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泰戈尔散文精选/名人名家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印)泰戈尔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巨匠。他从八岁开始练习写作,直到逝世前口授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他的作品篇帙浩繁,种类富多,除了五十三部孟加拉语诗集,还有二十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三十多个剧本,两千余首歌典,以及大量散文。

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诗的韵律,构成泰戈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云使》、《多刺的树》等短篇,以洗练的语言、空灵的意境,表达对世事对爱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巷》通篇是象征,表面上描写小巷,实则挪揄从井观天、墨守成规的平庸之辈。《文明的危机》一类的政论性文章,也以寥寥几笔勾勒出诗意盎然的画面,把抽象的观点表达得生动形象,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技巧。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中国和印度》和《在中国的讲话》除本三篇以及《致英迪拉·黛维的信》,本书其他篇目是从《泰戈尔全集》择译的。

内容推荐

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诗的韵律,构成泰戈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云使》、《多刺的树》等短篇,以洗练的语言、空灵的意境,表达对世事对爱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巷》通篇是象征,表面上描写小巷,实则揶揄坐井观天、墨守成规的平庸之辈。《文明的危机》一类的政论性文章,也以寥寥几笔勾勒出诗意盎然的画面,把抽象的观点表达得生动形象,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技巧。

目录

神融于我(序)

第一辑

 云使

 脚下的路

 朝夕

 竹笛

 图书馆

 人生旅途

 昼夜

 小巷

 阴天

 通往天堂的路

 雪

 一瞥

 十七年

 首次伤悼

 一天

 负义的哀痛

 迎宾曲

 生命——心灵

 多刺的树

 旧宅

 少女

 溺死的男孩

 库帕伊河

 地球

 昆虫的天地

 阿斯温月初一

 黄鹂

 人类的儿子

 轻柔的音符

 剧本

 分离

 悲哀的世界

 旅伴

 时令之环

 心的绿叶

 创造的祭火

 启明星

 死亡

 天各一方

 重塑

 一个人是一个谜

 劫

 泥屋

第二辑

 致英迪拉·黛维的信

 致苏汀特罗纳德·达塔的信

 致杜尔察迪普拉萨特的信

 致查鲁昌德拉·瓦达贾萨的信

 致波拉马特纳德·乔德里的信

 致贾洛昌德拉·达塔的信

 致日本诗人野口的信

 致阿米亚昌德拉·查克巴迪的信

 春天的遐想

 圣诞节

 梵我合一

 忠诚

 美

 永新

 社会中的解脱

 旅人的节日

 季节

 新雨

 净修林

 出访

第三辑

 斯里尼克坦

 梵学书院

 在北京地坛对学者的演讲

 在杭州对学生的讲话

 和—位朝鲜青年的谈话

 在抗议枪杀政治犯集会上的讲话

 预防疟疾

 在穆门辛赫县群众大会上的演讲

 森林女神

 创建合作社的历史缘由及其宗旨

 合作社

第四辑

 前往喜马拉雅山

 童年

 恒河畔

 萨罗希尼号船遇险

 孟买印象

 探望狱中的甘地

 伊朗纪行

 西行日记

 旅欧书札

第五辑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西服与印式制服

 往事悠悠

 土地女神

 国际大学

 圣蒂尼克坦的老师们

 诗人叶芝

 甘地的绝食斗争

 中国和印度

 《泰戈尔全集》序

 文明的危机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旅途

我在路边坐下来写作,一时想不起该写些什么。

树荫遮盖的路。路畔是我的小屋,窗户敞开着,第一束阳光跟随无忧树摇颤的绿影,走进来立在我面前,端详我片刻,扑进我怀里撒娇。随后溜到我的文稿上面,临别的时候,隐隐留下金色的吻痕。

黎明在我作品的四周渐露。原野的鲜花,云霓的色彩,凉爽的晨风,残存的睡意,在我的书页里浑然交融。朝阳的爱抚在我手迹周遭青藤般地伸延。

我前面的行人川流不息。晨光为他们祝福,真诚地说:祝你们一路顺风。鸟儿在唱吉利的歌曲。道路两旁,希望似的花朵竞相怒放。启程时人人都说:请放心,没有什么可怕的。

浩茫的宇宙为旅行顺利而高歌。光芒四射的太阳乘车驶过无垠的晴空。整个世界仿佛欢呼着天帝的胜利出现了。黎明笑吟吟的,臂膀伸向苍穹,指着无穷的未来,为世界指路。黎明是世界的希冀、慰藉、白昼的礼赞,每日开启东方金碧的门户,为人间携来天国的福音,送来汲取的甘露;与此同时,仙境琪花的芳菲唤醒凡世的花香。黎明是人世旅程的祝福,真心诚意的祝福。

