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亚通史(古代卷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王治来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亚通史”古代卷,主要叙述的是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到公元9世纪前期阿拉伯征服和统治时期中亚的历史。作者王治来先生,20世纪5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亚研究所工作20多年,参加过《新疆简史》等重大课题研究,在中亚史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成果。本书可以说是其集近30年中亚史研究之大成的代表作。无论在逻辑的演绎、历史的叙述,还是史料的运用、观点的阐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内容推荐

本卷主要按时代先后叙述了东西方各个强国在中亚争霸和建立王朝进行统治的历史。如最早的波斯阿赫门王朝、亚力山大帝及希腊王朝、匈奴、贵霜、口厌哒西突厥、唐朝和大食(阿拉伯)等。其中,除本地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外,无论是波斯、希腊、唐朝和大食,都视中亚为边疆地区,其统治并不十分巩固。

在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是相当深的。在片吉肯特壁画中,曾有身着唐朝官服的人物像;阿拉伯征服中亚以后,甚至仿中国建筑的风格来建清真寺。中国内地和中亚之间文化的双向交流也十分频繁,互相影响也很明显。只是由于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唐朝的衰退,伊斯兰文化才逐渐在中亚占了优势。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历史上中国如果统一强大,就能维持对边疆的统治。反之,像唐朝末期以后那样,国家走向分裂,相继出现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瓜分,辽、宋、金鼎立那种情况,必定会丢掉边疆,丧失国土。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中亚的原始文化

 第一节 石器时代的文化

 第二节 青铜时代的文化

 第三节 铁器时代的文化

第二章 波斯阿赫门王朝时期的中亚

 第一节 斯基泰与萨喀

 第二节 阿赫门王朝入侵和统治中亚

 第三节 中亚北部的游牧部落

第三章 亚力山大的东征和中亚的希腊王朝

 第一节 马其顿亚力山大的崛起与东征中亚

 第二节 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中亚

 第三节 巴克特里亚的希腊王国与帕尔提亚的安息王朝

第四章 中国同中亚建立直接联系

 第一节 匈奴的崛起与月氏的西迁

 第二节 张骞通西域与李广利伐大宛

 第三节 汉朝西域都护的建立

第五章 北匈奴与贵霜帝国

 第一节 北匈奴在中亚及其西迁

 第二节 贵霜帝国的建立

 第三节 贵霜帝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六章 贵霜帝国的衰落与厌哒的代兴

 第一节 公元3~5世纪中亚的内外形势

 第二节 日氏哒强国的代兴

 第三节 公元3~6世纪中亚的经济与文化

第七章 突厥的起源与西突厥汗国

 第一节 突厥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

 第二节 突厥的分裂与西突厥汗国

 第三节 西突厥统治下的中亚

第八章 中亚列入唐朝的版图

 第一节 公元7世纪前期的形势

 第二节 西突厥与中亚合并于唐

 第三节 唐朝管辖下的中亚地区

第九章 阿拉伯入侵中亚与伊斯兰教东传

 第一节 阿拉伯灭波斯及其人侵中亚

 第二节 屈底波的征服

 第三节 中亚各地反抗阿拉伯统治的斗争

 第四节 倭马亚王朝统治下的中亚

第十章 阿拉伯统治在中亚的解体

 第一节 阿布·穆悉林与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中亚各族人民反抗阿拔斯朝的斗争

 第三节 阿拔斯朝统治中亚的最后阶段

 第四节 阿拉伯统治时期中亚的经济与文化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三节 铁器时代的文化

在南西伯利亚,与斯基泰人兴起时期并行的是塔加尔文化。所以,有的也称为斯基泰——塔加尔时期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于在米努辛斯克附近的塔加尔岛第一次发掘的冢墓而得名。其延续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第一千年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

塔加尔文化同斯基泰文化都属于铁器时代。在塔加尔文化的早期,当地人学会了专门的冶金技术。到塔加尔中期,就出现了最古的铁制品。这样,就为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基础。

