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圣哲老子》空前真实地再现了老子痛苦、寂寞、孤独的生命和人生历程,揭示了他创造道家学说的思想、心灵和人格背景,以庄严而又恣肆的叙述和生动具体的细节展示,让老子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哲人形象,伟岸而又世俗,精神而又肉身地矗立在21世纪的国人与世界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圣哲老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兴海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圣哲老子》空前真实地再现了老子痛苦、寂寞、孤独的生命和人生历程,揭示了他创造道家学说的思想、心灵和人格背景,以庄严而又恣肆的叙述和生动具体的细节展示,让老子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哲人形象,伟岸而又世俗,精神而又肉身地矗立在21世纪的国人与世界面前。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圣人云集、哲人坦陈、歌人放纵、情人绚烂的时代。 春秋末年,社会急剧变革,天下纷争不息,有识之士忧国忧民,奔走争鸣。守藏史李耳历经战乱和王室血肉争夺,又遭典籍被掠之痛,辗转流离,探求天地玄机,终于创立道学和阴阳对立统一哲学。儒家始祖孔子、兵家始祖孙子、天文始祖尹喜、杰出乐人苌弘,这些古代圣贤交织出难分难解的故事。青年学子、淑女歌伎的风雨人生及爱恨情仇也网罗其中。 作者力求写成一部通俗的圣书,古代大贤风貌在日常点滴中呈个性化色彩;一部明白的玄书,哲人的探玄求道在清晰画面中玄而不秘;一部有味的诗书,琅琅带声的阅读方能品出不尽韵致。 本书充满意象,布满玄机,盈满诗情。 目录 第一章 秦地遇合 第二章 守藏室内 第三章 少年李耳 第四章 追踪异人 第五章 乐人情怀 第六章 老聃玄览 第七章 孔丘问礼 第八章 智士冰心 第九章 王室内乱 第十章 秦佚失恋 第十一章 罗浮山下 第十二章 赴晋风险 第十三章 营救苌弘 第十四章 孙武著书 第十五章 风波探向 第十六章 惊天劫掳 第十七章 贤人在齐 第十八章 门里门外 第十九章 将军用间 第二十章 别了,洛邑 第二十一章 东归途中 第二十二章 救护佳人 第二十三章 回归故里 第二十四章 颓都风雨 第二十五章 郢城狼烟 第二十六章 龙鳞其姿 第二十七章 紫气东来 后记 附录一 相关年表 附录二 寻访老子遗踪 附录三 道德经 试读章节 “我不明白。”孙武一字一板,语气严正,“不明白这是何意?” “我的……妹妹……妹妹,随我一同离家,准备投奔得势显爵之人。出门已久,盘费花光,和大人相处虽日短,却看出大人的人品才华。妹妹小旦也不是丑陋女子,她正当青春年华,有心随了大人,作妻为妾,怎么都成。就是这个意思,她说你看了牍文便知晓了。” “哦——那,不成!”孙武沉思起来,一脸的冷酷。 “大人,我妹一片热心、一片芳心、一片苦心,都叫你糟蹋了!好了,我不跟你说了。你等着!”徐甲脚一跺,拧身出门而去。 “腾腾腾!”脚步声一阵山响! 女人。成亲。夏姬。母亲。孙武一下子想起了这些。 孙武的先祖原是陈国的公子完,因避战乱,公子完逃到齐国,被齐桓公重用,后来齐景公赐以孙姓,并封有采邑。大约公元前532年,齐国贵族田、鲍、国、高四个家族之间,发生冲突,孙武不愿纠缠其中,便离开齐国,到新崛起的吴国。因避乱而离国,隐名埋姓,颠沛流离,他恨透了这个争夺杀戮的年月,但他也渴望出人头地,重现祖庭荣耀。近些年,飘零不定,辗转流离,很难知晓父母兄弟的详情,隐约得知他们在齐国东边靠海的偏僻地方隐居,躲开了争斗旋涡。母亲是个心思很多的人,他决定避乱离家独身出走时,她知道拦不住他,坐在他的床头哭了一夜,双手一直攥着他的手掌。母亲用手绢擦着眼睛,每次擦毕都要把他的双手拉到面前,对着掌心看着上面深深的横印。她多次给儿子讲述那个怪诞神秘的梦幻,也许是神谕天旨,儿子果真有喜刀爱剑的性情,平日寡言少语,心性很硬,她很为他担心。临行前,父亲和兄弟们已藏匿外出,母亲连连悲怆地叹息。她说,你已经二十岁了,这年月,男子汉不摸刀剑不行,不要功名利禄不算好男儿,可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比这更重要。要是碰见了可心女子,决不能轻易放过呀! 孙武昂着头,脸板得很僵,只是用眼瞳中的柔光表示对母亲的理解。 可心女子?什么叫可心女子?孙武的心目中唯有夏姬。