人世行客的身影落在我的作品里。他们不带走什么。他们忘却哀乐,抛下每一瞬间的生活的负荷。他们的欢笑悲啼在我的文稿里萌发幼芽。他们忘记他们唱的歌谣,留下他们的爱情。

是的,他们别无所有,只有爱。他们爱脚下的路,爱脚踩过的地面,企望留下足印。他离别时洒下的泪水沃泽了立足之处。他们走过的路的两旁,盛开了新奇的鲜花。他们热爱同路的陌生人。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消除他们跋涉的疲累。人间美景和母亲的慈爱一样,伴随着他们,召唤他们走出心境的黯淡,从后面簇拥着他们前行。

爱情若被锁缚,世人的旅程即刻中止。爱情若葬入坟墓,旅人就是倒在坟上的墓碑。就像船的特点是被驾驭着航行,爱情不允许被幽禁,只允许被推着向前。爱情的纽带的力量,足以粉碎一切羁绊。在崇高爱情的影响下,渺小爱情的绳索断裂;世界得以运动,否则会被本身的重量压瘫。

当旅人行进时,我倚窗望见他们开怀大笑,听见他们伤心哭泣。让人落泪的爱情,也能抹去人眼里的泪水,催发笑颜的光华。欢笑,泪水,阳光,雨露,使我四周“美”的茂林百花吐艳。

爱情不让人常年垂泪。因一个人的离别而使你潸然泪下的爱情,把五个人引到你身边。爱情说:细心察看吧,他们绝不比那离去的人逊色。可是你泪眼蒙蒙,看不见谁,因而也不能爱。你甚至万念俱灰,无心做事。你向后转身木然地坐着,无意继续人生的旅程。然而爱情最终获胜,牵引你上路,你不可能永远把脸俯贴在死亡上面。

拂晓,满心喜悦动身的旅人,前往远方,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沿途没有他们的爱,他们走不完漫长的路。因为他们爱路,迈出每一步都感到快感,不停地向前;也因为他们爱路,他们舍不得走,腿抬不起来,走一步便产生错觉:已经获得的大概今后再也得不到了。然而朝前走又忘掉这些,走一步消除一分忧愁。开初他们啜泣是由于惶恐,除此别无缘由。

你看,母亲怀里抱着婴儿走在人世的路上。是谁把母子联结在一起?是谁通过孩子引导着母亲?是谁把婴儿放在母亲怀里,道路便像卧房一样温馨?是爱,变母亲脚下的蒺藜为花朵!可是母亲为什么误解?为什么觉得孩子意味着她“无限”的终结呢?

漫长的路上,凡世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娱乐。一个孩子拉着母亲的手,进入孩子的王国——那里储藏着取之不竭的安慰。因着一张张细嫩的脸蛋,那里像天国乐园一般。他们快活地争抢天上的月亮,处处荡漾着欢声笑语的波澜。但是,你听,路的另一侧,可爱无助的孩子在啼哭!疾病侵入他们的皮肤,损坏花瓣的柔软肢体。他们纤嫩的喉咙发不出声音;他们想哭,哭声消逝在喉咙里。野蛮的成年人用各种办法虐待他们。

我们生来都是旅人;假如万能的天帝强迫我们在无尽头的路上跋涉,假如严酷的厄运攥着我们的头发向前拖,作为弱者,我们有什么法子?启程的时刻,我们听不到威胁的雷鸣,只听见黎明的诺言。不顾途中的危险、艰苦,我们怀着爱心前进。虽然有时忍受不了,但有爱从四面八方伸过手来。让我们学会响应不倦的爱情的召唤,不陷入迷惘,不让惨烈的压迫用锁链将我们束缚!

我坐在络绎不绝的旅人的哀泣和欢声的旁边,注望着,沉思着,深爱着。我对他们说:“祝你们一路平安,我把我的爱作为川资赠给你们。因为行路不为别的,是出于爱的需要。愿大家彼此奉献真爱,旅人们在旅途互相帮助。”   P11-13

序言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巨匠。他从八岁开始练习写作,直到逝世前口授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他的作品篇帙浩繁,种类富多,除了五十三部孟加拉语诗集,还有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三十多个剧本,两千余首歌曲,以及大量散文。

1913年,泰戈尔因代表作《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随之各国掀起译介他作品的热潮。二十年代,他的英译本传入我国,对我国刚刚兴起、急需借鉴的新诗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之后他的数量可观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剧本相继译成中文,深受中国读者喜爱。

