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夏家餕编写。该书对清朝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朝史话/中国历史大讲堂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夏家餕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夏家餕编写。该书对清朝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脉络者,我们的历史是最应珍视的一笔遗产。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一部中国史,该从何处说起? 为满足广人读者的需要,我们约请组织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精心编撰了这套《中国历史大讲堂》丛书。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他们以大手笔撰写小文章,在各分册中,对该断代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希望这套书能对海内外炎黄子孙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所帮助。 本书为其中的[清朝史话]。 目录 开头语 ——略说清朝 第一编 清朝的建立和在全国统治的巩固(1636—1722) 第一章 满族的兴起 一、悠久历史的回顾 ——肃慎与女真 二、明朝对女真人的压迫 三、龙虎将军怀愤恨 ——女真各部的统一 四、分庭抗礼 ——后金政权的建立与活动 五、“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萨尔浒之战 六、宁远之挫与努尔哈赤之死 七、皇太极称帝和改革 ——清朝的建立 第二章 明代东北防御的崩溃 一、“自坏长城” ——袁崇焕的冤死 二、众叛亲离 ——大凌河之战与明将的纷纷降清 三、洪承畴与人参汤 ——松山之战与明朝防御的瓦解 第三章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入关 一、“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二、李自成、张献忠之死 ——清军南下 三、“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福王小朝廷内幕 四、“头可断,身不可屈!” ——史可法的抗清事迹 五、“头可断,发不可蕹!”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六、“海上天子” ——鲁王与唐王的争风 七、以走为策的走天子 ——桂王政权下的派系斗争 八、异军突起 ——李定国等农民军的抗清活动 九、父子同仇与父子异道 ——夏完淳、郑成功的抗清斗争 十、“满、汉官民,俱为一家” ——满、汉地主的进一步合作 第四章 清朝在全国统治的巩固与稳定 一、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二、台湾的回归 三、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四、噶尔丹之死 第五章 清初的经济和文化 一、“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二、“利商便民” ——清初手工业和商业的复苏和发展 三、《明夷待访录》 ——清初进步学者的活动与思想 四、“至人无我” ——清初的文学风貌 五、死灰复燃 ——程、朱理学的短期再兴 六、洋人也当官 ——清初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二编 清朝的鼎盛(1723—1806) 第六章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内空前的统一 一、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 二、噶尔丹策零之死 ——雍正皇帝对西北的平定 三、漠北疆界的划定 ——《中俄恰克图条约》 四、军机处的设立与内阁职权的削减 五、地方控制的加强与博学鸿词科 六、“十全老人”与香妃 ——新疆、西藏与四川的进一步统一 七、逻察与巡幸 第七章 清朝鼎盛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一、内地经济的繁荣 二、边疆经济的发展 三、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 四、“乾嘉学派” 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乾、嘉史学的概况 六、古今图书一大成 ——《四库全书》及其他 七、“时代王子”登高峰 ——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八、京剧与诗、画 九、《畴人传》 ——清朝鼎盛时期的自然科学 第八章 清朝的转衰和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 一、“富贵如花”、“贫贱如草” 二、从“太平之君”到“散财童子” ——乾隆皇帝的无度挥霍 