表面很冷,心气很高,这样的汉子必然有极高的择偶标准。他不娶则罢,要娶就娶夏姬这样的绝代佳人。 夏姬是何等之人?她的姿容,足以令陈灵公和他的臣子们倾倒;她的名声,历经八十余年而不衰,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化成神秘的仙女。传说中的她,不仅容貌佚丽,还有神仙所授的吸精导气之法,与男交合,就中采阳补阴,却老还少,宛如处女。男子与之欢会,自有妙异之感。当年陈国一君二臣,为之嬉戏争风,欢淫无忌,终成丧乱,夏姬也成了乱朝祸国的妖孽。如此口碑,愈发增加了他对夏姬的好感。君不君,臣不臣,玩物丧志,叫一个女子怎么应付?男子汉雄视天下,胸有百万甲兵,万里山河,岂能守着女子消磨时日?再说,她是你的妻子,你的情人,纵是神女下凡,终不过是穿红挂绿的物件,是供你逗开心的用品,岂能拿捏不住?一种挑战的欲望在他的心里膨胀。 夏姬,她已经遥不可及。孙武自然把自己的想法压在心里。避乱离乡,他曾先后遇见过两个女人,她们也都有惊人之貌,得到他的倾心。第一个,吴国一家饭店掌柜的女儿。他在餐桌上与端饭的她四目相对,二人心中的波流同时漾漾而生。“可心人”三字在他的头脑中一闪也就过去了,想不到姑娘晚上却出现在他下榻的房间。她美丽而正直,在避居地和他生活了三个月,就被他打发走了。这个人干练,直爽,有激情,却缺乏婉转、柔媚、内敛和花招。听人说,夏姬令人舍命以图,不知何故? 第二个蔡国女子是在路旁一片桑园边儿相遇的。看来她是个闲人儿,一身洁净衣着说明了桑园主之女的身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情十分抢眼,对着过路君子一一注目观望,有时还欢声媚气地唱上几句,好像存心等待一位如意郎的出现。孙武坐在车上,目光随意一瞥时就被她勾住了。她的神色情脉脉意悠悠,似有无限的馨香蜜意含在其中。他在心里骂了一句“烂脏”,拧过头再也不去理睬。一会儿他又想:莫非夏姬正是这样?柔情善媚,令人怦然心动,女人的天性正是这样,或者说所谓的尤物就是如此,才能和男人的心灵契合。他向驭手作了暗示,自己没有动,驭手把车停下,朝后望着那女子,并打了一个响鞭。 闲人儿蔡国女像一罐割到好处的槐花蜜,又甜又黏。她热情、单纯、轻佻,终日要与他厮守,他外出一步都希望陪伴左右,而孙武是什么人,他的心里想什么,他的脾性、好恶是什么,她全然不管,也浑然不觉。她天生就是一个欢心的纯净的女人,却不能让孙武感觉到夏姬的韵味。才过几天,他就烦了,用了声东击西的办法,把这个女子抛甩了。 遇上这样两个女子,孙武的心里冷凉了。夏姬原来只是传说中的尤物,人世间是不可能产生的,这真是“有美一人”,“不可求思”了。 那么,现在这个以木牍传情,自称夏姬的女子,她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她为什么要以夏姬自许?她真的具备夏姬的资质吗? 自从遇上徐甲,孙武就觉出了蹊跷,因为看清了有个年轻女子在背后主谋,他才没有戳破,不露声色,稳坐钓台,静观其变。想不到“夏姬”竟然处心积虑地找上门来了! 这是个怎样的“夏姬”呢? 崔旦来了。 崔旦仍然是长途奔波时的衣着,但显然经过洗浴梳整,脸颜、脖项和双手的皮肤白白嫩嫩,仿佛清晨阳光下的草叶表面的露珠儿均匀地附着了一层,柔和地泛着银亮的光色。这是长期以丝瓜水敷面养颜滋润出来的效果。这种皮肤在新浴之后,只要用双手搓动半个时辰,就会泛出银亮亮的色泽,内行人叫“露珠白”。她用浓绿的水仙花叶片剪成翠钿,贴在乌云般的鬓发上。她十分自信,大而黑的眼睛朝孙武望去,盈盈眼波透出撩人的气息。 孙武的眼睛眯着,身子朝后一倾,双唇紧抿,显出不置可否的沉静。 崔旦歉意地笑了一下,脸上现出几分羞赧。她向前走了几步,朝孙武深深揖了一礼 ,搭讪说:“大哥是很厉害的人,眼头子自然很尖,什么事都瞒不过您。您能原谅我的冒昧吗?” 孙武的鼻孔哼了一声:“呃,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崔旦走到椅子旁边坐下来。“大哥,《诗》中的《野有蔓草》有两句:‘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我能与大哥在这生僻的异乡相遇,多年的苦苦追寻就有了结果。我听人说,要是没有上苍的安排,天南地北的君子与淑女是不能遇合的。现在,能与大哥在这间小房相处,我要真心地感谢上苍了!” 泪水从崔旦眼里滚滚落下。她强忍着,没有让声音哽咽,只是稍作停顿,让情绪平缓下来。她把腋下的青布包袱解开,取出一枚黑褐油亮的球状孢物,双手捧着,几步走过去,献到孙武面前。 “这物儿稀罕哩!秦岭终南山橡树林里的特产猴头菇,是贱人亲手在山麓密林的一棵大树的枝权上采得的。这是在秦国。而我本是齐国人。