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的作品以仿阿拉伯民间文学巨著《天方夜谭》的形式(因此其中即使是中篇小说,也可视作红线贯通的短篇故事的集合来阅读、分析),借助说故事者独特的视阈和轻松幽默的话语,提供了读者一窥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大都市繁华喧闹背后的阴郁、丑陋与恐怖的机遇。事实是,这部极具朴素民间故事叙述结构与形态的、以出人意表的紧张情节和充满讽刺幽默语言为支架的小说集,毋论彼时抑或当下,都确确实实地吸引住了众多读者的眼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天方夜谭(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国)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作品以仿阿拉伯民间文学巨著《天方夜谭》的形式(因此其中即使是中篇小说,也可视作红线贯通的短篇故事的集合来阅读、分析),借助说故事者独特的视阈和轻松幽默的话语,提供了读者一窥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大都市繁华喧闹背后的阴郁、丑陋与恐怖的机遇。事实是,这部极具朴素民间故事叙述结构与形态的、以出人意表的紧张情节和充满讽刺幽默语言为支架的小说集,毋论彼时抑或当下,都确确实实地吸引住了众多读者的眼球。 内容推荐 这部小说集收入19世纪的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的6部作品,中篇和短篇数量各半。具体包括:《自杀俱乐部》、《印度王大钻石》、《海岸孤亭》、《诗人维隆的一夜》、《玛绰伊爵士的门》、《六弦琴之恋》。 本书借助东方故事样式的叙述形态所产生的特殊审美情趣,以及精干结构的情节性张力,摈弃了冗长乏味的叙述议论空间,给读者以异常轻快明晰的字句享受。作者在本书中营造了一种特殊的若即若离的情调,使目下的现实与文本的虚拟既结合又疏离,使人物刻画、情节构思、象征手法、隐喻使用等写作技巧更为自如、圆润。而且,在这部作品里,作者还较为准确地揭示出人性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目录 自杀俱乐部 第一章 卖馅饼的青年 第二章 萨拉托加大箱子 第三章 两轮马车奇遇记 印度王大钻石 第一章 钻石宝盒 第二章 教士、钻石和自由 第三章 绿色百叶窗小楼的秘密 第四章 王子殿下与侦探的历险 海岸孤亭 第一章 我在海岸扎营,见到孤灯闪闪 第二章 午夜登陆 第三章 姻缘一线牵 第四章 危机四伏 第五章 三方会谈 第六章 和赫德尔斯通先生的谈话 第七章 一声咒骂 第八章 末日 第九章 恐吓 诗人维隆的一夜 玛绰伊爵士的门 六弦琴之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试读章节 自杀俱乐部 第一章 卖馅饼的青年 多才多艺的波希米亚王子弗洛伦宙在旅居伦敦期间,以他淡然的风貌和善解人意的大方赢得了当地所有阶层的青睐。即便以人们所了解的而论,他已经堪称楷模,而人们所了解的只是他的一小部分。尽管这位波希米亚王子在平日出言温和,对世界的看法也未必高过一个普通的农夫,但他却想要体验一种自己的优越身世所不可能带给他的充满冒险和离奇的生活。当他偶尔情绪低沉,或是伦敦的剧院没有令人捧腹的戏剧上演,抑或是能够让他在田径场上一展身手、力挫群雄的时机尚未到来,他便传令心腹马夫格拉丁上校为他准备一次夜游。这位马夫个性勇猛,甚至比主人更加大胆。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命令,迫不及待地筹备起来。生活的长期磨练和百变不惊令他具备一身“伪装”的独特本领。他不仅能够易容易形,更改嗓音,更甚的是能够对阶层、性格和国别不同的人们阐发不同的思想。