塔加尔人的畜牧业同农业一起得到发展。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塔加尔的墓葬中发现的多是牛、马的骨骼。这说明,牛、马等大畜在畜牧业中已经起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正是开始出现骑马用具的时期。在卡拉苏克时期,曾发现有套在带篷车上的马,但并无将马用于乘骑的迹象。人们广泛以马作乘骑用,不但便利于放牧,而且有利于战争。在塔加尔时期,当地部落显然要经常进行攻防的战争。随着部落内贫富不均现象的增长,部落首领往往发动对别部落的掠夺战争。在一个部落受到外来的攻击时,本部落的全体成员也要动员起来保卫自己的牧场、牲畜、田地、房屋和财产。塔加尔墓葬的遗物表明,这时期的兵器已有改进,出现了一些以前未见过的新式兵器。墓葬中绝大多数的男子和部分女子都带有兵器。塔加尔岩画,主要内容是行军的场面。有些地方甚至开始建筑防御工事。当时,氏族部落组织日益地变成一种军事组织。

在米努辛斯克盆地还发现属于塔加尔时期的一套动物烙印,共四件。这正是财产观念得到发展的一个证明。但总的看来,塔加尔人是处在父家长制时期,尚未进入阶级社会。如塔加尔早期的墓葬,绝大多数都是在封土下面埋葬一个家庭。但到了塔加尔中期,墓葬中就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

塔加尔的艺术也是动物风格的艺术。塔加尔人把各种动物的形象雕刻在诸如带扣、刀柄、短剑、牌子、镜、坠饰和各种艺术性的铜器上面。在这种艺术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有:

野兽立像。早期主要是熊。斯基泰艺术中的野兽立像起初是狮子。狮子的形象主要来源于小亚、近东。在古埃及、亚述、巴比伦等古国宫殿建筑的雕刻中,狮子的形象出现最早。受其影响,这种母题在早期的斯基泰艺术中特别流行。但在南西伯利亚,早期是没有狮子形象的,只有熊的形象。只是到后来,塔加尔才接受西部的影响,以致他们雕刻的熊样子很像狮子。

疾驰的鹿。奔鹿的形象在斯基泰艺术中曾经非常流行。黑海沿岸曾发现属于公元前7~前5世纪的锤叠在金片上的“奔鹿”图像。在以前叶尼塞河流域的青铜器中没有鹿的艺术形象。早期塔加尔遗物中也没有。塔加尔人接受斯基泰艺术中鹿的形象的时间较晚,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塔加尔艺术品中的鹿,不但姿势而且其细部的处理(如分枝的双角和横伸至头部上方的钩状权角)都与斯基泰艺术品中的鹿完全相似。以后,大部分斯基泰鹿像起了显著的变化。从前流行的“奔鹿”被代之以静态的、头部倚在背上的鹿。枝丫繁多的鹿角逐渐变成复杂的像植物一般的透雕。

卷身兽。主要是一些猫科的猛兽(如雪豹、老虎等),雕刻成卷作一团,或安然沉睡,或奋然欲跳。雕刻艺术家在作品上表现了野兽的凶猛,动作的奋迅或迟钝,刻画了野兽的紧张情绪。这种形象往往雕刻在纽扣、短剑、柄顶或按钉形镜纽上。

卷身兽的母题也传到了蒙古和中国。

塔加尔早期墓葬所出卷身兽像,体形笨重,肌肉有力地突出。后来则出现环形镂孔的脚掌,肌肉突出的特点,渐趋消失。在鄂尔多斯也曾出土这类带环行脚爪的猛兽立像。据研究,在斯基泰老式的作品上,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有带环行脚爪的野兽像。后来便成为公元前6世纪大部分“纯”斯基泰野兽形象的特点。它起源于黑海沿岸,同以螺旋纹表现脚爪的手法是并行发展的。而塔加尔艺术中的环行脚爪却出现得比斯基泰晚,所以被认为是仿照斯基泰标本的结果。