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末叶官吏的贪婪 四、“大元帅”与“草鞋” ——人民的秘密结社 五、西北烽火 ——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 六、“贼砍老子头矣!” ——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 七、“逐客民,复故土” ——湘、黔、川苗民“乾嘉起义” 八、“官逼民反” ——川、陕、楚五省白莲教大起义 第三编 江河日下的天朝(1806一1840) 第九章 嘉庆、道光时期的政局 一、庞大的寄食群 二、“八卦定君臣” ——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 三、江河日下 ——道光时期的国内形势 四、“圣朝盛事” ——张格尔叛乱的平定 第十章 嘉庆、道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一、“天朝”的迷梦 ——“闭关自守”的影响 二、改良与民主思想的遗置 ——龚自珍和李汝珍的思想与遭遇 三、天门洞开 ——西方列强的鸦片贸易 四、春雷忽破伶仃穴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第四编 清朝的灭亡(1840一1911) 第十一章 内外交困局面的形成 一、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二、道光皇帝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三、“斩邪留正解民悬”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 四、汉族军阀的兴起 五、“将以巡幸之备,作为亲征之举” ——咸丰皇帝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六、沙俄趁火打劫、坐收渔利 七、那拉氏上台和“同治中兴” 八、“自强”不强,“求富”不富 ——同治、光绪时期的洋务运动 第十二章 列强宰割下的清朝 一、慈禧太后与中法战争 二、后党专权与中日甲午战争 三、“百日维新”与帝党的彻底失败 四、借刀杀人 ——慈禧太后与义和团运动 五、“暂行巡幸太原” ——慈禧太后的逃跑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十三章 清朝的苟延残喘和灭亡 一、“慈禧新政” ——清朝的进一步买办化、独裁化 二、“恢复中华” ——孙中山等的革命活动 三、武昌起义 四、袁世凯的东山再起和清帝的逊位 第十四章 清朝衰亡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一、封禁政策的破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汪洋大海中的小岛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三、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 ——改良与革命思想的出现 四、五色杂陈的文学界 ——清末小说的大盛 五、从《老残游记》到《铁云藏龟》 ——清末甲骨文字的发现与研究 六、“苟无成,毋宁死!” ——冯如和其他自然科学家 第十五章 清代主要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二、满族和东北的少数民族 三、粗犷豪放的蒙古族 四、回族和西北的少数民族 五、藏族和西南的少数民族 六、黎族、畲族和高山族 附录一 清朝帝系表 附录二 清朝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崇祯皇帝虽有锐志,却遇事多疑而且躁急苛细。他在位17年,竟换了50多个宰相,真是“朝无久任之士,官有传舍之情,主无信倚之诚,臣有脂韦之习”! 袁崇焕入卫京师有功,反而遇谗下狱时,袁的部将祖大寿在侧,不禁股栗自危,只好率队出关。幸亏袁崇焕在狱中写信招抚,加之大学士孙承宗奉命移镇山海关,祖大寿等一班将士才稳定下来,打退了后金军的进攻,半年之内,收复了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肃清了关内残敌,并开始重新修筑关外防线。 按孙承宗的意思,是集中全力先筑大凌河城。巡抚邱禾嘉却分兵修筑右屯。而此刻,朝廷又罢了经略梁廷栋的官,代之者更决定撤军赴蓟,只留工兵万余兼筑关外两城,结果,是大凌河雉堞工程仅成其半,皇太极便率军前来了。 崇祯四年(1631年,天聪五年)8月底,后金军渡过辽河,兵分两路西进。贝勒德格类、岳托等率军2万,经义州,前屯锦、凌之间;皇太极亲率的军队,有新铸大炮60门,由白土场趋广宁大道而来。9月1日,两路大军汇合于大凌河城下,一部分环城掘壕围困,一部分伏于凌锦间的隘道准备“围敌打援”。13日,皇太极又令一支军马在锦州方向拖土翻尘、鸣炮呐喊,引诱守军出城受歼。 大凌河的守将祖大寿,做游击时,曾受到过孙承宗的奖拔,袁崇焕督师时,又升他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他是颇有战功的。不过这时,他的大凌河守军只有骑兵七千、步兵七千,加上工役三千、商贾二千,还不到两万人。祖大寿料想锦州必援,因此,听见炮声,以为援兵已到,便出城冲杀,被后金兵打得大败。而援兵真到时,祖大寿却不敢相信、没有出城。 