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的散文,只有少量译成英语,在我国,泰戈尔散文的译介因而几乎是个空白。其实,散文是泰戈尔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贯穿他一生的创作。

泰戈尔出生于书香门第,排行第十四。几位兄长有的是文学家,有的是戏剧家。家中编辑出版杂志《婆罗蒂》(意谓文艺女神)。由于艺术氛围的熏陶,泰戈尔自小爱好文学,勤奋习作,颇得文艺女神的青睐。《旅欧书札》、《鸦片一运往中国的死亡》等文章、信函,是泰戈尔最初回赠文艺女神的礼品。

泰戈尔的父亲厌恶红尘,一生耽于山水,但他坚持要在孟加拉文坛崭露头角的儿子去东孟加拉希拉伊达哈经管祖传田产,认为这是儿子应尽的世俗义务。父命难抗,泰戈尔只身前往河流纵横的孟加拉水乡,处理庄园事务,乘船巡视黄麻、水稻种植情况。这在泰戈尔是深入实际了解农村现实的难得的机会。在写给亲属尤其是侄女英迪拉·黛维的书信中,泰戈尔抒写了泛舟帕德玛河、领略水乡旖旎景色的喜悦心情,记述了佃农的淳朴、憨厚,与他的融洽关系,以及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和洪水泛滥给农民带来的灾难。近十年的乡村生活,为泰戈尔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现实主义的分量明显增加了。

英迪拉·黛维是个有远见的聪慧姑娘。泰戈尔的每封书信,她都视为珍宝,精心保存。在泰戈尔五十岁生日之际,她把145封书信工工整整地抄在两本精致的日记本上,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泰戈尔。泰戈尔稍加整理,以《碎叶集》为集名发表。后来又委托侄子苏伦德罗纳特翻译其中的78篇,更名为《孟加拉风光》,在英国出版。

泰戈尔自幼痛恨为殖民统治服务、培养洋奴才的旧教育制度。他在散文集《国际大学》中全面表述他的教育思想。他主张建立净修林式的学校,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亲如一家。他反对把学生囚禁在教室里,鼓励学生在自然的怀抱里纵情歌舞,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他强调学生首先要学好民族语言,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从1901年开始,他在圣蒂尼克坦实施他的教育计划,克服种种意料不到的困难。由于资金不足,缺少教职工人员,他不得不亲自为学生上课,甚至要为学生张罗餐具、卧具,安排他们的食宿。经过二十余年的奋斗,泰戈尔把开初只有五六名学生的小学逐步扩建成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他的诺贝尔文学奖金,孟加拉语著作的稿酬,圣蒂尼克坦的土地、房屋,全部捐赠给学校。急需经费的时候,他甚至变卖妻子的首饰泰戈尔创建学校,排除了殖民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为印度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呕心沥血发展民族教育的执著精神令人敬佩。

泰戈尔在农村亲眼目睹的农民的悲惨处境,使他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于是开始探寻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他的散文集《合作社政策》记录了他试图帮助农民改善命运的艰难历程。在二十世纪初叶,泰戈尔就指出,土地分割为小块,农民一家一户单独从事耕作,单位面积产粮很低,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促进生产发展。他在研究欧洲一些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之后断言:众多家庭联合起来的谋生手段,即合作社制度,是印度摆脱贫困的唯一办法。为此,他在斯里尼克坦创建了印度第一个合作社,旨在为全国起示范作用。然而,不铲除土地私有制,引导农民在合作社大旗下团结起来只能是美好的梦想。泰戈尔为建立合作社所作的艰苦努力,并未取得期望的效果,但从中可以看到他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泰戈尔任校长数十年。他经常就社会改革、宗教、哲学、文化艺术、文学创作、教育、人生等问题对学生发表讲话。这些讲话汇编为演讲集《圣蒂尼克坦》,共十七章,分别收入《泰戈尔全集》等十三卷至第十六卷。在这部演讲集里,泰戈尔详述了他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推行社会改革的理论基础。读懂他这些文章,就不难理解他那些富于神秘主义色彩、朦胧玄奥的宗教诗了。泰戈尔信奉梵教,梵教的典籍是古代的《奥义书》,奉创造大神“梵天”为唯一真神。1828年,罗摩、摩罕、罗易创建梵社,倡导宗教改革。1911年前一段时间,泰戈尔任梵社秘书,他的宗教观点受罗摩·摩罕·罗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泰戈尔宗教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梵我合一”,或“神我合一”。泰戈尔认为,神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神融于我,与我不可分离;神不单与我合一,也化于万象,于是万象之中亦有我。神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无时不在,因而“我”也超越时空,生生不息,“我”来自亿万年前,延续到亿万年之后。泰戈尔宣扬的神,不光与“我”和自然合一,也在万民之中。对于民众来说,相信神即相信自己。欲挣脱厄运,不必脱离尘世,不必对偶像顶礼膜拜。泰戈尔散文中阐述的这种泛神论,无疑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但泰戈尔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即神,膜拜神不如唤醒自身中沉睡的力量,这与把人的命运完全托付给上帝的宿命论相比,仍具有进步意义。泰戈尔关于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生与死,瞬息与永恒的哲理思考和表述,也不乏辨证因素。它鼓励人们从狭小的世俗樊笼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豁达胸襟,淡泊名利,以脱俗的目光看待纷乱的世事,确能给人有益的启迪。

