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真相中的大清王朝三百年(珍藏图文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冯伯群
出版社 中国档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的紫禁城,以其金碧耀眼的宫殿式建筑和九十余万件珍贵文物而著称于世。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统治生涯。268年的清王朝,给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景象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中国中央级历史档案馆。坐落于故宫西侧。在这里,珍藏着记录清王朝真实面目的大内秘档。透过那些秘档,人们可以用眼睛去触摸紫禁城曾经真实跳动过的脉搏和心脏。

在其中的档案里,有记录了十多万皇室成员生卒年代的皇室族谱;有无数件皇帝的指令和批示:有十多万件历代大案、要案、冤案、疑案的卷宗;有皇帝传位的绝密遗谕;有记载着皇帝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每日膳食、医疗病历等的档簿,以及留存着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过程的原始记录等等。正是在这幢简朴的大楼里珍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268年间的秘密档案。共一千多万件。假如一个人每件档案看一分钟,每天连续不断看8小时,那么全部看完则需要60年时间。

内容推荐

余秋雨先生曾在一篇写清王朝的文章里慨言,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文人眼中的世事总会有些许的哀婉。

然如此评述清朝近300年历史,似乎也不为过。

这个封建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从横扫各族部落、创建后金政权、终结衰败明王朝的开国君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十二位帝王依次上阵,执掌江山社稷,风云历史舞台近三百年!最终留给后世一部兴衰荣辱、荡气回肠的宏伟史诗。

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清王朝曾一度跃居世界文化、经济之巅,然起起落落之后,终归于各国列强的铁蹄践踏中轰然倒塌。

何以昌盛至极?又何以软弱之至?何以临霸世界之首?又何以跌至国度之底?

风云变化的300年大清朝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与迷惑。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研究馆员根据各朝代帝王所留下的珍贵文献材料,在这本书里给我们如实还原了一个真切、生动的大清王朝。

零距离地感知大清王朝,悄无息地揭秘一代帝国。

目录

前言

万人之上——皇帝篇

一、顺治帝——清代第一位居住在紫禁城的皇帝

为爱痴狂的顺治帝

顺治帝与董鄂妃

剖析顺治遗诏

二、康熙帝——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的皇帝

学贯中西的康熙帝

幽默康熙帝风趣写朱批

康熙皇帝——养生·医药学专家

三、雍正帝——第一位建立秘密立储制度的皇帝

雍正继位档案如是说

雍正称其弟为狗为猪与史不符

雍正与道士

四、乾隆帝——最长寿的皇帝

退位不交权的乾隆皇帝

乾隆与英使马戛尔尼

香妃之迷

五、道光帝——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

道光立储之谜

六、光绪帝——清代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

想有作为的光绪

光绪死因之谜

七、溥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配眼镜

母仪天下——皇后·妃子篇

一、太后下嫁的七个论据

二、清代最长寿的皇太后

三、慈禧——圣母皇太后

慈禧生何地

慈禧日常膳食也平常

慈禧养发有秘方

患面疾亦不忘养颜的慈禧

慈禧看戏

慈禧西逃

四、珍妃——光绪的至爱

五、婉容——末代皇后

婉容入宫两年

无奈的堕落

六、文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离婚的皇妃

天之娇女——公主·秀女篇

一、揭秘清代公主的婚姻

二、话说清宫选秀女

三、一起宫女自杀案

一人之下——大臣篇

一、自掘坟墓的和砷

二、嘉庆掌权半月 利索铲除和砷

三、电视里的刘罗锅≠刘墉

四、曹雪芹的家世兴衰

刑余之人——太监篇

一、石头挨打马被罚——太监讲给康熙的一段故事

二、拦住皇帝喊冤的小太监

清官生活篇

一、说不尽的圆明园

二、清宫大内怎样过夏天

三、尝尝皇帝的年夜饭

四、九九消寒图

五、大明混一图

六、清宫生男与生女表

七、动物在清宫的宠遇

八、因笨得福的大妞和四妞

清代制度篇

一、清代官员的顶子

二、清代官员的补子

三、一片心事在金榜

四、清朝最大的科场舞弊案

五、桎梏下的女人

试读章节

■幽默康熙帝风趣写朱批

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帝王之言自然至尊至贵。影视节目中我们看到的高居金殿之上的封建帝王们,举手投足无不威严至极,发号施令又都疾言厉色。偶有皇帝的圣旨被捧出来宣读时,太监们拿腔作调的娘娘腔虽有几分滑稽,但一本正经地宣读帝王之言,其肃穆森然之气自不容拂去。