率领援兵的,是总兵宋伟、吴襄和监军张春。援兵一共4万人,列阵于离大凌河城15里的长山口。皇太极亲率2万人马攻击,宋伟坚阵击之;皇太极令两翼骑兵闯营,宋伟命火器齐发,无论后金军如何冲锋,宋伟的营盘仍是岿然不动。皇太极命令炮队全力轰击吴襄营,也受到猛烈的反击。吴襄为了焚毁后金的炮队阵地,下令火攻,不料风向突变,西风变成了东风,大火竞反烧了自己的大营,被迫撤退。吴襄先败,宋伟终于也抵挡不住。明军归途又遇伏,张春等33名军官被俘,士卒死伤无算;只有副总兵、祖大寿之弟、“万人敌”祖大弼,组织了百余人,化装成后金军,夜袭了皇太极宿营的白云山,算是援军发动的第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的反攻。 援军退去,祖大寿孤军自守,又过了一个来月,后金军开始大攻。他们首先攻打拱卫城垣的台堡。那些台堡,一个个高几丈,内有兵舍、粮库、炮眼、雉堞、嘹望台和上下马道,都是砖石砌成。丢了台堡,城垣便直接暴露在后金军的火力之下。皇太极于是下令炮兵集中轰击最坚固的鱼子嶂台,轰了三天,台垛毁坏,参将王景投降。鱼子嶂一下,其余各台守军,走的走,降的降,大凌河城便失去了羽翼。加之城中粮草已尽,人且相食,兵员锐减,皇太极又反复诱降,祖大寿便杀了副将何可刚,率领副将14员,参将、游击24员,出城降清了。 祖大寿的投降和大凌河城筑缓慢的原因,崇祯皇帝是清楚的,但却不深究分兵筑城者,并容纳降后又走回锦州城的祖大寿,还无理指责孙承宗,迫使承宗只好报病辞官,而负有分兵、贻误战机责任的邱禾嘉后来才被罢免。 崇祯皇帝不具慧眼,臣下大员也多是黑白不分。孔有德和耿仲明,原是毛文龙的旧部,文龙死,走依登莱巡抚孙元化,孙以之为左营和中军的参将。毛文龙还有个步将叫李九成的,也受到了孙的重用。大凌河城被围之际,孙派孔有德率军出援。部队行至吴桥,碰上大雨、雪,没有粮吃,政府也不管,致使部分军士出营抢掠,被李九成钻了空子。原来李九成贪污了公款,惧罪,便去到孔部军中,煽动叛乱,攻打临邑、商河、齐东、德平,打下新城,焚杀甚酷,政府下令各地不许截击,孔有德也伪为降了。崇祯五年(1632年,天聪六年)正月,孔有德径至登州,和耿仲明等来了个里应外合,陷了登州城,自号都元帅,铸印置官,封耿仲明等为总兵。他们四出抄掠,并连陷黄县、平度,进攻莱州。山东巡抚徐从治中炮死,登莱巡抚谢琏也被孔有德诈降诱杀。事情闹到这种地步,崇祯帝才命侍郎朱大典督师讨伐,收复黄县,围困登州。登州城东、南、西三面距山,北临海。李九成出城战,死,大军围攻更急,但还是不能攻下登州。天津有个裨将叫孙应龙的,自夸与耿仲明兄弟友善,能叫他们缚孔有德而投降,便领了二千人马从海上直逼登州。耿仲明伪称砍了孔有德的头,骗杀了孙应龙,歼灭了他的部队、缴获了他的舰只,便和孔有德一起,带了14000余人,分乘船舰一百多艘,载了子女玉帛以及全部西洋大炮,由登州泛海,于五月投降了皇太极。 毛文龙死后,皮岛总兵是黄龙。黄龙手下有个叫尚可喜的军官。在孔、耿降金以前,当耿仲明的部将通洋获罪、仲明之弟大闹皮岛,打折黄龙的股骨,割掉黄龙的耳、鼻之时,尚可喜曾率兵定过乱。孔、耿降金以后,尚可喜等抚定辽南诸岛,打退过孔有德军的进攻,成为广鹿岛的副将。黄龙战败自杀后,朝廷委任的新总兵沈世奎等人,诬告可喜有罪,想除掉他,因此,尚可喜也于崇祯六年(1633年,天聪七年)投降了皇太极。 与崇祯皇帝的性急多疑、任察尚气相反,皇太极非常注意优容汉族降人,瓦解明朝的军心。那位沈阳诸生范文程,在努尔哈赤时期权力并不太大,到皇太极时,人内秘书院奏事,竟“必漏数十刻始出”,皇太极对于他,真是言听计从。范文程也就特别为皇太极卖力,迫使明朝冤杀袁崇焕的反间计,就是范文程首先提出的。佟养性,是个被明朝关进监狱的汉人,越狱降金后,皇太极也叫他统领汉军,成为后金最早的一支炮兵部队的头领。佟养性率领的后金炮队,在大凌河之战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劳。现在,耿、孔、尚等纷纷来归,当然更削弱了明朝的兵力。被俘不屈、绝食而死的明朝官吏,只有大凌河之战中的监军张春一个人。 鉴于明朝政治、军事的腐败无能,又由于天启七年(1627年,天聪元年)、崇祯九年(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先后两次攻打朝鲜,朝鲜国王李侏也就投向了清朝。天启七年、崇祯五年(1632年,天聪六年),皇太极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招抚与征服了察哈尔蒙古。依附明朝的察哈尔林丹汗被清军追击得穷蹙潦倒,出痘死在离青海十日程的大草滩,其妻窦土门福晋只好投降。崇祯七年(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之叔茂奇塔特亦降。第二年,林丹汗的另一妻子苏泰福晋,也叫其子额哲捧了元代的传国玉玺“制诰之宝”降了。 皇太极的这种剿抚并用、威恩兼施的手段,实在是高明极了。 P24-27 序言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这是半个世纪前我们祭祀轩辕始祖——黄帝时留下的华美篇章。 我国是有着6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不懈的考古挖掘,还在不断延伸着她的历史源头。放眼全球,我泱泱中华,江山多娇;检点历史,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周易》到《诗经》,自《天问》而《警世钟》,六七千年,流淌不息。