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熟练地把握好这个度呢?本书是对中华文明的通读之后,归纳出来的实现“平衡”人生的精华。心理学大师叶舟博士将告诉我们如何平衡自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北大听平衡之道(心理学大师讲坛之3)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叶舟 |
出版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熟练地把握好这个度呢?本书是对中华文明的通读之后,归纳出来的实现“平衡”人生的精华。心理学大师叶舟博士将告诉我们如何平衡自己! 内容推荐 本书是目前为止系统研究“二元对立”的书,你如果在生活中、工作中出现了得与失、爱与恨等类似的问题,而其他书上很难有直接的回答,那么,就不妨在夜深人静时翻翻此书,我们相信您一定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提醒。 目录 序一:处理好“二”的平衡艺术 序二: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心灵的平衡术 1.虚与实的平衡 2.凡与圣的平衡 3.诚与伪的平衡 4.清与浊的平衡 5.荣与辱的平衡 6.善与恶的平衡 二、思考的平衡术 1.学与思的平衡 2.问与辩的平衡 3.深与博的平衡 4.智与愚的平衡 5.恒与辍的平衡 三、追求的平衡术 1.志与趣的平衡 2.宏与微的平衡 3.定与移的平衡 4.磨与炼的平衡 5.成与败的平衡 四、说话的平衡术 1.同与异的平衡 2.雅与俗的平衡 3.听与说的平衡 4.硬与软的平衡 5.直与曲的平衡 五、做人的平衡术 1.方与圆的平衡 2.表与里的平衡 3.厚与薄的平衡 4.礼与兵的平衡 5.忍与抗的平衡 6.争与让的平衡 六、做事的平衡术 1.利与害的平衡 2.缓与急的平衡 3.正与奇的平衡 4.微与著的平衡 5.谨与忽的平衡 6、得与失的平衡 七、御人的平衡术 1.恩与威的平衡 2.选与任的平衡 3.信与疑的平衡 4.宽与严的平衡 5.才与德的平衡 6.赏与罚的平衡 八、功成的平衡术 1.进与退的平衡 2.时与势的平衡 3.安与危的平衡 4.强与弱的平衡 5.消与长的平衡 6.因与果的平衡 九、生活的平衡术 1.俭与奢的平衡 2.贫与富的平衡 3.和与戾的平衡 4.动与静的平衡 5.身与心的平衡 6.乐与忧的平衡 试读章节 志趣相合,成功之兆。 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积极主动,才不会怨声载道而没有责任心。即使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如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会变得异常的勤快,而且很有耐心,就像那些喜欢赌博的人一样忙得忘了吃和睡。因为他们喜欢,兴趣所至,把这种精神用在工作中,就会体会到工作就像玩游戏一样快乐。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间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 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 留学生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一完成,最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收入丰厚,而且前途无量。” 大厨摇摇头:“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 留学生一时无语。显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 大厨却长叹道:“如果经济继续低迷下去,餐馆不景气,那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 留学生惊得目瞪口呆,几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子,怎么会跟银行家沾得上边呢? 大厨对呆鹅般的留学生解释:“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没有半点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家人朋友也都很赞赏我的厨艺,每次看到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我烧的菜,我就高兴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一点钟才结束了例行公务,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下定决心要辞职,摆脱这种工作机器般的刻板生活,选择我热爱的烹饪为职业,现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才会有快乐。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感兴趣的事、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报酬,并获得敬佩,那就叫幸福了。 199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英国布莱顿圣希大学的哈罗尔德·克罗托教授,2001年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报告会场座无虚席。 当记者问他:您觉得获奖是命运使然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自己运气好还是皇天不负苦心人? 克罗托回答:这不好说。最主要是做自己最有兴趣的工作。如果仅仅从拿不拿奖考虑,那我可能告诉你永远也拿不到奖。 他还说:不管个人还是国家,成功的关键都是兴趣。一个人对一项事有兴趣,一个国家对科技有兴趣,那就成功了一半。我还想说的是,如果为了成功而成功,为了拿奖而拿奖是不可能成功的。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在这方面的兴趣,拿奖牌仅仅只是一个金钱的刺激。 从克罗托的谈话中,我们听到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重要性,甚至看到了他正在快乐地工作,并顺其自然地得到了幸福。 