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承认天主的伟大,追述自己的卑微,歌颂基督的恩泽为全书主旨。全书共十卷,前九卷讲述了从他出生到母亲病逝的家史,分别叙述了他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成长和转变经历;第十卷记述了他撰写《忏悔录》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看作是自传的结束语。通读全书,我们也会为他的虔诚和坦诚,他的学识和真知,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而感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忏悔录/西风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古罗马)奥古斯丁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承认天主的伟大,追述自己的卑微,歌颂基督的恩泽为全书主旨。全书共十卷,前九卷讲述了从他出生到母亲病逝的家史,分别叙述了他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成长和转变经历;第十卷记述了他撰写《忏悔录》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看作是自传的结束语。通读全书,我们也会为他的虔诚和坦诚,他的学识和真知,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而感动。 内容推荐 西方第一部得到广泛传阅的传记文学,在西方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它像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作者像一个灵魂解剖家,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对他从19岁到33岁最终信仰基督教时为止的早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童年的恶行、少年时的偷窃、青年时期放纵情欲,沉湎于情妇的怀抱,并有一个私生子,都做了严厉的反省。 目录 【译序】 【卷一】 十五岁以前 对上帝的祈祷与沉思 奥古斯丁的幼年 上学 【卷二】 十六岁 青春期 偷摘梨树 【卷三】 十六岁至十八岁 初到迦太基 西塞罗与《圣经》 加入摩尼教 他的母亲莫妮卡忧心忡忡 【卷四】 从十九岁到二十八岁 寻求拯救 痛失好友 受造物的短暂无常 他写了一本书 【卷五】 二十八岁 祈祷 福斯图斯来到迦太基 奥古斯丁前往罗马 来到米兰 【卷六】 二十九岁 莫妮卡来到米兰 他的内心仍在寻找 阿利比乌斯和内布利提乌斯 节欲问题 【卷七】 三十岁 意识到上帝乃是不会朽坏的 罪恶之源的问题 开始从过于有形的思维中解脱出来 需要基督 【卷八】 三十一岁 维克托利努斯的皈依 奥古斯丁的皈依 【卷九】 三十二岁 受教会接纳 莫妮卡之死 【卷十】 尾声 忏悔的理由 什么是上帝? 对记忆的分析 祷告 奥古斯丁的现状 真正的中保 试读章节 上帝的旨意;在幼年之前还有更早的生命时期吗? 我虽不过是微尘灰末,但请允许我祈求你的仁慈。请允许我说话,因为我是对着上帝的仁慈说话,而不是对着他人的嘲讽。你也许同样会轻视我,但你将转而顾念并同情我。上帝,我能对你说些什么呢?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从何方而来,来到这死中有生,或者说生中有死的世间。我的确有所不知。我只知道你仁慈的恩赐从我生命的初始便养育我。你取之于我的父亲,又注在我的母亲体内,最终生成了我,对此我并无记忆,只是从我的生身父母那儿听得如此云云。 从此有女性的乳汁哺育我,给我饱乐。可是我的母亲,或者乳母,并未自行为我充实她们的乳房。是你按照自己的意旨,在造物的每一级中预设资源,并通过她们给予我孩提时代的食物。正是有了你的恩赐,我在你的给予之外才别无它求。有了你的恩赐,乳育我的人才愿意把你给予她们的给予我,因为正是有了你灌输给她们的爱,她们才如此慷慨地给予我从你那得来的流淌的乳汁。我从她们那儿获得好处,她们也因此得到好处。但这好处并非来自她们,而是通过她们得到的。主啊,所有好处全来自于你,“我的康健全来自你”。但我后来才知道这一点:通过我目睹你所给予我的内心和身外的一切,你已向我非常明确地显示了这一点。但当时我只知道吮奶,满足时安卧,不舒服时哭号,仅此而已。 后来我长了本领,会笑了。先在睡梦中笑,后来醒时也笑。这也是我听说而来的。我自然并不记得,可我相信此事,因为我看见其他婴孩也是如此。我渐渐开始注意我所处的地方,也萌生了意愿,试图向他人表达并希望别人满足我的需求。可我做不到,因为需求内在于我,他们则在我之外,他们并不具备钻进我心灵的能力。于是我常常挥舞四肢,咿呀作语,尽我所能做出一些姿势来表达我的意愿——一些我能做到的足以达意的动作。但这些动作并不达意。或是因为我的意愿表达晦涩,或是因为所给之物于我无益,我不能得到我之所求,我便会恼怒起来,以啼哭尖叫作为报复,把气撒向我以为理当顺从我、照顾我的父母和其他自由的人。按照我对其他婴儿的观察,他们大抵如此。至于说我自己也不例外,这一点那些并不了解我的婴儿要比了解我的乳母更能清楚地告诉我。 我的幼年时代早已逝去,而我依然活着。主啊,我有事情要向你询问,因为你的生命是永恒的,你的身上绝无死亡。在时间开端之前,在一切能被称作“从前”之前,你已存在。你是你所造天地万物的上帝和主宰。一切瞬息变化的事物的种种缘由,一切可变事物的不变原则,一切无因有时之物的永恒原因,都伫立在你面前。因此,上帝啊,求你怜悯我这需要怜悯的人,求你告诉我,在我幼年之前我的生命是否还存在过早已消逝的更早期时代?