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逝者如斯未尝往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回望一个光风霁月、气象万千、大师云集、星光熠熠的时代,走进他们,领略大师的风采,感悟学术的魅力!

著名历史研究者陈远先生的全新力作结集出版,生动再现了胡适、梅贻琦、黄炎培、季羡林、费孝通、唐德刚、许倬云、何兆武、史景迁等文化大师的人文风貌。

追忆那些远去的大师,怀念那段辉煌的历史。逝者如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内容推荐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抚去历史的烟尘,遥望那一个个即将或已经远去的背影。回望一段历史,寻觅大师的身影。但是,他们的成就与辉煌却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他们学贯中西,他们个性张扬,他们以中华崛起为已任,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他们大气磅礴,他们情感充溢,他们是一个个历史的坐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逝者如斯未尝往,大师渐行渐远,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什么?

目录

自序自我交代 1

第一辑 废墟上的歌唱

 百年回首大公报 2

 清华风物今安在 13

 大师之道与大学之道 18

 从胡适日记中的一则剪报谈起 29

 胡适的“不讲情面”35

 梅贻琦的选择 37

 生死皆寂寞的教育思想家 40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灵魂 44

 傅泾波:人生知己应如是 55

 黄炎培:以教育始,以政治终 62

 谈谈耶鲁的独立精神 66

 不同的大学,相同的命运 69

 令人怀念的老报馆 73

 历史的吊诡 75

 此般师生此般情 78

 “性”博士的文化气魄 82

 家学的消亡 85

 看那一群风流的人物 90

 季羡林的晚年心境 94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 97

 从科举废除到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100

第二辑 个人阅读史

 一代通人许倬云 109

 何兆武的悖论 112

 这个自负的人,这本值得自负的书 113

 刀割到自己方觉痛 116

 史景迁的匠气 120

 这般朝花夕拾的草民记忆 123

 读《鲁迅书影录》 126

 老南开人的一代风骚 129

 砍柴十年为磨刀 132

 从思想操练到学术地图 134

 宽容的谢泳 136

 对话的意义 138

 厚道智效民 140

 一部微缩的社会演变史 142

 震撼心灵的细节 144

 读书也为稻粱谋 147

 封建礼教压制之下的人性之美 149

 孔庆东的“现代寓言” 152

 寻求对话的可能 154

 关于教育的几点随想 156

 不单单是人格问题 160

第三辑非关读书

 与唐德刚先生谈历史 163

 黄永厚: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事扰公卿 167

 李宗吾还原一段民国史 173

 口述历史二人谈 176

 《逝去的大学》回眸老大学余韵 182

 《李宗吾新传》自序 184

 我们只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 186

 逝去的大学序 190

 首先是兴趣,然后才是意义 193

 他们走了,留下一些往事让人怀念 196

 王芝琛的心愿 198

 话说名门与财富 201

 吾师谢志浩 204

 历史是想象出来的 207

 我的文学观及其《书生意气》 209

 一塔湖图 213

 一次伤感的采访 216

试读章节

历史常常诞生于偶然之间,但是偶然诞生的历史往往又能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诞生众所周知是因为国耻,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作为国耻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与清华大学的诞生均无必然之联系。但是历史的吊诡,偏偏让这两件没有必然联系的事件联系在了一起,个中缘由,恰可用本文的开端作为解释。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梁诚有一次往见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谈话中这位美国的国务卿无意说出了“赔款原属过多”,长于涉外的驻美公使当然不会错过良机。于是,梁诚一方面要求美方带头核减赔款数目,一方面又急报中国政府,建议向美交涉要求美方退还多余的款项。如何使美方把落入口袋中的银子再掏出来返还中国,梁公使想必大费心思。及至1907年12月3日,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美国总统在国会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度能渐渐融洽于今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翌年12月31日美国国务卿路提正式通知其驻华公使柔克义:总统于1908年12月28日的实施法令种植事赔款从1909年1月1日开始。这一段曲折,便是被老一代清华人称之为“国耻纪念碑”的“游美学务处”的由来。