凭借这身看家本领,他获取了王子的赏识,并获准伴随他出入一些奇怪的社交场合。但是皇室从不知道这些。两人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出生入死互相追随的决心,让他们成功地幸免于一次又一次的危难;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彼此更加信任。 3月的一个夜晚,他们受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的驱赶,来到莱斯特广场附近的一家牡蛎客栈里。格拉丁打扮成一位不景气的报馆记者,而王子和往常一样戴着一副假腮须和一对蓬松的大眉毛。这副凌乱的打扮加上他那一丝文雅的气质,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行者的气派,简直是天衣无缝。主仆二人安静地啜着白兰地和苏打水。 这个客栈生意兴隆,挤满了客人。但是即便这当中有一两个人愿意和我们的冒险家聊天,也没有人会对周围的熟人感兴趣。这在伦敦是再明显不过的下层人的风气。王子几乎就要开始打哈欠并对这次的远途心生倦怠,不料此时客栈的旋转门被人猛地一下撞开了,一位年轻人后面跟着两个门警走进了客栈。每个门警都端着一大盘奶油馅饼,年轻人绕着桌子走到人群中,将一份份馅饼硬塞给每位客人,态度则谦逊得过分。有些客人欣然接受,而有些则执拗地拒绝了。在遇到后面这种情况时,这位年轻人就将馅饼直接扔进了自己的嘴里,并配上或多或少有点幽默的评语。 最后他靠近了佛罗伦宙王子。 “先生,”他用一种极为谦卑的语气说话,并用大拇指和食指夹起一块馅饼,“您会给我这样一个对您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人一点面子吗?我可以向您保证这块馅饼的品质,从五点开始我自己已经吃了二十七块了。” “我惯常是,”王子回答,“比起礼物本身更想知道它代表的涵义。” “它的涵义,先生,”年轻人又鞠了一躬,“是一种挖苦。” “挖苦?”佛罗伦宙重复了一遍,“您打算挖苦谁?” “我来这里不是解释我的理论,而是来发这些馅饼的。假如说我热衷于发馅饼而被人奚落,我希望您能够接受我的一点敬意。如果您不能,那我就得被迫吃下第二十八块馅饼了,我承认我已经开始讨厌吃这玩艺了。” “您的话打动了我,”王子说,“我非常愿意把您从这个难堪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但是有个条件。我和我的朋友对馅饼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如果我们吃下您的馅饼,希望您能以与我们共进晚餐作为回报。” 年轻人似乎有所顾虑。 他最后说:“我手上还有几打馅饼,把它们全部发完还需要我再走访几个客栈。这得花上一段时间;如果你们饿的话——” 王子礼貌地用手势打断了他的话。 “我和我的朋友会陪你去,因为我们对这种消遣夜晚的惬意方式很感兴趣。既然交易的内容已经谈妥,我们不妨就订下条约。” 于是王子用可以想象到的最优雅的方式吞下那块馅饼。 “它很好吃。” “我感觉到您是位行家。”年轻人回答。 格拉丁少校也同样品尝了一块馅饼。这样,客栈里所有的人要么接受要么拒绝了奶油馅饼。于是年轻人拔腿向下一个客栈走去。那两个门警似乎已经习惯于做这种荒谬的差事,立刻尾随其后。王子和少校拾起各自的行囊相视一笑,臂挽臂地离开了。这伙人又拜访了两个客栈,那里相似的场景又再次上演——一些人拒绝而另一些人接受这位流浪汉的好客之举。这位年轻人继续吃掉每一块被退回来的馅饼。 在离开第三家客栈时,年轻人数了数馅饼。只剩下九块了,一个碟子里三块,另一个碟子里六块。 “阁下,”他向两位追随者说,“我不想耽搁你们的晚餐。今天对我而言是重要的一天,在即将结束我荒诞的事业和最最愚蠢的行为之前,我要对所有支持我的人做件好事。阁下不必再花时间等我。尽管之前过度食用馅饼已经对我的身材造成影响,冒着生命的危险我也要将它们解决。” 