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 对于“立志”,古今中外有作为的人都是非常重视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通过研究古人成才的经验,得出了“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的结论。明代学者王守仁也曾断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法国著名科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在写给他妹妹的一封信中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立志,对于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没有志向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则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换句话说,立志是成才的大门,“有志者事竟成”。 那么,我们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呢?1000多年前的蜀汉名将诸葛亮曾经说过:“志当存高远。” 1835年的夏天,德国西部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中学里正在进行毕业考试。作文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P51-53 序言 天下所有的学问,几乎都是阐释“二”的学问。人与内心是二,人与他人是二,人与社会是二,人与自然是二,人与团体是二。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都可还原为“二”的问题。如得与失、乐与悲、成与败、强与弱、硬与软、正与反、好与坏、进与退、快与慢、虚与实、收与放,等等。 一切的冲突,一切的竞争,一切的成功与失败,都可还原为“二元对立”,都可简化为“二”的学问。如果不理解人生学问的本质问题,那么,无论是谁都难以成大气。 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最有说服力,其中中庸文化更是处理“二”的经典论著。许多人没有真正读过《中庸》及相关著作,都误认为中庸就是和稀泥,就是拦腰斩断,就是一刀切。其实持这种理解的人还只是“中庸”的门外汉而已,或者是另有图谋。“中庸”真正揭示的是动态宇宙万物的动态平衡学说。其典型观点如“天人合一”“剑即是人,人即是剑”。“中庸”追求的是最佳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处理好“二”的最佳方法。 一个人若处理不好“二元对立”的问题,那么,他就不可能处理好任何其他问题。 本书是目前为止系统研究“二元对立”的书,你如果在生活中、工作中出现了得与失、爱与恨等类似的问题,而其他书上很难有直接的回答,那么,就不妨在夜深人静时翻翻此书,我们相信您一定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提醒。 下面我们不妨共同来欣赏一下,当代智者及战略策划大师王志纲对“二”的平衡艺术的理解和阐释。快与慢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的企业界一片高歌猛进、气吞万里的如虎的:气势。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人人恨不得一夜之间成为比尔.盖茨。一夜之间成为巴菲特,一夜之间就成为麦肯锡。许多老板都信奉一句话,就是“做不大不做”。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浮躁之气笼罩着整个业界。什么叫快?什么叫慢?谁都想快,但真正的快是什么?回顾工作室近10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我们走得较慢。但是这些年来,有多少风光一时的“仁人志士”如今都已成为新鬼冤魂?又有多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师们都成了过路英雄、泡沫神仙,一个个都被淘汰、消灭了,有的还成了笑柄! 另外,就是工作室坚定不移地把握好“快与慢”的平衡和节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海”,很多问题就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但前提是方向一定要正确,不能走错路。我们要帮别人策划,就必须先策划好自己的发展路径。 所谓的“快与慢”,就是说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不浮躁;在一个追求短线的时代,我们追求长线;在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时代,我们追求超越俗世之“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我们追求的不是多赚几个钱,成为亿万富翁,而是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社会真正的商业思想库。也就是说那些看似同这个社会、这个现实不相吻合的东西,恰恰就是成就我们的法宝。经过近10年的龟兔赛跑,兔子全死掉了,乌龟终于快到终点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今天企业界重视我们,同行不敢小看我们,政府开始重视我们。因此,我们一定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一如既往、辩证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快和慢”的关系。 总而言之,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快”与“慢”,一味图快,很容易陷入浮躁的险地,许多企业、许多老板就是急于快发财、快致富,最后沉沦到江湖之底,再难浮出水面。凡是成功的人皆先于“慢”的行列,但这个“慢”最后却成了“快”,使后来者居上。虚与实 工作室从开创到现在,一转眼已经快10个年头了。