山羊立像。这种主体是本地固有的。而在早期的斯基泰艺术中则不大流行。塔加尔早期的山羊立像,也像猛兽(熊)立像,笨重呆立,肌肉突出。后来则出现灵活轻捷、生动活泼的形象。斯基泰晚期的山羊立像,头部往往向后扭转作“疾驰”或“入睡”状态。山羊立像在中国北部也有发现。

猛禽头像。如在带钩上雕刻的狮身鹰头像,其大致轮廓却像野猪或麝的獠牙。在蒙古和中国北部也曾大量出土饰有本地风格的猛兽图像的钩子。其中有些带钩的纹饰与米努辛斯克盆地的猛兽和怪枭头像完全相同。

下面再来看一看戈尔诺一阿尔泰地区的迈埃米尔文化。这一文化由于发现于纳雷姆河河源附近的迈埃米尔草原而得名,其所属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7~前5世纪。这一文化的内容在许多方面同塔加尔文化相似。

根据迈埃米尔文化的遗物看,当地人当时从事畜牧、捕鱼和狩猎等活动来谋取物质生活资料。没有发现农业生产工具,但从其出土的大量陶器看,可能也从事农业,才导致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定居。

1937年,前苏联考古人员在乌尔苏尔河畔的图雅赫塔村附近发掘四座属于迈埃米尔时期的古冢。其中发现大量的铁器,说明这时的阿尔泰地区同斯基泰·塔加尔一样,开始跨进铁器时代。据研究,图雅赫塔的随葬品大约属于公元前5~前4世纪,即相当于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沿岸的撒乌罗玛泰伊文化时期。在迈埃米尔的墓葬中,以马随葬的风俗占着统治地位。

迈埃米尔文化中的艺术,也都是表现野兽的形象。如铜镜边缘的透雕,不但有猛兽的形象,而且有中国龙的图案。马辔上雕有野猪的獠牙。在图雅赫塔村的墓葬中发现金项圈和一个金片,其形状像勾啄猛禽头像,布满卷涡纹透雕。据研究,卷涡纹流行于公元前第一千纪末,但出现的时间则较早。如在塔加尔镜的镜钮上经常见到的那种卷涡纹,最初见于公元前1200年的中国酒器。所以专家们都公认,西伯利亚的卷涡纹源出于中国华北。

阿尔泰山区迈埃米尔文化究竟属于什么人?据前苏联人类学家捷别茨的研究,一方面在叶尼塞和阿尔泰再次出现了近似于阿凡纳羡沃—安德罗诺沃人的那种人种。另一方面在公元前5~前4世纪又有新的民族迁入阿尔泰地区。如图雅赫塔6号冢的墓主人,是一个带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的男子。他很可能是来自萨彦岭以南。在那里发现的属于公元前6~前4世纪的墓葬,也多以马随葬,铁器很多,不少器物同阿尔泰出土者非常相似。所以,考古学家们认为,上述的蒙古人种显然来自东方。这证明,当时中国通过蒙古、萨彦地区以及阿尔泰,同西方存在着民族和文化方面的联系。

从上述斯基泰、塔加尔、迈埃米尔等游牧人的文化艺术发展情况可以看到,从中国的蒙古草原,纵贯欧亚大陆,直到东欧的广阔地域里,在文化上有很大的统一性,各地区之间在艺术上也互相影响。这同农业地区之间互相隔绝的状态有很大的不同。草原世界这种文化上的一致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骑马的游牧民在欧亚之间来来去去,使得许多文化特征都趋于一致。甚至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也接受了来自西伯利亚和西方的影响。游牧民族的动物艺术也影响到了农业定居地区。农业区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动物艺术形象,无疑与来自草原的影响有关。

P24-28

序言

本卷叙述的是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到公元9世纪前期阿拉伯征服和统治时期中亚的历史。其中,阿拉伯人的大举入侵中亚是从8世纪初开始,在那以前的入侵只是不时打劫的性质。在从8世纪前期到9世纪前期这一百年当中,阿拉伯人虽然征服了中亚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但其入侵一直遭到当地操突厥语部族的抵抗,其统治也并不是巩固的。在8世纪时,中亚的伊斯兰化尚未完全实现。