帝王就是帝王,其言其行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似乎已给定了规矩。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清代的康熙皇帝撰写的朱批,严肃之中就不乏风趣幽默之笔。

清代大臣上报朝廷的文件是题本,这都是正式的官方文件,有着一套完整严密的办理程序。自康熙朝始,皇帝为了更及时、更准确、更详细地了解下情,开始授权一些亲近大臣或直接为皇家办事的奴才给自己秘密上书,称为奏折,直接投送皇帝,并由皇帝亲阅亲批。与题本一样,皇帝亲批的文字都是朱砂代墨,写成朱红色字,称为朱批。朱批之辞大多语气严肃,不乏告诫甚至威胁之语,如:

“此主意甚是要紧,不可疏忽。”

“此话断不可以让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

“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

这样严厉的词语,自然让人听得“诚惶诚恐”,又岂止是“惶”、是“恐”,简直有点儿让人心惊肉跳了。这些还属警醒预示,提前打的预防针,若是出错了主意,说错了话,就更麻烦了。如:“借帑一事,万万行不得,再不要说了!”这是皇帝写在纸上的话,若是面对面,怕是这位上奏折的家伙要遭呵斥“住嘴!”了。

这说的是康熙严厉的一面,虽贵为天子,一句话不顺心有可能要了臣下的小命儿,但和善之处也是有的。康熙五十五年八月一日,江宁织造曹烦给康熙上奏折请安,开头是“恭请万岁圣安”,这是例行公事,向皇上问好。接下来奏报江南稻米收成很好,米价较前为贵。最后报告:“再两淮盐差李陈常已于七月二十七日在任病故,理合一并奏闻,伏乞圣鉴。”

这个奏折中有两处错误。一是说今年有十分收成,但米价却又较前为贵。这就不合情理了。收成好,米价应便宜才是,而米价贵,肯定收成不会好,起码不会有十成的收成。不知这曹燎是从哪里打探来的消息,自相矛盾之处也未曾好好动脑子想一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上报皇上了。第二处错误是给皇上上请安折,后面却缀上一句报告死人的消息,别说封建社会的皇帝了,就是我们今天收到这样一封问候加报丧的信也会觉得心里不舒服的。搁皇帝头上,这就叫“大不敬”了。

这两个错误说小可小,说大可大。皇上若较起真来,问你个死罪也无话可说。但此时的康熙皇帝也许念及与曹家多年的交情,或念及此时的曹烦尚属“无知小孩”,所以在曹虎这道请安折后,康熙所作朱批不过如此:“知道了,米价还贵,如何说得十分收成?病故人写在请安折内甚属不合。”

对曹烦折内的第一个错误,康熙帝并未大加申斥,不过一笔轻轻带过。对其中第二个错误,也没有“上纲上线”大做文章,往深了说也不过是加以责备而已,教诲曹家小子这样写于情不合,于理也不合。于是“病故人写在请安折内”这一让平常人看了也会感到霉气的失误,在康熙帝的宽容大度之下,成了一道幽默。

其实康熙帝自己也不愿一天到晚都板着脸,面对一群战战兢兢的臣子。繁重的政事之余他也想听点新鲜事儿,逗乐的事儿。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日,同是曹虎所上的请安折,康熙帝在朱批中交代说,你虽然不必管地方上的公务,但你所听到的,不管大事小事,都可以密奏给我,对与不对我自会判断,“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想象到康熙皇帝会让奴才在密呈的奏折中给自己讲地方上的笑话。  如果说从以上朱批中我们既看到了康熙皇帝处理政务严肃认真的一面,又了解到其对待臣下平和宽厚的一面,同时也探悉到这位皇上虽已年逾花甲,但时不时地还会显露出一份童心的话,那么康熙四十六年的十余道朱批中,这位皇上的风趣幽默更让人忍俊不禁。

这十几道朱批都是在李国屏等奏报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病情的满文奏折中写下的。

先是康熙批问:“赫世亨怎么样了,还在吗?”相当于我们今天朋友之间的玩笑话:“还活着吗?”