为了寻找命中伴侣,我私自离家,从齐国到了秦国雍城……” 崔旦说着,终于忍不住了,鼻子发酸,除了泪水汩汩涌出,声音也呜呜咽咽地颤着。姐姐崔申为秦公主孟赢陪嫁,楚平王偷梁换柱娶走孟赢,崔申顶替孟赢被公子建娶走。自己担心姐姐遭到不测急急离开秦国,钻山渡河顶风冒雨艰难奔波两千多里,拐来弯去不知走了多少条路,却意外地碰见了早已心仪的振振公子,这不是神灵的指引上苍的安排吗? 孙武被这个妩媚女子的诚挚感动,也为她的遭遇深深怜惜。但他又很纳闷:我和你素不相识,怎能是你的命中人? 他看着手里的猴头菇,又瞥了一眼伤心落泪的崔旦,浑身涌动着滚烫的热流。不错,她是自作多情,对一个人还不了解,甚至还未谋面,就动了许配终身的念头。但这也就更显得多情,更能激起对方的情感。她确实相貌不凡,夏姬也许正是这等姿色。据说,俊俏的夏姬肤色雪白,一双美目脉脉含情,对男人有一副炽热心肠。还有传说,夏姬通晓房中交接之术,可令男子采阴还春。他留意这些,是有原因的。战争,也是一种交接,它不过显得极端化一点。自然界,人世间,交接有千种万种,各式各样,多姿多彩。不过总体来说,交接是在阴阳之间,正负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的。战争的理论,应该在摸清了天地万物,做到了人情练达,明了各种交接,然后才能产生。 P108-111 序言 由老子所创造的道家学派及其“道法自然”的目的论、本体论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构成和中国人心灵精神构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先生在其《中国美学史》一书中,对老子极其所创立的道家学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唯一堪与儒家学派相抗衡的学派。儒家尚人道,道家尚天道;儒家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重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重人为,道家重自然;儒家崇义,道家贵真;儒家重社会群体利益,道家重个体精神自由;儒家尚人世,道家尚出世;儒家尚实务,道家尚超越;儒家尚社会责任,道家尚人性本然……虽然两家诸多分歧,但相通相容,从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陈望衡:《中国美学史》第54~55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在获得素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克卢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演说词中,也从世界思想文化史的高度,将孔子和老子并称为人类“轴心时代原创超越”型的伟大思想家,并特别指出:“中国的原始超越是以‘道’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出现为标志的。轴心时代创生的概念影响力日渐深远,特别是孔子思想和‘道’的观念,几世纪对中国人的影响无远弗届,从这点看来,要说‘道’与历史组成中国文化的内在与外在也不为过。”(余英时:《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索》,《南方周末》,2007年1月4日B15版) 当由科学技术主义、物质主义所推动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片面和弊端的时候,以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生存的道家学说,越来越显示出它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将自己的目光投向道家这一人类青年时期“轴心时代”、“原创超越”的本体论思想体系。但是由于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排斥著述,关于老子及“道”的史料存世极少,就连距老子生存年代仅三百余年的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虽然留下了孔子向老子问礼及评价的珍贵资料,但对他的身世却也留下了许多空白。但是史圣却肯定了他应关令尹喜之请,“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史实。