今年(2003)3月份,我曾到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家中与先生进行过一番关于梅贻琦校长的对话,那篇对话最初经我整理,殊不尽人意,后来硬着头皮令黄老审阅,黄老不辞劳苦,又经一番加工,几近重新写过,遂使文章文采斐然,此亦见黄老治学行文的严谨。那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我供职的《中国产经新闻》,随后我即因报社操作的不规范而离开报社,赋闲在家。其时,黄老以其多年研究清华校史的大著见赠。《图说老清华》即为其中之一。

赋闲在家,除了抓紧时间另觅饭辙,更免不了读书自遣。黄老的几本大著伴我度过大半无聊的时光。《图说老清华》以清华的校史为纲,借图片描绘老清华的轮廓,对于像我这样一个“爱读书不求甚解”的人来说,在读图的过程中遥想清华的故事,自然是最惬意的事。

清华前期人物,周诒春自然不可不提。周是清华学堂改称学校之后的第一任副校长,在首任校长唐国安卸任之后顺利接任。任职期间,于清华建树颇多:硬件如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的兴建,软件如“人格教育”和“三育并举”的倡导,均为可圈可点之事。而尤为不可不提者,则是1916年他呈文外交部,请“逐步扩充学校,设立大学部”,此为清华成为中国独立教育事业之开端,在清华校史上可谓浓章重彩。周的呈文以行楷书之,洋洋数页,涂抹修改之处颇为不少,可见周校长擘画清华蓝图之心血。据黄老统计,在1959年公布的中科院学部委员中,这一时期的学生达28人之多,其中有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以及哲学家金岳霖,等等。

早年的甲所与乙所为校长住宅,简陋而古朴,与我当时所居住的小房子几近相同。所不同者,当然是前者宽敞许多。这一时期梅贻琦已学成回国,在清华出任教务长(1926-1928),不过其时周诒春已离任,当时的校长为曹云祥。

这一时期的教师合影看上去也颇具意味,譬如1921年的教师群体:国文部的梁启超诸人一律长袍马褂,而其他各部则均为西服革履。遥想这一群风流人物行走于清华园的情况,令人忍俊不禁。服饰的不同,其实代表了文化取向上的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多元性。

国学研究院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成立。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各具姿态,可谓天作之合。而吴宓则是国学研究院的主任。朱自清这时任教于中文系并兼系主任,刘崇鋐则是历史系的教授和系主任。后来作了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先生,当时则是算学系的教授兼系主任,其他的名师如叶企孙、陈岱孙也都身居要职,他们当时的照片看上去年纪都不大,好像都在三十岁左右的样子。于是我就想我怎么就没有早生那么百八十年?就算不能在清华当个教授,去清华当个学生还是可以的吧?后来梅贻琦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谓渊源有自。

转眼到了1928年,清华学校鸟枪换炮,改称国立清华大学,光听名字就气派了很多。不过,国立清华大学可不光是名字听起来气派,虽然在此之前的清华学校几经曲折,甚至有几位校长竟然为学生所驱赶,连首任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罗家伦也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不过平心而论,罗校长气魄极大,于清华之奉献在清华校史上亦有举足轻重之位置。罗校长在接管清华之初即强调师资之重要,他说:“要大学办好,首先要师资好,为青年择师,……必须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

             P13-P16

序言

这本集子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数是我刚刚进入史学研究时的一些习作,为实事求是计,我最初给这本书取名为《练习簿》,但出版方以为此名过于老实,才有了现在的名字。现在把它们汇总起来,竟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于我个人来讲,回过头来看这些稚嫩的习作,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看到自己如何一步步在史学的道路上跋涉过来,但是若只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祸之梨枣,实非我所愿。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的时候,竟然还有感动,民国期间的那些旧人旧事,依然还能打动我。而我之所以一头撞进民国史的研究,也是因为民国史的魅力那么强烈的打动了我。回想打捞这些藏在历史背后的细节时,我的那些感动、感慨、唏嘘以及愤怒一下子又都浮上心头,现在我愿意把这些感受与你们一起分享,亲爱的读者们。