接着李国屏等看视赫世亨后写折子向康熙报告了赫世亨自述的病情:早晨发冷,正午心里发烧,不思饮食。吃了大夫的药后,冷热退了,但仍身子极软,腿也疼等等。

康熙帝看了李的折子,批道:“赫世亨以前吹嘘自己深明养生之道,今天怎么就病成这样了?达都虎、桑格等粗鲁之人,根本不会养生,现在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脸色光润,步履矫健。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听赫世亨胡吹,弄什么养生之道?”

李国屏等接到皇上朱批后,立刻作了检讨,说是听了皇上教诲,简直无地自容,奴才年幼无知,一定听皇上的,以赫世亨那套养生之道为戒,决不再向他学了。

如此,康熙仍不罢休,又批问:“我这些话为什么不给赫世亨看?他是怎么说的?现在怎样了?”

看来李国屏并没有把康熙上次朱批的训示转告赫世亨,以为皇上只是以赫为例训斥他们这些年轻人。岂不知康熙本意却是要揶揄一下这位自称已得养生之道的老家伙,成心要戏谑他一下,出出他的丑。另外康熙也确实记挂着这位老臣,想知道他的病情。

李等再上奏折,说自己太糊涂了,所以上次皇上朱批谕旨没有传给赫世亨,这次接旨后马上把上次的朱批拿给赫世亨看了。这时赫病得已不能跪了,在床上趴着哭诉。说是以前曾不知多少次向皇上报告养生之道,还供奉皇上不少养生秘方。每次向皇上吹这些事时,皇上都训斥我,说这些都是没用的东西,比你年纪大、身体好的人给我送养身药,我都认为没用而扔一边去了。以后这些人不也一个接一个死了,你要觉得有用,你自己用去吧。

看来康熙帝对赫世亨那套养生之道确实是嗤之以鼻。就在同一个奏折中,赫世亨还回忆道,他听人说服用龙涎香对身体有好处,但到处找不到。康熙听说了,就把宫里的龙涎香给了他,同时也告诉他,吃这东西也没用。人老了身体自然要衰弱,求神都没用,言外之意,吃补药就更没用了。但赫不信,吃了几个月,吃到现在,病成这个样子。这次赫世亨真是信服皇上了,高呼“皇上所鉴甚明”!

这以后,康熙又几次调看大夫给赫世亨开的药方,索性告诉赫连药也不要吃了,赐给他鸡肉、狍子肉,让他以食代药。赫停了药,病竟见好,但不几天又不行了。康熙朱批道:“肯定是见我亲自赏他的,一高兴、一激动吃得太多,以后要少吃一点儿。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烦闷。”赫照康熙帝的交代不吃药,少进食。病居然大愈。康熙知道后十分高兴,嘱咐赫慢慢调养,一切补药、人参等不要再吃。并批道:“赫世亨病大好了,也不详细告诉我,等我回宫时,决不饶他,一定把他拿下,交给他老婆掐死。”

李国屏等将康熙这句话传谕给赫世亨,赫乐得在床上欢笑起来,称颂:“皇上圣明,且学识渊博,虽是拿我开玩笑,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只是我老婆这些日子伺候我挺累的,如果让她得知皇上圣旨,把我交给她掐死,她一定要撒娇,所以皇上的这道朱批我就隐匿不告诉她了。”

康熙接到奏折,又批问:“匿旨不告诉,该当何罪?著问明赫世亨奏来。”

赫世亨接到旨后分辩道:“匿旨不传,虽然是大罪,但这是我家中私事,想必皇上不会治我以重罪。况且我大病初愈,万一我老婆闻知此旨与我吵闹起来,我怕受不了。等我体力恢复了,再告诉她不迟,那时她能把我怎么样。”

闻此,康熙帝又批道:“赫世亨勿妄夸口。”至此君臣之间这场颇具情趣的喜剧算是落了大幕,而康熙皇帝风趣幽默的笔头风采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冯伯群

