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其主流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文化传统是多层面的,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怀、民族性格等。毫无疑问,在中国贯穿各层面的思想是儒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家之光/世界文明图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刘丰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其主流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文化传统是多层面的,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怀、民族性格等。毫无疑问,在中国贯穿各层面的思想是儒学。 内容推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儒家文明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干回百转,一直延续下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侵入,封建王朝的解体,尊孔读经正式终结,儒家文明受到严重的挑战,儒家思想也是几经曲折,但依然保持着活力,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体,但是二者在时间、空间范围上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辨析。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儒家文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农业文明 二、礼乐文化 三、士阶层的出现 四、百家争鸣 第二章 儒家文明的产生 一、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思想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苟子的礼治思想 四、《易传》、《大学》、《中庸》 第三章 儒家文明的形成 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二、儒学的经学化 三、儒家思想的社会化 第四章 儒家文明的曲折发展 一、玄学思潮的兴起 二、佛、道的兴起及其与儒家文明的冲突与调适 第五章 儒家文明的繁荣 一、三教并立的多元文化格局 二、古文运动和儒学的复兴 三、理学的兴盛 四、理学思想的社会化 五、科举制度的确立 六、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七、文学艺术的繁荣 第六章 儒家文明的影响 一、以农为本的农业经济 二、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四、等级制的社会结构 五、社会伦理和风俗 第七章 儒家文明的衰落 一、思想领域的新动向 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鸦片战争:儒家文明相对落后的暴露 四.儒家文明衰落的历史原因 五、《红楼梦》:儒家文明走向衰落的艺术再现 第八章 儒家文明的近代命运 一、保持儒家文明原样只引进先进科技之尝试的失败 二、戊戌变法:儒家权威的最后资源 三、五四运动:儒家文明的全面衰落 四、儒家思想延续的努力 试读章节 儒家文明的产生以儒家思想、儒家学派的创立为标志。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产生的一个思想流派。它的创立者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按照司马迂的说法,“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也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汉书.艺文志》)。这些说法概括地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先秦时期,一般把儒家理解为由孔子开创的、以尊崇尧舜、提倡仁义为特色的一个思想学术派别。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显学,其中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两个巨擘。先秦儒家思想构成了整个儒学发展的基本内核,也是后来儒家文明在思想领域的核心内容。因此先秦儒家学派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儒家文明的产生。 一、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思想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的咀先是宋国的贵族,在宋国的内乱中逃到鲁国,家世也自此衰落下来。因此孔子是没落贵族的后裔。也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季氏的家臣,当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他还当过鲁国的司寇,但很快就辞职了。孔子在五十四岁以后周游列国,但他的政冶主张始终没有实现。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聚徒讲学,整理古典文献。据说他的弟子有三干,精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孔子及其弟子在当时社会上影响广泛,这样他们就形成了儒家学派。 “儒”的本来意思是“术士”。《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章太炎《国故论衡》收有《原儒》一篇,认为广义的儒即术士,是与巫史同类的宗教职业者。章太炎的这个观点影响很大,后来许多学者认为广义的儒是宗祝卜史。但是,随着上古文化的发展演进,儒也在变化,从职掌巫祝卜史的宗教职业者变成掌握传统礼仪知识的知识分子。春秋以来,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的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教书相礼为生。孔子儒家就是这样的儒者。 在春秋以前,儒大概是官吏中的一种成员,后来逐渐流散在社会上,以教育和相礼为业。孔子以儒为业,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因循传统,而是对儒者的职业作了特殊的新的发挥。这主要有三点: 第一,孔子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弟子。春秋以后,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随之而起的是私人招收门徒。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孔子把目光投向整个社会,广招弟子。 第二,孔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孔子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教学又需要有一定的教材,这样他便对西周以来的传统文献进行了整理、选编。后世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大约都经过孔子的整理,是孔子选编的教材。在“六经”当中,《乐》没有传本,有的学者认为失传了,有的认为本无《乐》,《乐》即存在于《诗》、《礼》之中。总之,后世没有独立的《乐经》,所以“六经”也称为“五经”。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诗、书、礼、乐。孔子教学的内容与战国后期儒家的“六经”或“五经”是一致的。 孔子整理古代文献有一个标准。以《诗》为例,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可见孔子整理文献的标准与自己的思想理论有密切的关系。经过孔子的系统整理,古代散乱的文献得到了保存,这在文化史是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儒家学派以及儒家文明奠定了基础。 第三,孔子提出了系统的学说。孔子虽然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其实孔子不仅述中有作,而且还创造出了系统的理论。例如他对“六经”的整理,不仅是一个选编的过程,而且还上升到理论高度,从古代文献中抽出其精义。《礼记·经解》记载孔子对六经的评价:“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些话不一定是孔子的原话,但与《论语》相对照,与孔子的思想是相符的。