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名言系列”是兼具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汇编”,可以使读者朋友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古典名著的精髓。编者在编写时既注重资料的准确性,更兼顾阅读的趣味性,使大家在理解名言的基础上,能会心一笑,并充分感受智慧升华的快感。
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言系列”中的一册,从经典著作《论语》中严格挑选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献给大家,使大家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名句,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编写体例上,围绕每一句名言,按照“名言何来”、“名言解读”、“名言故事”和“名言史例”四项作全面分析和解读。
本书是古代人的智慧和现代人的幽默完美相遇的成果。读懂这100句,就等于你读懂了这部名著。
《论语》是一部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论语》是儒家思想滥觞之作,被后世历代执政者奉为金科玉律,宋朝名相赵普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一书语言简洁易晓,含蓄有致,许多言论富有哲理,并逐步发展成为格言和成语,至今仍为我们所用。本书从《论语》中精选出100句经典名言,详细介绍其出处和背景,并用历史上相关的人物故事加以印证,深入浅出,传递出《论语》的思想精髓。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名言何来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①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③而已矣。”
《子路》④
·名言解读
①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②中:得当。
③苟:苟且,马马虎虎。
④本书名言均引自《论语》,全书一律单列篇名。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有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名言故事
大约在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孔子最后一次来到卫国。当时卫国刚刚经历了一场父子争夺王位的斗争。
原来,卫灵公在世时,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被驱逐出境,逃往晋国,但卫灵公没有取消他的太子名义。卫灵公死后,南子主持立了蒯聩的儿子蒯辄为君,号卫出公。蒯聩在大国晋国的支持下,力图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于是,父在外,子在内,展开了父子争国的斗争。
孔子到卫国时,政局已经大致稳定,孔子的几位弟子都在卫国做官,于是卫出公也想让孔子来辅助他执政。有一次,子路和孔子谈起如何治理卫国,孔子就针对父子争位而提出首先要“正名”,也就是要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确定,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子路表示不理解,孔子就向他讲述了上面这段关于“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话,仔细分析了正名分的重要性。
·名言史例
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大雪纷飞,宋太祖赵匡胤命人召晋王赵光义人宫。赵光义人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他酌酒对饮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年仅五十岁。
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召皇子德芳人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光义。二十一日,赵光义便登极为帝。赵光义为了显示其继位的合法性,便宣称杜太后临终之际,曾命宋太祖将帝位传与赵光义,赵光义再传赵光美,赵光美传给赵德昭,并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姑且不论“金匮之盟”是否真正存在,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继位后首先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
他任命其弟赵光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都获得官位。
P1-P2
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够分分秒秒做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他所获得的重大的、恒久的成就常常来自灵感闪现的一瞬间。同样的道理,也没有哪一部经典著作中每一句话都是经典,它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只言片语。
我们把这些只言片语称为“经典名言”,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却几乎是一部作品智慧精华的集中体现,是作者创作灵感的高度凝结和沉淀。也正因如此,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典名言给人们带来的启迪和思考,不仅远远超过其他成百上千部作品,甚至也超越了它所来源的著作本身。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中国历代最广为流传的古典名著中,严格挑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献给大家。使大家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名句,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在编写体例上,围绕每一句名言,按照“名言何来”、“名言解读”、“名言故事”和“名言史例”四项作全面分析和解读。
“名言何来”,顾名思义就是对名言追根溯源,提供它的详细出处。“名言解读”部分对名言出处原文作注释和翻译,有些条目本身文字并不艰深,但我们力求通过通俗易懂的注解,不仅让大家对原文的涵义有准确的了解,同时通过对名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大家的理解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切激动人心的话语都需要背景,一切跌宕起伏的事件都需要铺陈,每一句名言的背后,也都有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名言故事”所提供给大家的,就是有关名言的产生背景和故事铺陈。它能让我们走入名言背后的历史时空,理解名言活生生的涵义。
名言是一种历史沧桑的印记,是文化的积累,它融合了不同时空中华民族的经验与智慧,足以体现古今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等方面的解读和思考。
如果不把这种解读和思考揭示出来,我们对名言的理解就一定不够完整。在“名言史例”部分,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史著中,选择一些最为传神的故事,生动地诠释名言。
本系列是兼具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汇编”,可以使读者朋友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古典名著的精髓。我们在编写时既注重资料的准确性,更兼顾阅读的趣味性,使大家在理解名言的基础上,能会心一笑,并充分感受智慧升华的快感。
本系列在香港中华书局翟德芳总编辑的直接关心下出版,值得欣慰。但是一方面限于篇幅,只能举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隅;另一方面由于编者学识能力有限,编写时难免挂一漏万,谅必也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王春永
二○○六年六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