我在母胎中度过的时期是否就是这另一个时代?我听说过母亲当时的一些情形,也看见过身怀六甲的妇人。上帝啊,我的喜悦,可在那之前呢?我可曾在某个地方?我可曾是某一个人?没有人能答复我,我的父母,别人的经验,我自己的记忆,都无法答复。你或许会笑话我想要了解此类事情,因为照你的旨意,我应该为我已知之事赞美你、歌颂你。天地的主宰啊,我确实因为我的初生和现已无法回忆的幼年时期而赞美你、歌颂你,因为是你使得人们从别人那里推测自身,并从妇人的口中获取诸多切身往事。 此时我显然已经存在,已经有了生命。在幼年行将结束之时,我竭力寻求方法把我的情感向别人表达出来。主啊,这样一种生命除了来自于你又能来自哪儿呢?难道有人能成为他自己的创造者吗?如若不是你创造了我们,难道还有别的渠道可供存在和生命流注到我们身上吗?主啊,对于你,存在和生命同为一体,因为永恒的存在即是永恒的生命。你永恒无限,你亘古不变;在你体内,今天永久驻留,但又的确在你身上悄然流逝,因为天地万物尽在你的掌握之中,没有你的守护,它们便甚至不再具有可以消逝的存在。你的岁月从不逝去,你的岁月因而永远都是今天;无论我们和先人度过了多少时日,它们统统都是在你永不消逝的今日中度过,并从中获取存在和尺度;将来的所有年月也将在你永不消逝的今日中度过,并从中获取它们的存在和尺度。但你却永不变易。我们所有的明天,直至时间的终结,你都将作为你的今天;我们所有的昨日,起自时间的肇始,你也都将作为你的今天。倘若他人对此不能理解,那么对我它意味着什么呢?让别人欣然去发问:“这是什么?”就让他欢欣,就让他宁愿不能理解这一点,也要努力去找寻你,而不要去专求理解这一点而不能同时找到你。P8-11 序言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全名奥里利乌斯·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罗马帝国向中世纪过渡时期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古代基督教的主要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大师,被天主教和新教神学家们奉为神学的创始者,确定了宗教改革以前的教会神学,对于西方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奥古斯丁于公元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提城(Thagaste),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 Ahras)。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父亲巴特利西乌斯(Patriceus)和母亲莫妮卡(Monica)却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设法筹措钱财供他远游求学,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奥古斯丁小时候在塔加斯提读书。后来又去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当时许多外省青年都是如此,先在当地的学校接受教育,然后去迦太基深造,以精通拉丁语和文化为荣,并把雄辩术和法律作为自己的前途取向,以期未来在罗马和米兰取得声望和成功。奥古斯丁也不例外。据说,奥古斯丁的学业历来不错,一直被人们视为前程远大,但他生性乐于冒险,现在既已远离了父母的管束,便有些沉迷于游手好闲、放荡无羁的生活,内心的情欲疯狂滋长。后来的几年里,他曾与一个情人同居,生下过一个男孩,名为阿得奥达多斯(Adeodatus)。在迦太基时,奥古斯丁还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开始信奉摩尼教。学业结束后,他首先在家乡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但是因为一位好友亡故便前往迦太基教授雄辩术。后来,考虑到罗马的教学秩序较好,他又来到罗马,应当时罗马的执政官的要求前往米兰去做雄辩术教授。米兰是当时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那里,奥古斯丁结识了米兰大主教圣安布罗斯(St.Ambrose)。圣安布罗斯比他大十四岁,是一位卓越的大主教和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教会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在米兰期间,奥古斯丁钻研了新柏拉图派的著作。由于受到这些著作,尤其是受到圣安布罗斯和母亲莫妮卡的影响,他最后放弃了摩尼教而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因为在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曾被天主教祝圣,称为圣莫妮卡。奥古斯丁的父亲也是在她的引导下于去世前不久改信了基督教。公元386年,跟着奥古斯丁来到意大利的母亲为他的前途着想,迫使奥古斯丁将自己的情人送回非洲,与一位年龄小他一半的信仰天主教的姑娘订了婚。这使得奥古斯丁痛苦不堪,便与另一个女人风花雪月,以作排遣。可是还没有等到与那位姑娘结婚。奥古斯丁忽然受到了特别的和神秘的感召,下定决心要克服自身的意志软弱,过独身禁欲的生活。他于公元387年4月接受了安布罗斯的洗礼。受洗后不久,他的母亲辞世。他回到北非,与儿子和一些同性朋友一起追求一种宁静的修道院的生活。