国外关于中亚历史的书,有的也将8世纪作为一个分期的界限,即将其以前称为前伊斯兰时期,以后称为伊斯兰时期。这种分期不管是否科学,却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中古时代及其以前,中亚地区的各个民族并不信仰伊斯兰教。

把中亚地区说成历来是突厥人的地方,同样也是不正确的。从本卷对中亚原始文化的叙述可以看到,中亚的远古居民乃是属于印欧种的雅利安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草原是雅利安人的故乡。广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草原的安德罗诺沃人,也属于欧罗巴人种。甚至后来的塞种、月氏、乌孙、口厌口达等也不能认为就是突厥种。中亚的操突厥语部族乃是后起的民族。所以,中亚地区在被突厥化以前不能称为“突厥斯坦”。实际上那时也没有这个地名。

从自然条件看,中亚过去主要是草原游牧地区,适合于游牧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上曾经活动于该地区的游牧部落不计其数,而中亚农业地带的定居居民则常处于这些游牧部落的统治或控制之下。氏族部落组织下的游牧人,其生活状态是流动的,逐水草迁徙的,在部落纷争中,有的不得不向远方转移。如从东向西,自西伯利亚迁往南俄和欧洲;从北向南,自中亚迁往伊朗和印度。如安德罗诺沃人、雅利安人、塞种人以及月氏、鸟孙、匈奴、突厥等古代游牧部族的迁徙和他们在中亚的统治,都在本卷中做了叙述。

从地缘关系上说,中亚地区是处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在古代,中亚还是东西方诸大国强国如波斯、希腊、中国、大食(阿拉伯)的角逐之所。由于帕米尔高原雄峙于阿姆河与锡尔河的上源,形成不易逾越的屏障,故在古代,中国文明对中亚的影响不如其对新疆的影响之深。首先对中亚进行统治的是波斯帝国和希腊亚力山大帝国。较早地把中国文明带到中亚的是那些来自中国和受中国文明影响较深的月氏、乌孙、匈奴、突厥等。后来,到唐朝平定西突厥,中国才将自己的政权扩展到中亚,将其地列入自己的版图。以后,中国的文明才对中亚发生了较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文明还从此进一步地传播到西方。

在传播文明方面,商业贸易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亚地区由于处在东西交通和商路必经之地,遂成为“丝绸之路’’的中枢。所谓“丝绸之路”,实即沟通东西方的商路,只是因为丝绸在古代东西方贸易中为商货之大宗才有此称。而处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也往往为了争夺东西方商贸之利,特别是为了争夺对丝绸贸易的垄断权而发生争斗。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也对宗教的传播起到了媒介作用。传教者或者与商队同行,或者自己也从事商业活动。中亚地区既是丝绸之路的中枢,又是传播文明的十字路口。所以,世界历史上的几种主要宗教,都曾在中亚得到传播、发展与繁荣。宗教不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的主体,而且影响到政治,在某些时代导致政教合一。

本卷主要按时代先后叙述了东西方各个强国在中亚争霸和建立王朝进行统治的历史。如最早的波斯阿赫门王朝、亚力山大帝及希腊王朝、匈奴、贵霜、口厌哒西突厥、唐朝和大食(阿拉伯)等。其中,除本地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外,无论是波斯、希腊、唐朝和大食,都视中亚为边疆地区,其统治并不十分巩固。

在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是相当深的。在片吉肯特壁画中,曾有身着唐朝官服的人物像;阿拉伯征服中亚以后,甚至仿中国建筑的风格来建清真寺。中国内地和中亚之间文化的双向交流也十分频繁,互相影响也很明显。只是由于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唐朝的衰退,伊斯兰文化才逐渐在中亚占了优势。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历史上中国如果统一强大,就能维持对边疆的统治。反之,像唐朝末期以后那样,国家走向分裂,相继出现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瓜分,辽、宋、金鼎立那种情况,必定会丢掉边疆,丧失国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