泰戈尔十二次远涉重洋,访问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并以生花妙笔记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异国风情。《旅欧书札》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个别旅英印人崇洋媚外的丑恶嘴脸,谴责英国对印度的民族歧视,衬托出作者高贵的民族气节。某些篇章反映友好的房东对青年泰戈尔的真诚关怀。《俄国书简》表明泰戈尔对十月革命的疑虑已经消散,苏联发生的巨变使他感到欢欣鼓舞。他满怀激情地写道:“不访问俄国,今生今世,我的朝觐就不会圆满。”泰戈尔一向重视从外国名著中汲取营养,借鉴异域诗神。《访日散记》可谓又一佐证。他称赞俳句玲珑精致,此后不久,他那姹紫嫣红的诗苑里,便绽开一朵引进的诗花——《火花集》,其中有不少俳句式的精美短诗。泰戈尔应邀访问爪哇,受到国家元首级的盛大欢迎,他陶醉于爪哇的秀丽景色和淳厚的世风民情,盛赞爪哇的音乐、舞蹈艺术,在《爪哇通信》中作了生动描述。

泰戈尔的获奖诗集《吉檀迦利》译成英文,采用的是散文体裁,失去了原作严谨的格律形式,但保留幽美的意境,耐人寻味的哲理,流畅自然的内在节奏,外国读者读了仍如痴似醉。这给了诗人深刻的启发,成为他写孟加拉语散文诗的动力。泰戈尔认为:汲取无拘无束的散文风格,可以扩大韵文的表现力。他尝试着写了《脚下的路》、《云使》、《竹笛》等十七篇。可能他觉得这些作品尚不够凝炼、简洁,尚未突破散文的框架,达到散文与诗的美学素质浑然交融的境地,就把它们纳入散文集《随想集》。也许,称它们为抒情散文更合适一些。

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诗的韵律,构成泰戈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云使》、《多刺的树》等短篇,以洗练的语言、空灵的意境,表达对世事对爱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巷》通篇是象征,表面上描写小巷,实则揶揄坐井观天、墨守成规的平庸之辈。《文明的危机》一类的政论性文章,也以寥寥几笔勾勒出诗意盎然的画面,把抽象的观点表达得生动形象,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技巧。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泰戈尔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友好的感情。他二十岁那年发表著名文章《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对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同情。泰戈尔是近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他访问中国后,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他创办的国际大学成立了中国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和印度》。中国学院的成立,是中断了约十世纪的中印两国人民的交往大道得以复修的标志。抗日战争爆发后,泰戈尔两次致信日本诗人野口,严正驳斥他为侵华日军的罪行所作的辩解。泰戈尔那首立场鲜明的诗篇《射向中国的武力之箭》,强烈谴责日本侵略军“用刺刀挑起惊天动地、撕心裂胆的惨叫,斫断千家万户爱情的纽带,把太阳旗插在夷平的村庄的废墟上。”周恩来总理1957年参观国际大学时,赞扬泰戈尔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热爱。中国人民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

本书翻译过程中,曾得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专家查希杜尔’豪克的热情指教。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迪普蒂玛亚·巴德切尔吉教授、印度甘露市场报编辑沙米尔·德斯古卜达先生和在国际大学进修的韩晓岚先生,得知我要选译《泰戈尔散文选》,先后复印寄来了未编入《泰戈尔全集》的《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中国和印度》和《在中国的讲话》。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除了上述三篇以及《致英迪拉·黛维的信》,本书其他篇目是从《泰戈尔全集》择译的。

我国尚未出版孟汉字典,翻译孟加拉语文学作品,只得借助孟英和英汉字典。遇上一词多义,为择选恰当的单词,必须反复查阅、揣摸,颇费神思。译者的孟加拉语、汉语水平有限,译文难免有不当之处,祈望读者指正。

后记

《名人名家书系》(共23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发行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们从中选出14种,近期内陆续出版发行。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新选出的14种书的作者,无法取得联系。请有关作者见书后与出版社联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