四年后,儿子阿得奥达多斯和最好的朋友内布利提乌斯的猝死促使他接受邀请去离迦太基不远的北非希波教区(Hippo)——在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Annaba)——担任神父。公元396年担任主教,一直到公元430年8月28日,在汪达尔人(the Vandals)围攻希波城时逝世。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神职人员中著述最多的一人。他生前用拉丁语撰写了将近一百部著作,都写于公元386年至公元430年之间,可分为三类:书、信、布道词。他的绝大多数哲学思想都包含在书里,但也有一些散存于信和布道词中。早期的著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是哲学性比较强的,后期的书变得越来越宗教化和教条化。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等,另外还有《驳学园派》、《论音乐》、《论意志的自由选择》、《公教和摩尼教的生活之道》、《论教师》等。奥古斯丁最关注的问题是恶,以及人类明知是恶而为恶的天然倾向。他的两本最有名的书都可以视作对这一主题延长的探索:《忏悔录》是从个人层面上探讨善恶的战争;《上帝之城》则是从社会的层面上来探讨。早年的他认为基督教过于肤浅。一个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怎么会创造一个满了这么多苦难的世界呢?信奉摩尼教时,他接受了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战场的观点:上帝为善而战,撒旦为恶而战,而人类只能在无能为力之中尽力避免被恶所利用。新柏拉图派关于人的灵魂和身体原本是神圣的,但却跌入了卑下的物质世界,背弃了对理想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因而成为恶的无尽源泉的学说使奥古斯丁的思想受到了巨大震撼。这与奥古斯丁所体验到的罪疚感和受苦时的同谋感相符。奥古斯丁终于可以将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将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调和起来。走上了重归基督教信仰的道路。既然是我们自己自由地选择了瞬息万变的物质之善,而未选择永恒不变的属灵之善,那么当然就是我们要为此世界中的种种不幸或恶负责,要虚心和忠实地服从于“上帝之城”在地上的化身即教会。当然,对于人的理性来说,最终认识关于幸福、善或上帝的真理,并获得拯救仍然是可能的。 西方传统里的所有伟大思想家都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发现了有价值之物。他的影响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宗教神学、哲学和伦理道德领域,对政治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知识也都产生过一定作用。奥古斯丁不仅在中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现代思想中也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在希波出任教职时著述而成的,发表于公元401年,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自传。该书以承认天主的伟大,追述自己的卑微,歌颂基督的恩泽为全书主旨。全书共十三卷,前九卷讲述了从他出生到母亲病逝的家史,分别叙述了他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成长和转变经历;第十卷记述了他撰写《忏悔录》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看作是自传的结束语;后三卷则以诠释《圣经·旧约》第一章以及阐释一些哲学和神学理论为主。通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奥古斯丁时而心潮澎湃地吐露对神的由衷的赞美;时而痛心疾首地宣泄对人类和他自己的大声的斥责;时而他会深陷回忆,扪心自问,自言自语,仿佛读者并不存在;时而又会仰望上苍,娓娓交谈,一副真诚而又神秘的口吻;时而他思绪流畅,文思如泉涌;时而又苦思冥想,百般搜词寻句,努力传达自己似乎超越语言的思想和见解,文字佶屈聱牙。无论如何,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阅读这个古代伟人的自述,我们也会为他的虔诚和坦诚,他的学识和真知,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而感动。 由于篇幅的关系。也由于前十卷可以自成一体,而后三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性文字,本译著只翻译了《忏悔录》的前十卷奉献给读者。全书的翻译工作分工如下:卷一至卷五由王爱菊完成;卷六由王爱菊和潘玉莎合作完成;卷七和卷十由任晓晋完成;卷八和卷九由潘玉莎完成。最后,由任晓晋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尽力做到在术语、人名、地名、语言文字和文体风格上保持前后一致。我们虽已竭尽全力翻译好这本名著,但疏漏和讹误之处恐仍有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译者 2003年11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