老子,究竟是个什么人,他在什么样的历史和个人心灵背景下,创造了“道”的概念和学说,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千载之谜。 感谢年已花甲的陕西作家张兴海先生,在史料和传说的基础上,以文化人类学考察为依据,以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巨大的想象力,创作了长篇小说《圣哲老子》,空前真实地再现了老子痛苦、寂寞、孤独的生命和人生历程,揭示了他创造道家学说的思想、心灵和人格背景,以庄严而又恣肆的叙述和生动具体的细节展示,让老子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哲人形象,伟岸而又世俗,精神而又肉身地矗立在2l世纪的国人与世界面前。在当代中国文学并不多,却也并非空白的几种老子书写中,张兴海的《圣哲老子》是最为雄沉、厚重,最为完整、丰富,也最具思想启示和审美价值的一种。 《圣哲老子》将老子放在周室式微,诸侯崛起,私家壮大,诸侯兼并,礼崩乐坏,人心贪婪的广阔时代背景下来表现。作为守藏史的老子,他不仅熟知自平王东迁、弑君三十、亡国五十的历史,而且亲自经历了周景王逝世前后,王子朝、王子猛、王子匀的继位之争,吴国与楚国、齐国的血腥战争,以及私室欺凌公室的猖獗。老子所在的守藏室中的珍贵资料,正是被自己的弟子王子朝所劫掠。他曾经亲自去叛军营帐,营救自己的亲密朋友周大夫苌弘。正是这些耳闻目睹的战争和血腥,催生了老子对一种新的人类社会秩序、自然秩序的寻找与思考。 与此同时,小说还以相当多的笔墨和章节,具体体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兵家创始人孙子的人生经历和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思考和寻找,构成了道家——“道德自然”,儒家——“克己复礼”,兵家——“以兵戢兵”相互颉颃、论辩、比较的思想大格局。百家争鸣的时代和环境氛围,凸显了老子卓尔不茕的思想和高迈、超越的人格境界。可以说,《圣哲老子》不仅写出了一个“无为而无不为”、深邃、痛苦的老子,也写出了与他同时代的大思想家,坚持“士不可不弘毅”的孔子,尤其是“以兵治兵”的和平主义者孙子,可谓个性鲜明,多面而丰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老子形象塑造中有着突出的贡献和突破。 一是,保留了当时和此后人们赋予老子的神圣光环,如母亲食李而怀老子,孕期八十一年,他居住和行走时的紫气环绕,等等。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人类的后神话时代,加之史迹漫漶,身世不详,人们赋予这个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以神秘主义色彩,不仅可以理解,而且表现了他在人类思想史上,如基督教的创造者耶稣、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那样的崇高地位。但是在神圣氛围之下,作者呈现的却是一个此岸的学者和思想家形象,他恋爱,结婚生子,当官,参与朝会,交友,最终又毅然辞官,过上自己孤独者、思想者的晚年生活。小说第十八章《门里门外》,表面上看写的是他经历劫掠后心灵的痛苦,实际上却以意识流的笔法,揭示了一种天才思想创造分娩的艰难。灵感附体,如梦如谵,哲人一如常人。 二是,作者依据丰富的史料和传说,以及自己的学人生活和人生阅历,给予老子以准确的形、神(气质、风度)定位。形,是大耳广额,宏阔脸盘,蒜头鼻,隆眉骨,白发、白眉、白须,两片厚大的嘴唇;神是不争、不积、不矜的座右铭,是“至虚极、守静笃”的玄览状态和凌厉执著的思维。尤其是“水青石”这一原始坐具,岳父商卜人送他的八卦风车,虽以具体的物的形态存在,但在小说的语境中,它们却成为与老子的“道”家精神和“悟道”心灵里程相融洽的象征性意象,和他刀劈斧凿般的肉身形象一起,铸造成了一个令万世景仰的哲人 形象。难怪小他约二十岁的孑L子用“其犹龙焉”来评价他。龙,在这 里有巨大而非凡的意义,还包涵有“神龙见首不见尾”,恍惚而又难以把握的肯定、怀疑和困惑。 三是,在对“性”文化历史和性风俗的人类学考察基础上,《圣哲老子》不仅没有回避圣人及其弟子的性生活,而且对性体验之于他们思想的形成意义给予了诗意的表现。