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成千上万的手工艺中,本书仅从东西南北不同的地域和种类中选了二十多个品种。数量自然很少,但一滴水可以折射出璀璨的阳光,从中,我们能领略到中华手工的博大与精美。
让我们启程,开始我们的工艺之旅吧,从光耀华北大地千年古城的推光漆器,到三江流域鱼皮部落的美丽服饰,从中原腹地斑驳瑰丽的唐三彩,到烟雨江南飘舞的蓝印花布,从天府之国誉满天下的蜀绣珍品,到厚重黄土地上的古朴香包……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奔走在中华古老而辽阔的大地上,感受那一件件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实乃人生一大享受。
中华民间工艺,是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走进中国民间工艺的世界,就如同进入了一座巨大而美妙的艺术博物馆。从光耀华北大地千年古城的推光漆器,到三江流域鱼皮部落的美丽服饰,从中原腹地斑驳瑰丽的唐三彩,到烟雨江南飘舞的蓝印花布,从天府之国誉满天下的蜀绣珍品,到厚重黄土地上的古朴香包……奔走在中华古老而辽阔的大地上,感受那一件件手工艺品背后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实乃人生一大享受。
凤凰古镇,是自然灵秀与人文丰灿的完美结合。
走进凤凰,沿着青石板街,两旁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富有民族韵味的店铺,扎染、蜡染、印花布店,银饰作坊……很多店铺门口挂的招牌都是印染布做的。在凤凰众多的民间工艺中,我们就挑选蜡染和扎染来谈吧。
蜡染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手工艺,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蜡染实际上就是“用蜡防染色”。蜡染土布是用特制的蜡刀蘸蜡汁在白布上作蜡画,然后放人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图案。蜡染印花布的制作是把雕成各种空白花孔图形的软木板或硬纸板模具铺放在白布上,把蜡汁溶液灌入花模空白处,待干后放人蓝靛染缸染色,染后去蜡,再晾干就成了。蜡染有一种“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进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具有抽象色彩。
凤凰蜡染做得最好的是一个外号叫“刘大炮”的男子。他制的版十分精细,一个版要制一个多月,而且只能印十张布就作废。刘大炮的染技首屈一指,他可以凭感觉配染方,不用试染,直接用手伸进染缸,提出来看一眼从掌上流下的水珠,便能判断颜色是否符合要求。民间工艺大师熊承早的蜡染是凤凰的另一绝活。他既擅长绘画又精于染制。他的作品可以达到以蜡代笔的效果,生动地表现吊脚楼在水中的倒影、白雪茫茫的凤凰镇、太阳初升时迷离的光线等。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妹艺术,两者的原理相似,但工艺上有区别。扎染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其做法是将扎好的白布放人染缸,待染好后,捞出布料,清水漂洗,解去扎绳后漂洗晾干即成。没扎的地方为颜料色,扎的地方为白色图案。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的结合,使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凤凰镇扎染名气最大的手工艺人是张桂英和吴花花。以前的扎染作品,只有点、线构图和蓝、白两种颜色,画面较为单调。张桂英首创的“灰色面”技法,创造出介于蓝白二色之间的颜色,画面更有层次感,更富艺术表现力。《老鼠娶亲》是张桂英的代表作,画面是憨态可掬的四只老鼠抬着一顶轿子,轿子上坐着娇滴滴的老鼠新娘。张桂英在这幅作品中就运用了“灰色面”,从而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和戏剧色彩。张桂英的扎染店就开在蜡染大师熊承早的隔壁,她的小店像一个扎染博物馆,挂满了小至方巾、大到四五米长卷的各式扎染艺术品。吴花花的作品艺术性非常好,她的一幅扎染作品,曾经在湖南卫视以十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卖。1999年,其扎染作品获得了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国际荣誉金奖。她经营的扎染店,是老街上少数几家自产自销的扎染作坊之一。
山清水秀的古镇,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为民间工艺赋予了新色,也为古镇增添了活力。
P46-49
中华民间工艺,是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走进中国民间工艺的世界,就如同进入了一座巨大而美妙的艺术博物馆。
中国不少民间工艺,都有长达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玉器和木雕等。中国民间工艺,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延续,不少作品的内容和装饰纹样都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民间剪纸、民间刺绣中就有许多纹样来自原始图腾崇拜。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民间工艺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无论是铜器、漆器、瓷器,还是织锦、刺绣、编织等等,都有着精密的技艺和非凡的巧思,闪耀着先民的智慧和才华。
民间工艺的范围,涉及到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其基本属性是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既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趣追求。所以,中国的民间工艺,既是物质文化的创造,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东西南北的地理、气候、环境、物产差异很大,其文化形态的发展也各不相同。中国民间工艺,有很显著的区域特征。比如,西南地区盛产竹藤,其编织多是竹器、藤器,而北方则多用麦秸、高粱秆编织;南方温润,其服饰材料常是布、麻、丝、绸,而北方寒冷,服饰材料则多为皮、毡、毛、毯。即使是同一种材料,同一种手工艺,也因地域、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从下文所谈到的剪纸和木版年画中可以找到例证。
中国民间工艺承载着丰厚的民俗文化,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习俗是中国民问工艺生成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如中国民问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老百姓做出鞋头呈老虎模样的“虎头鞋”。幼童一岁左右时,长辈们会给孩子穿上虎头鞋,期望它驱鬼辟邪,也预示着孩子能长得结结实实、虎头虎脑。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艺,无论是剪纸、刺绣、年画,还是纸马、唐卡、瓦猫,读者可以触摸到生长在农耕文明土壤上丰灿的民俗。
在中国成千上万的手工艺中,本书仅从东西南北不同的地域和种类中选了二十多个品种。数量自然很少,但一滴水可以折射出璀璨的阳光,从中,我们能领略到中华手工的博大与精美。
让我们启程,开始我们的工艺之旅吧,从光耀华北大地千年古城的推光漆器,到三江流域鱼皮部落的美丽服饰,从中原腹地斑驳瑰丽的唐三彩,到烟雨江南飘舞的蓝印花布,从天府之国誉满天下的蜀绣珍品,到厚重黄土地上的古朴香包……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奔走在中华古老而辽阔的大地上,感受那一件件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实乃人生一大享受。