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八九年,我们好像一直都比较虚,但就是这个“虚”,决定了我们“实”的力度与厚度。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会迷失方向;没有这个“虚”,我们工作室也许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未来与时俱进,不断保持旺盏的战斗力、凝聚力和“会当凌绝顶”的气概和能力。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存在“虚与实”的争论,我们就在这种争论不休的旋涡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江湖上攻击我们最多的言论,就是说我王志纲工作室只会玩“虚”的,不会做“实”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们的一些员工也动摇了。 所谓务虚与务实,就内部而言,不少员工认为我不应该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论盘存、梳理和规范上,不应该养一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战略研究人员,而应该在公司实体的运作上多下工夫。说白点,就是希望我们的业务从上游的战略策划向中下游的规划、代理、广告等延伸。有趣的是,连我们的不少重量级客户也这样认为。 过了这8年,再回头来看,我们才发现,这个“虚”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它是添加剂、是催化剂。当然这个“虚”并不否定“实”,我们强调的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的乐趣”。专与泛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常有人攻击我们,说我们不专业。昨天,我看到了一位热血青年的求职信,说他曾师从一个策划大师5年,掌握了100多个开发模块,自以为功夫了得,愿意来投奔“革命”。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初闯江湖的时候,带过一个“马仔”,后来他也办了一个公司,既做定位策划,也做广告、代理,现在也被称为大师了。老实说,这个人的人品还可以,只是多赚两个钱就飘了。有一次,他让我的一个助手带句话给我:“麻烦你转告王老师,一定要专业化,一定要模块化,否则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我们已经做了100多个模块了,业务流程了逐步在规范化。”助手回来告诉我,我听了只是淡然一笑。 首先声明,我绝不反对专业化,但我所说的专业化绝不是常规公司自以为是的那种专业化。那种“一招鲜吃遍天”“天旱饿不死手艺人”的所谓专业化是非常可恶的专业化。 这就印证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凡是可以克隆的都是不值钱的,凡是学校可以教授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王志纲工作室要成为中国智业界的强势品牌,必须是一个商业思想库,必须是一个超级孵化器,必须要极富于创新能力。专业化的模块只能是鸡蛋,而工作室的目的是要成为下蛋的母鸡。母鸡的培育、发展同鸡蛋的挑选、采购,绝对是两回事。鸡蛋炒了以后必须马上吃,不吃就馊了,而母鸡则不断下蛋,吃不完还可以储存起来。 现在的工作室可说海纳百川,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学广告、设计、规划的有,学营销、新闻的也有,甚至还有学文、史、哲的,这都很好,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吸纳。但大家千万记住,在“专”的基础上,一定要“泛”,一定要走专多能的道路,吃透了这个“泛”,再揉到“专’,里面去,否则你的路会越走越窄。未来的中国需要的是有专业背景的“通才”,绝不可能是狭隘背景的“专才”。 我始终坚信,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凡是可以克隆的,永远不值钱。值钱的永远是创新,是理念、哲学及方法论上的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把握住这个器,就可以开启一切,像万能钥匙一样打开每一个时代。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用一种新的观念去把握和整合学习。 我希望诸君更要处理好专与泛的辩证关系。 另外,我一直想为企业家写一本《企业家相对论》的集子,我知道中国企业及中国企业家的困局之一是缺失企业家心灵哲学指导。我为了在这一领域帮企业家做点事,于是在业余时间搜集了一些与“相对”有关的智慧之语、如: 关心大家,才能让大家关心;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没有送去,岂有拿来;起点决定终点;集中才能扩大;没有无形资产,就没有有形资产;不逼自己,难逼别人;老板越大越谦虚,越小越牛B;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低头才能抬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等等。 我们总共搜集了100条这样研究平衡的句子,我十分欣赏这样直白明了的句子。每读一遍,我们便越想快点把《企业家相对论》写出来,快点献给无数的企业家。这就是我推出本书的原由及目的。 在我动笔之前,我看到出版商赵著利先生给我发来的赵广忠的电子文稿,我觉得我的构想已被他写出来了,我完全没必要再写一部了。为了统一形式,我与赵著利共同策划出了本书的书名,筛选了赵著利的《一字经》中的部分内容并认真修改及另外创作了近10万字的内容终于形成本书,并由我来主讲这一课题。 本书用最直白的方式道出了成大事的平衡绝学! 最后奉上我的感谢:在本书中我要感谢圣严法师、净慧法师、李放、罗贵云、赵菊春老师、周国平教授、赵广忠老师、德金、陈平等人,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没有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帮助,本套丛书是不可能出版的,我也不可能有快速进步的! 叶舟序于北大资源东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