说话间他已经用牙齿嚼碎了剩余的九块馅饼,把它们挨个吞下肚里。接着他转向两个门警。 “我要感谢你们,”他说,“为你们非凡的耐性。”(P1-5) 序言 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作家:自小因种种原由,身体孱弱,但敏感聪慧、神思灵捷,辅之以优渥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自然,还有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和交际氛围,这一切都赋予了喜爱冥想、自造幻境的他(她)以神思遐想、心灵飞翔的广阔空间,及至长成,那些幻象与心中暗自忖度之美更多地赠予了他无尽的迷思,并且借助于文本的结构,凝成了无与伦比的文学光华。我们熟知的法国文学大师普鲁斯特便属于这类文学家中之翘楚;而读者们眼下所阅读的本书之作者,19世纪的英国著名作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更为此类大师作家的代表。 斯蒂文森的一生堪称奇特与浪漫,与同处维多利亚时代的诸多作家所谓的“板正思维”与“严谨生活”的风格大异其趣。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在英国19世纪那刻板风尚的背后,文化界不乏超越于彼时教条、成规的富有远见和个性的杰出之辈,他们的生活形态、观念以及作品的多样性足以改观人们对那个时代苍白扁平的印象。无疑,从斯蒂文森的一生际遇和作品构成来看,他确有卓而不群、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理想,并且是一位对崭新的、正在整合全世界的现代社会颇具洞见的极富个性魅力的作家。 1850年11月13日,斯蒂文森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一位富有的灯塔工程师,母亲则为温婉动人的家庭主妇。夫妇俩对独子疼爱有加,但很不幸,斯蒂文森出生才两年,便开始显出疾病缠身的征兆。当时一些被视为恶疾的诸如肺炎、喉炎、高烧、喘咳等等病症依次出现,乃至卧床养病成了小斯蒂文森生活的常态。在斯氏不少回忆文章中,童年的“床”往往成为篇章语词中的关键:在那里,所有的痛苦和欢乐总是伴随着丰裕无比的想象,夜间的无止境的“链接”——或者说是弥补白天的病痛而幻想的美丽王国——“一个人躺在床上,脑中异象纷呈的非正常活动”。正缘于此,他的世界必然同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的“正常生活”无从沾边,更是无法享用同龄孩子轻易便能获得的“阳光、美景”以及玩耍嬉闹等等置身大自然的游戏乐趣。但一失一得,尽管户外运动付之阙如,但文本想象的无边世界却随之而来,满足了斯蒂文森自小独享的“心灵旅行”的惬意之愿。 母亲给予他的枕边故事自然是小斯蒂文森乐意享用的启蒙教育,而夜间的独自回味与玄想更加深了他对文字世界的迷恋与依赖。当然,斯蒂文森对文字的极高天赋更是让他在文本世界中如鱼得水。他的传记作家贝尔指出,体弱多病的斯蒂文森6岁多便学会了阅读,并尝试自己完成那些现实生活中他自身无以亲历的冒险故事。也因此,“慧眼识子”,对教育甚具独特见解的父亲反对斯蒂文森接受“一刀切式”的“正常教育”,希望他在家接受必要的“量身订做”的基础教育。从7岁起,斯蒂文森的童年教育就没有“正常”过,去学校成了他童年和少年求学生涯的陪衬应景,在家接受父母指导的自习与大量阅读则成为他进深学习的常态。乃父之意图无非希望帮助爱子高效率地完成基础学业,从而再行深造,有朝一日子承父业,让家族的灯塔事业后继有人(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当时的“灯塔事业”并非单纯的公共事业,而是一种通过对进出港船只征收费用获取收益的产业,个人可以通过承包或购买获得经营权利)。 