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在晚年大杀功臣宿将?建文帝朱允炆又为何兵败朱棣、帝位不保,下落又是如何,那朱棣又为何屡派郑和出海?……且看熊召政、黄裳、何满子、李国文、金性尧等诸多大家为你一一解读明朝这段历史深处的秘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煤山风雪辞孝陵(明朝文人谈史)/中国历史大讲堂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金性尧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元璋为何在晚年大杀功臣宿将?建文帝朱允炆又为何兵败朱棣、帝位不保,下落又是如何,那朱棣又为何屡派郑和出海?……且看熊召政、黄裳、何满子、李国文、金性尧等诸多大家为你一一解读明朝这段历史深处的秘密。 内容推荐 永乐大帝将统治中心北移,从表层原因看,这是出于当前斗争形势所迫:从深层原因去分析,却是出于一种[历史本能]。也就是说,历史进程所呈现的客观形势,要求他找到统治中国这片广阔版图的战略平衡点。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中心一直在东、西、南、北之间来加变动。这种来回变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战略平衡点的过程。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手段落后,地缘上的制控能力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早期,主要是在中原农耕文明内部寻找战略平衡点,具体表现为东部与西部之间来回变动。你看,夏商的统治中心在东部,西周移到了西部,东周迁回东部,秦统一中国后又将统治中心移到西部。 目录 读了明朝不明白 明太祖与徐达 明朝皇帝的无赖气 朱元璋的报复情结 朱元璋惩[偶语] 迷信与拍马 胡惟庸案 蓝玉案 狮山梵影 建文帝的下落 永乐大帝的边墙 远逝的云帆 明长陵感怀与清昭陵补怀 明英宗·于谦·小南城 明孝宗母子 大玩家正德皇帝 晚明宫中的两口棺材 崇祯登位 崇祯辞庙录 [杀妇成仁] 甲申三百六十周年祭 恋栈 议大礼 遗诏 张居正悲剧的启示 我眼中的张居正 [考成法] 方正之学的死谏者——方孝孺 谢缙吹小牛受窘 海瑞装糊涂 谈海瑞杀女 关于[戚继光斩子]的传说 续谈[戚继光斩子] 宛平大小米 富阳茶渔歌 龙湖之会 东林悲风 读《诏狱惨言》 悠悠千古一毒瘤 不死 几乎被遗忘的少年英雄 文人无行 徐有贞推人受过的权术 阉党焦芳 严嵩请客 背叛的代价 [跳梁]文人 昧其良知的仕进者——钱谦益 陈圆圆:明末[祸水]悲剧丑角的扮演者 董小宛:呕血剖心之精诚的辅佑者 冯梦龙的《禁溺女告示》 蠡麻与张献忠 明代华亭县科场一惨案 试读章节 读了明朝不明白 一 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萌发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念头时,就有朋友劝诫说:“你进入明史研究可得当心,那可能让你交上霉运。”朋友的话有几分道理,长期以来,明史研究中的禁区甚多。究其因,乃是因为明朝的社会形态,与今天相似之处甚多。由于意识形态的缘故,许多阐微搜剔的工作,便不能畅快地进行。但我又觉得朋友的担心是多余的,社会毕竟在前进,许多禁锢正在慢慢地融化。 四十岁前,我对明朝的历史可以说茫然无知。民间传说“朱元璋炮打庆功楼”以及永乐皇帝诛杀方孝孺等等故事,都是在我少年时代接受的明史熏陶。它使我对朱明王朝的印象极为恶劣。我开始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构思、写作,便静下心来,作了五年明史研究。首先是研究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的断代史,且由政治而旁及其他。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思维的触角开始向上下延伸。说老实话,大量的阅读并没有让我产生快感,相反,许多疑惑像梦魇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审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追溯那些已经逝去的王朝,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规律大致相同。王朝创建者的智慧与能力,对社稷的领悟,对苍生的关注,决定了他们创立制度的动机以及管理国家的能力。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养气不但对于个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也至关重要。 研究汉字的组成,你就会惊叹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睿智。例如“病”字,丙加一个“广”旁组成了病字。丙是天千十字中的第三字,按五行来讲,丙属阳火,丁属阴火。阳火一旺,人就会生病,{易经)乾卦中上九日“亢龙有悔”,这个亢龙,就是阳火旺盛的飞龙,它虽然翱翔九天,引得万人瞩目,但它已经是一条有病的龙了。以此类比于国家,即是盛极而衰的开始。 一个人要想终身不得病,第一养生要义就是祛除体内的火气。