同许多宗教圣人著作不同,小说中的老子、孙子,包括他们的弟子庚桑楚、苌姬、徐甲等,都有着老子悟出了“阴阳”、“乾坤”、“溪”、“谷”等宇宙论概念,并在他唯一的传世名作《道德经》中,写下了“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样惊世骇俗,却也意味深长的句子;孙子也是在与崔旦的性事中,感悟到了诡谲多变的用兵之道;老子的首席弟子庚桑楚,也是在与苌姬的“叠合”中,体验着道的深邃。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时,曾经将“物质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并列为人类两大基本生产活动。年轻学者张柠在最近的一篇纲领式的“英雄论”的文章中,谈到了美人之于英雄的意义,不在于婚姻和传宗接代,而在于其超人式的生命激情的挥洒。应该指出的是,《圣哲老子》塑造出希、苌姬、崔旦和歌女硕人等人性化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俗人眼中的“为了好看”,而是出于深刻的关于人、人类、圣人及其老子“道”的理解。它们的现实和文献依据是,道家和同时代历史文献中关于许多在当时出名的美丽女性的人生线索。她们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后世的“贞操”、“妇节”等观念和标准,在当时并不存在,嫁来嫁去,激情叠合”,并不损害她们的名声。《诗》三百首,大胆热烈的爱情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老子、孔子的身世之谜,生父的缺失或母亲奇异受孕,都说明了当时社会性的“开放”程度。所以将“性”感受甚至母性器官的功能与外形作为“道”产生的世俗机缘之一,无疑是本书独特的艺术亮点。 本书的主要叙述语言特色是不事修饰和夸张的白描,在简朴中见清新,在想象力的恣肆中,又有约束和控制。它的词语以当代书面语为主,却杂以《诗经》、《易经》、《老子》等古籍语词和关中的民间俚语。在叙事中多用现代书面语,在圣哲人物语言中多古籍语言,在外围民间人物中多用民间俚语。古语、俚语反过来又影响和约束了书面叙述。所以总体来看,《圣哲老子》的语言是以四字句为核心的白描语言,尤多双声叠韵式的语言和句子。如“肃肃王命”、“穆穆皇皇”、“干戈嚣嚣”、“西风袅袅”、“邈邈星月”、“盈盈浩月”、“烛火瞳瞳”、“渊渊吴吴”、“谗言嚣嚣”、“飒飒风动”、“嘤嘤鸟语”、“楚楚动人”、“温温恭人”、“振振公子”、“赳赳武夫”、“恂恂懦人”、“诡诡厉人”、“浪浪乐人”、“累累贤人”、“君子阳阳”等,既见古意,又不至于造成太大的阅读障碍,言简意赅,具有余光中先生所称道的“古语今用”之妙。至于其中的诗与歌词,一部分来自《诗经》等古诗的直译,一部分则来自后世民间的情歌,而有的则是作者可以乱古今的即兴创作,在渲染氛围、抒发情感、表现人物情绪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章节结构上,《圣哲老子》没有单打一,将它变成老子一人的人生传记,而是交替安排了孙子、孔子、尹喜、苌弘、徐甲、庚桑楚、崔旦等人的章节,尤其是孙子、孔子占据的比重更多,头绪多而不乱,最终又以不同的方式与老子交结。从老子的人际关系出发,辐射出一幅多彩、多姿,由社会各阶层众多人物经历、命运、追求、欲望所构成的巨大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不仅有助于今天的人们认识那个遥远的时代,而且对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愉悦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作者张兴海是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一名资深创作员,他出生、成长并工作的地方,就在相传周大夫尹喜观星望气的草楼观,老子的说经台,即今天的楼观台附近。这里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圣地之一。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就是从这里走出的,至今仍兼任这里的道长。当地关于老子、尹喜、徐甲的传说,和任道长的长期交往,耳濡目染,使他从年轻时候就对他们以及他们的精神发生兴趣。与此同时,陕西周至又是一个山区和平原并存的行政区域,南部山区重山阻隔,交通不变,至今仍保留着丰富而古老的语言和民俗文化。