这里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浩然博大,也有“何必马革裹尸还”的坦荡豪壮;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刚烈,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忠奸判定。曾经长时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进步无私贡献出了自己无数的珍藏。 曾几何时,延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遭遇了暂时的挫折,“打倒孔家店”的激愤一度让很多人盯上了西方的月亮。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让媚外的思潮重新暗流涌动。但与之同时,过度物质化了的西方国家,却把他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东方文明的古邦,试图从中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方。为此,我们曾一度犹豫彷徨,当一片飞叶被远风捎来时,我们因分不清它来自仙草还是毒藤而迟疑;当一堆泥沙被湍流冲去时,我们为说不清它含金蕴宝还是藏垢纳污而烦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曾经徘徊在一些人心头的迷茫逐渐扫去,重视传统,回归本源,从中华文明中寻找持续进步的动力重新成为热门话题。清理我们的文化遗产,描绘她的真实面貌,发扬她的优秀传统,规划她的锦绣前程,是当代中国人既严肃又富有魅力的历史使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脉络者,我们的历史是最应珍视的一笔遗产。但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一部中国史,真不知从何处说起!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社约请、组织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精心编撰了这套《中国历史大讲堂》丛书。全套丛书共分13分册,分别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作者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上,以大手笔撰写小文章,在各分册中,对该断代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 历史是一个辉煌的存在,历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启迪之学,我们衷心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能从这套丛书中寻到灵感,从6000年历史积淀中汲得智慧,熔铸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的智慧王国。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7年1月1日 后记 1981年冬,北京出版社约我写《清朝史话》,我既感到兴奋,又唯恐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不允许。果然当北京出版社向我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发出约稿公函后,一位副院长和历史研究所所长便把我叫到所长室,说:“全国那么多专家都没有写,你能写好吗?写了也不会出版。你的任务即本职工作是研究黑龙江地方史,因此,不给你安排时间。”这一席话,非但没泯灭我写作此书的意愿,相反,倒激起了我的挑战激情。 于是,在白天坐班研究地方史下班之后,一回到家,便投入到此书的写作。九平方米的家,夫人王志芬做饭、辅导孩子学习之后,便和孩子们横躺在双人床上,而我则在他们的头边支上那张小小的“靠边站”(圆饭桌),在微弱的台灯下,应着她们的鼾声呓语,几乎天天是通宵达旦地工作。 整整半年,志芬日见消瘦,唏如、笙安也谨小慎微,然而,他们终于成全了我的此书初稿的完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我觉得这本由我全家共同努力而草就的书,虽不算什么精品,却也看得过去。有关清史的一些重要的资料,有关清朝后期(即1840一1911)的一些重大史实也基本全面准确。已故导师郑天挺先生的深刻指点,北京出版社闻性真同志、田耕同志的许多宝贵意见和写作意图也得到了体现和融人。志芬除了做尽家务,看管子女,借还图书、资料之外,还多方寻找本书需用的插图。 现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又约请我参加《中国历史大讲堂清朝史话》的编撰工作,这使我倍感欣慰,这是对我过去的写作与付出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使我的这部作品在20年后以新的面目再一次呈献给广大读者。遗憾的是,夫人志芬卧病在床,我又精力有限,无力对本书做出详细的修正。错误、缺点因而在所难免,还盼海内外同仁多多赐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