由于父母精心营造的家庭阅读世界是如此的活泛有趣,小斯蒂文森自然多年沉湎于斯,不经意间为他今后的创作累积了丰富的“文学阅历”。16岁时,斯蒂文森正式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学习。大学的伏案生涯提供了他细究文学世界的足够空间和条件,期间他除了大量研读由古及今的英语名家的作品外,还广泛阅读了各类游记以及历史类作品,尤其是苏格兰史著作,而司各特爵士的有关苏格兰历史的小说更是令他反复诵读,备致尊崇。课余闲暇之际,父亲会带着他去各地游览考察,旅行生活又更多地激发起他对文学世界的憧憬。入大学后,斯蒂文森便开始大量撰写习作并向一些报刊投稿,发表了不少体裁各异的作品,在同学问引起不小的反响。他明示家人,文学将是他的毕生追求。从文的理想自然与父亲的“灯塔”之愿背道而驰,更何况维多利亚时代舞文弄墨的人在有产阶级看来多属“波希米亚”之辈——以精神自得甚或放纵为代价的物质贫乏的一群,这样的人生远景无论如何无法让父母放手使之在文学世界里开疆拓土。但父母愈是反对,斯蒂文森的决心反倒愈大。毕竟是独子,几番剧烈而老套的“争斗”之下,父母最终作了让步。 应该说,步入文学之旅的斯蒂文森走得较为平稳有序。一方面,大量的阅读和旅行经验提供了他广泛的文本分析、借鉴能力,以及审美趣味的自我提升技巧,这对矢志于文学创作,将“艺术创作是简洁的、有范围的、本身是完备的、合乎情理的、流畅的和经过修整的”原则(斯蒂文森语)奉为圭臬的他而言,重要性自不待言;而这尤其体现在他作品的语言风格的锻造、题材的审美把握、情节的自如设计以及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描绘和塑造上。也正因如此,斯蒂文森的创作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贯联——服从自我审美张力的规整,藉字句简捷明快之魅力,从无序和杂乱逐渐趋于文体高标、风格独具。正如他在《写作艺术论文集》中所表述的那样——“一张网,或称作格局。一张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富于逻辑性的网,一个既优美又含蓄的结构,这就是文体,就是文学艺术的基础。”而这一结构网络的平稳形塑过程,也正是斯氏文学创作的风格化过程。另一方面,其文学创作的平稳也来源于他个人生活的独特性。正如前文所说,斯蒂文森自小多病,终其一生,始终与疾病相伴,家人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多少养成了他在生活上对他人依赖的个性。有研究者直截了当地指出,正是斯氏的“恋母情结”,导致了其婚姻追求的“与众不同”——爱上并且最终娶了比自身大16岁的已婚妇人范妮。可以想见,置身当时的道德风尚和习俗之下,很难使其父母亲友接受这样的婚姻;但众人的莫名诧异和父母的极度不满不仅没有阻碍两人的爱情(最终疼爱他的父母只能再次妥协),反倒为这场惊世骇俗的婚姻添加了时代所稀缺的个性要素与浪漫光环。无疑,与范妮的婚姻不仅成就了斯蒂文森个人幸福的生活,更激发了他磅礴的写作欲望和无数的创作灵感(驰名世界的《金银岛》就是婚后在其疼爱的继子启发下完成的);正因为范妮,他才真正获得了温暖安全的躲避生活和疾病风雨的理想乐园;婚后写作风格的逐渐成熟、重要作品次第出现与其美满的婚姻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拜其幸福的婚姻生活所赐,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在远离英国的长途旅行中,甚至是举家迁移至太平洋小岛的生活中(旅行皆为躲避英国浑浊的空气,治疗斯氏久难治愈的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的无边愉悦才得以远远胜过病痛的巨大折磨,在抗争痼疾的痛苦过程中,一部部让人惊叹的杰作在斯氏自道的“不屈不挠地做我的工作”的状态下诞生,其中著名的探险小说、历史小说(主要是苏格兰史),如《金银岛》、《诱拐》、《黑箭》、《退潮》、《巴兰特雷公子》以及科学幻想小说《化身博士》等等,已然成为英国文学史中的杰作。 