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要想平稳发展,第一要素也是要避免“走火入魔”。这祛火的过程,就是“养气”的过程。一个人的精气储于肾囊,一个国家的精气则蓄于精英。因为古往今来的历史反复证明:精英是社会发展的引擎。读者或许要问:“你这么说,把苍生百姓置于何处?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话是这样说,但民心的落实,还得靠精英做他们的代言人。皇帝——精英——百姓,这三者若能有机地统一,则国家稳定,社会和谐。这虽然是现代政治的理想,但此一观点的提出,却是中国古代的哲人。是贤人在朝还是贤人在野,是古人判别政治是否清明的一个重要标准。贤人,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英。一个国家、一个政权,要想养出自己的“浩然之气”来,首先就是要培植和善待精英阶层。 毋庸讳言,当今之世精英的含义已经恶俗化。一些富商、名人、政府工作者被视为社会精英,而广泛受到追捧。但老百姓(也就是弱势群体)并不买他们的账。因为他们身上并不具备精英人物的三个前提:道德自律、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我之所以将精英比之于贤人,是因为古代的贤人,其地位仅次于圣人。比之达人,才人有着更高的影响力。圣人是指出人类生活方向的人,贤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圣人书写人类的历史,贤人书写社会的历史。所以说,贤人在朝就政治清明。 观诸明朝,我不能不感到沮丧。因为历史的机缘,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依靠武装斗争夺取了政权,创建了大明王朝,由于朱元璋狭隘的农民眼光,他几乎从一开头就排斥精英。尽管从他留存下来的各类谈话与谕旨中,我们看到一个“思贤若渴”的圣君形象。但实际情况是,他眼中的精英,其实是能够替他管理国家的各类专才。在明代的制度创立中,他过分相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这个在田野与寺庙中度过童年与少年、在战场上度过青年与壮年的皇帝,几乎不具备宽广的厉史视野。苦难与杀伐的经历,使他的性格粗鄙化而缺乏作为统治者必备的儒雅。这样一来,他始终对读书人怀有猜忌与仇恨。终明一代,只有两个读书人获得封爵,一个是刘基,被封为诚意伯;一个是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这两个人,是典型的贤人、精英,但他们的受封,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学问,而是因为他们的军功。 比之朱家后代皇帝的昏庸,朱元璋的确称得上是一个英明君主。他的“亲民”思想表现得非常突出。这民,并不是国土上所有的臣民,而主要指的是农民。他订立的国家制度,其出发点就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士族,他多有压制;对商人,他是侮辱大于鼓励。 今天,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管理国家是“意气用事”,但在当时,所有为他服务的官员莫不将他的圣旨奉为圭臬。朱元璋按自己对精英的理解来选拔官员,其结果是,官员的选拔制度成了逆淘汰,即奴才都走进了庙堂,而人才则终老于江湖。精英若想进入朝廷为宫,首先得培植自己的奴性。 尽管从一开始,明朝就发生了制度缺陷这样的悲剧,此后又爆发一次又一次社会危机,可是,它为什么还能将政权维系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呢? 在所有的不明白中,这是最使我不能明白的问题。 二 在各种明代的典籍与笔记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互相抵触的记述。这本书上记载:南京城中的两位年轻人,因为违反了朱元璋颁发的穿衣的禁令,私自在裤腿上镶缝了一道红布作为装饰,而不得不接受铡断双腿的残酷刑罚;而另一本书上则记载了又一个穿衣服的故事,明中叶以后,随着朝廷纲纪的松弛,南北二京,出现了不少的服妖。其时,朝鲜的马尾裙在北京甚为流行。一条马尾裙的价格,数十倍于苏杭出产的最好的丝绸。因此,拥有一条马尾裙,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身份的象征。有一位官阶二品的工部尚书,不惜花重金买回一条马尾裙,倍加宝爱。三年来,只要在公众场合上看见他,身上必然穿着这一条马尾裙,即便上朝觐见皇帝也不例外,在京师传为笑柄。 穿着马尾裙上朝与穿一条用红布镶了裤脚的裤子,前者显然更加怪异。但是,前者的招摇过市,仅仅只是留下笑柄而已。而在一百多年前的南京,那两位被砍断双脚的年轻人,却给明朝初期的历史,留下一股淡淡的血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实,时间也可以检验真理。纵观人类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并不是以真理为坐标来规划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到真理然后又丧失真理,然后再寻找……如此循环往复,时间往往能校正一个王朝的错误,同时,也可以让某一个统治集团颠覆自己的理性。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