P28-32

序言

这是一本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和研究人员撰写的清代历史故事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事清王朝中央与皇家档案保管与提供利用的国家档案馆,位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内。如果你到北京故宫参观,站在人称金銮宝殿的太和殿前向西望,越过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屋顶、碧绿色的树冠所交错涌动的彩色波浪,就可以看到高高矗立在城墙内侧的一排雄伟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自1925年始,至今已有八十年余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浩如烟海,准确的数量到底有多少,至今无人能够说清。对外公布的数量是一千余万件。但其中有的一件打开来不过相当现在的两三页信纸,有的叠起来则像一本书。书有厚有薄,薄的不过1厘米,厚的将近1米。这里有皇帝的圣旨——制、诏、诰、敕、谕、旨、朱批;有中央和地方官员通过官方驿站呈交的报告——题本;有皇帝亲自授权的大臣、家奴派家人直接送交皇帝的秘密报告——奏折;有年年纂修,每十年一大修,两百多年传承不息,准确记录着二十多万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皇家族谱——玉牒;有历朝大案、要案的审讯记录;有历届科举考试贡士们亲笔撰写的试卷以及宣示高中进士名单的大、小金榜;有京中与地方官员升迁考核的履历单片,上面记有皇帝面试官员时写下的印象记录和决定该员前程的评语;有两百余年连续不断的全国各省、府、州、县官员报告本地、或本人出差所经之地的雨雪粮价清单;有记录皇帝每天活动情况的起居注;有开列着皇帝每日两次正餐所用饭菜名称的膳单、膳底档;有每日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活动而更换服饰的穿戴档;有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看病的脉案、服药用药底簿;有皇帝的御制诗集;宫中演戏的戏单;宫中饲养的猫狗等宠物的名单等等。

巨大的数量与复杂的内容,虽历经八十余年几代学者、专家倾注毕生心血的艰苦整理,至今仍然没有使它的真相完全大白于天下。更令人迷惘的是这一千余万件档案中,还有两百多万件用满文书写的档案,而今能够释读这些满文档案的人才,全世界不超过50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满文历史档案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却也不到20人。要全部探知其中记录了哪些秘密,怕是要等到100年以后了。

徜徉在古代密藏档案的龙柜、金柜和现代保管档案的木柜、铁柜、密集架之间,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教育等各类大事;皇宫的传位、册封、娱乐、巡游、狩猎等诸般秘闻;官场的刚直不阿与溜须拍马、清正廉洁与贪污腐败、奸臣步步高升与忠臣含冤而死等种种故事接踵而来。翻检着或件、或卷、或册、或簿、或包、或盒,或被多次调阅、或是尘封已久的原始档案,于诸般史实中,你可感受到辉煌与衰败比肩,强盛与屈辱相交,忠直与机巧互见,英明与无奈接连。搞政治的人在这里研究国家的兴盛衰败;做学问的人在这里搜检资料,一件档案或许就可成为搏取学位的阶梯,甚至成就一世的功名;研究金融、外交、气象、水利、地震、医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专家们都曾在这里寻得珍贵的史料,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家“清史”的纂修,正在这里搜集史料,这里的档案正在成为“清史工程”的巨大财富。

为历史研究提供档案利用是历史档案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史学的研究毕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很远。大多数人们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许多是来自文学与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强调的是可读性和娱乐性,历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则往往会打上折扣。随着近些年清史剧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清代历史的极大兴趣,诸如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康熙私访、雍正继位、乾隆身世、和坤家产、嘉庆遇刺、光绪之死等等或真或假的传说都成了社会上老幼妇孺津津乐道的故事。一些有责任感的清史专家也放下学者架子,或写文章,或开讲座,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清代的历史知识,把历史普及到群众中去,应该说是很可喜的一件事情。  本书所辑录的文章,其内容就是来自馆藏档案中一些发生在清代的历史故事。正如历史有“正史”与“野史”之分一样,历史故事也有“真实”与“虚构”之别。而本书的作者都是长年从事历史档案整理、研究的专家,直接接触了真实记录清代历史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在研究考证清代历史的同时,从档案的记载中发现并摘取了一些珍闻、趣事,不加任何戏说与渲染而写成的故事。所以这本书里所讲述的故事完全是真实的历史,这也是本书故事与社会上流传的各种版本的故事的最根本区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