由此可见,孔子对西周的传统文化赋予了理论上的说明和论证,把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以上参见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9—132页)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孔子创立学派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个学派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以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加之以孔子深邃广博的思想,所以一产生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P38-41 序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儒家文明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干回百转,一直延续下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侵入,封建王朝的解体,尊孔读经正式终结,儒家文明受到严重的挑战,儒家思想也是几经曲折,但依然保持着活力,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体,但是二者在时间、空间范围上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辨析。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中国文明要比儒家文明的历史悠久。 一般认为,在传说的黄帝时期,中国已经迈入文明时代了。这个时期有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同时为了维系部族之间的联合,先民们已经建立了超越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这两点可以作为文明开端的普遍标志。因此,黄帝被后人称为“人文始祖”。从黄帝时期开始,中国文明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之一。 儒家文明则是在中国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产生了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到了汉代,儒家思想进一步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标志着儒家文明正式形成。从这个时期开始算起,儒家文明迄今只有两干余年的历史。 儒家文明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延续,但又与中国早期文明有所不同。中国早期文明是中国先民在社会实践中自发创造的,而儒家文明则是在中国哲学已经产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之后诞生的。从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文明的思想主体,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制约和影响。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因此打上了“儒家”的鲜明烙印。 第二,从空间范围上来说,西汉以后的中国文明与儒家文明也不是重合的。秦汉以后,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历史上受佛教、伊斯兰教等其他文明影响较深,因此不能将这些地区简单地划入儒家文明的范围。儒家文明影响的中国社会主要在中原地区。另一方面,在儒家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传播,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儒家思想,因此通常也把这些地区划入“儒家文化圈”的范围。一般来说,它们也属于儒家文明的范畴。 儒家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地域上的错位,表明二者不是等同的。儒家文明是以中国为发祥地,以中国东部为中心,其地域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地域性文明;中国文明则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包括其他文明因素在内的多元文明。 儒家文明虽然不等于中国文明,但是毫无疑问,中国文明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国中原地区的文明是典型的儒家文明。东亚其他国家接受了儒家文明,而且在基本内涵上并没有突破中国儒家文明,因此我们这里讲儒家文明也就以中国为主。 儒家文明的诞生,标志着儒家文明在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其他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不再发挥任何作用。事实上,儒家文明产生以后,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和文化对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始终存在。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但是,董仲舒的思想本身就是吸收了先秦法家、阴阳五行等其他学派而形成的。“罢黜百家”以后,其他学派的思想进一步渗人到儒家思想当中。当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主导思想时,这些被融合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就对中国文明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儒家文明诞生以后,从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体上来说,它们对西汉以后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虽然不及儒家,但是在某些方面,如在艺术、科技等方面,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儒家。因此,儒家文明在与其他思想以及域外文明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更新,最终结出了绚丽多彩的丰硕果实。 每一种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兴衰变化的过程。儒家文明也是这样。儒家文明自汉代正式形成以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顶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位置。但是到明代中期以后,儒家文明的发展逐渐缓慢,并且走向衰落。 儒家文明的衰落有其内部的自身原因。但是,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列强的入侵,一连串的外部因素加速了儒家文明的衰落。在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对抗中,中国文明的发展逐渐背离了自身的轨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儒家思想被当成阻碍中国进步的历史包袱,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批判与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和儒家的批判,使儒家文明更加干疮百孔。而中国社会则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进步。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虽然儒家文明衰落了,但是中国文明却千回百转,又获得了新生。 儒家文明虽然衰落了,但是她并没有消亡。作为一种思想学说,“五四”以后又产生了“现代新儒家”,其思想主旨是延续、发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这一学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学派,六七十年代在港、台和海外十分活跃。8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也有相当的影响。 从社会范围来看,中国社会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发展中虽然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重大变化,但是在一些最为基本的方面,在人们的行为规范、思想意识等方面依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或者显示出儒家的烙印。因此,近代以来,虽然中国社会、中国文明的发展脱离了原来以儒家文明为主导的历史轨迹,但是,儒家文明与中国文明、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之间依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需要我们今天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