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岷,号慕庐,一九一四年生,四川简阳人。幼习诗书,及长,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兼习古琴。一九三五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九四一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先生。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青研究所。一九四九年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一九六一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一九七三年,自中研院史语所及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仍担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及中国文哲所筹备处咨询委员。
本书为其回忆散文集,记录了作者的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慕庐忆往(王叔岷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叔岷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叔岷,号慕庐,一九一四年生,四川简阳人。幼习诗书,及长,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兼习古琴。一九三五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九四一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先生。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青研究所。一九四九年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一九六一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一九七三年,自中研院史语所及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仍担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及中国文哲所筹备处咨询委员。 本书为其回忆散文集,记录了作者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王叔岷先生的回忆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按时间顺序具体纪录了王叔岷先生从小到大的不同人生经历——幼时逃难、七岁入学、随父锦城、初学古琴、就读华中、进读联中、就读川大、伴妻归宁、川大易长、北大入学…… 目录 家乡(1914—1927) 一、小镇王家 二、幼时逃难 三、父亲题联 四、七岁入学 锦城(1927—1933) 五、随父锦城 六、初学古琴 七、就读华中 八、进读联中 九、孔庙异梦 十、梅花五子 十一、无端入狱 川大(1933—1941) 十二、就读川大 十三、奏琴失诗 十四、明湖完婚 十五、伴妻归宁 十六、川大易长 十七、报考北大 十八、成都被炸 十九、任教重联 李庄(1941—1946) 二○、北大入学 二一、一见如故 二二、僦居张家 二三、通过硕士 二四、栗峰五年 二五、日本投降 二六、还乡辞亲 南京:(1946—1948) 二七、初到南京 二八、卖稿济贫 二九、叔莹夫妇 三○、准备迁台 三一、忍别故人 台大(1948—1963) 三二、浮海抵台 三三、左倾风潮 三四、台大改观 三五、大一国文 三六、试教■雠 三七、开讲庄子 三八、文星陨落 三九、愤而辞职 四○、岁岁思亲 四一、访问哈佛 新马(1963—1981) 四二、新大教书 四三、马大教书 四四、成大邀请 四五、转教南大 四六、淑妻病逝 四七、怀念南大 返台(1981—1984) 四八、返回台北 四九、校史评价 五○、劳累胃溃 五一、胃疾复发 五二、病中情味 五三、星洲女弟 退休(1984至今) 五四、七十退休 五五、牛仔新装 五六、天伦暂聚 五七、恢复教书 五八、荣誉讲座 五九、满眼芒刺 六○、年年祝寿 六一、故旧凋零 六二、初返故国 六三、儿女成长 六四、五本诗集 六五、八十寿庆 六六、隆重寿宴 六七、一生三不 六八、珍惜余生 附录 来往信件 整理先君耀卿公遗稿记 傅斯年先生景仰中的蔡元培先生和胡适之先生 傅斯年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恭述所忆 慕庐述学 汉学研究国际会议闭幕献辞 淡泊名利之外,谨守规矩之中——我的父亲王叔岷 试读章节 四川成都东郊约五十华里,有一小镇,在峨山之麓,山上有庙宇,供燃灯铁佛,因称燃灯寺。山后群山重叠,松柏耸翠。镇右一弯绿水,水名洛溪,形如带,故镇名洛带,俗称落带镇,原属简阳县,后划归成都市。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四月二十九日,岷出生于镇之下街。 父讳增荣,字耀卿,号槐斋,清末秀才,四川绅班法政别科卒业,曾任四川高等法院书记官长。父亲说他出任过懋功县委员。