书自有其生命,在此我将此书原委做一说明,算是自我交代。此书最初编定始于2002年,彼时,我毕业不久,回顾所来径,编了这本小册子,亦做自遣之道,亦做自我总结。当时取名《废墟上的歌唱》,自序如下: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每到学期末,辅导员总要让我们写一篇个人总结,汇报一下个人在上个学期的情况。那个时候,我的个人总结上总是一片空白,一来是因为我对于这种形式的反感,二来也是因为一个学工科的学生读这麽一些“杂书”,多少也显得有点“不务正业”。

但是现在,我却不得不写一篇类似的总结来交待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了,以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之前对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可以用谢泳先生一本书的名字来概括,那就是《逝去的年代》,因为书中所描述的,大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余生也晚,没能赶上那个年代,但是在我的阅读记忆中,过去的年代中却有很多事情让我们这些作后人的于感动之余,颇生惭愧。这种感觉,我曾经与许多学人有过交流,他们大都也有这样的感觉。看来并非是我个人觉得“时不我遇”。怎麽办?历史不会重演,社会也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但是,表达一下对过去的怀念,以便我们后人在做事的时候有个借鉴,知道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我想,这总还是可以的。

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书名:“歌唱”在辞典中有两层意思,第一种是“唱(歌)”,我是不会的,听听还可以;第二种,是“用唱歌,朗诵等形式颂扬”,用来说明我的本意虽不是十分准确,但也算贴切了。世上让人看不惯的事情太多,但你总不能横跳鼻子竖挑眼的挑起来没完,那样的话,只能算是“捣乱”,而谈不上“建设”。况且,一个人反对什麽,是可以从他赞扬什麽中看出来的。说完歌唱,接下来再说“废墟”,废墟,在辞典中的意思是这样的: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这和我的意思也有点出入,我要说的,不是城市和村庄,我感兴趣的,是文化发展的脉络。废墟,是我的背景,我是站在一片文化的断壁残垣上说这些话的。至于说为什麽这麽说,我想,凡是对“反右”、“文革”这些运动有所了解的人大都可以明白,在此不多赘言,也不便多言。

我还想说说与我接触较多几位学者,不是拉虎气做大旗,而是不得不说。这三位分别是:谢泳先生、谢志浩先生、高建军先生以及王长生先生。余也孤陋,知道谢泳先生始于上个世纪的98年,并不知道在这以前谢泳先生已经以其《教授当年》和《学人今昔》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谢泳先生尝劝我专治一学,我当时委婉拒绝。这并非出于矜持,而是昔日的我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基础太差,离专治一学的程度还有一段距离。谢志浩先生和高建军先生是我的大学老师。我进入史学一途,受二位先生影响甚深。现在的老师和过去的老师在很多地方已经很不一样了,现在是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谢老师和高老师在很多地方,还有许多过去的教授的影子。两位老师于我在人生态度、人生选择上影响莫大,回忆起来,感慨良深。王长生先生,世人多不知,先生是高人,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所以在我眼中,王先生乃一真正学者。王先生也是“二十有志于学”,而今年过五十,数十年如一日专治私立教育史,自费跑遍全国个大小图书馆、旧书摊查阅购买资料,其史料搜集之全,令人瞠目。王先生是最早劝我专治一学的学者,并指责我的理由“实在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王先生之耿直,由此可见一斑。

我要说的,大概就是这些。我想,说我们的身后是一片废墟,这几位先生大概都会同意。而亲爱的读者,读完这本书,你会作何感想?

此次重新整理,除加收近年来所写的文章,于旧作未作修改。“不悔少作”的原因,在于为存一个真实的“过去之我”。个中谫陋,乞读者诸君谅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