综上所述,斯蒂文森的创作阶段可以其成婚为界(当其时,他30岁),厘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斯氏本人也认同这样的划分,去世前他给小说家乔治·梅尔递斯的信中,特别强调了他后14年一以贯之的写作生涯)。上述作品均为其30岁之后所创作的“后期的作品”,它们风格成熟,写作技巧臻于完美;其叙事结构之精巧、情节之引人入胜、语言之凝练生动,在当时的英国作家作品中确实不多见。而斯蒂文森30岁前所创作的“前期作品”体裁则相对芜杂,那段时期是斯蒂文森个人生活有待定型、写作风格变异不定的阶段,在探索性的写作中,短篇小说、散文、杂论、评论、专题论文、游记、诗歌等各类体裁他均有涉猎,但所谓鼹鼠五技,终无法样样精通。尽管其中有部分作品如《井然有序的南方》、《惠特曼、雨果、诺里斯》、《自杀俱乐部》、《塞文山骑驴旅行记》获得了当时评论界的赞誉,但从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看,风格和技巧的不稳定,以及体裁、题材两造间的繁乱交杂,影响了作品组合的“凝聚性效果”,即作家整合文体及风格的努力往往无从专一,自然也就无从实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斯氏的前期作品总体上有着如此这般的不足,但其中有一部作品却相当独特,足堪视其为承前启后、风格卓异、情节生动、内容奇诡,对社会与人性深具省察力的高妙之作,那就是中短篇小说集《新天方夜谭》。 斯蒂文森早年投身文坛之际,其挚友出版商亨利便力邀其为他主编的杂志《伦敦》写稿。尽管杂志并非一流,但斯蒂文森却倾力相助,竭其所能为好友的这份杂志摇旗呐喊,撰写了为数不少、质量参差的小说和诗歌。为此,他也曾自嘲地说过“确实在这里写了不少废物”。但被编入《新天方夜谭》的《自杀俱乐部》和《印度王大钻石》两部中篇小说却是首先发表于该杂志的广获好评的“惊悚幽默”的佳作。1882年,斯蒂文森在其妻范妮帮助下完成了本书的编辑出版,范妮敏锐地发现了斯蒂文森先前一些作品的某种共通的气质——对现实的反讽性把握、语词的幽默以及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巧妙紧张的情节构思,因此将它们再作润色、归并合集。这部小说集收入6部作品,中篇和短篇数量各半。作品以仿阿拉伯民间文学巨著《天方夜谭》的形式(因此其中即使是中篇小说,也可视作红线贯通的短篇故事的集合来阅读、分析),借助说故事者独特的视阈和轻松幽默的话语,提供了读者一窥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大都市繁华喧闹背后的阴郁、丑陋与恐怖的机遇。事实是,这部极具朴素民间故事叙述结构与形态的、以出人意表的紧张情节和充满讽刺幽默语言为支架的小说集,毋论彼时抑或当下,都确确实实地吸引住了众多读者的眼球。 究其因,或许有三: 一是借助东方故事样式的叙述形态所产生的特殊审美情趣,以及精干结构的情节性张力,摈弃了冗长乏味的叙述议论空间,给读者以异常轻快明晰的字句享受。正如阿拉伯文学巨制《天方夜谭》在19世纪的欧洲大量翻译出版后,这些紧凑、机敏、直白的文学样式一反当时文学作品的造作描摹和苍白说教(比照维多利亚时代大量平庸之作,此种特征更为显著),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当时不少作家痴迷于此,甚至一位著名诗人还冀盼他能忘记这些文字,“以便重温那些美妙无双的故事情景”),《新天方夜谭》也是如此,它为读者提供了如同卡尔维诺在《文学千年备忘录》中所谓的“轻逸”与“迅捷”的风格,是一种在作者意图和读者领会的“能指”、“所指”缠绕之下的,令人联想和着迷的可以多样诠释的“姿态文学”。