懋功在四川大邑县西北,本大小金川土司地,委员到任,不坐椅凳,仆人伏在地上,委员坐在仆人腰间。父亲不忍,马上取消这种虐待仆人的恶习,并捐赠头一月薪俸与穷苦夷民。岷母张氏,讳厚坤,最朴实贤淑。祖父讳松茂,慷慨好义。祖母游氏,勤俭治家,晚年失明。父母事祖父母至孝,称于乡里。附近乡镇如遭水旱天灾,洛带镇得幸免,皆以为王家有孝子孝媳之故,此虽涉迷信,固乡里所常称道,岷幼时所习闻者。 岷有兄邦杰(字伯勋)、邦柱二人,弟邦鉴(字季玮)一人,姐邦英、邦桢二人。邦杰长兄性豁达,中学卒业,即习电报业,后任电报局长。邦柱兄幼有神童之名,通过中学生庚款留学考试,因患肺病,未成行而逝。邦鉴弟聪明颇似邦柱,不幸亦在就读中学时患肺病早逝。邦鉴幼习诗歌,颇有清气,有《和杜甫秋兴原韵八首》甚佳,惜已散失。尚有一兄邦槐,亦早逝,岷不及见。邦英大姐,极贤慧,巧于女红,适本乡黎姓望族,早寡,抚幼子光霖成人。光霖方弱冠,患胃病而逝。二姐邦桢,知书达礼,卒业于成都女子师范学校,适资阳罗氏,子女皆成才。 岷名邦溶,字叔岷,以字行,生而愚鲁,六岁父亲尚无意送岷入学。 四川南界云南。云南军队,印滇军,军帽有一圈红布,俗称滇军为红边边。岷三四岁时,大约是夏天,红边边侵犯四川,在成都四郊与川军激战。战场转至洛带镇,一夕大雨,天昏地暗,家家逃难。父亲背着祖母,母亲随后,二姐背着我,一步一步在泥泞中摸索前进,将及天明,始到一相识之张姓老农家躲避。农家老妇煮玉蜀黍加少许米为早餐款待我们。我不食玉蜀黍,不食豆类,不食圆形的东西,宁饿整日,虽被责骂亦不食。小小年纪,顽固如此! 我们逃难,祖父一人守家。当时邻里公推祖父任保正,滇军来,逼祖父四出搜括粮食,川军来亦如此,搜括不到,便责骂殴打。祖父一生正直热情,排难解纷,舍己为人,乡里无不爱戴,一九二三年春逝世。记得祖父去世未葬,棺木停在堂屋中间,适逢川军自相冲突,散兵在乡间各处骚扰掠夺,惟忌到丧家,到我们家门口望望就走了。父亲说:“祖父去逝了,还在保佑我们。”以后常有兵乱,我们只得逃避。 镇之中街左郊,兴建一公园,花木扶疏,面对层层青山。园中悬挂父亲所撰木刻对联甚多,依稀记得两副: 入园处: 莫问亲疏,都是主人都是客; 须知爱惜,一堆花草一堆钱。 茶社间: 七碗初浮,万花齐发; 层峦耸翠,飞阁流丹。 镇之下街有一湖广会馆,馆中供奉夏禹王。幼时父亲告诉我,里面有副高大的石刻对联,是他作的,并念给我听。可惜我只记得上联第一句“传子即传贤”,也幸而我还记得这一句。去年(一九九二)六月三十日,我回到家乡洛带镇访问,湖广会馆早已改变,左边改为茶社,右边改为民房。父亲所作的石刻对联,下联在茶社中,上联在民房内,我去交涉,抄录下来,是这样的: 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 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及湖湘。 上联尧传舜,舜传禹,并是传贤,禹传子启,亦是传贤,切合供奉夏禹;下联夏禹治水,恩泽及于湖湘,切合湖广会馆。 公园中木刻对联已毁灭无迹;会馆虽不存,石刻对联,灰暗不堪,尚能幸存,如我不记录,亦无人知作者为谁了!P2-6 序言 近数年来,学生常劝我写回忆录:“老师,您的著作够多了,不必再写了。您这几十年来,所经历有关国家、学术界、以及个人重要的事,应该记录下来,这是历史,快些写回忆录。”是的,我自幼以来,七十多年,经历军阀斗争、抗日战争、国共相争、台湾定居、新[加坡]马[来亚]教学,到晚年半退休,仍继续教书著述,值得回忆的往事,实在太多了,弃而不录,殊觉可惜,但说不上是历史。前两年我写的两本专书,《钟嵘诗品笺证稿》及《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已相继由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手边所存《慕庐杂著续篇》及《落落吟》诗稿,尚未付印,所系心的是一九五九年三月完成的《校雠学》,正重新补订,近亦完成。 离开祖国已四十五年,去年(一九九二)六月廿日至七月三日,国璎女陪伴我回去,先到广州,续往桂林、北京,后抵成都家乡,匆匆十四日,感慨甚多,曾写《故国行》绝句廿二首(见后六二章)。八月初由新加坡返回台北中央研究院,每晨到傅斯年先生图书馆,瞻仰壁上傅先生在台湾大学校长室口衔烟斗批阅公文的遗容,抚今追昔,我想,我该写回忆录了。随忆随录,姑名为《慕庐忆往》。所谓慕庐,取大舜五十岁思慕父母之意(见《孟子·尽心篇》)。二十九年前,我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书,年届五十,久离家国,思慕父母之心甚切,因名所居为慕庐,亦以为号。南大中文系讲师蔡寰青先生精于篆刻,为我刻慕庐图章,沿用至今。所感伤者,父母在祖国早已于苦难中逝世,徒自思慕而已。 陈燕女弟前自中山大学来书:“老师:希望您愿意为我们这个苦难中国的大时代留下一些‘活过来’的记录,把您身边遇到的可爱的人、事,用‘散记’方式写下来,好吗?能写个自己的传记固然好,随笔记下来的物与事依然可贵。但愿您在身心都安适的状况中,真能如此一试。”于是我开始动笔,用散文的方式一章一章地写,但身心并不安适,我为人为己总是够忙的。在匆忙中一面回忆,一面记录,时辍时续,句子雅俗杂陈,章节长短不一,有些不伦不类,求其存真,无暇再修饰了。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日癸酉五月廿一日于 傅斯年先生图书馆二楼研究室 书评(媒体评论) 王叔岷是傅斯年的研究生,后来成了校雠大家。王叔岷很有才气,吟诗弹琴,琴是连珠式的明代古琴,我听过他弹琴。傅斯年对我说过,王叔岷有才性。傅先生说的才性,是《世说新语》用的词汇,指有史才,有史识,悟性好。 ——任继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