在发表出版了二百多万字的文学著作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兴海终于开始了老子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并动身到老子、孔子、孙子故里,及古洛邑、函谷关等地考察。当终于在洛阳古王城遗址东面湟河附近发现老子故居遗址时,在洛河与黄河之滨看到河图洛书演示石雕时,他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强烈的震撼,并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又历经八年的艰苦写作,几易其稿,终于使老子这个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圣哲形象复活,让其以深邃独特的人格风貌,屹立于国人和世界面前。《圣哲老子》是否达到了他追求的写一部日常化、人性化、通俗化的“圣书”的目标,还有待于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攀登的是一个圣哲写作的新高度。老子不朽,与他处于同时代的并给出了不同理想世界和人生答案的孔子不朽,孙子不朽! 2007年2月13日草毕 后记 当我决定以老子为主角写一部长篇小说时,不少朋友都吃惊了。老子其人留下的史料太少,这个伟大的哲人和智者又不好把握,那玄奥的“道”很难让一般人弄懂。的确如此,我给自己出了一道考题。 1995年,我县境内的楼观台道观组织电视剧创作,我有幸参加了。当时对于老子这个题材初次接触,真有一种陌生而头疼的感觉。由被动翻阅资料到自觉研究,直至发生兴趣,已过了好几个年头。由于深感未曾见到一本比较满意(或者说是合乎我意)的“老子传”,我便产生了自己创作这样“一部圣书、一部奇书、一部才书、一部诗书”的愿望。当然这种“想入非非”和近些年学者们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理解有关,也和日益开放的社会潮流有关,更和自己的学识见解及审美情趣有关。我准备写出一个文学的鲜活的老子,写出他周围的一群圣人,让他们宁可过头也要显现个性色彩。几次冲动,又几次搁笔,几次推倒重来。拒绝拘谨,拒绝平庸,拒绝过分理性,拒绝情感冰冷,是我内心深处确定的几条原则。在动笔过程中,我为春秋末年的这群圣人、哲人、土人、学人的奔波,探求及“横议”精神所感动,为那个时期的王公、贵族的奢侈淫逸所震怒,又为下层生民、庶人、士卒、奴隶的处境而悲伤。《诗经》所传递的士人的情感,多是“心忧”二字,因而我又很欣赏老子对那些贪婪的榨取者愤怒斥责为“盗夸”的痛快淋漓。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未觉得那个年代的久远,而是觉得那个时代非常贴近。我惊异于时代变迁中那些不变的因素何以如此顽固。这反而大大激发了我的良知感与责任感。 另外,由于尽量将老子其人卷入时代的风云波涛之中,让他由一蹙眉一挥手到内心滚滚滔滔的情感波流都能呈现出来,他玄览、悟道的过程也刻画得比较细致,我又担心读者和专家学者的认可程度因而自己又有一种写“臆传”的感觉。 追求特色也就留下偏颇,我知道这是有风险的。初稿写成后,我既兴奋,又不安。谁知我的老朋友、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先生却充分地给予肯定。动笔前我曾专程登门请教,他嘱我以人物为单元写好每一章,把每一章当做独立的短篇或中篇来写,尽量写得集中、完整、精致。他在阅读中详细作了笔记,提出了修改的具体意见。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单占生教授以及许华伟先生,是他们的热忱扶助,本书才得以及时面世。还有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他自始至终不厌其烦给予指教,又挥毫题写了书名。 老子显灵,常遇善人。本书终于出版,我真的有一种如沐紫气的幸运。但我如今面对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却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老子那样巍然的哲人,当今任何优秀的作家也只能诚惶诚恐地着笔,何况鲁钝如我这样的基层作者!我恳切地期待着各位方家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2007年2月2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