如《泥爱》,本来题目是《你疼你的儿子,但你的儿子不一定疼你》,发表时大概是太不好排版了,本名变成了副题。这是一篇散文与随笔的混血儿,主题可以说老掉牙,说的是那千古一理的“溺爱出逆子”。说来咱们都会讲这个道理,咱们也都会写前半截的故事,人间这种故事很多,有的跌宕曲折,有的催人泪下,有的让人怒发冲冠,按捺不住拿起笔来写檄文。可是,却只有李国文写出了后半截:明代,宰辅杨士奇乃是一位“兢兢业业,孜孜不懈,极明白事理,极通晓大体的政治家”,但却因为溺爱其子,成为一个被蒙蔽的糊涂父亲。其子“有奏人命已数十,恶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司法。时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犹慰安之,恐致忧。后岁馀,士奇终,始论其子于法,斩之。乡人预为祭文,数其恶流,天下传诵。” 再如《名父之子多败德》,除了主论龚自珍与龚半伦,还“顺便”提到房玄龄与房遗爱、杜如晦与杜荷、狄仁杰与狄景晖、宋璟与宋浑、李泌与李繁、上官仪与上官婉儿,国文老师比我们高明的就在这儿:他能说古论今,把平面的物事立体化,将古人的智慧灌输到我们的头脑里,从而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变得深刻起来。他曾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好在当代散文家们不怎么爱读文言文的古籍,我就得以钻故纸堆,拾遗补缺,作文自娱了。”听,说得多轻巧,简直让我们窃喜:不就是“今天+古人”吗,好办了,以后我也这么写。可是,且慢,人家李国文能够把杨士奇、李士奇、赵士奇、王士奇……从卷轶繁浩的故纸堆里信手拈来,咱们能吗? 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策划并出版了这部《李国文说人情世态》(另外还有两部:《李国文说帝王将相》、《李国文说三教九流》,总共构成了“李国文说系列”,三部都是22万字,差不多囊括了李国文的散文随笔精华),使我得以再次享受到阅读李文的快乐,并又有了人生际遇和知识智慧的新收获。但是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请读者诸君和我一起,跟着李国文老师上路吧。 韩小蕙2007.3.16于北京协和大院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