其中《自杀俱乐部》和《印度王大钻石))两部作品还多少套用了“阿拉伯说故事者”的形态,将叙述表面的不合理性的反讽、夸张甚或对读者既诱惑又煎熬的情境设计等等责任一股脑地推向“说者”,在读者的自我感受、作品本文表征之外加入“他者”恣睢导引的“第三空间”。就当代读者而言,这依然是一种叙述技巧独特,饶有阅读趣味及意义指涉丰盛的实验性文本。 二是斯蒂文森在本书中营造了一种特殊的若即若离的情调,使目下的现实与文本的虚拟既结合又疏离,使人物刻画、情节构思、象征手法、隐喻使用等写作技巧更为自如、圆润。以《自杀俱乐部》为例,作品中的伦敦场景尽管清晰,但所处的时代的精确性则被刻意朦胧忽略;主人公弗洛伦宙王子因应世界帝国之都伦敦的国际背景与风情之需而被“塑造”,但“波希米亚”的意象则又轻松地喻示了故事情节的浪漫和离奇的所有可能;以自杀作为对整个罪恶的新世界的犬儒主义式的反抗和排遣背后,隐藏着犹如赌场无餍侵吞似的更为邪恶的阴霾……通过这些奇思神笔,斯蒂文森让读者发现的是一个以空虚装点浮华的枯枝败叶般的荒唐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善良意念又脆弱得不堪一击,斯蒂文森的笔触毫不隐瞒所有的“善”的胜利都是来自说故事者的虚妄安排——对邪恶的揭示隐伏着更多的死亡代价,老实木讷者解套邪恶困境的良方却有赖于更为邪恶的指点,财富的失而复得其实是生活闹剧的无止尽的翻版……凡此种种,勾勒出作家笔下的现实世界的折射镜象,在夸张和狰狞的尘嚣中,在惊异、恐怖以及虚假的解脱中,在意象纷呈的诡异氛围中,读者品味了繁盛文明身后那永无止境的残忍与死亡。 三是在这部作品里,斯蒂文森较为准确地揭示出人性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提及斯氏对双重人性的刻画的代表之作,耳熟能详的自然是他著名的《化身博士》了。但细加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斯蒂文森在《化身博士》里机械地将人性切分为善恶两极,从揭示与解释人性的角度而言并不深刻;如果只从诗性的角度分析,那就如同音乐中的对位手法,反倒更凸显了作品狂悖欲望与暴力隐喻的诗化主题,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性并无多少关联。与之不同的是,《新天方夜谭》中对人性复杂的把握显然要“现实”得多,最为突出的是所谓“善”“恶”的人性边界在作品人物塑造上的“失范”,情境一般预设的道德定规在叙述的过程中,被更为逼仄的现实感所模糊和取消,人性中善恶“无间道”式的灰色地带被不露声色地一一展现。例如在《自杀俱乐部》的大旅行箱的后续故事里,那个表面老实、好学、单纯的年轻人也是个道德感不足的窥视狂;而那个沉默寡言专心学问的医生,却也是个冷血的狂魔。这种人性结构的设计,不仅让读者在参照真实的复杂世界后更为信服作者的安排,而且作品本身也更具情节的穿透力,让读者在体味惊悚幽默的同时,臣服于作者特有的无法拒绝的叙事魅力。 我们有理由认为,《新天方夜谭》是一部要阅读斯蒂文森便不能错过的作品。尽管在不少评论家的眼中,斯氏作品旋律的华彩段并不属于它。但事实上,全世界的读者喜欢并将永远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其长久的生命力并非来自作者对字句的精雕细琢、叙述的机巧和结构的设计,而是来自于读者对文学世界那神秘、变形、永动的冀望。记得文学大师纳博科夫在谈到斯蒂文森去世时曾如此评述:“他以奇妙的方式模仿了他的作品中的酒的主题和变形的主题。”(斯氏脑溢血去世,死前手握葡萄酒瓶,高呼我的脸怎么变形了?)确实,再没有比催化幻想的美酒、迅捷变形的情节、阴郁而灿烂的复杂人生更能昭明斯蒂文森在《新天方夜谭))中所呈现出的异样之美了,无疑,这也正是斯蒂文森恒久魅力的核心与保证。 上海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黄禄善 2007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